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建构主义是适用于网络时代的学习与创新的理论之一。在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面对信息超载与知识碎片化两大挑战,教师需要采取全新的策略和技术手段,借助新建构主义理论来加以整合课堂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本文将根据新建构主义理论及相关信息化课堂教学方法,以视听说教程第四册第四单元Jobs and Occupations教学为例,从教学内容的重构,教学活动的设计,教学效果反馈等三个方面对信息化课堂教学进行讨论,以此来探究新建构主义理念下课堂教学中信息化教学活动设计的有效性及逻辑性。
【关键词】新建构主义;知识结构;信息化教学模式;主体参与;多重互动
【作者简介】肖琳(1981.07-),女,汉族,湖北武汉人,武昌首義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信息化教学及二语习得。
【基金项目】本论文依托2017年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新建构主义视角下的移动交互式学习模式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17GB48)资助。
一、新建构主义理论
对于网络时代学习面临的两大挑战-信息超载与知识碎片化,中山大学王竹立教授于2012年提出了相应对策,并基于联通主义及经典建构主义理论对模式识别和知识创新进行了研究,提出网络时代人类的主要职责是对知识进行加工,处理,集成,重构,以实现知识的创新等一系列思想主张,提炼出网络时代下的新建构主义理论。关于其知识体系分类的思想包括以下两点:
1.新建构主义主张“学习就是建构,建构蕴含创新”,认为在网络时代学习,应用和创新可以三步并作一步,创新是学习的最高也是最终目标。该理论对个人知识进行了深入的考查,提出了知识的三级结构假说,即知识可分为一级结构(感性认识),二级结构(理性认识)和三级结构(联想),三者构成了人类完整的个人知识体系,知识的三级结构互相紧密相连,不可或缺。
2.在知识的三级结构假说中,该理论进一步提出了知识“嫁接”理论,即将前人的知识(属于理性知识,间接知识),“嫁接”到后人(学习者)头脑中的知识二级结构中去。该理论认为教师的职责不只是把前任的知识“嫁接”到学习者的头脑中,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会“自嫁接”,在网络时代,让学生学会“自嫁接”尤其重要。
二、信息化课堂教学模式及活动设计原则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 信息化手段与教育教学逐渐融合。当前的课堂教学模式已从单一的教学模式向多样化教学模式发展,更加重视学生对教学的参与。在众多教学模式中,信息化教学颠覆传统,能增加知识的感官体验,易于实现课堂整合,并使教学效果评价面向过程。
基于新建构主义理论,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应当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建构语言环境。因此在设计过程中教师首先需要考虑的是活动的可运用性,可操作性,可协助性;对于学生而言更关注的是活动的参与性,探究性,创新性;当然活动的内容(是否与学生相关并真实有效),目标(是否能达到技能训练的目标),也需要重点体现。
三、信息化课堂教学活动设计初探
根据以上相关原理和方法,笔者以视听说教程第四册第四单元Jobs and Occupations的教学为例从教学内容的重构,教学活动的设计,教学效果反馈等三个方面对信息化课堂教学进行讨论,以此来探究课堂教学中信息化手段的有效性及新建构主义理念下教学活动设计的逻辑性。
1.教学内容的重构。视听说教程第四册第四单元Jobs and Occupations课本内容及学习材料是按照话题来分类,如:Part 1 What’s the job; Part 2 Job Interview; Part 3 The right Job; Part 4 An Unusual Job; Part 5 I Love My Job. 这些子话题的排列缺乏一定的逻辑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产生困扰。
因此要设计好课堂教学活动应分三个步骤进行:首先了解学情,明确教学重点及难点;其次根据教学目标及学情对课本内容进行重组,通过信息化手段发布补充资源,充分做好课前准备。因此笔者将课本内容进行重构如下:Part 1 Vocabulary about Jobs; Part 2 Job Qualities; Part 3 Recommendation of the right job; Part 4 Writing an Application Letter; Part 5 Writing a resume; Part 6 Job Interview; Part 7 Role-play。其中在Part 1及Part 2笔者整理了课本知识点同时也在教学平台上补充了拓展词汇练习,这个部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Part 3是情景设计部分,用于巩固词汇及应用所学的语言技能;Part 4 是对于前三个部分的总结及补充;Part 5则是本单元的重难点,活动的设计更加细化,更注重语言的产出;Part 6及Part 7是结合真实求职情况,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在求职过程中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及重要性。
2.教学活动设计。根据新建构主义理论,笔者将本单元的内容进行划分更有利于设计教学活动,Part1及Part2部分内容属于感性知识,而Part3,Part4及Part5属于理性知识,除了简单了解外更重要的是理解和应用, Part6及Part7则是联想部分,建立两种知识结构之上,在真实场景中进行实践的部分。根据以上的分类,四节的课堂教学活动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新旧知识关联及拓展。
该环节体现的是词汇的巩固和复现,通过信息化手段可以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有利于进行下一阶段的教学。
(2)情景设计及语言应用。
该环节体现的是语言的理解和运用,通过设计环环相扣的活动,信息化教学平台的记录及反馈,让学生按照词汇-语句-段落-篇章的归纳过程进行练习并应用语言技能。 (3)场景实践训练。
该环节中,学生通过模拟真实面试场景,将所学习的语言表达有目的运用到环境中,即体现了知识联想过程,也为思维创新提供了实现的机会。
3.教学效果反馈。根据以上的教学活动设计,笔者在新媒体1601和市营1601班级进行了课堂实践。通过学生总结及教学平台各项活动的数据反馈,总体教学效果较好,各项活动参与度达到90%。在听力及口语训练中,有85%的学生能按时完成任务并提交,其中评分为良好的学生超过三分之二。分析原因如下:(1)活动设计具有良好的逻辑性及相关性,极大地激发了学习兴趣,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2)活动的内容提供了更实际的知识及技能,符合该阶段学生的需求,有利于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有效准确的表达和沟通;(3)信息化教学手段例如头脑风暴,讨论答疑,小组任务,课堂抢答等等使课堂教学形式更加多样化,及时反馈可以让教师更全面了解每个环节的实施情况及学生学习的难点。(4)在活动评价环节,可以多重选择如教师评分,同伴评分或者助教评分,或设置比例综合评分等方式使结果更加真实有效。
四、反思及总结
通过对信息化课堂教学活动设计初探及实践,可以发现:1.信息化教育技术可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创新思维;2.有逻辑性及相关性的教学活动设计,可以增加学生在课堂學习过程中专注力的投入;3.师生互动和小组合作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念,利用信息化手段可有效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4.借助多样化的评价手段,可以更加合理及全面地评价学生学习成效。5.选择与学生生活相贴近的教学案例,设计实际可运用的语言环境,更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6.按照由易到难的阶梯来逐步设置一些有难度、需要深入讨论的作业,可以更加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深度。此外,由于本活动设计只实施了部分班级,针对一些学生人数较多大、水平参差不齐的班级应重新审视教学目标,设定合理和全面的教学方式和评价手段,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用武之地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竹立.新建构主义的理论体系和创新实践[J].远程教育杂志理论前沿,2012(10).
[2]崔艳杰,杜爱燕.大学英语课堂活动设计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 2016(10).
[3]黄笑然.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活动设计[J].校园英语·下旬,2015 (04).
[4]霍亚丽.信息技术在大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研究[D].南京大学,2016.
[5]李丽君.信息技术工具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应用的调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6.
[6]王可.小组教学:大学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D].湖南大学,2013.
【关键词】新建构主义;知识结构;信息化教学模式;主体参与;多重互动
【作者简介】肖琳(1981.07-),女,汉族,湖北武汉人,武昌首義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信息化教学及二语习得。
【基金项目】本论文依托2017年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新建构主义视角下的移动交互式学习模式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17GB48)资助。
一、新建构主义理论
对于网络时代学习面临的两大挑战-信息超载与知识碎片化,中山大学王竹立教授于2012年提出了相应对策,并基于联通主义及经典建构主义理论对模式识别和知识创新进行了研究,提出网络时代人类的主要职责是对知识进行加工,处理,集成,重构,以实现知识的创新等一系列思想主张,提炼出网络时代下的新建构主义理论。关于其知识体系分类的思想包括以下两点:
1.新建构主义主张“学习就是建构,建构蕴含创新”,认为在网络时代学习,应用和创新可以三步并作一步,创新是学习的最高也是最终目标。该理论对个人知识进行了深入的考查,提出了知识的三级结构假说,即知识可分为一级结构(感性认识),二级结构(理性认识)和三级结构(联想),三者构成了人类完整的个人知识体系,知识的三级结构互相紧密相连,不可或缺。
2.在知识的三级结构假说中,该理论进一步提出了知识“嫁接”理论,即将前人的知识(属于理性知识,间接知识),“嫁接”到后人(学习者)头脑中的知识二级结构中去。该理论认为教师的职责不只是把前任的知识“嫁接”到学习者的头脑中,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会“自嫁接”,在网络时代,让学生学会“自嫁接”尤其重要。
二、信息化课堂教学模式及活动设计原则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 信息化手段与教育教学逐渐融合。当前的课堂教学模式已从单一的教学模式向多样化教学模式发展,更加重视学生对教学的参与。在众多教学模式中,信息化教学颠覆传统,能增加知识的感官体验,易于实现课堂整合,并使教学效果评价面向过程。
基于新建构主义理论,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应当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建构语言环境。因此在设计过程中教师首先需要考虑的是活动的可运用性,可操作性,可协助性;对于学生而言更关注的是活动的参与性,探究性,创新性;当然活动的内容(是否与学生相关并真实有效),目标(是否能达到技能训练的目标),也需要重点体现。
三、信息化课堂教学活动设计初探
根据以上相关原理和方法,笔者以视听说教程第四册第四单元Jobs and Occupations的教学为例从教学内容的重构,教学活动的设计,教学效果反馈等三个方面对信息化课堂教学进行讨论,以此来探究课堂教学中信息化手段的有效性及新建构主义理念下教学活动设计的逻辑性。
1.教学内容的重构。视听说教程第四册第四单元Jobs and Occupations课本内容及学习材料是按照话题来分类,如:Part 1 What’s the job; Part 2 Job Interview; Part 3 The right Job; Part 4 An Unusual Job; Part 5 I Love My Job. 这些子话题的排列缺乏一定的逻辑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产生困扰。
因此要设计好课堂教学活动应分三个步骤进行:首先了解学情,明确教学重点及难点;其次根据教学目标及学情对课本内容进行重组,通过信息化手段发布补充资源,充分做好课前准备。因此笔者将课本内容进行重构如下:Part 1 Vocabulary about Jobs; Part 2 Job Qualities; Part 3 Recommendation of the right job; Part 4 Writing an Application Letter; Part 5 Writing a resume; Part 6 Job Interview; Part 7 Role-play。其中在Part 1及Part 2笔者整理了课本知识点同时也在教学平台上补充了拓展词汇练习,这个部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Part 3是情景设计部分,用于巩固词汇及应用所学的语言技能;Part 4 是对于前三个部分的总结及补充;Part 5则是本单元的重难点,活动的设计更加细化,更注重语言的产出;Part 6及Part 7是结合真实求职情况,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在求职过程中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及重要性。
2.教学活动设计。根据新建构主义理论,笔者将本单元的内容进行划分更有利于设计教学活动,Part1及Part2部分内容属于感性知识,而Part3,Part4及Part5属于理性知识,除了简单了解外更重要的是理解和应用, Part6及Part7则是联想部分,建立两种知识结构之上,在真实场景中进行实践的部分。根据以上的分类,四节的课堂教学活动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新旧知识关联及拓展。
该环节体现的是词汇的巩固和复现,通过信息化手段可以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有利于进行下一阶段的教学。
(2)情景设计及语言应用。
该环节体现的是语言的理解和运用,通过设计环环相扣的活动,信息化教学平台的记录及反馈,让学生按照词汇-语句-段落-篇章的归纳过程进行练习并应用语言技能。 (3)场景实践训练。
该环节中,学生通过模拟真实面试场景,将所学习的语言表达有目的运用到环境中,即体现了知识联想过程,也为思维创新提供了实现的机会。
3.教学效果反馈。根据以上的教学活动设计,笔者在新媒体1601和市营1601班级进行了课堂实践。通过学生总结及教学平台各项活动的数据反馈,总体教学效果较好,各项活动参与度达到90%。在听力及口语训练中,有85%的学生能按时完成任务并提交,其中评分为良好的学生超过三分之二。分析原因如下:(1)活动设计具有良好的逻辑性及相关性,极大地激发了学习兴趣,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2)活动的内容提供了更实际的知识及技能,符合该阶段学生的需求,有利于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有效准确的表达和沟通;(3)信息化教学手段例如头脑风暴,讨论答疑,小组任务,课堂抢答等等使课堂教学形式更加多样化,及时反馈可以让教师更全面了解每个环节的实施情况及学生学习的难点。(4)在活动评价环节,可以多重选择如教师评分,同伴评分或者助教评分,或设置比例综合评分等方式使结果更加真实有效。
四、反思及总结
通过对信息化课堂教学活动设计初探及实践,可以发现:1.信息化教育技术可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创新思维;2.有逻辑性及相关性的教学活动设计,可以增加学生在课堂學习过程中专注力的投入;3.师生互动和小组合作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念,利用信息化手段可有效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4.借助多样化的评价手段,可以更加合理及全面地评价学生学习成效。5.选择与学生生活相贴近的教学案例,设计实际可运用的语言环境,更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6.按照由易到难的阶梯来逐步设置一些有难度、需要深入讨论的作业,可以更加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深度。此外,由于本活动设计只实施了部分班级,针对一些学生人数较多大、水平参差不齐的班级应重新审视教学目标,设定合理和全面的教学方式和评价手段,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用武之地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竹立.新建构主义的理论体系和创新实践[J].远程教育杂志理论前沿,2012(10).
[2]崔艳杰,杜爱燕.大学英语课堂活动设计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 2016(10).
[3]黄笑然.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活动设计[J].校园英语·下旬,2015 (04).
[4]霍亚丽.信息技术在大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研究[D].南京大学,2016.
[5]李丽君.信息技术工具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应用的调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6.
[6]王可.小组教学:大学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D].湖南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