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从文化、历史起源等方面对舞龙运动的文献研究进行了分析综述,认为舞龙起源与祭祀求雨并从汉代显性发展,具有多重社会价值,发展前景广阔。应充分推广舞龙运动,保证舞龙运动的国际化、规范化、科学化发展。
关键词:舞龙运动;龙文化;祈雨
舞龙亦称“舞龙灯”、“耍龙灯”,是中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之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随着时代的变迁,源于古代农耕文化的舞龙已经由一项集娱乐、喜庆、竞技、健身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大型习俗性活动,发展成为具有一定社会普及性、竞技性,并拥有国家级、世界级赛事规模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国际龙狮总会成立以来,在国际龙狮总会、国家体育总局龙狮运动协会等有关体育行政部门的大力推广下,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目前已经成为国际性的一种现代体育竞技项目。
通过查阅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截止时间为2007年12月,共查阅学术论文108篇,其中硕士学位论文2篇。其中关于龙文化、舞龙的历史起源研究的文献共27篇,占所有文献的25%,占所有舞龙文献研究的四分之一,说明舞龙运动的文化、历史这一板块的研究受到了学者们的重视。
1 龙文化研究
龙是中华民族崇拜的图腾,是原始图腾崇拜文化观念的物化表现,其自身承载了五千年悠久的灿烂文化,是整个中华文明的高度浓缩。龙的起源远远早于舞龙的出现,舞龙运动的产生只是龙的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后化现象。
中华民族对龙的崇拜,是有历史渊源的,集中体现了人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勇气、魄力和智慧。闻一多先生曾从民俗学的角度考证认为:“龙是图腾崇拜的反映,中国历史上的夏人,本以蛇为图腾,可是夏人征服平灭了以兽类鸟类为图腾的民族以后,吸收了其它民族图腾的精华部分,添加绘制于蛇身,成为现代龙的形象了。”这可以说是目前对“龙”起源的最有权威性的一种说法了。“中国文化中的龙,不是自然属性的动物。而是居住在中华国土上的古代人类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精神产物,龙是中国人独创的精神文化,是一种人文动物。”[1][2]
尽管在各个民族中龙的形象是不相同的,但是其文化中的龙的含义都是一致的,他们所尊奉的龙是同源的,龙文化所体现的文化价值和社会功能是一样的,是古代劳动人民的一种良好愿望的思想寄托。
黄玉珍, 胡科在《试论舞龙运动的文化意蕴》中认为中华民族所表现出对龙独特的钟爱是因为龙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代表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是“贵”和“崇尚自由”的象征,正是因此,“龙”成为了华夏儿女的共同图腾,并最终成为了中华民族的象征。而人们对龙的崇拜的不再是一种对人格神的信仰,而是对一种非现实力量的敬意。龙作为中华民族的图腾,是一种精神、祈求、寄托和祝福,是华夏民族勤奋、勇敢、奋进、进取、坚毅和拼搏精神的象征。
舞龙运动作为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千百年来在华夏民族中代代传承,它与中国传统的节日文化、民俗文化,以及宗教文化等等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节日文化构成了中国舞龙运动的重要载体,它为舞龙运动的继承与发展提供了一个大舞台。无论是在农村还是城市,无论是节日庆典、神诞庙会,还是店铺新张,舞龙都是必不可少的喜庆节目。究其原因,除了舞龙运动具有喜庆、欢快、吉祥的象征和赏心悦目的技艺性以外,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之沃土,蕴含中国传统文化之奥妙,更是其经久不衰的主要原因。[3]
舞龙活动与体育运动相结合,是舞龙的现代化趋势的一种有效手段。现代舞龙的发展必须要继承舞龙运动所承载的传统文化,这不是不可以创新发展,一定要慎重的创新,不能随意的创新,否则将会导致舞龙运动文化底蕴的流失,使得舞龙运动严重异化,舞龙运动所具有的传统美等所有的魅力和光芒将会永远消失。
2 舞龙的历史起源研究
舞龙运动历史起源的研究文献不多,只占所有文献的8%,但是在舞龙运动的多数文章中多有涉及。关于舞龙的起源学者们各持己见,有人认为舞龙起源于汉代的“鱼龙漫衍”之戏,但是大多数学者认为舞龙起源于古代的祭祀求雨,而汉代在我国舞龙历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舞龙的显性发展时期。
2.1 起源于汉代的“鱼龙漫衍”之戏
马文杰,张继生、雷军蓉,辛志凤等在研究中据《汉书·西域传赞》载:“……设酒池肉林以飨四夷之客,作巴俞都卢、海中砀极、漫衍鱼龙、角抵之戏以观之。”认为“这应是关于舞龙的最早记载了,说明舞龙起源于汉代的‘鱼龙漫衍’之戏”。
[4][5][6]
韦晓康等在《论壮族舞龙运动的起因》一文中根据《前汉书·西域传》所记载“百戏”中的“漫衍鱼龙之戏”,唐颜师古注《汉书》云:“化成黄龙八丈,出水赦戏于庭。”也认为“西汉时期,舞龙作为一种体育活动,已出现在中华各民族友好交往的文娱生活中”。
[7]师小蕴在《关于舞龙运动历史渊源的探究》,曾世华在《民族传统体育舞龙运动的文化渊源、现状和发展趋势》,黄益苏在《中国的舞龙》中都提到舞龙的前身是汉代的“鱼龙漫衍”之戏。
《汉仪》里记述的百戏中舞龙场面更为壮观,“龙长八尺不可能由一两人舞,必须有一队人协力合舞,其形式应当和今天的舞龙相近”。因此作者认为“从汉代开始,中国的舞龙正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并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拾。”[8]
从以上研究结论可知舒颜开、刘少英,马文杰,黄益苏,师小蕴,辛志凤,韦晓康等相当一部分学者认为舞龙起源于汉代的鱼龙漫衍之戏,其历史依据则都出自《汉书·西域传赞》、《汉仪》或者《前汉书·西域传》中所载的对“鱼龙漫衍”之戏的形象描述。
2.2 源于先人祭祀求雨
在商代,已经有了关于作“土龙”求雨的明确记载。相关的《甲骨文合编》记载:“其作龙于凡田,又雨。”《殷契佚存》载:“十人又五□□龙□田,又雨。”有人认为这仅仅是一种做好的“土龙”。然而一些体育史学家们认为这是商代先民作“土龙”求雨的风俗,“龙”字和“作”字连在一起的记载,被认为有可能是最早的舞龙记录之一。而王克芳认为:商代‘求雨时跳的主要是龙舞’。因为没有确凿证据,“从商代其他祭祀舞蹈高度活跃发展的事实中我们或许愿意推测:商代,也许是中国舞龙运动最早的酝酿期,而商代充满动感的求雨祭祀就是舞龙运动出现的最佳温床”。[9]
董仲舒的《春秋繁露·求雨篇》中已有详细的求雨记载:“春旱求雨……以甲、乙日为大青龙一,长八丈,居中央;为小龙七,各长四丈,于东方,皆东乡,其间相去八尺。小憧八人,皆斋三日,服青衣舞之……季夏……成戊己、己日为大黄龙一,长五丈,居中央;又为小龙四,各长二丈五尺,于中央,皆南乡,其间相去五尺。丈夫五人,皆斋三日,服黄衣而舞之……秋……以庚、辛日为大白龙一,长九丈,居中央;为小龙八,各长四丈五尺,于西方,皆西乡,相间相去九尺。鳏者九人,皆斋三日,服白衣而舞之……冬,舞龙六日……以壬、癸日为大黑龙一,长六丈,居中央: 又为小龙五,各长三丈,于北方,皆北乡,相间相去六尺。老者六人,皆斋三日,衣黑衣而舞之。”虽然对舞龙的细节没有详细的描述,但我们从中能够知道舞者的衣服与所做的龙颜色一致,舞者为5—9人,人数与龙的长度成正比,祭祀时日子不同,则所舞之龙颜色、舞者人数不同。据此李英,杨爱华在《舞龙源流考》中指出“对于中国舞龙运动发展历程来说,恐怕没有哪一个朝代比汉代更加重要。这是因为汉代出现了形式比较完整的舞龙形象,并有了非常明确的舞龙求雨记载。”“汉代是舞龙的显性发展时期。也就是从汉代开始,中国的舞龙正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并从此一发而不可收。”[9]
依据董仲舒《春秋繁露·求雨篇》中关于舞龙礼仪的详细记载,张远波,龚耘认为“舞龙运动真正清晰化、显性化,是在汉代。自汉代起,舞龙运动正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并逐渐演绎成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大奇观”。而依据《汉书·西域传》载“黄龙变”所述,认为“‘鱼龙’是一种由人装扮成巨鱼和巨龙进行表演的大型舞蹈”。 [2]
唐韶军在对有关“龙文化”资料进行了分析后,认为“春秋以前,是以‘古代龙’为载体的舞龙求雨,是围着地上的龙做些简单的身体动作而已,最多只能叫做‘龙舞’,还不能称其为‘舞龙’,但这种活动可算是舞龙的原型了。舞龙运动起源于中国古代的求雨祭祀活动,从战国到唐代,是从‘龙舞’活动到‘舞龙’活动的漫长的过渡时期” [10]。
王俊奇在《论中国“舞龙”的形成与发展——兼论“手举舞龙”的起源》一文中首先提出现代意义上的舞龙是指“手举舞龙”,“这种活动是以祭龙神求雨、祈福消灾为目的。”通过对历史文献资料的分析,作者认为“汉代的‘漫衍鱼龙’,从其表演形式、内容和当时的历史状况综合起来看,只不过是一种来自西方的幻术表演,而且与民间‘祈龙求雨’也没有丝毫关系,所以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舞龙。”“唐宋盛行的悬挂式龙灯或是固定在柱上的草缚龙灯,只是元宵节上的‘观赏灯’,与民间‘祈龙求雨’也没有半点关系”。作者依据明嘉靖刻本《江阴先志》所载“滚街灯”和明万历三十三年刻本《嘉定县志》所载“亘街穿巷,导以旌旄,夹以鼓吹,以迎神而祈水泽。”得出了“手举舞龙”发端于明朝嘉靖与万历年间。“明朝的‘舞龙’已具备龙头、龙身,是由人用手握棍撑举、并沿街滚舞的形式,已有明显的龙图腾的宗教意识,是以‘祭龙祈雨’为目的”。因此“我国真正意义上的‘舞龙’只有六百余年历史,而作为一种‘观赏龙灯’则可以追溯到汉代”。[11]
综上所述,本人认为舞龙起源于汉代的祭祀活动,其目的是祈雨。舞龙活动并非在一段时间或一个时代里完成的,而是经过古代先人们不断创造、逐步完善的,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3 结论
已有的研究表明,舞龙运动领域的研究面比较广,还有很多内容需要舞龙运动学术专家进行深入研究。从现有文献研究来看,我们认为龙文化博大精神,舞龙起源与祭祀求雨并从汉代显性发展,具有多重社会价值,发展前景广阔。在舞龙运动发展的过程中,应开发舞龙运动的多重价值,充分发挥舞龙的作用,使舞龙运动真正融入到现代社会,才能保证舞龙运动的国际化、规范化、科学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吕韶钧, 彭芳. 舞龙运动的文化内涵与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09)
[2] 张远波, 龚耘. 舞龙运动的文化解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3)
[3] 孙高峰. 舞龙的文化意蕴[J]. 烟台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03)
[4] 张继生, 雷军蓉. 舞龙运动发展与前瞻[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05)
[5] 马文杰. 当代舞龙运动研究内容的分析与评价[J]. 武术科学(《搏击》)学术版, 2005,(10)
[6] 辛志凤. 舞龙的文化底蕴[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9)
[7]韦晓康, 殷俊, 张延庆, 李俊怡. 论壮族舞龙运动的起因[J]. 黑龙江民族丛刊, 2004,(03)
[8] 舒颜开, 刘少英. 从舞龙运动的演进历程看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现代化[J]. 体育文化导刊, 2006,(07)
[9] 李英, 杨爱华, 赵云书, 余中华. 舞龙源流考[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4,(4)
[10] 唐韶军. 中国舞龙运动的起源与发展[J]. 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5,(01)
[11] 王俊奇. 论中国“舞龙”的形成与发展——兼论“手举舞龙”的起源[J]. 体育文化导刊,2007,(05)
[12] 师小蕴. 关于舞龙运动历史渊源的探究[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6,(05)
[13] 曾世华. 民族传统体育舞龙运动的文化渊源、现状和发展趋势[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5,(1)
[14] 黄益苏. 中国的舞龙[J]. 体育文史, 1999,(02)
关键词:舞龙运动;龙文化;祈雨
舞龙亦称“舞龙灯”、“耍龙灯”,是中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之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随着时代的变迁,源于古代农耕文化的舞龙已经由一项集娱乐、喜庆、竞技、健身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大型习俗性活动,发展成为具有一定社会普及性、竞技性,并拥有国家级、世界级赛事规模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国际龙狮总会成立以来,在国际龙狮总会、国家体育总局龙狮运动协会等有关体育行政部门的大力推广下,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目前已经成为国际性的一种现代体育竞技项目。
通过查阅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截止时间为2007年12月,共查阅学术论文108篇,其中硕士学位论文2篇。其中关于龙文化、舞龙的历史起源研究的文献共27篇,占所有文献的25%,占所有舞龙文献研究的四分之一,说明舞龙运动的文化、历史这一板块的研究受到了学者们的重视。
1 龙文化研究
龙是中华民族崇拜的图腾,是原始图腾崇拜文化观念的物化表现,其自身承载了五千年悠久的灿烂文化,是整个中华文明的高度浓缩。龙的起源远远早于舞龙的出现,舞龙运动的产生只是龙的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后化现象。
中华民族对龙的崇拜,是有历史渊源的,集中体现了人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勇气、魄力和智慧。闻一多先生曾从民俗学的角度考证认为:“龙是图腾崇拜的反映,中国历史上的夏人,本以蛇为图腾,可是夏人征服平灭了以兽类鸟类为图腾的民族以后,吸收了其它民族图腾的精华部分,添加绘制于蛇身,成为现代龙的形象了。”这可以说是目前对“龙”起源的最有权威性的一种说法了。“中国文化中的龙,不是自然属性的动物。而是居住在中华国土上的古代人类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精神产物,龙是中国人独创的精神文化,是一种人文动物。”[1][2]
尽管在各个民族中龙的形象是不相同的,但是其文化中的龙的含义都是一致的,他们所尊奉的龙是同源的,龙文化所体现的文化价值和社会功能是一样的,是古代劳动人民的一种良好愿望的思想寄托。
黄玉珍, 胡科在《试论舞龙运动的文化意蕴》中认为中华民族所表现出对龙独特的钟爱是因为龙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代表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是“贵”和“崇尚自由”的象征,正是因此,“龙”成为了华夏儿女的共同图腾,并最终成为了中华民族的象征。而人们对龙的崇拜的不再是一种对人格神的信仰,而是对一种非现实力量的敬意。龙作为中华民族的图腾,是一种精神、祈求、寄托和祝福,是华夏民族勤奋、勇敢、奋进、进取、坚毅和拼搏精神的象征。
舞龙运动作为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千百年来在华夏民族中代代传承,它与中国传统的节日文化、民俗文化,以及宗教文化等等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节日文化构成了中国舞龙运动的重要载体,它为舞龙运动的继承与发展提供了一个大舞台。无论是在农村还是城市,无论是节日庆典、神诞庙会,还是店铺新张,舞龙都是必不可少的喜庆节目。究其原因,除了舞龙运动具有喜庆、欢快、吉祥的象征和赏心悦目的技艺性以外,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之沃土,蕴含中国传统文化之奥妙,更是其经久不衰的主要原因。[3]
舞龙活动与体育运动相结合,是舞龙的现代化趋势的一种有效手段。现代舞龙的发展必须要继承舞龙运动所承载的传统文化,这不是不可以创新发展,一定要慎重的创新,不能随意的创新,否则将会导致舞龙运动文化底蕴的流失,使得舞龙运动严重异化,舞龙运动所具有的传统美等所有的魅力和光芒将会永远消失。
2 舞龙的历史起源研究
舞龙运动历史起源的研究文献不多,只占所有文献的8%,但是在舞龙运动的多数文章中多有涉及。关于舞龙的起源学者们各持己见,有人认为舞龙起源于汉代的“鱼龙漫衍”之戏,但是大多数学者认为舞龙起源于古代的祭祀求雨,而汉代在我国舞龙历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舞龙的显性发展时期。
2.1 起源于汉代的“鱼龙漫衍”之戏
马文杰,张继生、雷军蓉,辛志凤等在研究中据《汉书·西域传赞》载:“……设酒池肉林以飨四夷之客,作巴俞都卢、海中砀极、漫衍鱼龙、角抵之戏以观之。”认为“这应是关于舞龙的最早记载了,说明舞龙起源于汉代的‘鱼龙漫衍’之戏”。
[4][5][6]
韦晓康等在《论壮族舞龙运动的起因》一文中根据《前汉书·西域传》所记载“百戏”中的“漫衍鱼龙之戏”,唐颜师古注《汉书》云:“化成黄龙八丈,出水赦戏于庭。”也认为“西汉时期,舞龙作为一种体育活动,已出现在中华各民族友好交往的文娱生活中”。
[7]师小蕴在《关于舞龙运动历史渊源的探究》,曾世华在《民族传统体育舞龙运动的文化渊源、现状和发展趋势》,黄益苏在《中国的舞龙》中都提到舞龙的前身是汉代的“鱼龙漫衍”之戏。
《汉仪》里记述的百戏中舞龙场面更为壮观,“龙长八尺不可能由一两人舞,必须有一队人协力合舞,其形式应当和今天的舞龙相近”。因此作者认为“从汉代开始,中国的舞龙正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并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拾。”[8]
从以上研究结论可知舒颜开、刘少英,马文杰,黄益苏,师小蕴,辛志凤,韦晓康等相当一部分学者认为舞龙起源于汉代的鱼龙漫衍之戏,其历史依据则都出自《汉书·西域传赞》、《汉仪》或者《前汉书·西域传》中所载的对“鱼龙漫衍”之戏的形象描述。
2.2 源于先人祭祀求雨
在商代,已经有了关于作“土龙”求雨的明确记载。相关的《甲骨文合编》记载:“其作龙于凡田,又雨。”《殷契佚存》载:“十人又五□□龙□田,又雨。”有人认为这仅仅是一种做好的“土龙”。然而一些体育史学家们认为这是商代先民作“土龙”求雨的风俗,“龙”字和“作”字连在一起的记载,被认为有可能是最早的舞龙记录之一。而王克芳认为:商代‘求雨时跳的主要是龙舞’。因为没有确凿证据,“从商代其他祭祀舞蹈高度活跃发展的事实中我们或许愿意推测:商代,也许是中国舞龙运动最早的酝酿期,而商代充满动感的求雨祭祀就是舞龙运动出现的最佳温床”。[9]
董仲舒的《春秋繁露·求雨篇》中已有详细的求雨记载:“春旱求雨……以甲、乙日为大青龙一,长八丈,居中央;为小龙七,各长四丈,于东方,皆东乡,其间相去八尺。小憧八人,皆斋三日,服青衣舞之……季夏……成戊己、己日为大黄龙一,长五丈,居中央;又为小龙四,各长二丈五尺,于中央,皆南乡,其间相去五尺。丈夫五人,皆斋三日,服黄衣而舞之……秋……以庚、辛日为大白龙一,长九丈,居中央;为小龙八,各长四丈五尺,于西方,皆西乡,相间相去九尺。鳏者九人,皆斋三日,服白衣而舞之……冬,舞龙六日……以壬、癸日为大黑龙一,长六丈,居中央: 又为小龙五,各长三丈,于北方,皆北乡,相间相去六尺。老者六人,皆斋三日,衣黑衣而舞之。”虽然对舞龙的细节没有详细的描述,但我们从中能够知道舞者的衣服与所做的龙颜色一致,舞者为5—9人,人数与龙的长度成正比,祭祀时日子不同,则所舞之龙颜色、舞者人数不同。据此李英,杨爱华在《舞龙源流考》中指出“对于中国舞龙运动发展历程来说,恐怕没有哪一个朝代比汉代更加重要。这是因为汉代出现了形式比较完整的舞龙形象,并有了非常明确的舞龙求雨记载。”“汉代是舞龙的显性发展时期。也就是从汉代开始,中国的舞龙正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并从此一发而不可收。”[9]
依据董仲舒《春秋繁露·求雨篇》中关于舞龙礼仪的详细记载,张远波,龚耘认为“舞龙运动真正清晰化、显性化,是在汉代。自汉代起,舞龙运动正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并逐渐演绎成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大奇观”。而依据《汉书·西域传》载“黄龙变”所述,认为“‘鱼龙’是一种由人装扮成巨鱼和巨龙进行表演的大型舞蹈”。 [2]
唐韶军在对有关“龙文化”资料进行了分析后,认为“春秋以前,是以‘古代龙’为载体的舞龙求雨,是围着地上的龙做些简单的身体动作而已,最多只能叫做‘龙舞’,还不能称其为‘舞龙’,但这种活动可算是舞龙的原型了。舞龙运动起源于中国古代的求雨祭祀活动,从战国到唐代,是从‘龙舞’活动到‘舞龙’活动的漫长的过渡时期” [10]。
王俊奇在《论中国“舞龙”的形成与发展——兼论“手举舞龙”的起源》一文中首先提出现代意义上的舞龙是指“手举舞龙”,“这种活动是以祭龙神求雨、祈福消灾为目的。”通过对历史文献资料的分析,作者认为“汉代的‘漫衍鱼龙’,从其表演形式、内容和当时的历史状况综合起来看,只不过是一种来自西方的幻术表演,而且与民间‘祈龙求雨’也没有丝毫关系,所以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舞龙。”“唐宋盛行的悬挂式龙灯或是固定在柱上的草缚龙灯,只是元宵节上的‘观赏灯’,与民间‘祈龙求雨’也没有半点关系”。作者依据明嘉靖刻本《江阴先志》所载“滚街灯”和明万历三十三年刻本《嘉定县志》所载“亘街穿巷,导以旌旄,夹以鼓吹,以迎神而祈水泽。”得出了“手举舞龙”发端于明朝嘉靖与万历年间。“明朝的‘舞龙’已具备龙头、龙身,是由人用手握棍撑举、并沿街滚舞的形式,已有明显的龙图腾的宗教意识,是以‘祭龙祈雨’为目的”。因此“我国真正意义上的‘舞龙’只有六百余年历史,而作为一种‘观赏龙灯’则可以追溯到汉代”。[11]
综上所述,本人认为舞龙起源于汉代的祭祀活动,其目的是祈雨。舞龙活动并非在一段时间或一个时代里完成的,而是经过古代先人们不断创造、逐步完善的,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3 结论
已有的研究表明,舞龙运动领域的研究面比较广,还有很多内容需要舞龙运动学术专家进行深入研究。从现有文献研究来看,我们认为龙文化博大精神,舞龙起源与祭祀求雨并从汉代显性发展,具有多重社会价值,发展前景广阔。在舞龙运动发展的过程中,应开发舞龙运动的多重价值,充分发挥舞龙的作用,使舞龙运动真正融入到现代社会,才能保证舞龙运动的国际化、规范化、科学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吕韶钧, 彭芳. 舞龙运动的文化内涵与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09)
[2] 张远波, 龚耘. 舞龙运动的文化解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3)
[3] 孙高峰. 舞龙的文化意蕴[J]. 烟台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03)
[4] 张继生, 雷军蓉. 舞龙运动发展与前瞻[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05)
[5] 马文杰. 当代舞龙运动研究内容的分析与评价[J]. 武术科学(《搏击》)学术版, 2005,(10)
[6] 辛志凤. 舞龙的文化底蕴[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9)
[7]韦晓康, 殷俊, 张延庆, 李俊怡. 论壮族舞龙运动的起因[J]. 黑龙江民族丛刊, 2004,(03)
[8] 舒颜开, 刘少英. 从舞龙运动的演进历程看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现代化[J]. 体育文化导刊, 2006,(07)
[9] 李英, 杨爱华, 赵云书, 余中华. 舞龙源流考[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4,(4)
[10] 唐韶军. 中国舞龙运动的起源与发展[J]. 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5,(01)
[11] 王俊奇. 论中国“舞龙”的形成与发展——兼论“手举舞龙”的起源[J]. 体育文化导刊,2007,(05)
[12] 师小蕴. 关于舞龙运动历史渊源的探究[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6,(05)
[13] 曾世华. 民族传统体育舞龙运动的文化渊源、现状和发展趋势[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5,(1)
[14] 黄益苏. 中国的舞龙[J]. 体育文史, 199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