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行亦有家

来源 :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ung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异地求学之后,回家的次数渐渐少了。
  虽说是二十八天为一个休假的周期,却总因为准备竞赛的原因被搁浅。好不容易积攒到了休息的时候,也只能在家象征性住上两晚,然后再匆匆踏上了离开的校;以为寒暑假可以在家里好好逍遥一把,却也是辗转盘桓在各种补习班上。家对于我而言,似乎只成了一个很短暂的中转点,我在这里汲取部分能量,充了电之后,就继续往前走。为此母亲曾经打趣说,到了高中之后,对于我而言,故乡成了异地,而遥远的远方却成了求学者的另一个家乡。
  其实我是很能理解的。
  归家,远行,看似正相反的两个词汇却始终牵绊在同一条路上。我在两个城市间来回穿梭,沿途的风景早已在眼前闪过千万遍,以致于有时候在校车上打一个盹再起来的时候,迷迷糊糊的我会差点忘却了这条路究竟通向何方。

  我一直相信归家是为了更好地远行。这个动作也一直在提醒我无论我走到哪里,还会有那么一个地方,充斥着欢声笑语,对于我而言更是被情感赋予了特殊的内涵。而远行,其实也没有那么多猜忌在里面,不外乎是万千抉择中的一种。只不过,那么凑巧,我选择了远行。于是接下来有数不清的嘱托与叮咛在我每一次远行的前一个夜晚。可这在某种程度上,也许对于性格比较内敛不善交际的人来说未尝不是一种幸运:到达一个陌生的地方,却能拾起一段陌生的感情,遇见陌生的人,过陌生的生活,然后在这陌生的異地开始有了自己的圈子。
  自己原来的圈子里自然是有朋友不理解我的选择的,难得见面时的话题当然离不开学习,所以打趣的时候他们也会笑说还是归家好。但其实他们不知道,既然选择了风雨征程,我就不会给自己任何后悔的机会。远行求学的意义,于我而言从未模糊过。在远方校园中的一次次腥风血雨的拼杀,虽不至于血光四溢,却也令我开始陶醉并沉迷其中。不知不觉间,远方的处所也被贯注了情感,即使我对那座城市的印象可能仅仅只停留在校园的一隅,但这依然不妨碍它成为我内心深处的另一处寄居地。而神奇的是,伴随了时光的流逝,这种对家的情感日益渗透进了校园里,不经意间,它便无处不在,像空气盈满了我的小小世界一般,肆意地填占着我生活的空间。
  于是似乎慢慢的,家与远方的界线日益淡去,仿佛,不再有“远方”,又仿佛,不再有“家”。
  我的“远方”,洒下的是拼搏的汗水和校友们的欢声笑语;而我的“家”,则留下的是长辈的关切和数不清的美好回忆,两者对我而言都是难以割舍的情感。只是远方即为家的感觉也越来越强烈,似乎一觉醒来,家不再是家,远方也不再是远方,“家”成了新的“远方”,而远方的人,却成为了我新的家人。所幸的是家与远方的美好交织在一起,就如同阴阳相生调和,互相制约,却又常常爆发出思“家”的浪潮,澎湃几万里却又无人诉说,只得一个人暗自抒发离家的忧愁。
  校园里和同学们在课余时聊天的时候他们会问起我对家的眷恋,答案肯定是不会停止的。即使开始有种藕断丝连的感觉,也少不了对家中那一口乡味的怀恋。可如果问我对远方的向往,那也是生生不息,因为那里有我从未见过的人,从未体验过的经历,还有我所企盼的更广阔的天地。
  我便是这么走在远行的路上的。
  任凭风雨打落前行的脚步,却仍要固执地回望家逐渐消失的影子,希望能将家的影子,永远刻画在灵魂上,那是对家的依恋吗?似乎不是。我想,那是为了在远行的路上,在一盏身后的长明灯,在无边的黑暗中,能照亮我前行。但我又一定要奔向远方,因为那里有我渴求的东西,在冥冥中吸引着我,仿佛触手可及,但又不见踪影,可它总是在路的尽头等着我的,这一点我很相信。
  于是渐渐的,家伴随着不断远行的步伐,不再是具体的地名;然后渐渐的,家随着无数次归家与远行的轮回变成了一个模糊的影子。我仿佛有两个家,承载了不同的情感,铭刻了我不一样的记忆。一个温馨,一个又令我更好地成长。
  远行亦有家,归家更远行。是在悄然之间,归家也成了远行,远行也被赋予了归家的含义,但是我依然选择不停地奔跑,跑向远方的“家”,然后也望念,那个身后的“家”。 指导老师:张晗
其他文献
一  抢救室大概有一百平方米左右,一眼望去,四米高、40米宽的落地玻璃窗,可以整日接收太阳的光照,当然,也能清晰地看见太阳西下的速度。白昼与黑夜的更迭,像生与死的交替。六张床位,从哪个角度,都可以看见天边。  每张床配有心脏监护仪与氧气机,足够大的房间,足够让病危之人有呼吸的空间与氧分,但紧张与死亡的恐惧总是塞满了房间,进出的人,大都紧绷着笑,护士、医生频繁穿梭于内,除了换药、观看病情,她们的笑也
期刊
漫步在澳門的街頭巷尾,總會感覺時間過得很慢。澳門,這座簡單卻不失風韻的蓮城,綻放在南海之濱,單純卻不單調,隨和卻不隨意。  穿梭於川流不息的人潮,我常回想起十幾年前,我以遊客的身份踏上了這片孕育在南海之濱的金蓮花。那時的澳門經濟處於起步階段,光鮮亮麗的外表始終掩藏不住略微蕭條的經濟現狀。晃眼間,我已成長為少女模樣,當我再一次踏上這片土地時,如今的澳門卻變得更迷人了:燈火通明,繁弦急管。熙攘的人群,
期刊
祖父走后,祖母的生活轨迹突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她不会再像往常一样,闲着无事时搬个小板凳坐在门前,和其他老太太有说有笑地拉家常;她也不会在晚饭后双手背在身后,慢悠悠地晃到隔壁串门;家里那台笨重的黑色收音机再也没被打开过,不知何时起已经落上了一层薄薄的灰尘。  祖母的生活突然安静下来。她最喜欢在夕阳西斜的黄昏,缓慢地将衰老的身体歪在吱呀作响的藤椅上,闭上寂寞黯淡的眸子,嘴角挂着笑容。岁月似乎停滞在
期刊
那是一个秋天的早晨,村庄刚刚从睡梦中醒来,不时传来鸡鸭的鸣叫声,好像在呼朋引伴,准备出门寻找食物。一只不安分的花狗,在村口狂吠。一缕缕炊烟,从屋顶上冒出,它们随着微风,相互点头问好。一颗晶莹的露珠,在叶片上顽皮地滚动,突然一不小心滑落了下去。  村后一个干干净净的农家小院内,爷爷走出门,舒舒服服地伸了个懒腰,拿出老人手机,播放京剧,然后一边打着节拍跟着哼唱,一边去门口的报箱中取来报纸,躺在靠椅上津
期刊
胡艺昕  西风把上海的清晨从暖色调吹成了冷色调,城市的空气也被风吹得有点像皱皱的湖面。即便如此,上海的深秋还是能给人以清醇之感,似乎有金黄色的灵魂附着在老洋房的上面,梧桐叶的阴阳两面暗合着这座城市的表里,途经它有不止一种方式,但就是遁着某种难言而注定的路线走过,路线却又无法通过任何一种解析式求得。关于秋天里人行走的踪迹,似乎具有某些神秘的属性,这与天气有关,却并不意味着上海的秋季是可以放在神龛里供
期刊
在東方的國土上,有一隻形如小麻雀的地方。麻雀雖小,但五臟俱全。心,肝,脾,肺,腎裡蘊含著無窮的寶藏。這裏以博彩和旅遊業聞名,是一個發逹的城市,這裏曾是葡萄牙的殖民地,回歸後,這裡安定繁榮,文化的色彩濃厚,它也是我的家。質樸是你的本性  400年後的今天,澳們早已不是以前的澳門。這裏擁有著名的娛樂場,是成千上萬人都想先睹為快的地方。身處在各個娛樂場之間,大概會被那裏場面所震撼吧!如果你正巧碰上高峰時
期刊
每个人生活的圈子都不会太大,这是因为世界太大。有的人的一生也许只是两点一线,三点一线,认识的人,知道的事物,在那个异常小的圈子里面,都会变得非常局限。  偌大的世界,对于没有充分利用它的人来说,都是无用的。比如我,来中国之前,长期生活在加纳。虽然说加纳挺小,也仅有中国的一个省这么大,但是,即使这么大一个地方,我也没有走遍。我的生活轨迹和步伐仅仅局限于我家乡的20公里之内,从没想过好好去看看全面的加
期刊
再回村庄   2015年11月6日,农历九月二十五。爷爷去世三周年纪念日,我再一次地回到了史家河。冰冷的秋雨已经淅淅沥沥地下了几天。回村之前,听说60多岁的大姑病了,且病得不轻。还有,我的小姑奶奶都80多岁的人了,身体也不是很好。我、父亲、姐姐和弟弟一起,前往大姑家所在的永乐镇汉坡村。彬永二级公路上漫天迷雾,车在缓慢地爬行。进入村庄的生产路上,雨大了起来,坐在弟弟的车里,能见度不到几百米,急着落下
期刊
二零一七年的冬天是个“冷冬”,小雪节气一过,西伯利亚寒潮就呼啸而至,前潮本就来势凶猛,后潮更不甘示弱,一场接一场的大雪君临天下,与凛冽的朔风绸缪结盟,很快就将朗朗乾坤威逼进严寒的隆冬。零下七八度的气温真是霸道,一直将这冬的金銮殿坐到六九尾七九头的春节前夜,才极不情愿地挪动了一下屁股。   这个冬天我在乡下老家度过。不是我為“冷血”,是卧病的母亲需要照顾。四十一年前的那个冬天,母亲看着儿子背上行囊去
期刊
某次,路过旧城时走在路旁的林荫大道上,不知怎的脑海中浮现出儿时在这边生活时老屋的模样。于是忍不住视线往路边一移,这才惊讶地发现,几辆挖掘机和吊车在这边忙碌地工作着,而旧城土地上原来那片古色古香的的小桥流水人家已被夷为平地,废墟一片,破败不堪。  我忍不住走上前。  围着这片老城区旧城的围墙还没有全部被拆毁,所以站在墙边,透过上面手指宽的缝隙,可以望见其中的一切。高耸的吊车像一台指南针失去了磁场,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