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考古挖掘事业的进程,世界各地都出土了大量具有突出的历史、文化价值的文物,不仅可以作为科学研究的一手资料,又可供广大人民群众参观博览。然而,近期披露出的“图坦卡蒙面具人为损坏事件”,在令人痛惜之余,更加表明人们在对文物保护方面意识的欠缺。这就需要我们相关人员在加强有关专业技能的同时,提高自身对文物概念及其保护的综合意识,万不可畏惧法律担当而对社会乃至全人类的文化发展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
历史文物不仅是所在国拥有的重要财富,更是全人类共同拥有的文化瑰宝,文物陈列于博物馆之中,不仅可为相关科研人员提供珍贵的第一手研究资料,更是作为向公众展示人类传统文化的最好方式。然而,近期遭曝光的开罗博物馆收藏的“图坦卡蒙黄金面具”遭人为破坏,造成了难以挽回的损失,这样的事件在令人们痛惜之余,更是不禁令我们要对博物馆在文物的保存方式上提出质疑。同时,提高公众特别是相关人员对文物的保护意识实属必要。
一、历史文物与图坦卡蒙黄金面具
历史文物作为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已经成为历史的过去,不可能再重新创造。随着人类考古挖掘事业的进程发展和文物收藏的不断传承,历史文物家族里不断涌现出一个个令世人瞠目结舌的佳作。“图坦卡蒙黄金面具”就是这样一件艳煞旁人的国宝级的存在。
经研究发现,“图坦卡蒙黄金面具”属于埃及新王国时期法老图坦卡蒙所有,这件做工精美、表情略显哀愁但又宁静的金制面具上镶嵌着各种玻璃和宝石,面具下颌处垂着的胡须,象征着古埃及神话中的冥神奥西里斯。自从这件面具面世以来,就成为了除金字塔外另一古埃及文化的代表,黄金面具的图案甚至被印刷在埃及1元硬币的背面,成为了埃及首都博物馆即世界最著名博物馆之一的开罗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当人们看到这件完美的黄金面具时,是不是会去憧憬着图坦卡蒙本人是拥有怎样的一副俊美脸庞,又是怎样的一身飒爽英姿。
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和专家学者的不断研究,黄金面具主人图坦卡蒙传奇的身世及墓室也逐渐清晰起来。我们惊奇的发现,这样一件惊世骇俗的工艺精品如今能完好的保存下来实属不易。众所周知,埃及法老们死后安葬的地方因其奢华的陪葬品永远都是窃贼们乐此不疲的天堂。新王国时期的许多法老为了死后得到安宁,纷纷将墓葬安置在一个小山谷里,名曰“帝王谷”,墓室外部再用乱石堵住不留痕迹。尽管如此,19世纪的欧洲探险家们来到此地时仍旧发现,帝王谷早已是面目全非。然而,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一位探险家在拉美西斯六世法老陵墓瓦砾的覆盖下却发现了这道已尘封千年的记有“图坦卡蒙”封印的石门,也因此举,我们才有幸窥视到了3000多年前的埃及那灿烂辉煌的文化。
这样一件来之不易的“图坦卡蒙黄金面具”和许多其他历史文物一样,都是那个特定时期社会生活的反映,历史的见证,文化的载体。面对它,我们不光会折服于这样精美工艺品的手工技艺,更可以从中感受到那个时期人们的审美观念、社会风俗和文明程度。历史的昌盛是我们自信的根源,民族的伟大更是我们自豪的资本,正因为这样,对历史文物的保护不仅是学术上的需要,也是我们表达对民族智慧尊敬之情的最好抒发方式。这是人类文化发展的需要,更是我们民族文化振兴的需要。
二、从黄金面具损坏事件看历史文物保护意识
近期有媒体报道,有着3300年历史的文物瑰宝图坦卡门黄金面具遭人为破坏,博物馆相关官职人员在清洗面具时造成面具胡须处折断,且未有上报,而是草草以非专业方式用人造树脂匆匆粘黏,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消息不胫而走“轰炸”着各大媒体平台,尽管官方随后极力否认是人为破坏,但面具的“新貌”铁一般的呈现于观者眼前,这样的行为被称作是对历史文化的“亵渎”也并不为过。
尽管,“图坦卡蒙面具”至今已有3300多年历史,年代久远,材质老化疏松属于客观,意外触碰掉落可以理解,但出于逃避法律责任对待文物鲁莽的修复行为是应该受到社会的抨击和追责的。从此次事件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推断,并以此为鉴,吸取教训,完善我国自身的文物保护建设:
(一)开罗博物馆作为埃及首都大型博物馆,陈列诸如“图坦卡蒙面具”年代久远、材质老化的珍贵文物不在少数却并未得到常日中的预防性保护,可见埃及政府在国家文物保护方面关注并不足够,并未充分发挥政府的监督、指导作用。在国家意识上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机制,给予文物保护工作更多的投入。
(二)博物馆在文物保护上缺乏管理规范,在文物保管部门设立及管理中缺乏科学性和专业性。文物不等同于一般的日常物品,因文物蕴含着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更需要我们提高重视的程度。事件中,在相关官职人员对珍贵文物进行日常照管时缺乏相关专业人士的指导,清洗人员缺乏对待文物的谨慎性和专业性属于管理安排上的疏忽。
(三)事发后并未及时上报有关部门处理,而是草草粘黏,造成无法弥补的后果尤显相关官职人员在文物保护方面意识的薄弱。文物是全人类共同的瑰宝,更是一种不可再生的特殊财富,疏忽大意,忌惮法律追责而选择对文物的草率、鲁莽,不仅是自身责任意识的匮乏,更是对人类文明的亵渎,留下的只是时代的伤疤,后人的叹息。
作为全社会中一份子,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去维护属于我们人类自身的文明荣耀,完成每一个时代的传承任务,让先人的智慧流传千古。对文物的保护工作绝非只是国家和政府的工作,只有发动群众的力量,共同维护文物的保存状况,才能更完善今天文物的保护体系,才能让文物有着更好的生存环境去长久的昭示前人们所创造的辉煌。
三、对历史文物保护的若干建议
在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剧的今天,坚守民族文化的本土化更加弥足珍贵,文物对于一个民族的意义自然不言而喻,因此,文物保护也就成为永恒不变的话题。
在我国古代是很难见到像今天这样具有规模的公共博物馆的,多为私人珍藏,文物的艺术、社会以及文化价值也因此大打折扣。然而,在博物馆能很好的将历史文物向公众展示的同时,对文物的陈列保护又提出了相当的挑战,稍有不胜就会像此次事件一样,对文物造成损坏的严重后果。我国文化事业发展至今天,对文物的保护意识已是今非昔比,设置文物保护管理机构、设录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颁布文物保护法律法规等举措,已足以说明国家对文物的保护工作已相当关注,但我们还需要从入微的细节入手,更加完善我国的文物保护机制,改善文物保护环境。因此,对博物馆相关陈列、存储方式和相关馆职人员及群众提出有效建议实属必要: (一)博物馆等场所文物陈列条件的改善。博物馆、展览馆等相关文化场所在作为文物展览地的同时亦是文物的存储地。当文物被博物馆收录后,无论是在陈列时或是进入库存后,年代久远的器物本身时刻都会受着周围环境的影响而发生质变。正因如此,在对展览地的大环境营造上,如室内整体温度、库存环境的要求,还是对单一文物的保护条件都提出了相当的要求。无论是因文物质地、类型所选择的放置方式、周边湿度、环境温度还是对照射光线的选择、虫霉的防护、卫生的条件,都是我们值得关注的问题。
(二)相关场所管理制度的完善。良好的规章制度是秩序安稳的保障,正所谓无以规矩不成方圆,无以制度则无国家。绚烂的艺术珍品难免令人魂牵梦绕,理性的规则就成为我们恍惚前的勒令。讲解员对文物进行介绍、保管员对文物进行日常维护或是其他工作人员对文物的搬运活动以及群众的观光浏览都会与文物直接或间接接触,错误的行为方式或是不当的操作流程都会对文物造成致命的损坏,详尽、适宜的管理和规章也就不仅成为文物得以完善保存的必要存在,更是人们与历史文物接触愉快体验的保证。
(三)相关官职人员一方面改善自身专业技能的同时,更要具备正确的保护文物观念。馆内工作人员对文物都会有着较长的观察、接触时间,过硬的专业素养也理应成为入职的必要条件。然而,仅仅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是远远不够的,亡羊补牢为时晚矣,文物作为民族文化的象征,更是利国利民的存在,作为文物工作者更应该具有更高的自觉意识,在平日的工作中持有正确的文物保护观念,留心文物的自身状况,如有异样及时反应,有着预防保护的意识,正视集体与个人的关系,切忌像“图坦卡蒙面具”风波中的工作人员一样,在文物处于危难状况时为逃避法律责任而牺牲国家利益,造成文物历史价值的流失。
(四)广大群众提高文物保护意识,加强对文物的关注,改善文物保护的社会大环境。良好的文物保护秩序绝非相关文物部门自身所能营造,文物保护工作更需要依靠广大群众共同的力量。在加强国家经济建设的同时,更应注重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贯彻相关文物保护法律法规,关注文物生存状态,提高日常文物保护意识,杜绝对生活中各种文化遗产的破坏行为,都是我们改善社会文化氛围、民族文化力量、国家文化形象的有力举措。
与国际社会相比,我国的文物保护事业起步较晚,却发展迅速,许多濒临消亡的文化遗产在国人的共同努力下都得到了很好的修复保存,但文物保护工作在许多方面仍存有或多或少的弊端和不足。国内大大小小的博物馆在平日的运营中,条件不一、人员配备不同,从而对文物的保护和呈现效果也不尽相同,大部分博物馆离国际文物保护先进水平仍有距离。因此,我们更需完备理论经验,付诸努力实践,不仅提高馆内相关设备条件,也要改进馆内管理制度,完善群众文物保护观念,切实做好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杜绝对民族文化与文物的破坏行为而对后世留下永久的遗憾。
历史文物不仅是所在国拥有的重要财富,更是全人类共同拥有的文化瑰宝,文物陈列于博物馆之中,不仅可为相关科研人员提供珍贵的第一手研究资料,更是作为向公众展示人类传统文化的最好方式。然而,近期遭曝光的开罗博物馆收藏的“图坦卡蒙黄金面具”遭人为破坏,造成了难以挽回的损失,这样的事件在令人们痛惜之余,更是不禁令我们要对博物馆在文物的保存方式上提出质疑。同时,提高公众特别是相关人员对文物的保护意识实属必要。
一、历史文物与图坦卡蒙黄金面具
历史文物作为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已经成为历史的过去,不可能再重新创造。随着人类考古挖掘事业的进程发展和文物收藏的不断传承,历史文物家族里不断涌现出一个个令世人瞠目结舌的佳作。“图坦卡蒙黄金面具”就是这样一件艳煞旁人的国宝级的存在。
经研究发现,“图坦卡蒙黄金面具”属于埃及新王国时期法老图坦卡蒙所有,这件做工精美、表情略显哀愁但又宁静的金制面具上镶嵌着各种玻璃和宝石,面具下颌处垂着的胡须,象征着古埃及神话中的冥神奥西里斯。自从这件面具面世以来,就成为了除金字塔外另一古埃及文化的代表,黄金面具的图案甚至被印刷在埃及1元硬币的背面,成为了埃及首都博物馆即世界最著名博物馆之一的开罗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当人们看到这件完美的黄金面具时,是不是会去憧憬着图坦卡蒙本人是拥有怎样的一副俊美脸庞,又是怎样的一身飒爽英姿。
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和专家学者的不断研究,黄金面具主人图坦卡蒙传奇的身世及墓室也逐渐清晰起来。我们惊奇的发现,这样一件惊世骇俗的工艺精品如今能完好的保存下来实属不易。众所周知,埃及法老们死后安葬的地方因其奢华的陪葬品永远都是窃贼们乐此不疲的天堂。新王国时期的许多法老为了死后得到安宁,纷纷将墓葬安置在一个小山谷里,名曰“帝王谷”,墓室外部再用乱石堵住不留痕迹。尽管如此,19世纪的欧洲探险家们来到此地时仍旧发现,帝王谷早已是面目全非。然而,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一位探险家在拉美西斯六世法老陵墓瓦砾的覆盖下却发现了这道已尘封千年的记有“图坦卡蒙”封印的石门,也因此举,我们才有幸窥视到了3000多年前的埃及那灿烂辉煌的文化。
这样一件来之不易的“图坦卡蒙黄金面具”和许多其他历史文物一样,都是那个特定时期社会生活的反映,历史的见证,文化的载体。面对它,我们不光会折服于这样精美工艺品的手工技艺,更可以从中感受到那个时期人们的审美观念、社会风俗和文明程度。历史的昌盛是我们自信的根源,民族的伟大更是我们自豪的资本,正因为这样,对历史文物的保护不仅是学术上的需要,也是我们表达对民族智慧尊敬之情的最好抒发方式。这是人类文化发展的需要,更是我们民族文化振兴的需要。
二、从黄金面具损坏事件看历史文物保护意识
近期有媒体报道,有着3300年历史的文物瑰宝图坦卡门黄金面具遭人为破坏,博物馆相关官职人员在清洗面具时造成面具胡须处折断,且未有上报,而是草草以非专业方式用人造树脂匆匆粘黏,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消息不胫而走“轰炸”着各大媒体平台,尽管官方随后极力否认是人为破坏,但面具的“新貌”铁一般的呈现于观者眼前,这样的行为被称作是对历史文化的“亵渎”也并不为过。
尽管,“图坦卡蒙面具”至今已有3300多年历史,年代久远,材质老化疏松属于客观,意外触碰掉落可以理解,但出于逃避法律责任对待文物鲁莽的修复行为是应该受到社会的抨击和追责的。从此次事件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推断,并以此为鉴,吸取教训,完善我国自身的文物保护建设:
(一)开罗博物馆作为埃及首都大型博物馆,陈列诸如“图坦卡蒙面具”年代久远、材质老化的珍贵文物不在少数却并未得到常日中的预防性保护,可见埃及政府在国家文物保护方面关注并不足够,并未充分发挥政府的监督、指导作用。在国家意识上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机制,给予文物保护工作更多的投入。
(二)博物馆在文物保护上缺乏管理规范,在文物保管部门设立及管理中缺乏科学性和专业性。文物不等同于一般的日常物品,因文物蕴含着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更需要我们提高重视的程度。事件中,在相关官职人员对珍贵文物进行日常照管时缺乏相关专业人士的指导,清洗人员缺乏对待文物的谨慎性和专业性属于管理安排上的疏忽。
(三)事发后并未及时上报有关部门处理,而是草草粘黏,造成无法弥补的后果尤显相关官职人员在文物保护方面意识的薄弱。文物是全人类共同的瑰宝,更是一种不可再生的特殊财富,疏忽大意,忌惮法律追责而选择对文物的草率、鲁莽,不仅是自身责任意识的匮乏,更是对人类文明的亵渎,留下的只是时代的伤疤,后人的叹息。
作为全社会中一份子,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去维护属于我们人类自身的文明荣耀,完成每一个时代的传承任务,让先人的智慧流传千古。对文物的保护工作绝非只是国家和政府的工作,只有发动群众的力量,共同维护文物的保存状况,才能更完善今天文物的保护体系,才能让文物有着更好的生存环境去长久的昭示前人们所创造的辉煌。
三、对历史文物保护的若干建议
在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剧的今天,坚守民族文化的本土化更加弥足珍贵,文物对于一个民族的意义自然不言而喻,因此,文物保护也就成为永恒不变的话题。
在我国古代是很难见到像今天这样具有规模的公共博物馆的,多为私人珍藏,文物的艺术、社会以及文化价值也因此大打折扣。然而,在博物馆能很好的将历史文物向公众展示的同时,对文物的陈列保护又提出了相当的挑战,稍有不胜就会像此次事件一样,对文物造成损坏的严重后果。我国文化事业发展至今天,对文物的保护意识已是今非昔比,设置文物保护管理机构、设录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颁布文物保护法律法规等举措,已足以说明国家对文物的保护工作已相当关注,但我们还需要从入微的细节入手,更加完善我国的文物保护机制,改善文物保护环境。因此,对博物馆相关陈列、存储方式和相关馆职人员及群众提出有效建议实属必要: (一)博物馆等场所文物陈列条件的改善。博物馆、展览馆等相关文化场所在作为文物展览地的同时亦是文物的存储地。当文物被博物馆收录后,无论是在陈列时或是进入库存后,年代久远的器物本身时刻都会受着周围环境的影响而发生质变。正因如此,在对展览地的大环境营造上,如室内整体温度、库存环境的要求,还是对单一文物的保护条件都提出了相当的要求。无论是因文物质地、类型所选择的放置方式、周边湿度、环境温度还是对照射光线的选择、虫霉的防护、卫生的条件,都是我们值得关注的问题。
(二)相关场所管理制度的完善。良好的规章制度是秩序安稳的保障,正所谓无以规矩不成方圆,无以制度则无国家。绚烂的艺术珍品难免令人魂牵梦绕,理性的规则就成为我们恍惚前的勒令。讲解员对文物进行介绍、保管员对文物进行日常维护或是其他工作人员对文物的搬运活动以及群众的观光浏览都会与文物直接或间接接触,错误的行为方式或是不当的操作流程都会对文物造成致命的损坏,详尽、适宜的管理和规章也就不仅成为文物得以完善保存的必要存在,更是人们与历史文物接触愉快体验的保证。
(三)相关官职人员一方面改善自身专业技能的同时,更要具备正确的保护文物观念。馆内工作人员对文物都会有着较长的观察、接触时间,过硬的专业素养也理应成为入职的必要条件。然而,仅仅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是远远不够的,亡羊补牢为时晚矣,文物作为民族文化的象征,更是利国利民的存在,作为文物工作者更应该具有更高的自觉意识,在平日的工作中持有正确的文物保护观念,留心文物的自身状况,如有异样及时反应,有着预防保护的意识,正视集体与个人的关系,切忌像“图坦卡蒙面具”风波中的工作人员一样,在文物处于危难状况时为逃避法律责任而牺牲国家利益,造成文物历史价值的流失。
(四)广大群众提高文物保护意识,加强对文物的关注,改善文物保护的社会大环境。良好的文物保护秩序绝非相关文物部门自身所能营造,文物保护工作更需要依靠广大群众共同的力量。在加强国家经济建设的同时,更应注重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贯彻相关文物保护法律法规,关注文物生存状态,提高日常文物保护意识,杜绝对生活中各种文化遗产的破坏行为,都是我们改善社会文化氛围、民族文化力量、国家文化形象的有力举措。
与国际社会相比,我国的文物保护事业起步较晚,却发展迅速,许多濒临消亡的文化遗产在国人的共同努力下都得到了很好的修复保存,但文物保护工作在许多方面仍存有或多或少的弊端和不足。国内大大小小的博物馆在平日的运营中,条件不一、人员配备不同,从而对文物的保护和呈现效果也不尽相同,大部分博物馆离国际文物保护先进水平仍有距离。因此,我们更需完备理论经验,付诸努力实践,不仅提高馆内相关设备条件,也要改进馆内管理制度,完善群众文物保护观念,切实做好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杜绝对民族文化与文物的破坏行为而对后世留下永久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