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泥塑活动是幼儿园艺术活动中形象逼真、容易操作的活动之一,在幼儿泥塑过程中不仅能训练他们的视觉、触觉和动觉之间的配合,还可以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动手能力和语言能力,还能使幼儿积累一些初步的立体雕塑技能。结合泥塑和《纲要》中的教育理念,阐述了通过挖掘素材、创设环境、多元教学等几方面来充实幼儿泥塑活动的研究,让幼儿泥塑活动变得更生活化、趣味化。
关键词:泥塑活动 内容来源 创设环境 多元教学
泥塑是我国古朴的民间艺术,流传至今仍被许多人所珍爱。幼儿园泥塑活动之所以深受孩子们的喜爱,是因为幼儿制作泥塑作品的过程是其操作、想像、创造、自我满足的过程。在实践中教师应采取怎样的策略引导和帮助幼儿提高对形象或物体的象、造型、制作等方面的能力,以促进幼儿园泥塑活动的有效、高质开展呢?现结合自己的反思和经验,尝试着提出一些建议和策略。
一、多样的泥塑内容来源
泥塑内容的制定是为了让泥塑教学活动更适合幼儿的发展,让幼儿对泥塑有兴趣。选择合适的内容是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好的内容不但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性,还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创造力,所以泥塑活动的内容是来源于幼儿感兴趣的,生活里的和幼儿的文学作品。
1. 源于幼儿的兴趣
美国著名幼儿教育专家丽莲·凯茨曾说过:“兴趣其实是儿童在不预期奖赏的情况下,愿意从事某种活动或追求某个目标的倾向。”从这位专家的话里我们不难看出,孩子们如果对某个活动内容感兴趣,成人即使不要求他去学、去做,他们也会敢于冒险,主动的去学、去做。主动学习的关键是激发幼儿的内在学习动机。依据幼儿的兴趣来选择有关的教育活动内容是一种较有效地激发学习动机的方法。于是,我们深入幼儿的生活,了解他们,从幼儿的现实需求和兴趣出发来选择创新性泥塑活动的内容。如小班的泥工活动《棒棒糖》、《彩虹饼干》、《蜗牛》,中班泥工活动《树林》、《美丽的花》、《鱼》,大班泥工活动《京剧脸谱》、《房子》等。这些活动内容都是幼儿知道的、感兴趣的、熟悉的,是幼儿生理发展水平能够达到的。
2.源于幼儿的生活
福禄贝尔曾说过:“通过生活并来自生活的课,是使人印象最深刻,理解最容易的课。”在泥塑活动中,我们应该让幼儿感受到身边的美,生活中的美,让幼儿充分想象与主题相关的内容,如《我找到了春天》的活动中,首先在区域活动重创设操作区,让幼儿自己亲手操作迎春花、柳树等,幼儿对此积极性较大。在这当中通过观察发现幼儿对制作树特别的感兴趣,而且树在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于是就生成了一节泥工课《春天的树》,幼儿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根据自己对树的印象,做出了不同姿态的树。有的像柳树,弯弯的枝条上长出了一些嫩芽;有的像香樟树,过了一个冬天,枝叶还是很茂盛;还有的像松树,针叶细长。虽然有的说不出像什么树,但从幼儿的制作过程中看出了幼儿对树的结构还是比较明确的,都由树干和树枝组成。因此,泥塑活动应从最贴近幼儿生活实践中选材,让幼儿直接感知和体验,引导他们运用泥塑再现生活中的经验,激发创造的欲望。
3.源于幼儿喜爱的文学作品
文学作品是语言艺术,是以形象生动的语言来表现美,而泥塑作品是直观地向幼儿展示了美。在幼儿泥塑创作中,渗透文学作品的审美,幼儿理解了作品中角色的形象与特征,就会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与认知经验,提高对泥塑作品的表现力。如泥塑活动《快乐的池塘》,有一个小朋友念起来骆宾王的《咏鹅》,接着有许多孩子跟着附和着,我及时地抓住这个教育机会,像他们介绍了更多文学作品中描写动物的诗句,孩子们学的很开心。他们根据诗句中的描写,进行水中动物的创作,每个动物都做的活灵活现。然而像这样艺术性的语言。可以是谜语、儿歌、童话等形式。其作用在于对对象形、色和运动变化的特点的描述,给幼儿展示了一幅幅意境优美的图画。既然前人为我们作出了艺术与语言结合的实例,我们也尝试通过两者的互通性,引导幼儿进行互动,共同发展和提高。
二、多元的泥塑教学方法
泥塑的主要特征是直观、立体、形象。因此,最主要的在于幼儿如何抓住自己所要塑造的物体形象,这就需要许多知识来奠基。如基本的技能技巧,幼儿对平时经验的储存量,幼儿观察的条理性,幼儿对审美的理解等等。而且泥工活动中需要幼儿安静耐心的操作,时间一长容易产生枯燥情绪,如果处理不当,会使一些幼儿感到腻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根据课程内容、孩子具体情况选择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
1.儿歌编配法
在泥工活动中,无论操作什么东西,幼儿常自觉不自觉地发出一些声音,或自言自语,或与旁人讲话,这些声音大都与操作内容有关,如果我们加以制止,那一些有创意的想法就会随之消失。于是我就根据幼儿的这一特点给予诱导利用,以儿歌的形式把塑造形体的步骤、要领说出来,如捏鱼时,我用这样的儿歌来引导:搓个大圆做身体,片片鱼鳞剪剪剪,前面再来剪一刀,鱼儿张开小嘴巴。搓个小圆压压扁,再拿剪刀剪一剪,身体放在尾巴上,我的鱼儿做好啦。这样自然而然地将鱼的制作过程传授了幼儿,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会了鱼的做法。在这种念念儿歌的寓教于乐的活动中,不断提高和巩固了幼儿泥工的技能。
2.经验迁移法
在幼儿已有知识,经验和泥塑技能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进行组合,添加,变异,形成新经验和新造型。如水滴型的系列活动,在幼儿已掌握搓水滴型的技能后,就可以将水滴型进行简单的变异;也可以将两个水滴型进行组合,变身为不同动态的立体的动物形象;还可以添加多种辅助材料。这样幼儿巩固和内化了已有经验,通过迁移和组合又形成了新的经验。
3.情境性动作演示法
幼儿的思维容易受情景的暗示。活动前我们给幼儿创设适宜的情景,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好动,好模仿的需要,吸引幼儿在自然,自由,轻松而不任何压力的情景中萌发玩泥的需要,获得情感的,经验的,技能的满足。 三、个性化的环境创设
蒙台梭力曾大力提倡环境带给孩子的教育作用,也有许多教育家都说过:“环境即教育”的思想,可见环境在幼儿园教育中的重要性。
1.材料提供的多样化。
材料是构思、设计得以物化的基础,不同的物质材料具有不同的工艺性能和特征,分别适用于不同的造型要求。如果只是单一的泥塑材料往往使幼儿感觉单调乏味,也无法使其对泥塑活动保持长久而浓厚的兴趣。我班幼儿一开始使用的是普通的橡皮泥,因为最后的泥工作品难以保存下来,就又引进了软陶泥和紫砂泥。在活动中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选择材料,再通过添加一些辅助材料来表现简单的情节。在区域活动中我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幼儿体验到了丰富的生活材料所带来的快乐。如在活动区为每一个孩子都准备了一个小铁盒子,上面都标有幼儿的姓名,里面装有大小不一,品种繁多的豆类和坚果类,如:绿豆,红豆,黑豆,瓜子等小颗粒材料;还有一些干树枝,火柴棒,牙签,彩色毛根等长条型的材料。由于豆类时间长了容易变质发霉,所以必须半学期就更换一次。每次活动开始前,这个多宝盒就会被发到自己的位置上,幼儿根据自己创作作品的需要进行添加材料。如泥工活动《小刺猬》,刺猬背上刺的表现就各式各样,有的是用牙签,还在牙签上装上了果子;有的用剪刀在刺猬的背上剪出刺猬的尖刺;还有的就用瓜子进行装饰。虽然都是小刺猬,但他们的表现形式就丰富多样。而且小动物的眼睛用豆类就显得更有灵气,比单纯用泥工做更有神。由于材料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使幼儿的想法不受材料的限制,这也在无形中增强了幼儿对泥工活动的创作兴趣,最后存现的作品也更具有个性化。
2.环境创设个性化
环境是幼儿园教育中不容忽视的重要资源,给幼儿创设宽松,适宜的教育环境尤为重要。因此除了提供泥工和丰富的辅助材料以外,对幼儿泥工区域活动的布局设计上也要构思新颖,我划分了两个区域:(1)操作区:是幼儿泥工技能的学习发展区,是幼儿泥工活动区域的核心部分。小班可以提供各种有趣的模具,如蛋糕的模具,供幼儿制作各种形状蛋糕。中班可以提供简单明了的制作步骤图,供幼儿操作时给予参考。大班可以提供一些优秀的泥塑作品,供幼儿临摹。(2)陈列区:对于自己创作出来的成果,幼儿很乐意展示,因为这些活动成果是自己的创作。自己的创作最能体现自我的价值,从而使他们获得真正的满足感,我们应充分肯定幼儿的作品,将幼儿较成功的作品集中陈列展示。我用新的方式利用身边的东西进行了情景性的布置,如泥塑活动《螃蟹》,先将幼儿的作品以不同的形式集中摆放在展示区,再添加一些沙子和海螺,组合成一个场景或故事,课后可以让幼儿进行讲述,最后用相机将布置的场景拍摄下来,以照片的形式进行张贴。
在泥塑教学中,不能违背幼儿的思维特点和抹煞其特有的创作情趣。一团团泥土在孩子们手中变换着、创作着、游戏着,是最能锻炼孩子动脑筋的一种创作方式,孩子们通过学习、尝试、评价等过程,将心中美好的事物以立体的形式表现出来,让思维产生兴趣和冲动。用泥塑这种媒介,记录对生活经验的感受,获得情感的发泄,自由创作的快感,使其真正成为开启幼儿智慧大门的钥匙,这便是我们对孩子进行泥塑创作活动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在区域活动中开展幼儿陶艺教育的研究》,常州市红梅东村幼儿园,朱薇、叶丽敏.
[2]《关于小班幼儿陶艺活动的探索》,中国儿童教育网.
[3]《小学陶艺个性化教学初探》,黄江梅塘小学,陈丽娜.
关键词:泥塑活动 内容来源 创设环境 多元教学
泥塑是我国古朴的民间艺术,流传至今仍被许多人所珍爱。幼儿园泥塑活动之所以深受孩子们的喜爱,是因为幼儿制作泥塑作品的过程是其操作、想像、创造、自我满足的过程。在实践中教师应采取怎样的策略引导和帮助幼儿提高对形象或物体的象、造型、制作等方面的能力,以促进幼儿园泥塑活动的有效、高质开展呢?现结合自己的反思和经验,尝试着提出一些建议和策略。
一、多样的泥塑内容来源
泥塑内容的制定是为了让泥塑教学活动更适合幼儿的发展,让幼儿对泥塑有兴趣。选择合适的内容是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好的内容不但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性,还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创造力,所以泥塑活动的内容是来源于幼儿感兴趣的,生活里的和幼儿的文学作品。
1. 源于幼儿的兴趣
美国著名幼儿教育专家丽莲·凯茨曾说过:“兴趣其实是儿童在不预期奖赏的情况下,愿意从事某种活动或追求某个目标的倾向。”从这位专家的话里我们不难看出,孩子们如果对某个活动内容感兴趣,成人即使不要求他去学、去做,他们也会敢于冒险,主动的去学、去做。主动学习的关键是激发幼儿的内在学习动机。依据幼儿的兴趣来选择有关的教育活动内容是一种较有效地激发学习动机的方法。于是,我们深入幼儿的生活,了解他们,从幼儿的现实需求和兴趣出发来选择创新性泥塑活动的内容。如小班的泥工活动《棒棒糖》、《彩虹饼干》、《蜗牛》,中班泥工活动《树林》、《美丽的花》、《鱼》,大班泥工活动《京剧脸谱》、《房子》等。这些活动内容都是幼儿知道的、感兴趣的、熟悉的,是幼儿生理发展水平能够达到的。
2.源于幼儿的生活
福禄贝尔曾说过:“通过生活并来自生活的课,是使人印象最深刻,理解最容易的课。”在泥塑活动中,我们应该让幼儿感受到身边的美,生活中的美,让幼儿充分想象与主题相关的内容,如《我找到了春天》的活动中,首先在区域活动重创设操作区,让幼儿自己亲手操作迎春花、柳树等,幼儿对此积极性较大。在这当中通过观察发现幼儿对制作树特别的感兴趣,而且树在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于是就生成了一节泥工课《春天的树》,幼儿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根据自己对树的印象,做出了不同姿态的树。有的像柳树,弯弯的枝条上长出了一些嫩芽;有的像香樟树,过了一个冬天,枝叶还是很茂盛;还有的像松树,针叶细长。虽然有的说不出像什么树,但从幼儿的制作过程中看出了幼儿对树的结构还是比较明确的,都由树干和树枝组成。因此,泥塑活动应从最贴近幼儿生活实践中选材,让幼儿直接感知和体验,引导他们运用泥塑再现生活中的经验,激发创造的欲望。
3.源于幼儿喜爱的文学作品
文学作品是语言艺术,是以形象生动的语言来表现美,而泥塑作品是直观地向幼儿展示了美。在幼儿泥塑创作中,渗透文学作品的审美,幼儿理解了作品中角色的形象与特征,就会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与认知经验,提高对泥塑作品的表现力。如泥塑活动《快乐的池塘》,有一个小朋友念起来骆宾王的《咏鹅》,接着有许多孩子跟着附和着,我及时地抓住这个教育机会,像他们介绍了更多文学作品中描写动物的诗句,孩子们学的很开心。他们根据诗句中的描写,进行水中动物的创作,每个动物都做的活灵活现。然而像这样艺术性的语言。可以是谜语、儿歌、童话等形式。其作用在于对对象形、色和运动变化的特点的描述,给幼儿展示了一幅幅意境优美的图画。既然前人为我们作出了艺术与语言结合的实例,我们也尝试通过两者的互通性,引导幼儿进行互动,共同发展和提高。
二、多元的泥塑教学方法
泥塑的主要特征是直观、立体、形象。因此,最主要的在于幼儿如何抓住自己所要塑造的物体形象,这就需要许多知识来奠基。如基本的技能技巧,幼儿对平时经验的储存量,幼儿观察的条理性,幼儿对审美的理解等等。而且泥工活动中需要幼儿安静耐心的操作,时间一长容易产生枯燥情绪,如果处理不当,会使一些幼儿感到腻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根据课程内容、孩子具体情况选择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
1.儿歌编配法
在泥工活动中,无论操作什么东西,幼儿常自觉不自觉地发出一些声音,或自言自语,或与旁人讲话,这些声音大都与操作内容有关,如果我们加以制止,那一些有创意的想法就会随之消失。于是我就根据幼儿的这一特点给予诱导利用,以儿歌的形式把塑造形体的步骤、要领说出来,如捏鱼时,我用这样的儿歌来引导:搓个大圆做身体,片片鱼鳞剪剪剪,前面再来剪一刀,鱼儿张开小嘴巴。搓个小圆压压扁,再拿剪刀剪一剪,身体放在尾巴上,我的鱼儿做好啦。这样自然而然地将鱼的制作过程传授了幼儿,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会了鱼的做法。在这种念念儿歌的寓教于乐的活动中,不断提高和巩固了幼儿泥工的技能。
2.经验迁移法
在幼儿已有知识,经验和泥塑技能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进行组合,添加,变异,形成新经验和新造型。如水滴型的系列活动,在幼儿已掌握搓水滴型的技能后,就可以将水滴型进行简单的变异;也可以将两个水滴型进行组合,变身为不同动态的立体的动物形象;还可以添加多种辅助材料。这样幼儿巩固和内化了已有经验,通过迁移和组合又形成了新的经验。
3.情境性动作演示法
幼儿的思维容易受情景的暗示。活动前我们给幼儿创设适宜的情景,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好动,好模仿的需要,吸引幼儿在自然,自由,轻松而不任何压力的情景中萌发玩泥的需要,获得情感的,经验的,技能的满足。 三、个性化的环境创设
蒙台梭力曾大力提倡环境带给孩子的教育作用,也有许多教育家都说过:“环境即教育”的思想,可见环境在幼儿园教育中的重要性。
1.材料提供的多样化。
材料是构思、设计得以物化的基础,不同的物质材料具有不同的工艺性能和特征,分别适用于不同的造型要求。如果只是单一的泥塑材料往往使幼儿感觉单调乏味,也无法使其对泥塑活动保持长久而浓厚的兴趣。我班幼儿一开始使用的是普通的橡皮泥,因为最后的泥工作品难以保存下来,就又引进了软陶泥和紫砂泥。在活动中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选择材料,再通过添加一些辅助材料来表现简单的情节。在区域活动中我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幼儿体验到了丰富的生活材料所带来的快乐。如在活动区为每一个孩子都准备了一个小铁盒子,上面都标有幼儿的姓名,里面装有大小不一,品种繁多的豆类和坚果类,如:绿豆,红豆,黑豆,瓜子等小颗粒材料;还有一些干树枝,火柴棒,牙签,彩色毛根等长条型的材料。由于豆类时间长了容易变质发霉,所以必须半学期就更换一次。每次活动开始前,这个多宝盒就会被发到自己的位置上,幼儿根据自己创作作品的需要进行添加材料。如泥工活动《小刺猬》,刺猬背上刺的表现就各式各样,有的是用牙签,还在牙签上装上了果子;有的用剪刀在刺猬的背上剪出刺猬的尖刺;还有的就用瓜子进行装饰。虽然都是小刺猬,但他们的表现形式就丰富多样。而且小动物的眼睛用豆类就显得更有灵气,比单纯用泥工做更有神。由于材料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使幼儿的想法不受材料的限制,这也在无形中增强了幼儿对泥工活动的创作兴趣,最后存现的作品也更具有个性化。
2.环境创设个性化
环境是幼儿园教育中不容忽视的重要资源,给幼儿创设宽松,适宜的教育环境尤为重要。因此除了提供泥工和丰富的辅助材料以外,对幼儿泥工区域活动的布局设计上也要构思新颖,我划分了两个区域:(1)操作区:是幼儿泥工技能的学习发展区,是幼儿泥工活动区域的核心部分。小班可以提供各种有趣的模具,如蛋糕的模具,供幼儿制作各种形状蛋糕。中班可以提供简单明了的制作步骤图,供幼儿操作时给予参考。大班可以提供一些优秀的泥塑作品,供幼儿临摹。(2)陈列区:对于自己创作出来的成果,幼儿很乐意展示,因为这些活动成果是自己的创作。自己的创作最能体现自我的价值,从而使他们获得真正的满足感,我们应充分肯定幼儿的作品,将幼儿较成功的作品集中陈列展示。我用新的方式利用身边的东西进行了情景性的布置,如泥塑活动《螃蟹》,先将幼儿的作品以不同的形式集中摆放在展示区,再添加一些沙子和海螺,组合成一个场景或故事,课后可以让幼儿进行讲述,最后用相机将布置的场景拍摄下来,以照片的形式进行张贴。
在泥塑教学中,不能违背幼儿的思维特点和抹煞其特有的创作情趣。一团团泥土在孩子们手中变换着、创作着、游戏着,是最能锻炼孩子动脑筋的一种创作方式,孩子们通过学习、尝试、评价等过程,将心中美好的事物以立体的形式表现出来,让思维产生兴趣和冲动。用泥塑这种媒介,记录对生活经验的感受,获得情感的发泄,自由创作的快感,使其真正成为开启幼儿智慧大门的钥匙,这便是我们对孩子进行泥塑创作活动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在区域活动中开展幼儿陶艺教育的研究》,常州市红梅东村幼儿园,朱薇、叶丽敏.
[2]《关于小班幼儿陶艺活动的探索》,中国儿童教育网.
[3]《小学陶艺个性化教学初探》,黄江梅塘小学,陈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