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写作与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两项重要任务,二者之间是相互影响,密不可分的。根据语言输入输出假说理论,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实现语言信息输入的过程;写作则是语言输出、语言应用的过程。二者之间相互配合,以读促写、读写结合已经成为当下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的重要方法。
随着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学生知识应用能力逐渐成为关注的焦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习作能力作为学生语言应用的重要途径,强化习作教学对于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具有重要價值。在语言输入假说理论下,学生只有多读才能促成语言知识的构建,进而奠定语言输出(写作)的基础。
一、语言输入理论的应用价值
语言输入假说是由美国著名语言学家Krashen提出的第二语言系的模式,认为语言学习如果仅仅是让学习者掌握知识和语言材料,那么语言学习就毫无意义。需要在输入过程中激活大脑应用机制,让学习者在大量接触语言知识后,才能有效输出。因此,教师在语言教学中的重要任务就是让学生接触尽可能多的语料。具体到小学语文教学中,除了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互动、学生从课本获取知识外,更重要的语料获取途径即是广泛的、大量的阅读。随后加拿大教师Swain在教学中对语言输入假说理论进行实践,并提出“语言输出”假说。认为在语言教学与生成活动中,学习者很难正确表达自己的意思,在语言“输入”之后也需要“输出”才能起到应用与巩固的目的,进而增加语言学习者表达流利度、对语言的敏感度以及对语言使用的反思与内化。
由于学生作文学习不像其他知识教学,能够通过大量的练习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而是需要在长期的阅读、写作中进行积累、转化,属于知识从获取、到吸收、最后到应用的过程。在这个复杂过程中也需要调动学生已经积累的内在、隐性知识,最终完成一篇高质量习作。所以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可以结合语言输入与输出假说体系,借助高质量的阅读实现语言输入,然后通过写作试下语言输出;在输入中实现词汇知识、写作技巧的积累;在输出中实现知识巩固与技巧应用,最终促进学生习作质量的提升。
二、语言输入理论的应用策略
结合前文中对语言输入假说理论以及在习作教学中应用分析,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何落实以读促写,将语言输入与语言输出有效结合起来,便成为眼下亟需解决的问题。本节主要结合实际教学经验,提出其具体应用策略。
1.在阅读中学习写作技巧,奠定写作基础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取的文本都是名家名篇,学生在阅读学习中难免存在疑惑,不能有效掌握文本的立意、情感表达、文章结构等特点。这就需要教师在学生阅读中进行有效的指导,让学生深入体会,学习课文中的写作技巧与方法。例如:在六年级上册《灯光》一课阅读中,内容以“灯光”贯穿整篇文章,采用倒叙的方法从天安门广场的灯光入笔,最后又回到灯光,结构紧凑,首尾呼应。在阅读中学生或许会注意到这些特点,但是由于缺少总结,很难形成系统化理论,如果缺少在习作中应用,那么更不可能掌握这些写作特点与技巧。因此,在阅读中教师可以给予针对性的指导,让学生学习写作方法和相关理论知识,然后配合写作进行巩固。
2.在阅读中积累写作素材,丰富习作语言
相对低龄段学生而言,六年级小学生经过多年学习,已经具有一定的语言知识基础,词汇以及应用能力较强。但其缺点是写作素材积累不足,看到写作题目时脑袋空空,无从下手。面对这种情况,部分教师会为学生提供一些范文,让学生阅读后再进行写作。这样又会导致学生为模仿而模仿,只模仿其写作方法,而无法模仿其中内涵。导致这一问题的关键即在于学生写作素材积累不足。因此,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阅读中先准备好纸与笔,边读边写。既要摘抄阅读中遇到的好词好句,又要写下自己阅读后的感想。在长期的阅读积累中,达到聚沙成塔、积流成河的目的。例如:在六年级《匆匆》一文中,作者情感表达十分细腻,如“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利用排比句,很好地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鼓励学生将这些优美的文字摘录下来,在未来自己写作中引用、模仿,都能够极大地提升学生的作文质量。
3.课内课外阅读配合促进写作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一个善于思考的学生,有三分之一的时间用在阅读教科书上,而三分之二用在阅读非必修的书籍上。”我国人教版语文教材文本选择都是内容丰富且优美的文章,其特点是品质高、内涵丰富,但缺点是数量有限,属于学生重点学习内容。要实现学生更好的语言输入,则需要不断拓展阅读范围,获得更多的输入素材,积累更多的写作体验。因此,课外阅读内容已经成为学生实现语言输入的主要途径。针对此,我国教育部也连续多年颁布学生必读书目,有效引导学生阅读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以学生习作能力发展、教材内容为导向向学生推荐书籍,实现教材文本与课外阅读内容的有效衔接,进一步巩固学生课堂所学内容。例如:在阅读完《藏戏》之后,习作的内容即是《家乡的风俗》,但是小朋友们对家乡的风俗了解并不是很清楚,直接进行写作难免存在难度。面对这一情况,在课内阅读完成后,教师即可以安排阅读鲁迅的《社戏》、沈从文的《边城》等推荐书目,让学生在大量阅读中接触、学习此类文章的写作手法。然后在配合课文内容,着手写作,实现语言输入与输出的有效配合。
4.阅读后改写、仿写、续写,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习作考查的是学生全方面的能力,在阅读之后的写作训练中,也需要结合所阅读的内容,以写促进对阅读文本的理解,进而巩固知识。在实际教学中,本文主要是要求学生对阅读的文本进行改写、仿写、续写,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同时更好地实现语言输出,锻炼写作的目的。例如:在阅读完节选的《鲁滨孙漂流记》之后,许多学生对文章内容产生丰富的遐想,此时可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续写,想想鲁滨孙在岛上还会做什么事情。又如:在学习完《那个星期天》后,也可以要求学生进行仿写,写写自己某个时间段的心情变化,将自己的真情实感描绘出来,达到以读促写的目标。续写则是沿着原作的思路、思想根据文本结尾内容进行故事续写,创作出一篇完整的文章。续写对于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对于课文阅读的理解力都有很高的要求。如果不能正确理解文本创作手法,中心思想,那么在续写中肯定会出现跑题等问题。所以结合语言输入理论,在阅读后的续写中,教师更要给予明确的指导,可以不限体裁、不限内容,但是必须要让学生把握好文章思想。
语言输入是语言输出的基础。具体到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多多阅读才能吸收更多语言知识,促进语言输出的产生。反之,语言输出过程中学生对获取的语言知识进行应用,能进一步巩固所学。因此,在习作教学中以读促写、以写应用,形成良性循环之后,才能切实促进学生语文知识应用水平的提升。
随着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学生知识应用能力逐渐成为关注的焦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习作能力作为学生语言应用的重要途径,强化习作教学对于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具有重要價值。在语言输入假说理论下,学生只有多读才能促成语言知识的构建,进而奠定语言输出(写作)的基础。
一、语言输入理论的应用价值
语言输入假说是由美国著名语言学家Krashen提出的第二语言系的模式,认为语言学习如果仅仅是让学习者掌握知识和语言材料,那么语言学习就毫无意义。需要在输入过程中激活大脑应用机制,让学习者在大量接触语言知识后,才能有效输出。因此,教师在语言教学中的重要任务就是让学生接触尽可能多的语料。具体到小学语文教学中,除了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互动、学生从课本获取知识外,更重要的语料获取途径即是广泛的、大量的阅读。随后加拿大教师Swain在教学中对语言输入假说理论进行实践,并提出“语言输出”假说。认为在语言教学与生成活动中,学习者很难正确表达自己的意思,在语言“输入”之后也需要“输出”才能起到应用与巩固的目的,进而增加语言学习者表达流利度、对语言的敏感度以及对语言使用的反思与内化。
由于学生作文学习不像其他知识教学,能够通过大量的练习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而是需要在长期的阅读、写作中进行积累、转化,属于知识从获取、到吸收、最后到应用的过程。在这个复杂过程中也需要调动学生已经积累的内在、隐性知识,最终完成一篇高质量习作。所以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可以结合语言输入与输出假说体系,借助高质量的阅读实现语言输入,然后通过写作试下语言输出;在输入中实现词汇知识、写作技巧的积累;在输出中实现知识巩固与技巧应用,最终促进学生习作质量的提升。
二、语言输入理论的应用策略
结合前文中对语言输入假说理论以及在习作教学中应用分析,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何落实以读促写,将语言输入与语言输出有效结合起来,便成为眼下亟需解决的问题。本节主要结合实际教学经验,提出其具体应用策略。
1.在阅读中学习写作技巧,奠定写作基础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取的文本都是名家名篇,学生在阅读学习中难免存在疑惑,不能有效掌握文本的立意、情感表达、文章结构等特点。这就需要教师在学生阅读中进行有效的指导,让学生深入体会,学习课文中的写作技巧与方法。例如:在六年级上册《灯光》一课阅读中,内容以“灯光”贯穿整篇文章,采用倒叙的方法从天安门广场的灯光入笔,最后又回到灯光,结构紧凑,首尾呼应。在阅读中学生或许会注意到这些特点,但是由于缺少总结,很难形成系统化理论,如果缺少在习作中应用,那么更不可能掌握这些写作特点与技巧。因此,在阅读中教师可以给予针对性的指导,让学生学习写作方法和相关理论知识,然后配合写作进行巩固。
2.在阅读中积累写作素材,丰富习作语言
相对低龄段学生而言,六年级小学生经过多年学习,已经具有一定的语言知识基础,词汇以及应用能力较强。但其缺点是写作素材积累不足,看到写作题目时脑袋空空,无从下手。面对这种情况,部分教师会为学生提供一些范文,让学生阅读后再进行写作。这样又会导致学生为模仿而模仿,只模仿其写作方法,而无法模仿其中内涵。导致这一问题的关键即在于学生写作素材积累不足。因此,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阅读中先准备好纸与笔,边读边写。既要摘抄阅读中遇到的好词好句,又要写下自己阅读后的感想。在长期的阅读积累中,达到聚沙成塔、积流成河的目的。例如:在六年级《匆匆》一文中,作者情感表达十分细腻,如“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利用排比句,很好地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鼓励学生将这些优美的文字摘录下来,在未来自己写作中引用、模仿,都能够极大地提升学生的作文质量。
3.课内课外阅读配合促进写作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一个善于思考的学生,有三分之一的时间用在阅读教科书上,而三分之二用在阅读非必修的书籍上。”我国人教版语文教材文本选择都是内容丰富且优美的文章,其特点是品质高、内涵丰富,但缺点是数量有限,属于学生重点学习内容。要实现学生更好的语言输入,则需要不断拓展阅读范围,获得更多的输入素材,积累更多的写作体验。因此,课外阅读内容已经成为学生实现语言输入的主要途径。针对此,我国教育部也连续多年颁布学生必读书目,有效引导学生阅读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以学生习作能力发展、教材内容为导向向学生推荐书籍,实现教材文本与课外阅读内容的有效衔接,进一步巩固学生课堂所学内容。例如:在阅读完《藏戏》之后,习作的内容即是《家乡的风俗》,但是小朋友们对家乡的风俗了解并不是很清楚,直接进行写作难免存在难度。面对这一情况,在课内阅读完成后,教师即可以安排阅读鲁迅的《社戏》、沈从文的《边城》等推荐书目,让学生在大量阅读中接触、学习此类文章的写作手法。然后在配合课文内容,着手写作,实现语言输入与输出的有效配合。
4.阅读后改写、仿写、续写,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习作考查的是学生全方面的能力,在阅读之后的写作训练中,也需要结合所阅读的内容,以写促进对阅读文本的理解,进而巩固知识。在实际教学中,本文主要是要求学生对阅读的文本进行改写、仿写、续写,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同时更好地实现语言输出,锻炼写作的目的。例如:在阅读完节选的《鲁滨孙漂流记》之后,许多学生对文章内容产生丰富的遐想,此时可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续写,想想鲁滨孙在岛上还会做什么事情。又如:在学习完《那个星期天》后,也可以要求学生进行仿写,写写自己某个时间段的心情变化,将自己的真情实感描绘出来,达到以读促写的目标。续写则是沿着原作的思路、思想根据文本结尾内容进行故事续写,创作出一篇完整的文章。续写对于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对于课文阅读的理解力都有很高的要求。如果不能正确理解文本创作手法,中心思想,那么在续写中肯定会出现跑题等问题。所以结合语言输入理论,在阅读后的续写中,教师更要给予明确的指导,可以不限体裁、不限内容,但是必须要让学生把握好文章思想。
语言输入是语言输出的基础。具体到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多多阅读才能吸收更多语言知识,促进语言输出的产生。反之,语言输出过程中学生对获取的语言知识进行应用,能进一步巩固所学。因此,在习作教学中以读促写、以写应用,形成良性循环之后,才能切实促进学生语文知识应用水平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