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些年来,随着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的不断提升,我国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学位发展很快。文章主要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人才的培养进行了探讨:一、明确培养目标,提高专业认识;二、优化课程教学,激发学生兴趣;三、强化实践环节,注重能力培养。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 专业硕士 人才培养 思考
为了适应汉语国际教育推广形势的需要,2007年4月3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发出通知,决定设置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高层次应用型的汉语国际教学专门人才。近些年来,我国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学位发展很快,截至目前全国已有107所汉硕培养院校。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的发展,我们有必要对汉硕专业人才的培养进行认真思考和探讨。
一、明确培养目标,提高专业认识
2007年,全国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颁布了《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为了适应汉语国际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2009年,全国汉硕指导委员会在对2007培养方案修订的基础上,重新制定并颁布了《全日制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方案提出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学位的设立是“主要培养具有熟练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技能和良好的文化传播技能、跨文化交际能力,适应汉语国际推广工作,胜任多种教学任务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化专门人才。”该方案为我们的汉硕人才培养确立了明确而具体的目标,我们必须按照目标要求,提高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学位的认识,才能更好地培养出合格的汉语国际教育人才。
首先,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我们培养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应该是具有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技能的高素质人才。目前汉硕学生中有相当大一部分都是跨专业的,他们自身的汉语功底不扎实,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难以解答。要使我们培养的汉硕人才能适应国内外的对外汉语教学就必须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汉语的特点,系统掌握汉语知识,为其将来的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我们还必须注重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角度进行教学。作为第二语言的汉语教学与汉语母语教学虽然都是与汉语相关的教学,但二者无论是在教学对象、教学性质、还是教学目的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别。作为第二语言的汉语教学对象其母语并非为汉语,很多学生甚至从未接触过汉语,第二语言的教学性质是语言教学,其目的是培养汉语学习者的听说读写能力,使其在较短的时间里快速、有效地学会利用汉语进行交际。因而在教学中我们要使汉硕学生深入了解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相关理论,努力掌握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教学原则与教学技巧等;培养汉硕学生对外汉语的课堂教学能力和研究反思能力,使之将来能很好地胜任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工作。
其次,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我们所培养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应具有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汉硕学生将来要面对的是不同国别的汉语学习者,他们的文化背景、思维形式、学习习惯等都有不同,而中西方文化在价值观念、信仰等方面更存在较大差异。因而我们的汉硕学生必须要有跨文化交际知识的储备,了解不同国别汉语学习者的文化背景等知识,才能有效避免文化冲突的发生,获得不同国别汉语学习者的认同,进而能顺利地开展教学工作。为此我们在汉硕培养中应注重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外文化差异以及跨文化交际的知识和技能,使其在未来的汉语教学中能够很好地展示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外交事务的处理能力,从而在教学实践中很好地实现方案设定的人才培养目标。
再次,我们要深刻认识到所培养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应具有良好的中华文化传播技能。与2007年汉硕指导委员会颁布的方案相比较,我们不难发现2009年培养方案对汉硕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即不仅要“具有熟练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技能和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还要求有“良好的文化传播技能”。语言与文化密切相关、相辅相成,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作为汉语国际教师不仅要给外国学生教授汉语,同时还肩负着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使命。因而我们必须加强对汉硕学生中华文化知识的教学,组织学生参与各类文化专题讲座、研讨会,帮助学生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学习并掌握好一些中华文化才艺,如太极拳、武术、剪纸、中国结、中国画等等。我们培养的学生只有熟悉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代中国概况,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才能很好地从事对外汉语的教学,成为中华文化的传播使者。
二、优化课程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课程是教学的最基本要素,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培养课程门类较多,涉及面广泛。其中既有“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国外汉语课堂教学案例、第二语言习得”等核心类课程,又有“汉语语言要素教学、汉外语言对比、外语教育心理学”等拓展类课程,另外还有“课堂观察与实践、教学调查与分析、中华文化才艺与展示”等训练类课程。为此,我们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和不同课程特点,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不断优化课程教学,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程的教学效率,以更好地培养出合格的汉硕人才。
一方面,我们要注意改变教师过去那种单纯知识传授者的形象,摒弃传统的“满堂灌”式教学法,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采取灵活多样、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例如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这门核心课程的教学中,我们在向学生介绍“任务式教学法”时,便可努力创设真实的交际环境,通过相关的任务布置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而在“第二语言习得、汉外语言对比”等课程教学中则可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等互动教学法,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认真思考汉语与其他语言在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上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中外文化交流、中华文化才艺与展示”等课程则可采用专题研讨、文化案例分析等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积极有效的教学方式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能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增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从而有效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 另一方面,我们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以优化课程教学,努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传统的教学媒体主要是黑板、粉笔、教科书、标本等,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那种“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讲到底”的教学方式已完全不能适应现代化教学的需要。在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课程的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优势,积极创设出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声情融汇的课堂教学情境,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既能避免以往单一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的枯燥与乏味,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兴趣和热情,同时也能增强课堂教学内容和知识的密度,加大能力训练的频度,最大限度减少教学时间的无效损耗,有效提高课程的教学效率。
除了课堂上努力优化课程教学外,我们还应积极向学生推荐介绍优秀的对外汉语教学网络资源,例如“国家汉办网、中文教育网、对外汉语网、网上北语”等。这些内容丰富、互动性强的网络资源不仅能打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时空局限,使我们的课程教学有效延伸到课堂之外,而且其海量的学习资源也能极大地满足学生的需要,激发其学习兴趣,为学生自主化、个性化学习提供广阔的平台。学生们能从以往自我封闭、苦行僧式的学习中解放出来,投向开放的、充满趣味和挑战的学习中。正如孔子所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快乐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素质能得到更大的提升。
三、强化实践环节,注重能力培养
作为专业硕士学位,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职业导向是从事教育实践的“应用型”人才而非学术研究型人才。因而在汉硕专业人才的培养上我们必须强化实践性的教学原则,突出技能培养,注重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培训,使我们的学生不仅能了解并掌握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所需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即知道“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转变为实践,即学会“怎么教”,真正掌握好上讲台最实用、最有效的技能。
第一,我们应注重教师的课堂示范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若只是单纯地讲授理论知识,学生往往感受不深;教师如果能结合所讲理论有针对性地开展示范教学,则能大大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我们在给学生介绍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综合、听力、口语、阅读、写作等不同课型时,便可先讲解相关的理论知识与方法,然后再就每一种课型为学生做具体的示范性教学。再如介绍“听说教学法”时,教师也应结合具体的词语、句子进行扩展、替换等练习。教师的示范教学能有效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对其教学能力的培养无疑大有裨益。
第二,我们要组织学生观摩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课堂组织与管理,一方面,我们可以安排学生到对外汉语课堂去现场观摩优秀教师的教学,感受真实的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氛围;另一方面,我们还应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为学生播放一些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视频,如北京语言大学电子音像出版社发行的《汉语课堂教学示范》。为了不使观摩流于形式,无论是现场观摩还是视频观摩,我们都应该对学生提出一些问题,要求学生思考:教师的课堂教学用语有什么特点?教师采用了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体现了什么样的教学原则?对教师的教学有何评价等?观摩中要求学生做听课笔记,观摩后则应组织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讨论。通过观摩优秀教师的教学,学生不仅能开阔眼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学到优秀教师的教学方法,而且能有效促进其专业教学能力的发展,为其今后从事的教学实践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三,我们要注重安排学生亲身体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课堂教学。“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将课堂所学和观摩优秀教师教学所体会到的教学理论及方法最终转化为实际的教学技能,我们必须按照汉硕指导委员会2009年培养方案的要求,“以核心课程为主导、模块拓展为补充、实践训练为重点”,给学生安排大量的情境训练,强化学生的教学实践技能。学生通过相关的课堂情境训练能更好地体悟到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究竟该“教什么”和“怎么教”,也能在教学训练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从而有效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
总之,汉硕人才的培养关系到我国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的顺利发展。我们只有明确培养目标,不断优化课程教学,注重学生教学能力的训练,才能培养出合格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人才,更好地促进我国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学位办.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D].2007.
[2] 国务院学位办.全日制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D].2009.
[3] 李泉.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目标与教学理念探讨[J].语言文字应用,2009(8).
[4] 汪国胜.对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相关问题的反思[J].湖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 专业硕士 人才培养 思考
为了适应汉语国际教育推广形势的需要,2007年4月3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发出通知,决定设置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高层次应用型的汉语国际教学专门人才。近些年来,我国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学位发展很快,截至目前全国已有107所汉硕培养院校。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的发展,我们有必要对汉硕专业人才的培养进行认真思考和探讨。
一、明确培养目标,提高专业认识
2007年,全国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颁布了《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为了适应汉语国际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2009年,全国汉硕指导委员会在对2007培养方案修订的基础上,重新制定并颁布了《全日制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方案提出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学位的设立是“主要培养具有熟练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技能和良好的文化传播技能、跨文化交际能力,适应汉语国际推广工作,胜任多种教学任务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化专门人才。”该方案为我们的汉硕人才培养确立了明确而具体的目标,我们必须按照目标要求,提高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学位的认识,才能更好地培养出合格的汉语国际教育人才。
首先,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我们培养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应该是具有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技能的高素质人才。目前汉硕学生中有相当大一部分都是跨专业的,他们自身的汉语功底不扎实,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难以解答。要使我们培养的汉硕人才能适应国内外的对外汉语教学就必须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汉语的特点,系统掌握汉语知识,为其将来的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我们还必须注重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角度进行教学。作为第二语言的汉语教学与汉语母语教学虽然都是与汉语相关的教学,但二者无论是在教学对象、教学性质、还是教学目的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别。作为第二语言的汉语教学对象其母语并非为汉语,很多学生甚至从未接触过汉语,第二语言的教学性质是语言教学,其目的是培养汉语学习者的听说读写能力,使其在较短的时间里快速、有效地学会利用汉语进行交际。因而在教学中我们要使汉硕学生深入了解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相关理论,努力掌握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教学原则与教学技巧等;培养汉硕学生对外汉语的课堂教学能力和研究反思能力,使之将来能很好地胜任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工作。
其次,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我们所培养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应具有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汉硕学生将来要面对的是不同国别的汉语学习者,他们的文化背景、思维形式、学习习惯等都有不同,而中西方文化在价值观念、信仰等方面更存在较大差异。因而我们的汉硕学生必须要有跨文化交际知识的储备,了解不同国别汉语学习者的文化背景等知识,才能有效避免文化冲突的发生,获得不同国别汉语学习者的认同,进而能顺利地开展教学工作。为此我们在汉硕培养中应注重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外文化差异以及跨文化交际的知识和技能,使其在未来的汉语教学中能够很好地展示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外交事务的处理能力,从而在教学实践中很好地实现方案设定的人才培养目标。
再次,我们要深刻认识到所培养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应具有良好的中华文化传播技能。与2007年汉硕指导委员会颁布的方案相比较,我们不难发现2009年培养方案对汉硕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即不仅要“具有熟练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技能和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还要求有“良好的文化传播技能”。语言与文化密切相关、相辅相成,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作为汉语国际教师不仅要给外国学生教授汉语,同时还肩负着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使命。因而我们必须加强对汉硕学生中华文化知识的教学,组织学生参与各类文化专题讲座、研讨会,帮助学生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学习并掌握好一些中华文化才艺,如太极拳、武术、剪纸、中国结、中国画等等。我们培养的学生只有熟悉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代中国概况,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才能很好地从事对外汉语的教学,成为中华文化的传播使者。
二、优化课程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课程是教学的最基本要素,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培养课程门类较多,涉及面广泛。其中既有“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国外汉语课堂教学案例、第二语言习得”等核心类课程,又有“汉语语言要素教学、汉外语言对比、外语教育心理学”等拓展类课程,另外还有“课堂观察与实践、教学调查与分析、中华文化才艺与展示”等训练类课程。为此,我们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和不同课程特点,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不断优化课程教学,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程的教学效率,以更好地培养出合格的汉硕人才。
一方面,我们要注意改变教师过去那种单纯知识传授者的形象,摒弃传统的“满堂灌”式教学法,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采取灵活多样、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例如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这门核心课程的教学中,我们在向学生介绍“任务式教学法”时,便可努力创设真实的交际环境,通过相关的任务布置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而在“第二语言习得、汉外语言对比”等课程教学中则可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等互动教学法,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认真思考汉语与其他语言在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上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中外文化交流、中华文化才艺与展示”等课程则可采用专题研讨、文化案例分析等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积极有效的教学方式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能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增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从而有效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 另一方面,我们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以优化课程教学,努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传统的教学媒体主要是黑板、粉笔、教科书、标本等,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那种“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讲到底”的教学方式已完全不能适应现代化教学的需要。在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课程的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优势,积极创设出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声情融汇的课堂教学情境,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既能避免以往单一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的枯燥与乏味,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兴趣和热情,同时也能增强课堂教学内容和知识的密度,加大能力训练的频度,最大限度减少教学时间的无效损耗,有效提高课程的教学效率。
除了课堂上努力优化课程教学外,我们还应积极向学生推荐介绍优秀的对外汉语教学网络资源,例如“国家汉办网、中文教育网、对外汉语网、网上北语”等。这些内容丰富、互动性强的网络资源不仅能打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时空局限,使我们的课程教学有效延伸到课堂之外,而且其海量的学习资源也能极大地满足学生的需要,激发其学习兴趣,为学生自主化、个性化学习提供广阔的平台。学生们能从以往自我封闭、苦行僧式的学习中解放出来,投向开放的、充满趣味和挑战的学习中。正如孔子所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快乐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素质能得到更大的提升。
三、强化实践环节,注重能力培养
作为专业硕士学位,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职业导向是从事教育实践的“应用型”人才而非学术研究型人才。因而在汉硕专业人才的培养上我们必须强化实践性的教学原则,突出技能培养,注重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培训,使我们的学生不仅能了解并掌握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所需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即知道“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转变为实践,即学会“怎么教”,真正掌握好上讲台最实用、最有效的技能。
第一,我们应注重教师的课堂示范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若只是单纯地讲授理论知识,学生往往感受不深;教师如果能结合所讲理论有针对性地开展示范教学,则能大大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我们在给学生介绍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综合、听力、口语、阅读、写作等不同课型时,便可先讲解相关的理论知识与方法,然后再就每一种课型为学生做具体的示范性教学。再如介绍“听说教学法”时,教师也应结合具体的词语、句子进行扩展、替换等练习。教师的示范教学能有效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对其教学能力的培养无疑大有裨益。
第二,我们要组织学生观摩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课堂组织与管理,一方面,我们可以安排学生到对外汉语课堂去现场观摩优秀教师的教学,感受真实的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氛围;另一方面,我们还应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为学生播放一些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视频,如北京语言大学电子音像出版社发行的《汉语课堂教学示范》。为了不使观摩流于形式,无论是现场观摩还是视频观摩,我们都应该对学生提出一些问题,要求学生思考:教师的课堂教学用语有什么特点?教师采用了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体现了什么样的教学原则?对教师的教学有何评价等?观摩中要求学生做听课笔记,观摩后则应组织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讨论。通过观摩优秀教师的教学,学生不仅能开阔眼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学到优秀教师的教学方法,而且能有效促进其专业教学能力的发展,为其今后从事的教学实践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三,我们要注重安排学生亲身体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课堂教学。“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将课堂所学和观摩优秀教师教学所体会到的教学理论及方法最终转化为实际的教学技能,我们必须按照汉硕指导委员会2009年培养方案的要求,“以核心课程为主导、模块拓展为补充、实践训练为重点”,给学生安排大量的情境训练,强化学生的教学实践技能。学生通过相关的课堂情境训练能更好地体悟到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究竟该“教什么”和“怎么教”,也能在教学训练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从而有效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
总之,汉硕人才的培养关系到我国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的顺利发展。我们只有明确培养目标,不断优化课程教学,注重学生教学能力的训练,才能培养出合格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人才,更好地促进我国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学位办.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D].2007.
[2] 国务院学位办.全日制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D].2009.
[3] 李泉.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目标与教学理念探讨[J].语言文字应用,2009(8).
[4] 汪国胜.对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相关问题的反思[J].湖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