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国内听惯了“给孩子的书包减压”的呼声,一到德国,见到的男女老少肩头都压着个沉沉的包儿,甚是惊讶。一次,去邻居约翰家串门,刚刚坐定,约翰的儿子小乔尼就背着书包,滑着双轮踏板车回来了,那硕大的书包差不多占了他的半个身高。等小乔尼三下五除二解下“武装”,我伸手掂了掂书包的分量,不由地感叹德国孩子也与中国孩子一样“负担重”。
约翰笑了笑,示意我打开书包看看。好家伙,里面除了各科作业本及绘画版《哈利·波特》外,找不到任何教科书的踪迹。其他物品似乎都与“学习”无关:一个大号食品盒,一把水壶,一套运动衣裤,几件小玩具,居然还有游戏机、手机、MP3……装备之全,不亚于准备出征野营的专业队员。
看我迷惑不解的样子,约翰走过来拍拍我的肩膀,解释道:“德国中小学校提供课本,学生不需要每天把课本搬来搬去。至于家庭作业,每周也只布置一次,内容大多是些实践活动,像上网查资料、小调查之类的,在个人准备的基础上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做专题研究报告。这可是老师考查乔尼学期成绩的主要依据。”
约翰说:“德国课堂上没有什么规矩,学生可以随时享用自己带去的食品,三明治、水果、巧克力,营养够丰富吧?”
“与别的孩子一样,乔尼最爱的课外活动也是体育运动,学校几乎每天都有体育课,上课要换上运动服,所以必须准备好,当然我们全家周末也少不了外出运动。除此之外,听POP音乐,玩游戏机也是乔尼的爱好,看他乐在其中的样子,我们也尽量给他创造条件。带手机是因为现在德国的社会治安每况愈下,我们可以随时联系到他。”
我问起家长对孩子的希望,想了好久的约翰认真地对我说:“一是永远健康,二是享受快乐,三是做自己喜欢的事。”
在我临走时,约翰还纠正了我的一处语法错误:他说在德语中人们很少使用“书包”这个称谓,倒是“背包”的概念已深入人心。
我来德后的第一次考试是在学校的大礼堂进行的,老师呢,分发完考卷,就消失得无影无踪。
到了该交卷时,老师竟然郑重其事地在讲台前宣布起答案来。按照提供的答案及评分要求每个人自己给自己打分后,又要求大家把自己的分数于大庭广众之下大声宣读。我怀疑地问我的邻座,“自己给自己打分”会不会出现“误差”,而别人又没有发现?这位金发师妹像看外星人一样不解地看着我:“为什么?自己需要骗自己吗?”
(徐小平摘自《山西科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