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互联网时代高校网络诈骗案件屡屡发生,其种类和手段也日益多样化。本文采取问卷调查方式,深入调查研究高校大学生遭受网络诈骗现状,分析互联网时代高校大学生遭受网络诈骗原因,研究高校大学生网络诈骗预防及治理措施,为安全和谐高校构建提供有效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高校大学生;网络诈骗;安全教育;对策
信息化网络化时代,伴随着手机、电脑等通讯工具的普及,几乎每个人都收到过“中奖”、“退款”、“免息贷款”等充满诱惑力词汇的诈骗短信或电话,高校作为一个相对单纯的社会领域依然不能幸免。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诈骗分子将矛头指向了在校大学生,网络诈骗成为影响高校安全的重大隐患。
本文以上海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数据统计,其中发放问卷150份,有效问卷共112份,有效问卷率为74.7%。本文基于112份有效样本,探究高校大学生遭受网络诈骗的原因,提出相应对策来逐步提高高校大学生识别网络诈骗、预防网络诈骗的意识和能力,减少不法侵害发生,进一步维护高校大学生切身利益,为社会治安稳定,建设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在有效样本112名大学生中,27.68%表示在遭遇网络诈骗的次数为2次以下;33.04%表示在遭遇网络诈骗的次数为3-5次以下;16.07%表示在遭遇網络诈骗的次数为6-10次;23.21%表示在遭遇网络诈骗的次数为10次以上。由此显示,遭遇网络诈骗问题在大学生群体中并不罕见,甚至非常普遍。
一、大学生遭受网络诈骗原因
(一)社会层面原因
1.网络诈骗成本低、利润高
网络诈骗分子只需一台电脑,一部手机,甚至是一个网址链接,便可“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低廉的作案成本,却可使受害人少则数百元,多则数万元甚至千百万元收入囊中,网络诈骗低廉的成本投入和丰厚的收益回报形成鲜明对比,使得越来越多的违法犯罪分子趋之若鹜,成为了他们所谓的“发财之道”。
2.网络诈骗花样多、取证难
随着网络的不断更新和发展,网络诈骗手法也不断推陈出新,与时俱进。从中奖短信诈骗到非法校园贷,从网络刷单兼职诈骗到机票、火车票退票诈骗,网络诈骗不断翻新的花样、层出不穷的方式让人防不胜防。而这些网络诈骗信息来源纷繁错杂,网络诈骗跨省、跨国成为常态,甚至诈骗信息由虚拟设备发出、机器人语音交流,导致侦察难度大、公安部门取证难。
(二)学生层面原因
在校大学生是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高校教师,高校大学生思想单纯、维权意识淡薄、社会经验匮乏、对网络认知不深、自我保护能力不足,由于在校大学生群体的这些特点,因此使在校大学生成为网络诈骗分子的首选目标。
1.学生思想单纯、社会经验不足
高校大学生年龄基本在18-24岁左右,涉世未深,社会经验不足,防范意识不强,遇事慌张缺乏判断力。调查研究发现有些在校大学生抱有侥幸心理,认为网络诈骗距离自己很遥远,高校辅导员讲解的高校网络诈骗案例与己无关。
2.学生攀比、虚荣心理
高校大学生独生子女较多,家长宠爱,缺乏独立性和正确的理财规划,花钱大手大脚,催生了攀比的不正之风。调查发现有些高校大学生存在虚荣心理,好面子,追求高消费,借贷消费,是蚂蚁花呗、京东白条的忠实客户,更有甚者在虚假广告宣传下转向小额贷款平台,走向非法校园贷。网络诈骗分子利用高校大学生攀比虚荣心理,诱导高校大学生走向借贷深渊,在不法分子的威逼利诱下,近年来曝光的高校大学生因债台高筑无法偿还选择自杀的案件时有发生。
3.学生安全防范意识差、维权意识淡薄
高校大学生生活在象牙塔中,学习仍是大学阶段的主要任务,尽管高校会在学校宣传栏、班级群发布网络诈骗案例,提醒学生不要上当受骗,但部分高校大学生未能入脑入心,毫无防范意识,认为网络诈骗是极个别没有社会经验的大学生才会遇到的问题,自己是成年人,真正遇到的时候自然一眼就能看穿网络诈骗分子的小伎俩,轻敌思想糜烂,对高校辅导员平时进行的安全教育知识忽视,对越来越多和越来越隐蔽的诈骗手段辨识能力不足,造成上当受骗。
高校大学生在遭到网络诈骗时,不了解应对措施,不懂得使用法律武器挽回财产损失,沉默应对负面影响或由于被骗产生羞耻心理不报案不解决而导致二次心理伤害。
二、高校大学生遭受网络诈骗安全教育对策
1.战略级:
从社会层面来看,积极有效地进行高校网络诈骗防治,有利于减弱社会信任危机,营造和谐互助的良好社会氛围,提升政府公信力。高校大学生在遭受网络诈骗后,有的学生及其家人会因无法追回财产损失,对他人、高校、社会产生不信任的倾向,若不法分子再对高校大学生进行威逼利诱,极有可能使高校大学生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相反,如果社会中的各个群体及相关职能部门能够积极参与到高校网络诈骗防治行动中来,媒体加大对高校网络诈骗案件基于事实的曝光和传播力度,家庭在关心学生学业发展之余加强对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督促,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加强网络诈骗立法,使网络诈骗案件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坚决打击网络诈骗犯罪,提升网络诈骗犯罪成本。
2.战术级:
从高校层面来看,高校网络诈骗防治这一攻坚战,高校处于主体地位。积极做好高校网络诈骗防治,有利于促进高校的长远发展,使高校成为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一方净土。高校应积极开展高校网络防诈骗宣讲活动,使学生真正参与进去,把高校网络诈骗宣传从简单的看得到,听的到,变成在校大学生做得到。建立健全帮扶机制,为遭受网络诈骗的高校大学生合理解决生活问题,以募捐或开辟绿色通道的方式及时帮助解决遭受网络诈骗的高校大学生学费或食宿问题,调节心理机制,进行心理辅导,促进高校大学生形成对网络诈骗手段的认识和辨识能力,从而减少高校网络诈骗案件的发生。
3.战法级:
从学生层面来看,高校大学生网络诈骗防治重在学生参与,学生力行。在校大学生应积极主动了解高校网络诈骗类型和案例,虚心学习,不可麻痹大意,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增强法律常识的学习,适当走出校园,了解社会,认识到社会真善美的主题,也需要了解社会的假恶丑的一面,只有深入了解假恶丑、应对假恶丑,才可能遏制假恶丑。做理性人,杜绝过度消费,摒弃攀比虚荣心理,做到适度消费,理性消费,不给非法借贷可乘之机。当遭受高校网络诈骗后要敢于拿起法律武器维权,通过合法途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只有这样,才可以使自身免受财产损失和心理压力,早日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材。
应对互联网时代高校大学生遭受网络诈骗问题,需要战略级的社会层面、战术级的高校层面、战法级的学生层面联动,必将会使高校网络诈骗分子无处遁形,为高校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注入强劲动力。
参考文献
[1]贾丹.高校网络诈骗的特点及防范对策研究[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9(05):169-170.
[2]闫家进. 大学校园网络诈骗事件的预防及对策研究[D].山东财经大学,2018.
[3]朱国庆,邓毅岚.高校电信诈骗频发原因与防治对策探讨[J].三峡论坛(三峡文学·理论版),2018(05):99-102.
[4]韦逸群.信息不对称下高校大学生防诈骗研究与对策[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8,17(14):35-36.
[5]封珊.高校诈骗案件归类分析及防范对策研究[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5(04):61-63+77.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高校大学生;网络诈骗;安全教育;对策
信息化网络化时代,伴随着手机、电脑等通讯工具的普及,几乎每个人都收到过“中奖”、“退款”、“免息贷款”等充满诱惑力词汇的诈骗短信或电话,高校作为一个相对单纯的社会领域依然不能幸免。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诈骗分子将矛头指向了在校大学生,网络诈骗成为影响高校安全的重大隐患。
本文以上海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数据统计,其中发放问卷150份,有效问卷共112份,有效问卷率为74.7%。本文基于112份有效样本,探究高校大学生遭受网络诈骗的原因,提出相应对策来逐步提高高校大学生识别网络诈骗、预防网络诈骗的意识和能力,减少不法侵害发生,进一步维护高校大学生切身利益,为社会治安稳定,建设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在有效样本112名大学生中,27.68%表示在遭遇网络诈骗的次数为2次以下;33.04%表示在遭遇网络诈骗的次数为3-5次以下;16.07%表示在遭遇網络诈骗的次数为6-10次;23.21%表示在遭遇网络诈骗的次数为10次以上。由此显示,遭遇网络诈骗问题在大学生群体中并不罕见,甚至非常普遍。
一、大学生遭受网络诈骗原因
(一)社会层面原因
1.网络诈骗成本低、利润高
网络诈骗分子只需一台电脑,一部手机,甚至是一个网址链接,便可“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低廉的作案成本,却可使受害人少则数百元,多则数万元甚至千百万元收入囊中,网络诈骗低廉的成本投入和丰厚的收益回报形成鲜明对比,使得越来越多的违法犯罪分子趋之若鹜,成为了他们所谓的“发财之道”。
2.网络诈骗花样多、取证难
随着网络的不断更新和发展,网络诈骗手法也不断推陈出新,与时俱进。从中奖短信诈骗到非法校园贷,从网络刷单兼职诈骗到机票、火车票退票诈骗,网络诈骗不断翻新的花样、层出不穷的方式让人防不胜防。而这些网络诈骗信息来源纷繁错杂,网络诈骗跨省、跨国成为常态,甚至诈骗信息由虚拟设备发出、机器人语音交流,导致侦察难度大、公安部门取证难。
(二)学生层面原因
在校大学生是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高校教师,高校大学生思想单纯、维权意识淡薄、社会经验匮乏、对网络认知不深、自我保护能力不足,由于在校大学生群体的这些特点,因此使在校大学生成为网络诈骗分子的首选目标。
1.学生思想单纯、社会经验不足
高校大学生年龄基本在18-24岁左右,涉世未深,社会经验不足,防范意识不强,遇事慌张缺乏判断力。调查研究发现有些在校大学生抱有侥幸心理,认为网络诈骗距离自己很遥远,高校辅导员讲解的高校网络诈骗案例与己无关。
2.学生攀比、虚荣心理
高校大学生独生子女较多,家长宠爱,缺乏独立性和正确的理财规划,花钱大手大脚,催生了攀比的不正之风。调查发现有些高校大学生存在虚荣心理,好面子,追求高消费,借贷消费,是蚂蚁花呗、京东白条的忠实客户,更有甚者在虚假广告宣传下转向小额贷款平台,走向非法校园贷。网络诈骗分子利用高校大学生攀比虚荣心理,诱导高校大学生走向借贷深渊,在不法分子的威逼利诱下,近年来曝光的高校大学生因债台高筑无法偿还选择自杀的案件时有发生。
3.学生安全防范意识差、维权意识淡薄
高校大学生生活在象牙塔中,学习仍是大学阶段的主要任务,尽管高校会在学校宣传栏、班级群发布网络诈骗案例,提醒学生不要上当受骗,但部分高校大学生未能入脑入心,毫无防范意识,认为网络诈骗是极个别没有社会经验的大学生才会遇到的问题,自己是成年人,真正遇到的时候自然一眼就能看穿网络诈骗分子的小伎俩,轻敌思想糜烂,对高校辅导员平时进行的安全教育知识忽视,对越来越多和越来越隐蔽的诈骗手段辨识能力不足,造成上当受骗。
高校大学生在遭到网络诈骗时,不了解应对措施,不懂得使用法律武器挽回财产损失,沉默应对负面影响或由于被骗产生羞耻心理不报案不解决而导致二次心理伤害。
二、高校大学生遭受网络诈骗安全教育对策
1.战略级:
从社会层面来看,积极有效地进行高校网络诈骗防治,有利于减弱社会信任危机,营造和谐互助的良好社会氛围,提升政府公信力。高校大学生在遭受网络诈骗后,有的学生及其家人会因无法追回财产损失,对他人、高校、社会产生不信任的倾向,若不法分子再对高校大学生进行威逼利诱,极有可能使高校大学生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相反,如果社会中的各个群体及相关职能部门能够积极参与到高校网络诈骗防治行动中来,媒体加大对高校网络诈骗案件基于事实的曝光和传播力度,家庭在关心学生学业发展之余加强对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督促,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加强网络诈骗立法,使网络诈骗案件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坚决打击网络诈骗犯罪,提升网络诈骗犯罪成本。
2.战术级:
从高校层面来看,高校网络诈骗防治这一攻坚战,高校处于主体地位。积极做好高校网络诈骗防治,有利于促进高校的长远发展,使高校成为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一方净土。高校应积极开展高校网络防诈骗宣讲活动,使学生真正参与进去,把高校网络诈骗宣传从简单的看得到,听的到,变成在校大学生做得到。建立健全帮扶机制,为遭受网络诈骗的高校大学生合理解决生活问题,以募捐或开辟绿色通道的方式及时帮助解决遭受网络诈骗的高校大学生学费或食宿问题,调节心理机制,进行心理辅导,促进高校大学生形成对网络诈骗手段的认识和辨识能力,从而减少高校网络诈骗案件的发生。
3.战法级:
从学生层面来看,高校大学生网络诈骗防治重在学生参与,学生力行。在校大学生应积极主动了解高校网络诈骗类型和案例,虚心学习,不可麻痹大意,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增强法律常识的学习,适当走出校园,了解社会,认识到社会真善美的主题,也需要了解社会的假恶丑的一面,只有深入了解假恶丑、应对假恶丑,才可能遏制假恶丑。做理性人,杜绝过度消费,摒弃攀比虚荣心理,做到适度消费,理性消费,不给非法借贷可乘之机。当遭受高校网络诈骗后要敢于拿起法律武器维权,通过合法途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只有这样,才可以使自身免受财产损失和心理压力,早日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材。
应对互联网时代高校大学生遭受网络诈骗问题,需要战略级的社会层面、战术级的高校层面、战法级的学生层面联动,必将会使高校网络诈骗分子无处遁形,为高校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注入强劲动力。
参考文献
[1]贾丹.高校网络诈骗的特点及防范对策研究[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9(05):169-170.
[2]闫家进. 大学校园网络诈骗事件的预防及对策研究[D].山东财经大学,2018.
[3]朱国庆,邓毅岚.高校电信诈骗频发原因与防治对策探讨[J].三峡论坛(三峡文学·理论版),2018(05):99-102.
[4]韦逸群.信息不对称下高校大学生防诈骗研究与对策[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8,17(14):35-36.
[5]封珊.高校诈骗案件归类分析及防范对策研究[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5(04):61-6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