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要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必须搞活语文课堂教学,运用灵活的教学手段,努力克服老师死教,学生死学死记,课堂气氛死气沉沉的教学通病,使课堂变单调呆板为生动活泼。怎样才能搞活语文课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把课教活”势在必行
语文教学改革喊了多年,但普遍反映:经验有千条万条,却条条见效不大,模仿来模仿去还是回到老路上。有的教师仍信奉“重压之下出成绩,汗水时间换分数”,急功近利,短期行为;有的死抱“练为主线”不放,题海战术,师生疲于奔命;有的信奉“讲课讲课”,以讲为主,讲风过烈,越俎代庖;有的摆花架子,从“满堂灌”, 走向另一极端“满堂问”,仅学得“皮毛”……总之,呆板的教学程式,考试、分数的枷锁至今仍统治着语文教学的全过程,“教得累、学得烦”是语文教学现状的最准确的概括。如何从各种束缚中解脱出来,如何使师生投入较少而效果最佳,这便成了当前语文教改教研的“难点”和“热点”。解决这一棘手问题的途径可能有多条,方法也可能有多种,但可以肯定地说,放眼于“课堂,,这个主战场,“跟四十五分钟要质量”,努力研究“把课教活”,这是“走出低谷”的“治本之举”,是“牛鼻子”,不可等闲视之。
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看,“把课教活”具有可行性。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早就告诫同行“一定要把学生教活”。吕叔湘又撰文《关键在一个“活”字》,指出“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如果说一种教学方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学法之上,还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就叫‘活”。“活’’堪称语文教学法之精髓。
二、“把课教活”的理性思考
(一)“乐”是活的前提。
乐是通向学习乐园的向导,引导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乐是潜在的学习动力,使学生永远保持主动的旺盛的学习热情;乐又是一位学习的良师,使学生加快学习的进程。很难设想,压抑、沉闷、昏昏欲睡的课堂气氛会收到良好的效果。那么如何做到乐呢?一是目标激励,化苦为乐。语文教师要从培养又红又专接班人的战略高度,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唤起学好功课的原动力.以苦为乐,化苦为乐。二是讲究实效,学有所乐。教师应设法使学生不断体验到学有所得的快感。教师既要胸中有书,更要目中有人,讲究实效,使学生学有所乐。三是示范表率,寓教于乐,善于挖掘自身的感召力。充分发挥表率作用,真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接受教育.获取知识,形成能力。
(二)“情”是活的关键。
我国著名教育家夏丐尊说过:“教育不能没有感情。”教师培养的对象不同于工厂里生产产品,而是一个个活生生会思维有感情的人。人与人之间信息的交流与传递,需要在良好的心理认同的基础上进行。因而教师“感情丰富”是必不可少的。“情”是一种巨大的的教育潜能。从某种角度说,语文课堂便是情感场,教材本身情文并茂,如果教者情绪饱满“未成曲调先有情”,加上学生情绪高昂、思维活跃、轻松和谐,必能产生某种微妙的情感效应。教学中情感融洽,少做“严父慈母”,多作兄长学友,可亲近,可信赖,可仿效,没有心理距离。教师得心应手,最佳发挥;学生如坐春风, 其情浓浓。
(三)“美”是活的壳善。 . ’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犹如一曲优秀动人的乐章,给人以完美的艺术享受。对教者而言,教态大方、自然潇洒,板书简洁美观, 语言纯洁、幽默诙谐,韵昧无穷;对学生而言,阅读可感受美、领略美;论辩可赏析美、想象美,练习可以体验美、创造美。努力做到配合默契,起调引人入胜,主旋律扣人心弦,终曲余兴未尽。让学生在课堂这个既狭小又广阔的美的王国里自由驰骋。
(四)“智”是活的保证。
“把课教活”意味着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一统天下,而应把学生推
上主人公宝座。语文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市是“导演”而不是“主角”,而且还应密切注意情况,顺乎自然.因势利导。这就对教者提出了更高要求, 尤其需要有较好的教学机智,非凡的应变能力。只有如此,才能把握大局,左右逢源应付裕如。这就需要熟悉大纲,对目标烂熟于心。“活”不能“乱”, 始终不离目标;其次要钻研教材, 对知识点胸有成竹;又要了解学生,对施教对象了如指掌。再就是讲究技艺,或精心启.悉心察,或耐心等,有心留,导而有方。具体讲:一要引导,激发“情感场”;二要指导, 选择学习方法;三是启导,打开思路;四是疏导,解决难点。看上去如行云流水,不留斧痕,实际上苦心孤诣,匠心独运。 ’
三、分清几个界限
(一)“教活”与“学活”。
一提到“把课教活”很容易使人想到“教师活”、“教法活”,殊不知“把课教活”的核心应是“学生活…“学得活”。衡量一堂课的关键不在于老师的“表演”,而应看学生的“动作”如何。教师教法的灵活变化万变不离其宗.应落脚于学生的学习激情、思维活跃、学习效果。魏书生老师的课似无定法,但有一点是共同的,每堂课学生的积极性都真正调动起来,学生成了主人翁,人人参与。舍此,教师的努力倒成了“花架子”,流于形式。
(二)“活”与“乱”。
“把课教活”可以借助于经济上的话叫做“活而不乱”。万万不能一说“活”就是随心所欲.大撒把.一锅粥,眼花缭乱。真正要做到“活”是大有文章,大有学问的。老师这个“导演”,既要把握方向,又要启发引导;既要成竹在胸,又要应付裕如;既要自己“表演”, 又要关注学生的“动作”;既要顺乎自然,又要掌握火候,这是对语文教师的高层次的要求,绝不是轻而易举、唾手可得的境界。
(三)“活”与“花样翻新”
“把课教活”决不意味着搞形式上的“花样翻新”,把上课变成玩魔术。老师变成“魔术师”。形式只为内容服务.灵活机动并不是变幻莫测,故弄玄虚。高效率的课应是耳听、眼看、口读、手写、脑想, “全频道”接受.“多功能”协调,“主体式”渗透。尽可能使学生大脑皮层处于积极的兴奋状态,师生都进入“积极思维的王国”,力求达到会教会学, 乐教乐学,活教活学的理想境界。
总之,“把课教活”是一个大课题,是一个系统工程。但它又是语文教学的主战场、主渠道。课堂活了.一活皆活,这个“牛鼻子”我们应抓住不放。踏踏实实抓出成效来,使我们的语文教学走出死胡同,甩开大步.踏上坦途。
一、“把课教活”势在必行
语文教学改革喊了多年,但普遍反映:经验有千条万条,却条条见效不大,模仿来模仿去还是回到老路上。有的教师仍信奉“重压之下出成绩,汗水时间换分数”,急功近利,短期行为;有的死抱“练为主线”不放,题海战术,师生疲于奔命;有的信奉“讲课讲课”,以讲为主,讲风过烈,越俎代庖;有的摆花架子,从“满堂灌”, 走向另一极端“满堂问”,仅学得“皮毛”……总之,呆板的教学程式,考试、分数的枷锁至今仍统治着语文教学的全过程,“教得累、学得烦”是语文教学现状的最准确的概括。如何从各种束缚中解脱出来,如何使师生投入较少而效果最佳,这便成了当前语文教改教研的“难点”和“热点”。解决这一棘手问题的途径可能有多条,方法也可能有多种,但可以肯定地说,放眼于“课堂,,这个主战场,“跟四十五分钟要质量”,努力研究“把课教活”,这是“走出低谷”的“治本之举”,是“牛鼻子”,不可等闲视之。
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看,“把课教活”具有可行性。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早就告诫同行“一定要把学生教活”。吕叔湘又撰文《关键在一个“活”字》,指出“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如果说一种教学方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学法之上,还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就叫‘活”。“活’’堪称语文教学法之精髓。
二、“把课教活”的理性思考
(一)“乐”是活的前提。
乐是通向学习乐园的向导,引导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乐是潜在的学习动力,使学生永远保持主动的旺盛的学习热情;乐又是一位学习的良师,使学生加快学习的进程。很难设想,压抑、沉闷、昏昏欲睡的课堂气氛会收到良好的效果。那么如何做到乐呢?一是目标激励,化苦为乐。语文教师要从培养又红又专接班人的战略高度,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唤起学好功课的原动力.以苦为乐,化苦为乐。二是讲究实效,学有所乐。教师应设法使学生不断体验到学有所得的快感。教师既要胸中有书,更要目中有人,讲究实效,使学生学有所乐。三是示范表率,寓教于乐,善于挖掘自身的感召力。充分发挥表率作用,真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接受教育.获取知识,形成能力。
(二)“情”是活的关键。
我国著名教育家夏丐尊说过:“教育不能没有感情。”教师培养的对象不同于工厂里生产产品,而是一个个活生生会思维有感情的人。人与人之间信息的交流与传递,需要在良好的心理认同的基础上进行。因而教师“感情丰富”是必不可少的。“情”是一种巨大的的教育潜能。从某种角度说,语文课堂便是情感场,教材本身情文并茂,如果教者情绪饱满“未成曲调先有情”,加上学生情绪高昂、思维活跃、轻松和谐,必能产生某种微妙的情感效应。教学中情感融洽,少做“严父慈母”,多作兄长学友,可亲近,可信赖,可仿效,没有心理距离。教师得心应手,最佳发挥;学生如坐春风, 其情浓浓。
(三)“美”是活的壳善。 . ’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犹如一曲优秀动人的乐章,给人以完美的艺术享受。对教者而言,教态大方、自然潇洒,板书简洁美观, 语言纯洁、幽默诙谐,韵昧无穷;对学生而言,阅读可感受美、领略美;论辩可赏析美、想象美,练习可以体验美、创造美。努力做到配合默契,起调引人入胜,主旋律扣人心弦,终曲余兴未尽。让学生在课堂这个既狭小又广阔的美的王国里自由驰骋。
(四)“智”是活的保证。
“把课教活”意味着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一统天下,而应把学生推
上主人公宝座。语文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市是“导演”而不是“主角”,而且还应密切注意情况,顺乎自然.因势利导。这就对教者提出了更高要求, 尤其需要有较好的教学机智,非凡的应变能力。只有如此,才能把握大局,左右逢源应付裕如。这就需要熟悉大纲,对目标烂熟于心。“活”不能“乱”, 始终不离目标;其次要钻研教材, 对知识点胸有成竹;又要了解学生,对施教对象了如指掌。再就是讲究技艺,或精心启.悉心察,或耐心等,有心留,导而有方。具体讲:一要引导,激发“情感场”;二要指导, 选择学习方法;三是启导,打开思路;四是疏导,解决难点。看上去如行云流水,不留斧痕,实际上苦心孤诣,匠心独运。 ’
三、分清几个界限
(一)“教活”与“学活”。
一提到“把课教活”很容易使人想到“教师活”、“教法活”,殊不知“把课教活”的核心应是“学生活…“学得活”。衡量一堂课的关键不在于老师的“表演”,而应看学生的“动作”如何。教师教法的灵活变化万变不离其宗.应落脚于学生的学习激情、思维活跃、学习效果。魏书生老师的课似无定法,但有一点是共同的,每堂课学生的积极性都真正调动起来,学生成了主人翁,人人参与。舍此,教师的努力倒成了“花架子”,流于形式。
(二)“活”与“乱”。
“把课教活”可以借助于经济上的话叫做“活而不乱”。万万不能一说“活”就是随心所欲.大撒把.一锅粥,眼花缭乱。真正要做到“活”是大有文章,大有学问的。老师这个“导演”,既要把握方向,又要启发引导;既要成竹在胸,又要应付裕如;既要自己“表演”, 又要关注学生的“动作”;既要顺乎自然,又要掌握火候,这是对语文教师的高层次的要求,绝不是轻而易举、唾手可得的境界。
(三)“活”与“花样翻新”
“把课教活”决不意味着搞形式上的“花样翻新”,把上课变成玩魔术。老师变成“魔术师”。形式只为内容服务.灵活机动并不是变幻莫测,故弄玄虚。高效率的课应是耳听、眼看、口读、手写、脑想, “全频道”接受.“多功能”协调,“主体式”渗透。尽可能使学生大脑皮层处于积极的兴奋状态,师生都进入“积极思维的王国”,力求达到会教会学, 乐教乐学,活教活学的理想境界。
总之,“把课教活”是一个大课题,是一个系统工程。但它又是语文教学的主战场、主渠道。课堂活了.一活皆活,这个“牛鼻子”我们应抓住不放。踏踏实实抓出成效来,使我们的语文教学走出死胡同,甩开大步.踏上坦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