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初唐诗人陈子昂曾两度出塞,他的边塞诗现实性强,并且具有鲜明的倾向性,往往成为诗人干预时政的武器。他主张增强边防,明确反对穷兵黩武,对待战争的态度是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进行舍取,风格雄浑悲壮,因此,他的边塞诗中放射出耀眼的思想光华,为盛唐边塞诗的发展成熟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关键词:陈子昂;边塞诗;思想内容;艺术特色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2)03-121-03
对于开一代诗风的陈子昂,人们多论及他的《感遇》三十八首,而很少注意他的边塞诗,阵子昂的边塞诗内容深广,雄浑悲壮,深刻影响了盛唐边塞诗。
一、边塞诗主要以边塞的风光和边塞生活为主要的表现内容
阵子昂的边塞诗同样以这两部分为主要内容,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一)以描述边塞战争为内容,反应兵民的苦难
武则天垂拱二年(686),金徽州都督仆固叛唐,骚扰北部边疆。“回中烽火入,塞上追兵起”。(《赠赵六贞固》)唐军分东、西两路进击,东路由贺兰山北上,西路由张掖,居延海东进,对叛军形成了钳形包围圈[1]。“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感遇》十五)。早就渴望建功立业,为国效力的陈子昂,此时慷慨激昂的随着西军参加了北征的战斗。这次塞上的驰驱,诗人在思想上获得了很大收获:
戎马风尘,不但扩大了他的见闻,而且使他有机会接触了边境的人民和戍边的战士的苦难,加深了同情人民的思想,在塞外,他目睹侵略者大肆掳掠,边地人民和戍边士卒的生命财产遭受严重损失的惨景,如《感遇》三[2]:
苍苍了零塞,今古缅荒途。亭堠何摧兀,暴骨无全躯。黄沙漠南起,白日隐西隅。汉甲三十万,曾以事匈奴。但见沙场死,谁怜塞上孤!
这首诗主要是说作者痛感边备不修,致使士卒丧生,边地人民惨遭掳杀。丁零,是古代的少数民族,汉代臣属于匈奴,游牧于我国北方和西北部边境,元魏时称铁勒或敕勒,唐时改称回纥。在西北边陲,诗人遥望零人的居处,只见“荒途”一直伸向苍茫的远方,用“古今”二字表明当今边防不仅没有新的设施,而且连旧的古道也荒废了。对于近处的亭堠(即戍边的城堡),诗人在用“何摧兀”(多么险峻)加以赞叹之后,又列举了士兵残死沙场,暴尸旷野,暗示边塞徒有险峻的城堡而已。紧承“暴骨无全躯”,诗人又描绘了“漠南”的黄昏景色,狂风刮起黄沙,漫天飞扬,夕阳西坠,惨淡无光,阴沉凄凉的景象,使诗人想起汉代三十万大军与匈奴作战,也在塞外遭到惨败。历史的回顾与眼前的自然环境融汇在一起,渲染了古战场的悲惨气氛,表达了诗人对古今在塞外为国捐躯的士兵的无限伤感。由对死亡士兵的同情,诗人又推及到了对他们的遗骨的关切。“但见沙场死,谁怜塞上孤”直接谴责当政者不吊死问生,冷酷无情。在这首诗中,诗人描写了边地荒凉悲惨的景象,抨击了边备空虚,将帅无能丧师辱国,以及塞上遗孤得不到体恤等弊政,表达了自己对广大兵民的同情。
不仅如此,即使身居朝阁时,诗人对劳动人民的疾苦仍给予极大的同情。《感遇》二十九[3]:
丁亥岁云暮,西山事甲兵。赢粮匝邛道,荷戟争羌城。严冬阴风劲,穷岫泄云生。昏曀无昼夜,羽檄复相惊。拳跼竞万仞,崩危走九冥。籍籍峰壑里,哀哀冰雪行。圣人御宇宙,闻道泰阶平。肉食谋何失,藜藿缅纵横。
丁亥这一年,诗人尚在东都洛阳任麟台正字,并未置身邛道,亲临羌城。与此诗同时而作的《谏雅州讨生羌书》说:“窃间道路云:国家欲开蜀山,自雅州道入讨生羌,因以袭击吐蕃。”显然,此诗是诗人听到侵略羌族的消息后,有感而作。远在数千里之外的诗人竟能逼真的写出广大军民顶风冒雪,赢粮荷戟,攀高越险,葬身山野的惨景,正如李白未经蜀道,却将蜀道的险阻写的如亲临其境一样。咫尺万里的艺术构思,全赖往昔的生活积累。由此可见,陈子昂对广大老百姓备受军役赋敛折磨是多么的熟悉[4]。
(二)以描写军族生活为内容,鞭挞封建统治阶级的黑暗
通过北征亲身体验,陈子昂对朝政的黑暗开始有了清晰的认识。陈子昂满怀报国建功的满腔热忱,从戎征战,但是,却受到了阻遏和压抑。“谁言未亡祸,磨灭成尘埃”(《感遇》三十五);同征沙场的友人乔知之遭谗受谤,也只能“徒嗟白日暮”(《题居延古城赠乔十二知之》)。入仕以来的初次失意惆怅,使一味憧憬未来,对国家和个人前途想入非非的诗人开始清醒起来。此时,他已经明白,原来武则天执政的朝廷并不是洁净无瑕的一片清明。他怀着悲愤之情写了《题祀山峰树赠乔十二侍御》:
汉庭荣巧宦,云阁薄边功。可怜骢马使,白首为谁雄。
这是诗人第一次尖锐的批评朝廷,在他看来,朝廷已经存在着重用奸佞谗谄,轻待忠直有功之臣的严重弊政。
(三)以边塞的神奇壮观风景为内容,表达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北征之前,陈子昂对边关不甚了解,北征中,他登临雄伟辽阔的边关山川,激发了对边疆山河的热爱。在西北边陲,诗人即写了“黄沙漠南起,白日隐西隅”(《感遇》三)的雄浑景象,又描写了峡口山的崖崒奇观:
峡口大漠南,横绝界中国。丛石何纷纠,小山复翕绝。远望多众容,逼之无异色。崔崒半孤断,逶迤屡回直。信关胡马冲,亦距汉边塞。岂依河山险,将顺休明德。物壮诚有衰,势雄良易极。逦迤忽而尽,泱漭平不息。之子黄金躯,如何此荒域。云台盛多士,待君丹墀侧。(《度峡口山赠乔补阙知之王二无竞》)
这首诗通过写峡口山之景来表现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对自己建功立业的报国志向的进一步激励。
在东北边疆,诗人既勾勒了“辽海方漫漫,胡沙飞且深”(《 登蓟丘楼送贾兵曹入都》)的阔达场景,又描绘了晓霁的山岩:
晓霁望嵩丘,白云半岩足。氛氲涵翠微。宛如嬴台曲。(《同宋参军之问梦赵六赠卢陈二子之作》)
二、陈子昂倡导“汉魏风骨”
陈子昂的边塞诗风格也雄浑悲壮,有慷慨激昂,鼓舞斗志的战争诗;有绘画壮丽山河的风景诗,其边塞诗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一)格高气壮,声情激越
处在国力上升时期的陈子昂,在儒、侠兼备的家风熏陶下①,个性“刚果强毅②”,又有“以义报国”的壮志③,浩气在胸。然而,偏偏屡遭挫折,对现实感触特深,发为吟咏,气壮情衰。因而,他的诗在立意谋篇,描写场景,塑造形象方面,常常贯以正大高远,慷慨悲壮之气,如《感遇》(三十四):
朔风吹海树,萧条边已秋。亭上谁家子,哀哀明月楼。自言幽燕客,结发事远游。赤丸杀公吏,白刃报私仇。避仇至海上,被役此边州。故乡三千里,辽水复悠悠。每愤胡兵入,常为汉国羞。何知七十战,白首未封侯。
诗的立意,是替那些为国效力却备受压抑的人们鸣不平,格调甚高。谋篇布局,先倒叙:在清秋之夜,辽河边的戍楼上有人不停的抽泣,起势突兀,惊人视听;接下来让主人公自叙抽泣的原因,真实感人,说服力强。在自述中,又先以豪曲快字状写其早年的刚直奋发,再以结语叹词道其暮年的悲凉凄楚。慷慨激昂之气运行其中,跌宕起伏,顿挫有致。诗人写周围环境,没有细腻的描绘,只作了粗线条的勾勒:“朔风吹海树,萧条边已秋”。场景阔大萧瑟,气氛苍凉,与诗的主题及主人公的精神面貌和谐一致,浑然一体。诗中人物的思想,性格楚楚可见。
另外一首边塞诗也有如此气势,《和陆明府赠将军重出塞》:
忽闻天上将,关塞重横行。始返楼兰国,还向朔方城。黄金装戎马,白羽集神兵。星月开天阵,山川列地营。晚风吹画角,春色耀飞旌。宁知班定远,犹是一书生。
这是勉励第二次出塞御敌的一位将军的诗。全诗紧紧围绕这位将军“。始返楼兰国。还向朔方城”的慷慨行为,纵横铺陈,夸张渲染,描绘了一个英勇威武、比建奇功的爱国英雄。为此,诗人着意选用了劲健有力的动词:“装”、“集”、“开”、“吹”、“耀”。同时,又用这些劲健有力的动词巧妙地组织了全篇:或将相距辽阔的“楼兰国”、“朔方城”连成一片;或将“黄金”、战马”、白羽”、神兵”、“星月”、“天阵”、“山川”、“地营”、“晚风”、“画角”、“ 飞旌”等色彩明朗,形态生动的人、物、景摄进同一画面。从而,以天地之间的壮阔场景,烘托了昂扬报国的激情,造成了雄浑一体的意境。
(二)洗华从朴,语言遒劲
齐梁至唐初的诗歌,大都喜好以秾华艳丽的词藻设色点染,片面讲求声律排偶,堆砌典实,迭床架屋。结果,掩尽本色,伤其美感。陈子昂一反百年积弊,以淡朴无华,遒劲质直的语言,写出了真情实感的诗篇。如《送魏大从军》:
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怅别三虎道,言追六郡雄。雁山横代北,孤塞接云中。勿使燕然上,惟有汉臣功。
这首虽是送别诗,亦有边塞诗的风格。首二句写形势,不添枝加叶,直书其事;颔联写送别,用追攀六郡良家子的豪言壮语,点出魏大的爱国热情,化离情别绪为慷慨激昂,质直硬朗;颈联以“横”、“接”两个动词,联结“雁山”、“代北”、“孤塞”、“云中”四地名,与颔联的豪气相配,也是末二句建立军功的伏笔,只以豪壮之气贯注其中,不加绘藻取胜;尾联勉励魏大,祝愿他能像东汉大破匈奴的窦宪将军那样,勤石铭功于燕然山,朴实刚健,情深意浓。
三、陈子昂边塞诗在文学上的贡献和影响
沈宋横驰翰墨场,风流初不废齐梁。
论功若准平吴例,合著黄金铸子昂。 这首诗是金代著名诗人元好问《论诗三十首》之八对陈子昂在唐朝诗歌发展上所起作用的评价。《国语·越语》曾记载,春秋时,越国被吴国击败后,范蠡协助勾践发愤图强,报仇雪耻,灭了吴国,轻舟隐循。越王勾践怀念范蠡,特意给他塑造了一座金像。元好问认为,陈子昂一洗六朝污垢,振兴唐诗,可与范蠡同功,故云:“合著黄金铸子昂”。[5]
就陈子昂在理论上合实作实践上高举革新旗帜,开创有唐一代的诗风而言,元氏次评,颇为惬当。陈子昂边塞是的创作具有很强的现实性,而且以高尚的理想情操和关心国家,同情人民的思想感召了后来的诗人,启发了他们的创作,促进了诗苑的繁荣。
他创作中的现实主义倾向以及忧国忧民的思想倾向影响了后来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在陈子昂的影响下,杜甫极力推崇反映现实的“比兴体制”④,并进一步发扬光大了批判现实的战斗精神,写出了“三吏”等“诗史”,从而发展了陈子昂提倡的优良传统。
盛唐边塞诗是陈子昂边塞诗的后继者。高适、岑参诸人在题材内容,思想情调等方面对陈诗有所继承,并作了进一步的发展[6]。高适的诗歌在反映的深度方面大有突破,应时而生的追求不朽功名的高昂意义,与冷峻直面现实的悲慨相结合,使他的是有一种慷慨悲壮之美。岑参则两度出塞,对边塞生活了解既广又深,在边塞诗创作上更显得游刃有余,他写军旅生活,边塞风物,异域风情,极大的丰富,拓宽了边塞诗的描写题材和内容范围。
注释:
①姚范.《援鹑堂笔记》卷四十
②王闰运.《缃绮楼说诗》卷一
③钟嵘.《诗品》(上)
④杜甫.《同元使君舂陵行·序》
参考文献:
[1][4][4]韩理洲.陈子昂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27.
[2][3]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一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6]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第2卷第3期Vol.2,No.3
关键词:陈子昂;边塞诗;思想内容;艺术特色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2)03-121-03
对于开一代诗风的陈子昂,人们多论及他的《感遇》三十八首,而很少注意他的边塞诗,阵子昂的边塞诗内容深广,雄浑悲壮,深刻影响了盛唐边塞诗。
一、边塞诗主要以边塞的风光和边塞生活为主要的表现内容
阵子昂的边塞诗同样以这两部分为主要内容,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一)以描述边塞战争为内容,反应兵民的苦难
武则天垂拱二年(686),金徽州都督仆固叛唐,骚扰北部边疆。“回中烽火入,塞上追兵起”。(《赠赵六贞固》)唐军分东、西两路进击,东路由贺兰山北上,西路由张掖,居延海东进,对叛军形成了钳形包围圈[1]。“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感遇》十五)。早就渴望建功立业,为国效力的陈子昂,此时慷慨激昂的随着西军参加了北征的战斗。这次塞上的驰驱,诗人在思想上获得了很大收获:
戎马风尘,不但扩大了他的见闻,而且使他有机会接触了边境的人民和戍边的战士的苦难,加深了同情人民的思想,在塞外,他目睹侵略者大肆掳掠,边地人民和戍边士卒的生命财产遭受严重损失的惨景,如《感遇》三[2]:
苍苍了零塞,今古缅荒途。亭堠何摧兀,暴骨无全躯。黄沙漠南起,白日隐西隅。汉甲三十万,曾以事匈奴。但见沙场死,谁怜塞上孤!
这首诗主要是说作者痛感边备不修,致使士卒丧生,边地人民惨遭掳杀。丁零,是古代的少数民族,汉代臣属于匈奴,游牧于我国北方和西北部边境,元魏时称铁勒或敕勒,唐时改称回纥。在西北边陲,诗人遥望零人的居处,只见“荒途”一直伸向苍茫的远方,用“古今”二字表明当今边防不仅没有新的设施,而且连旧的古道也荒废了。对于近处的亭堠(即戍边的城堡),诗人在用“何摧兀”(多么险峻)加以赞叹之后,又列举了士兵残死沙场,暴尸旷野,暗示边塞徒有险峻的城堡而已。紧承“暴骨无全躯”,诗人又描绘了“漠南”的黄昏景色,狂风刮起黄沙,漫天飞扬,夕阳西坠,惨淡无光,阴沉凄凉的景象,使诗人想起汉代三十万大军与匈奴作战,也在塞外遭到惨败。历史的回顾与眼前的自然环境融汇在一起,渲染了古战场的悲惨气氛,表达了诗人对古今在塞外为国捐躯的士兵的无限伤感。由对死亡士兵的同情,诗人又推及到了对他们的遗骨的关切。“但见沙场死,谁怜塞上孤”直接谴责当政者不吊死问生,冷酷无情。在这首诗中,诗人描写了边地荒凉悲惨的景象,抨击了边备空虚,将帅无能丧师辱国,以及塞上遗孤得不到体恤等弊政,表达了自己对广大兵民的同情。
不仅如此,即使身居朝阁时,诗人对劳动人民的疾苦仍给予极大的同情。《感遇》二十九[3]:
丁亥岁云暮,西山事甲兵。赢粮匝邛道,荷戟争羌城。严冬阴风劲,穷岫泄云生。昏曀无昼夜,羽檄复相惊。拳跼竞万仞,崩危走九冥。籍籍峰壑里,哀哀冰雪行。圣人御宇宙,闻道泰阶平。肉食谋何失,藜藿缅纵横。
丁亥这一年,诗人尚在东都洛阳任麟台正字,并未置身邛道,亲临羌城。与此诗同时而作的《谏雅州讨生羌书》说:“窃间道路云:国家欲开蜀山,自雅州道入讨生羌,因以袭击吐蕃。”显然,此诗是诗人听到侵略羌族的消息后,有感而作。远在数千里之外的诗人竟能逼真的写出广大军民顶风冒雪,赢粮荷戟,攀高越险,葬身山野的惨景,正如李白未经蜀道,却将蜀道的险阻写的如亲临其境一样。咫尺万里的艺术构思,全赖往昔的生活积累。由此可见,陈子昂对广大老百姓备受军役赋敛折磨是多么的熟悉[4]。
(二)以描写军族生活为内容,鞭挞封建统治阶级的黑暗
通过北征亲身体验,陈子昂对朝政的黑暗开始有了清晰的认识。陈子昂满怀报国建功的满腔热忱,从戎征战,但是,却受到了阻遏和压抑。“谁言未亡祸,磨灭成尘埃”(《感遇》三十五);同征沙场的友人乔知之遭谗受谤,也只能“徒嗟白日暮”(《题居延古城赠乔十二知之》)。入仕以来的初次失意惆怅,使一味憧憬未来,对国家和个人前途想入非非的诗人开始清醒起来。此时,他已经明白,原来武则天执政的朝廷并不是洁净无瑕的一片清明。他怀着悲愤之情写了《题祀山峰树赠乔十二侍御》:
汉庭荣巧宦,云阁薄边功。可怜骢马使,白首为谁雄。
这是诗人第一次尖锐的批评朝廷,在他看来,朝廷已经存在着重用奸佞谗谄,轻待忠直有功之臣的严重弊政。
(三)以边塞的神奇壮观风景为内容,表达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北征之前,陈子昂对边关不甚了解,北征中,他登临雄伟辽阔的边关山川,激发了对边疆山河的热爱。在西北边陲,诗人即写了“黄沙漠南起,白日隐西隅”(《感遇》三)的雄浑景象,又描写了峡口山的崖崒奇观:
峡口大漠南,横绝界中国。丛石何纷纠,小山复翕绝。远望多众容,逼之无异色。崔崒半孤断,逶迤屡回直。信关胡马冲,亦距汉边塞。岂依河山险,将顺休明德。物壮诚有衰,势雄良易极。逦迤忽而尽,泱漭平不息。之子黄金躯,如何此荒域。云台盛多士,待君丹墀侧。(《度峡口山赠乔补阙知之王二无竞》)
这首诗通过写峡口山之景来表现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对自己建功立业的报国志向的进一步激励。
在东北边疆,诗人既勾勒了“辽海方漫漫,胡沙飞且深”(《 登蓟丘楼送贾兵曹入都》)的阔达场景,又描绘了晓霁的山岩:
晓霁望嵩丘,白云半岩足。氛氲涵翠微。宛如嬴台曲。(《同宋参军之问梦赵六赠卢陈二子之作》)
二、陈子昂倡导“汉魏风骨”
陈子昂的边塞诗风格也雄浑悲壮,有慷慨激昂,鼓舞斗志的战争诗;有绘画壮丽山河的风景诗,其边塞诗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一)格高气壮,声情激越
处在国力上升时期的陈子昂,在儒、侠兼备的家风熏陶下①,个性“刚果强毅②”,又有“以义报国”的壮志③,浩气在胸。然而,偏偏屡遭挫折,对现实感触特深,发为吟咏,气壮情衰。因而,他的诗在立意谋篇,描写场景,塑造形象方面,常常贯以正大高远,慷慨悲壮之气,如《感遇》(三十四):
朔风吹海树,萧条边已秋。亭上谁家子,哀哀明月楼。自言幽燕客,结发事远游。赤丸杀公吏,白刃报私仇。避仇至海上,被役此边州。故乡三千里,辽水复悠悠。每愤胡兵入,常为汉国羞。何知七十战,白首未封侯。
诗的立意,是替那些为国效力却备受压抑的人们鸣不平,格调甚高。谋篇布局,先倒叙:在清秋之夜,辽河边的戍楼上有人不停的抽泣,起势突兀,惊人视听;接下来让主人公自叙抽泣的原因,真实感人,说服力强。在自述中,又先以豪曲快字状写其早年的刚直奋发,再以结语叹词道其暮年的悲凉凄楚。慷慨激昂之气运行其中,跌宕起伏,顿挫有致。诗人写周围环境,没有细腻的描绘,只作了粗线条的勾勒:“朔风吹海树,萧条边已秋”。场景阔大萧瑟,气氛苍凉,与诗的主题及主人公的精神面貌和谐一致,浑然一体。诗中人物的思想,性格楚楚可见。
另外一首边塞诗也有如此气势,《和陆明府赠将军重出塞》:
忽闻天上将,关塞重横行。始返楼兰国,还向朔方城。黄金装戎马,白羽集神兵。星月开天阵,山川列地营。晚风吹画角,春色耀飞旌。宁知班定远,犹是一书生。
这是勉励第二次出塞御敌的一位将军的诗。全诗紧紧围绕这位将军“。始返楼兰国。还向朔方城”的慷慨行为,纵横铺陈,夸张渲染,描绘了一个英勇威武、比建奇功的爱国英雄。为此,诗人着意选用了劲健有力的动词:“装”、“集”、“开”、“吹”、“耀”。同时,又用这些劲健有力的动词巧妙地组织了全篇:或将相距辽阔的“楼兰国”、“朔方城”连成一片;或将“黄金”、战马”、白羽”、神兵”、“星月”、“天阵”、“山川”、“地营”、“晚风”、“画角”、“ 飞旌”等色彩明朗,形态生动的人、物、景摄进同一画面。从而,以天地之间的壮阔场景,烘托了昂扬报国的激情,造成了雄浑一体的意境。
(二)洗华从朴,语言遒劲
齐梁至唐初的诗歌,大都喜好以秾华艳丽的词藻设色点染,片面讲求声律排偶,堆砌典实,迭床架屋。结果,掩尽本色,伤其美感。陈子昂一反百年积弊,以淡朴无华,遒劲质直的语言,写出了真情实感的诗篇。如《送魏大从军》:
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怅别三虎道,言追六郡雄。雁山横代北,孤塞接云中。勿使燕然上,惟有汉臣功。
这首虽是送别诗,亦有边塞诗的风格。首二句写形势,不添枝加叶,直书其事;颔联写送别,用追攀六郡良家子的豪言壮语,点出魏大的爱国热情,化离情别绪为慷慨激昂,质直硬朗;颈联以“横”、“接”两个动词,联结“雁山”、“代北”、“孤塞”、“云中”四地名,与颔联的豪气相配,也是末二句建立军功的伏笔,只以豪壮之气贯注其中,不加绘藻取胜;尾联勉励魏大,祝愿他能像东汉大破匈奴的窦宪将军那样,勤石铭功于燕然山,朴实刚健,情深意浓。
三、陈子昂边塞诗在文学上的贡献和影响
沈宋横驰翰墨场,风流初不废齐梁。
论功若准平吴例,合著黄金铸子昂。 这首诗是金代著名诗人元好问《论诗三十首》之八对陈子昂在唐朝诗歌发展上所起作用的评价。《国语·越语》曾记载,春秋时,越国被吴国击败后,范蠡协助勾践发愤图强,报仇雪耻,灭了吴国,轻舟隐循。越王勾践怀念范蠡,特意给他塑造了一座金像。元好问认为,陈子昂一洗六朝污垢,振兴唐诗,可与范蠡同功,故云:“合著黄金铸子昂”。[5]
就陈子昂在理论上合实作实践上高举革新旗帜,开创有唐一代的诗风而言,元氏次评,颇为惬当。陈子昂边塞是的创作具有很强的现实性,而且以高尚的理想情操和关心国家,同情人民的思想感召了后来的诗人,启发了他们的创作,促进了诗苑的繁荣。
他创作中的现实主义倾向以及忧国忧民的思想倾向影响了后来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在陈子昂的影响下,杜甫极力推崇反映现实的“比兴体制”④,并进一步发扬光大了批判现实的战斗精神,写出了“三吏”等“诗史”,从而发展了陈子昂提倡的优良传统。
盛唐边塞诗是陈子昂边塞诗的后继者。高适、岑参诸人在题材内容,思想情调等方面对陈诗有所继承,并作了进一步的发展[6]。高适的诗歌在反映的深度方面大有突破,应时而生的追求不朽功名的高昂意义,与冷峻直面现实的悲慨相结合,使他的是有一种慷慨悲壮之美。岑参则两度出塞,对边塞生活了解既广又深,在边塞诗创作上更显得游刃有余,他写军旅生活,边塞风物,异域风情,极大的丰富,拓宽了边塞诗的描写题材和内容范围。
注释:
①姚范.《援鹑堂笔记》卷四十
②王闰运.《缃绮楼说诗》卷一
③钟嵘.《诗品》(上)
④杜甫.《同元使君舂陵行·序》
参考文献:
[1][4][4]韩理洲.陈子昂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27.
[2][3]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一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6]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第2卷第3期Vol.2,No.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