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统编教材大幅增加了古诗文的比重,如何引导低学段学生学习中华优秀古诗文?本文以统编教材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绝句》一课为例,结合本人主持的“生本课堂”省级课题,基于“儿童视角、生活体验、课程资源”三个层面,通过案例中“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探索构建生本课堂的途径与策略。
关键词:小学 低学段 古诗文 教学策略
引言
4月19日,名师工作室联盟研讨活动圆满落幕,6节统编教材低学段古诗文教学展示课例给我们带来的思考却一直持续着。本文借统编教材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的《绝句》课例,来分享我的一些思考和感悟,探讨小学低学段古诗文的教学策略。
一、基于儿童视角,让“读”变得有意思
“读,是语文教學的第一大法。”老师们也都在课堂教学中践行着叶圣陶先生这一思想。在《绝句》这一课例教学中,“读准字音”这一基础性目标通常都能达成,然后指导学生“读出节奏”,出示节奏线,让学生反复朗读,直至能明显听出节奏的停顿与节奏线所画的位置一致,并在此后的“读出韵味,读出感情”层次都要带着这种节奏去读。
站在儿童的视角,无异于“戴着镣铐跳舞”。因为,语感的训练一旦僵化、固化,便会失去低学段古诗学习应有的童趣。鉴于经过之前的学习,二年级学生对古诗的节奏已有了初步的感知,我们可以这样设计:老师前两句读得轻快,学生前两句接得也轻快;老师后两句读得故意放慢,学生后两句接得也故意放慢。再反过来,先慢,后快;再变换节奏,两个字两个字地读……如此学习,便使读多了些变化,多了些“意思”。
陈善慧老师在展示课中执教《池上》,便“读得很有意思”。当她配上音乐给学生范读时,有个学生情不自禁地模仿起“小娃撑小艇”的动作,陈老师便因势利导:“来,咱们都来学,边撑着小艇边读诗吧!”于是,课堂上所有的学生一边读着诗句,一边做起撑小艇的动作。陈老师再引导:“撑得力量再大一点!”学生的动作力度大了,读的声音响了,“撑得再快一点!” 学生动作速度快了,读的速度也变得轻快了,趣味盎然……
把课上得有意思,学生才愿意学,才会乐此不疲。
二、基于生活体验,让“解”变得有意思
一直以来,小学语文古诗教学都绕不开“理解诗意”这个“坑”。所以,我们不止一次地看到,一到“细读理解”这一环节,便会不出意外地看到各种“卡死”的课堂,有的是说不出“鸣”的意思,有的是讲不清“含”,即使好不容易弄明白“泊”,也被“门泊”给弄糊涂了……
我之所以说“不出意外”,是因为这所有的“教”都背离了儿童的学习心理,背离了儿童的智力特点,更远离了儿童的生活经验。“儿童的语文”,需要我们蹲下来,真正站在儿童的视角,回归儿童的天性,恰如成尚荣老师在《儿童立场》一书中所说:“教室里只有儿童的教师,和教师的儿童。”
在《绝句》一文教学中,对于“鸣”,我这样引导学生:
师:(出示“鸣”)猜一猜这个字肯定跟什么有关?(学生自由回答)
师:会观察,也会思考。听过鸟鸣吗?(听过)能模仿一下吗?(学生模仿各种鸟鸣声)
师:到了春天,总能听见各种鸟鸣,听到鸟鸣,我们又总能想到春天,古诗中就有很多——
师:读着诗句,听着鸟鸣,你们想起了哪些词语?
生:桃红柳绿。
生:我想到了“鸟语花香”。
……
纵观以上教学实录,模仿鸟鸣声,再通过已学古诗《春晓》的比较学习,进一步感受“鸟语花香”的春光。“鸟语花香、桃红柳绿、草长莺飞”等四字词语的复习,更丰富了学生对于春色意象的感知,这时候“两只黄鹂鸣翠柳”已经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具有自己独特感知和个体生活经验的画面了,黄鹂已经会说话了,而且说出来的话还各不相同。
三、基于课程资源,让“画”变得有意思
统编教材编写的一大特色,就是为古诗插图所配的都是中国画,诗中景物与画中景物一一对应,诗画的融合清新雅致、意境悠远,潜移默化地给学生以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与涵养。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开明国语》课本中的插图,均为丰子恺手绘,令人爱不释手。
这里需要弄清楚两层关系:第一,课文插图所呈现的景色是不是作者写这首诗时所看到的景色?第二,课文插图所呈现的景色是不是学生学习古诗后所感知的春天?
前者,显然不是。去过成都“杜甫草堂”的人都知道,西岭雪山与草堂有200里之遥,非目力所能及。至于“门泊东吴万里船”,就更不现实了,草堂门前的浣溪不过是一条小河沟罢了,何来“万里船”?所以,我们决不能将此图等同于杜甫眼中的春景。
后者,显然也不是。因为,学生对于春景的感知是基于其生命个体对现实生活的体验和经验基础上加以创造的理想化的、虚拟的世界。
统编教材的课文插图,是学生学习古诗的课程资源。那么《绝句》一诗的学习,完全可以“借助插图感知古诗大意”“用图文互照的策略,帮助学生了解诗歌”“并凭借插图,联系生活,想象画面,感受大自然”,让“画”变得有意思——
师:诗人眼中的春天各不相同,你会选择什么景物来表现春天?(学生自由说出自己的选择)
师:那好,请在“作业单”上把它画下来。
仅仅这样,“画”还没有变得有意思,儿童还有一个名字,叫作“游戏者”。儿童的游戏方式其实就是他们的生活方式,也是他们的学习方式。结合低学段古诗文学习策略,在《绝句》这一课的学习中,我就以“诗配画”为最主要、最重要的学习策略,让孩子们画起来,“玩起来”——
师:同学们,看到你们之前所画的,你想邀请谁来欣赏这美丽的春色呢?
生:我想邀请五只蝴蝶!因为有五朵桃花,每只蝴蝶一朵桃花。
师:真好!其他同学,你们也能在刚才的景物上,画上自己邀请的小动物吗?
心理学研究表明,绘画是将儿童的思想和行为在表达上进行统一的最好方式,也是儿童最感兴趣的方式——好玩!
师:一个伟大的诗人肯定是一个了不起的画家,杜甫就是这样的诗人,你瞧——他的诗中竟有这么多种颜色——
师:多美的画,多么明丽的色彩!同学们,你们也能给自己的画作添上喜欢的色彩吗?(学生给自己的画涂色)
师:你真是一位小画家!都说一位画家的心中肯定住着一位诗人,你能为自己的画题上一句诗吗?(生思考)其实不难,杜甫就教我们怎样题诗——
从教学实录中不难看出,这里学生“画”的层次与《绝句》一诗的特点一一对应:寻春景,画春物;品数字,画动物;感色彩,涂颜色;展画作,题诗句。若非亲眼所见,“两只彩蝶戏红杏”“一只黑燕飞绿柳”“两头白猪赏玉树”……均出自小学二年级的孩子。
学儿童眼中的古诗,就是要我们蹲下来,站在儿童的视角,回归儿童的天性,让真实的儿童浮现在我们眼前,那么儿童对于低学段古诗的学习,才会学得有意思!所以,统编教材低学段古诗文教学策略,归咎起来就是一句话,“学儿童眼中的古诗,有意思,才好玩!”
参考文献:
[1]刘国正.叶圣陶教育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2]于永正.儿童的语文[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
[3]成尚荣.儿童立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4]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关键词:小学 低学段 古诗文 教学策略
引言
4月19日,名师工作室联盟研讨活动圆满落幕,6节统编教材低学段古诗文教学展示课例给我们带来的思考却一直持续着。本文借统编教材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的《绝句》课例,来分享我的一些思考和感悟,探讨小学低学段古诗文的教学策略。
一、基于儿童视角,让“读”变得有意思
“读,是语文教學的第一大法。”老师们也都在课堂教学中践行着叶圣陶先生这一思想。在《绝句》这一课例教学中,“读准字音”这一基础性目标通常都能达成,然后指导学生“读出节奏”,出示节奏线,让学生反复朗读,直至能明显听出节奏的停顿与节奏线所画的位置一致,并在此后的“读出韵味,读出感情”层次都要带着这种节奏去读。
站在儿童的视角,无异于“戴着镣铐跳舞”。因为,语感的训练一旦僵化、固化,便会失去低学段古诗学习应有的童趣。鉴于经过之前的学习,二年级学生对古诗的节奏已有了初步的感知,我们可以这样设计:老师前两句读得轻快,学生前两句接得也轻快;老师后两句读得故意放慢,学生后两句接得也故意放慢。再反过来,先慢,后快;再变换节奏,两个字两个字地读……如此学习,便使读多了些变化,多了些“意思”。
陈善慧老师在展示课中执教《池上》,便“读得很有意思”。当她配上音乐给学生范读时,有个学生情不自禁地模仿起“小娃撑小艇”的动作,陈老师便因势利导:“来,咱们都来学,边撑着小艇边读诗吧!”于是,课堂上所有的学生一边读着诗句,一边做起撑小艇的动作。陈老师再引导:“撑得力量再大一点!”学生的动作力度大了,读的声音响了,“撑得再快一点!” 学生动作速度快了,读的速度也变得轻快了,趣味盎然……
把课上得有意思,学生才愿意学,才会乐此不疲。
二、基于生活体验,让“解”变得有意思
一直以来,小学语文古诗教学都绕不开“理解诗意”这个“坑”。所以,我们不止一次地看到,一到“细读理解”这一环节,便会不出意外地看到各种“卡死”的课堂,有的是说不出“鸣”的意思,有的是讲不清“含”,即使好不容易弄明白“泊”,也被“门泊”给弄糊涂了……
我之所以说“不出意外”,是因为这所有的“教”都背离了儿童的学习心理,背离了儿童的智力特点,更远离了儿童的生活经验。“儿童的语文”,需要我们蹲下来,真正站在儿童的视角,回归儿童的天性,恰如成尚荣老师在《儿童立场》一书中所说:“教室里只有儿童的教师,和教师的儿童。”
在《绝句》一文教学中,对于“鸣”,我这样引导学生:
师:(出示“鸣”)猜一猜这个字肯定跟什么有关?(学生自由回答)
师:会观察,也会思考。听过鸟鸣吗?(听过)能模仿一下吗?(学生模仿各种鸟鸣声)
师:到了春天,总能听见各种鸟鸣,听到鸟鸣,我们又总能想到春天,古诗中就有很多——
师:读着诗句,听着鸟鸣,你们想起了哪些词语?
生:桃红柳绿。
生:我想到了“鸟语花香”。
……
纵观以上教学实录,模仿鸟鸣声,再通过已学古诗《春晓》的比较学习,进一步感受“鸟语花香”的春光。“鸟语花香、桃红柳绿、草长莺飞”等四字词语的复习,更丰富了学生对于春色意象的感知,这时候“两只黄鹂鸣翠柳”已经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具有自己独特感知和个体生活经验的画面了,黄鹂已经会说话了,而且说出来的话还各不相同。
三、基于课程资源,让“画”变得有意思
统编教材编写的一大特色,就是为古诗插图所配的都是中国画,诗中景物与画中景物一一对应,诗画的融合清新雅致、意境悠远,潜移默化地给学生以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与涵养。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开明国语》课本中的插图,均为丰子恺手绘,令人爱不释手。
这里需要弄清楚两层关系:第一,课文插图所呈现的景色是不是作者写这首诗时所看到的景色?第二,课文插图所呈现的景色是不是学生学习古诗后所感知的春天?
前者,显然不是。去过成都“杜甫草堂”的人都知道,西岭雪山与草堂有200里之遥,非目力所能及。至于“门泊东吴万里船”,就更不现实了,草堂门前的浣溪不过是一条小河沟罢了,何来“万里船”?所以,我们决不能将此图等同于杜甫眼中的春景。
后者,显然也不是。因为,学生对于春景的感知是基于其生命个体对现实生活的体验和经验基础上加以创造的理想化的、虚拟的世界。
统编教材的课文插图,是学生学习古诗的课程资源。那么《绝句》一诗的学习,完全可以“借助插图感知古诗大意”“用图文互照的策略,帮助学生了解诗歌”“并凭借插图,联系生活,想象画面,感受大自然”,让“画”变得有意思——
师:诗人眼中的春天各不相同,你会选择什么景物来表现春天?(学生自由说出自己的选择)
师:那好,请在“作业单”上把它画下来。
仅仅这样,“画”还没有变得有意思,儿童还有一个名字,叫作“游戏者”。儿童的游戏方式其实就是他们的生活方式,也是他们的学习方式。结合低学段古诗文学习策略,在《绝句》这一课的学习中,我就以“诗配画”为最主要、最重要的学习策略,让孩子们画起来,“玩起来”——
师:同学们,看到你们之前所画的,你想邀请谁来欣赏这美丽的春色呢?
生:我想邀请五只蝴蝶!因为有五朵桃花,每只蝴蝶一朵桃花。
师:真好!其他同学,你们也能在刚才的景物上,画上自己邀请的小动物吗?
心理学研究表明,绘画是将儿童的思想和行为在表达上进行统一的最好方式,也是儿童最感兴趣的方式——好玩!
师:一个伟大的诗人肯定是一个了不起的画家,杜甫就是这样的诗人,你瞧——他的诗中竟有这么多种颜色——
师:多美的画,多么明丽的色彩!同学们,你们也能给自己的画作添上喜欢的色彩吗?(学生给自己的画涂色)
师:你真是一位小画家!都说一位画家的心中肯定住着一位诗人,你能为自己的画题上一句诗吗?(生思考)其实不难,杜甫就教我们怎样题诗——
从教学实录中不难看出,这里学生“画”的层次与《绝句》一诗的特点一一对应:寻春景,画春物;品数字,画动物;感色彩,涂颜色;展画作,题诗句。若非亲眼所见,“两只彩蝶戏红杏”“一只黑燕飞绿柳”“两头白猪赏玉树”……均出自小学二年级的孩子。
学儿童眼中的古诗,就是要我们蹲下来,站在儿童的视角,回归儿童的天性,让真实的儿童浮现在我们眼前,那么儿童对于低学段古诗的学习,才会学得有意思!所以,统编教材低学段古诗文教学策略,归咎起来就是一句话,“学儿童眼中的古诗,有意思,才好玩!”
参考文献:
[1]刘国正.叶圣陶教育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2]于永正.儿童的语文[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
[3]成尚荣.儿童立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4]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