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优秀班集体的形成大体上要经历“以人治班”“以制度治班”与“以文化治班”三个阶段。然而,在现实中,少有班级能完全达到“学生自治”的境界,仅停留于班主任“权威”治理的也不在少数。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是我们习惯于依靠少数班委来对绝大多数普通同学实施专制式的规范管理,没有将管理最终发展成为一种教育力量。凸显外部管理的结果势必会导致学生内在自我管理能力的消退,而且权利的失衡易导致“干群”关系紧张,班级内部矛盾升级,普通同学对集体的认同感下降。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参与班级治理,营造一种既竞争又合作的全员、全程、全域式的班级共同治理模式,笔者探索并实践了班级部落化运作模式。这一模式的最大特点就是让所有的学生有机会参与到班级的日常管理与服务中来,变“被动”的管理为“主动”的管理,化“他律”为“自律”,依托互助机制,有效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自我教育力量。
一、动态式部落组建
部落的“领头羊”即部落长角色很关键,他们的素质与能力直接影响部落的运作与发展,进而决定整个班级的命运。为此,笔者一般会在鼓励学生自荐、班长推荐与普通同学推荐的基础上初步拟定候选人,随后通过档案查阅、学生访谈、候选人规范意识与学业情况等综合考查进行遴选,再对通过考查的候选人进行个别谈话与思想认识上的提升,最后让符合条件的候选人发表竞岗演讲、班级同学匿名投票、公开唱票产生9位部落长(全班人数为54人,每个部落6人。具体可根据班级实际人数的变化进行调整)。部落长一旦确定下来,笔者就让他们依据一定的原则进行部落招募与组建。由于部落的组建关系到他们自己的切身利益,所以部落长都会使出浑身解数,招兵买马,争取将自己的部落组建得更出色。
部落遵循部落成员双方的“互愿性”、层次的“同一性”与背景的“多样性”原则进行阶段动态组建。“互愿性”是指部落长在招募部落成员时坚持“两厢情愿”,即部落长愿意接纳所招募的成员,部落成员认同所加入部落的“文化”并愿意为其建设与发展积极做出自己的努力。“互愿性”有助于部落的日常化管理与后续发展。“同一性”要求部落成员的整体规范意识与学业成绩大体应保持在同一层次,以增加部落间竞争的公平性。在各部落成员的规范与学习成绩保持相对均衡分布的基础上,鼓励其通过互助机制取得整体进步。“多样性”则是指部落应当考虑成员组成在性别、学业优劣等方面的多样化,以发展班级成员间更为广泛的人际沟通能力。在组建部落的过程中,班主任需要在事先做好充分的思想引领,鼓励班级成员间应多一份包容与互助,少一份嫌弃与孤立,让每一名成员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归宿。如果有出现个别行为规范意识较差的学生暂时找不到愿意接受他的部落,班主任需要适时介入做一些协调工作。
部落组建完成后,笔者会鼓励每个部落需要积极关注自身的文化建设。一般来说,每个部落长都会在部落成立的第一时间领着部落成员共同商定他们的部落名称,并设计一句代表自己部落精神的个性化口号。每个部落就是一个互助的团队,每位成员都在一种“优秀生主动帮助潜力生,潜力生主动求助优秀生”的互助文化里练习“自治”,逐步提升自主管理能力。如笔者带的2009级高一(5)班,就形成了“Twilight”“Special Force”“Smile小分队”“狗仔队”“Masquerade”“丛林”“东方神企”“2012生还者”“Just.1.璀璨”等9个极具个性化的部落名称。只有爱自己部落的人才能爱班级这个大集体,所以班内的自主管理都是以部落为单位的,每个部落成员在部落长的带领下依次参与到为期一周的班级日常管理,部落长也会挖空心思来增强自己部落的凝聚力与战斗力,从而维护部落的良好的整体形象。
二、部落式座位编排
为了避免部落成员分散,便于部落间成员相互督促与提高,笔者打破了传统“每行两人成组”的排列方式,实行“多列少行、部落成列”,在扩大教室活动空间的同时也赋予部落管理的新内涵。座位的编排采用纵横式,每一列就是一个部落单位,各部落的部落长与副部落长按照一定的规律分散到每列的不同行中形成网络,便于及时有效地对其部落成员开展“互助”。
如以全班54人计,则可分成9个部落。每个部落的6名成员各自担负着固定的常规承包任务。如有的成员是专项班委,有的是学科课代表,有的是小组长,还有的则是专项承包(如搬水桶、排座位、检查个人卫生包干区等)。除了相对固定的常规任务外,每个部落的6名成员都会在所在部落轮到值周的那一周内依次以值日班长的身份参与到班级日常管理与服务工作,值周期间他们互相提醒,通力合作,共同维护班级“整洁、安静、有序”的良好氛围。这样一种部落化运作的管理模式打破了单向权力延伸的传统思维模式(即“班主任——班长——主要班委——学生”),从而实现“让学生在为班级做事的过程中培养对集体的感情与归属感,在为同学服务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自治水平与成就感”提供了相互支持的和谐的人文管理环境。
部落式座位安排图示:
# # # *
# * *
#* *
* *#
* #
* # #
图注:1.*为各部落长,#为副部落长, 为部落普通成员。
2.纵、横方向的人数根据班级空间、学生人数等具体情况而定。
3.座位以部落为单位每两周以平移的方式更换一次,由专人负责实施。
座位编排过程中,班主任应避免将自治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排在一起,尽量将他们分散编排在自治能力较强的同学周围,以帮助他们获取更多的友情帮助与提醒。当某一部落的一名同学出现“自律”缺位时,该部落的部落长与相关纪律负责人(一般是值日班长与纪律委员)会在第一时间对其进行“他律”(友情提醒)补位。而班级的每一位成员又都将会有机会以值日班长的身份参与到班级的日常管理。这样,班级每位成员都处于一个“管理”与“被管理”的网络体系之中。由于部落是动态式组建的,所以每位同学都需要对自己的“公众形象”负责,否则他在下次部落重组中就有可能会成为“孤家寡人”。
三、捆绑式成员评价
任何管理现象的背后都有一套完备的制度与规范在那支撑着,笔者的班级管理自然也不例外。根据学校班级五项评比的相关要求,笔者将班级日常生活的一些重要内容(如品德、学习、纪律、卫生、劳动及行为习惯等)纳入《学生个人综合素质测评暨财富值累积周报制度》,考查分为“正贡献”(加分)与“负贡献”(扣分)两大块,根据每位同学的日常表现按周进行财富值累减周报,将班级成员对集体的贡献大小量化成财富值(虚拟货币)。所谓“正贡献”即对自己负责,为部落争光,对集体作出正贡献;“负贡献”即失职,拖部落后腿,给集体抹黑。财富值累积方案的细则将在实施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动态调整(让全体班级成员参与商讨,以帮助他们在思想上接纳并悦纳这些集体规范),以不断适应班集体阶段性发展的需要。这些内容的直接考察对象为每一位班级成员,旨在帮助他们在一种“对自己负责,对集体负责”的氛围中见证自己的进步与发展。
部落运作的规范化及效果评价则依托班级自主化管理的支撑制度(即学生个人综合素质测评暨财富值累积周报制度),在个体评价的基础上对部落成员进行捆绑式综合评价。部落引进“规范”与“学习”两方面的互助竞争机制,进行捆绑式评价。“规范”每周将班级成员扣分还原至该成员所在部落并进行累加,所扣总分(违纪量化值)最少(即表现最好)的三个部落为当周“优秀部落(规范)”,相关部落成员进行财富值奖励;“学习成绩”每月大型考试后将各部落成员的各科总分班级名次累加并测算出部落平均名次,平均名次数值最小(即表现最好)的三个部落为当周“优秀部落(学习)”,相关部落成员进行财富值奖励。
财富值的测评与实施先由班主任向部落长进行示范,再由班主任指导部落长进行操作,最后由部落长独立负责实施。具体地,各部落轮流以部落的形式在全班同学的监督下参与班级日常管理,一个部落的管理周期为一周,在结束时由各部落的部落长(测评组)结合该部落其他值日班长的日志记录完成当周的财富值累积周报并向班级公布,测评过程接受学委会(监督组)与全班监督。成员对于公布结果如有异议,可在公布之日起两天内向测评组提出并要求作出解释。这种透明化管理有利于学生自主意识的提高。
各部落“部际竞争,部内互助”机制有效运作的同时,班主任需要指导各部落长关注并激励各成员充分挖掘自身学习与规范潜力,引导其在为所在部落争光的意识中实现自我价值。为了避免部落间因差距拉得过大而导致胜负定势的产生,我们可以适时地进行部落重组,以实现班级各部落基于同一新起点的二轮运作,从而不断推进班级大集体的整体螺旋式发展。需要注意的是,班主任在这一发展过程中要不遗余力地将这一套制度与规范逐步内化为班级成员的自我发展诉求。因为只有当每位班级成员认为他们正在做的事情是值得去做的并且具有重大意义的时候,他们才有可能将其做得更好。这也是最终实现“学生自治”美好愿景的不竭动力。
互助型部落运作模式的实施,为班级每位成员提供了自我管理的机会,部落长的管理能力得到培养,班级的竞争与合作氛围得到有效提升。同时,也使班主任得以从传统“保姆式”的管理思维中走出来,保证有足够的精力与时间来研究班主任工作中一些更有探索性的、支撑性的、指导性的东西,通过持续的学习、积累、理解与提升,在运用与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提升班级管理水平,最大程度地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作者单位:浙江省平湖市平湖中学)
(责任编辑:王永红)
一、动态式部落组建
部落的“领头羊”即部落长角色很关键,他们的素质与能力直接影响部落的运作与发展,进而决定整个班级的命运。为此,笔者一般会在鼓励学生自荐、班长推荐与普通同学推荐的基础上初步拟定候选人,随后通过档案查阅、学生访谈、候选人规范意识与学业情况等综合考查进行遴选,再对通过考查的候选人进行个别谈话与思想认识上的提升,最后让符合条件的候选人发表竞岗演讲、班级同学匿名投票、公开唱票产生9位部落长(全班人数为54人,每个部落6人。具体可根据班级实际人数的变化进行调整)。部落长一旦确定下来,笔者就让他们依据一定的原则进行部落招募与组建。由于部落的组建关系到他们自己的切身利益,所以部落长都会使出浑身解数,招兵买马,争取将自己的部落组建得更出色。
部落遵循部落成员双方的“互愿性”、层次的“同一性”与背景的“多样性”原则进行阶段动态组建。“互愿性”是指部落长在招募部落成员时坚持“两厢情愿”,即部落长愿意接纳所招募的成员,部落成员认同所加入部落的“文化”并愿意为其建设与发展积极做出自己的努力。“互愿性”有助于部落的日常化管理与后续发展。“同一性”要求部落成员的整体规范意识与学业成绩大体应保持在同一层次,以增加部落间竞争的公平性。在各部落成员的规范与学习成绩保持相对均衡分布的基础上,鼓励其通过互助机制取得整体进步。“多样性”则是指部落应当考虑成员组成在性别、学业优劣等方面的多样化,以发展班级成员间更为广泛的人际沟通能力。在组建部落的过程中,班主任需要在事先做好充分的思想引领,鼓励班级成员间应多一份包容与互助,少一份嫌弃与孤立,让每一名成员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归宿。如果有出现个别行为规范意识较差的学生暂时找不到愿意接受他的部落,班主任需要适时介入做一些协调工作。
部落组建完成后,笔者会鼓励每个部落需要积极关注自身的文化建设。一般来说,每个部落长都会在部落成立的第一时间领着部落成员共同商定他们的部落名称,并设计一句代表自己部落精神的个性化口号。每个部落就是一个互助的团队,每位成员都在一种“优秀生主动帮助潜力生,潜力生主动求助优秀生”的互助文化里练习“自治”,逐步提升自主管理能力。如笔者带的2009级高一(5)班,就形成了“Twilight”“Special Force”“Smile小分队”“狗仔队”“Masquerade”“丛林”“东方神企”“2012生还者”“Just.1.璀璨”等9个极具个性化的部落名称。只有爱自己部落的人才能爱班级这个大集体,所以班内的自主管理都是以部落为单位的,每个部落成员在部落长的带领下依次参与到为期一周的班级日常管理,部落长也会挖空心思来增强自己部落的凝聚力与战斗力,从而维护部落的良好的整体形象。
二、部落式座位编排
为了避免部落成员分散,便于部落间成员相互督促与提高,笔者打破了传统“每行两人成组”的排列方式,实行“多列少行、部落成列”,在扩大教室活动空间的同时也赋予部落管理的新内涵。座位的编排采用纵横式,每一列就是一个部落单位,各部落的部落长与副部落长按照一定的规律分散到每列的不同行中形成网络,便于及时有效地对其部落成员开展“互助”。
如以全班54人计,则可分成9个部落。每个部落的6名成员各自担负着固定的常规承包任务。如有的成员是专项班委,有的是学科课代表,有的是小组长,还有的则是专项承包(如搬水桶、排座位、检查个人卫生包干区等)。除了相对固定的常规任务外,每个部落的6名成员都会在所在部落轮到值周的那一周内依次以值日班长的身份参与到班级日常管理与服务工作,值周期间他们互相提醒,通力合作,共同维护班级“整洁、安静、有序”的良好氛围。这样一种部落化运作的管理模式打破了单向权力延伸的传统思维模式(即“班主任——班长——主要班委——学生”),从而实现“让学生在为班级做事的过程中培养对集体的感情与归属感,在为同学服务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自治水平与成就感”提供了相互支持的和谐的人文管理环境。
部落式座位安排图示:
# # # *
# * *
#* *
* *#
* #
* # #
图注:1.*为各部落长,#为副部落长, 为部落普通成员。
2.纵、横方向的人数根据班级空间、学生人数等具体情况而定。
3.座位以部落为单位每两周以平移的方式更换一次,由专人负责实施。
座位编排过程中,班主任应避免将自治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排在一起,尽量将他们分散编排在自治能力较强的同学周围,以帮助他们获取更多的友情帮助与提醒。当某一部落的一名同学出现“自律”缺位时,该部落的部落长与相关纪律负责人(一般是值日班长与纪律委员)会在第一时间对其进行“他律”(友情提醒)补位。而班级的每一位成员又都将会有机会以值日班长的身份参与到班级的日常管理。这样,班级每位成员都处于一个“管理”与“被管理”的网络体系之中。由于部落是动态式组建的,所以每位同学都需要对自己的“公众形象”负责,否则他在下次部落重组中就有可能会成为“孤家寡人”。
三、捆绑式成员评价
任何管理现象的背后都有一套完备的制度与规范在那支撑着,笔者的班级管理自然也不例外。根据学校班级五项评比的相关要求,笔者将班级日常生活的一些重要内容(如品德、学习、纪律、卫生、劳动及行为习惯等)纳入《学生个人综合素质测评暨财富值累积周报制度》,考查分为“正贡献”(加分)与“负贡献”(扣分)两大块,根据每位同学的日常表现按周进行财富值累减周报,将班级成员对集体的贡献大小量化成财富值(虚拟货币)。所谓“正贡献”即对自己负责,为部落争光,对集体作出正贡献;“负贡献”即失职,拖部落后腿,给集体抹黑。财富值累积方案的细则将在实施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动态调整(让全体班级成员参与商讨,以帮助他们在思想上接纳并悦纳这些集体规范),以不断适应班集体阶段性发展的需要。这些内容的直接考察对象为每一位班级成员,旨在帮助他们在一种“对自己负责,对集体负责”的氛围中见证自己的进步与发展。
部落运作的规范化及效果评价则依托班级自主化管理的支撑制度(即学生个人综合素质测评暨财富值累积周报制度),在个体评价的基础上对部落成员进行捆绑式综合评价。部落引进“规范”与“学习”两方面的互助竞争机制,进行捆绑式评价。“规范”每周将班级成员扣分还原至该成员所在部落并进行累加,所扣总分(违纪量化值)最少(即表现最好)的三个部落为当周“优秀部落(规范)”,相关部落成员进行财富值奖励;“学习成绩”每月大型考试后将各部落成员的各科总分班级名次累加并测算出部落平均名次,平均名次数值最小(即表现最好)的三个部落为当周“优秀部落(学习)”,相关部落成员进行财富值奖励。
财富值的测评与实施先由班主任向部落长进行示范,再由班主任指导部落长进行操作,最后由部落长独立负责实施。具体地,各部落轮流以部落的形式在全班同学的监督下参与班级日常管理,一个部落的管理周期为一周,在结束时由各部落的部落长(测评组)结合该部落其他值日班长的日志记录完成当周的财富值累积周报并向班级公布,测评过程接受学委会(监督组)与全班监督。成员对于公布结果如有异议,可在公布之日起两天内向测评组提出并要求作出解释。这种透明化管理有利于学生自主意识的提高。
各部落“部际竞争,部内互助”机制有效运作的同时,班主任需要指导各部落长关注并激励各成员充分挖掘自身学习与规范潜力,引导其在为所在部落争光的意识中实现自我价值。为了避免部落间因差距拉得过大而导致胜负定势的产生,我们可以适时地进行部落重组,以实现班级各部落基于同一新起点的二轮运作,从而不断推进班级大集体的整体螺旋式发展。需要注意的是,班主任在这一发展过程中要不遗余力地将这一套制度与规范逐步内化为班级成员的自我发展诉求。因为只有当每位班级成员认为他们正在做的事情是值得去做的并且具有重大意义的时候,他们才有可能将其做得更好。这也是最终实现“学生自治”美好愿景的不竭动力。
互助型部落运作模式的实施,为班级每位成员提供了自我管理的机会,部落长的管理能力得到培养,班级的竞争与合作氛围得到有效提升。同时,也使班主任得以从传统“保姆式”的管理思维中走出来,保证有足够的精力与时间来研究班主任工作中一些更有探索性的、支撑性的、指导性的东西,通过持续的学习、积累、理解与提升,在运用与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提升班级管理水平,最大程度地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作者单位:浙江省平湖市平湖中学)
(责任编辑:王永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