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理想的新型师生关系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gqinshul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教育的以教师为本的教育,传统的师生关系是师道尊严的关系。然而新课改赋予了师生关系新的内涵,需要建立一种以师生和谐平等为基础的新型师生关系。因此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既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前提和条件,又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内容和任务。那么在新课改下应建立一种什么样的师生关系呢?又怎样建立这种关系呢?
  一.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建立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的前提是尊重和宽容学生。自尊心是青少年学生宝贵的心理品质,尤其是青春期时期的学生,他们的自尊心很强,也很敏感,作为教师要特别关注。教师对学生的内心深入的宽容,为学生提供充分表达自己的机会和空间,培养他们的判断是非的能力,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使学生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展示自我,发展自我。
  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以学生为核心,“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只有这样师生之间民主平等关系的建立使课堂的活力才得以恢复,师生之间在情感中交往和沟通,可以共同探究、合作讨论、彼此争辩、畅所欲言。在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中,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和权利展示自我,从而保证每个学生都有相对于个体的进步和创新。平等对话使思维的开放、智慧的碰撞成为可能,学生在课堂上不但可以得到教师和其他同学的评价,也有权利参与课堂评价。平等对话的师生关系彻底打破了教师的课堂权威地位,师生之间不但有言语的沟通,还渗透着心灵的交融,赋予师生关系广泛的民主平等性不仅是新型师生关系的客观需要,也是我们有效实施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二.合作互动的师生关系
  互动合作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生生合作、师生互动合作,即生生互动合作和生师之间的互动合作。它是学生学习过程自主性发挥的独特表现。教师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在教学中,应让学生的提问成为教师的资源,从而实现多向互动合作。此时,我们教师应当考虑学生在学习中会发现什么问题?怎样去解决问题?该怎样选择有价值的问题共同研究、探讨长久下去,学生就真正意识到师生一起学习,不是靠老师的权威性,不能有依赖思想,而应该是师生一块参与,师生都是学习者,自己也可以参与把握和控制课堂教学。这样使学生敢于说,善于学,有利于师生相互了解,彼此沟通。
  在合作互动的师生关系中,师生的交往方式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教师不再专制,学生不再盲从,师生之间的双向影响、交互作用,师生都将成为共同学习、共同生活的主人。教师既不再是教育活动的唯一组织者,也不再是知识信息的唯一拥有者。取而代之的将是教育活动内容由师生共同确定,共同感受,共同研究、分析、讨论;师生关系的合作互动性,既体现了师生对教育实践活动价值的尊重,突出师生共同参与教育实践活动,又体现了我们对教育活动过程中师生关系的重构,为师生自由健康的发展营造一个宽松愉快、心情舒畅的环境氛围,更体现了时代发展对新型师生关系中师生主体性的渴求。
  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就是爱的教育。卢梭说的好“只有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才能做一名真正的教师”。教育首先应是温暖的、有人性味的,爱心、热心是责任心的源泉,只有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才能使师生心灵相通,才能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如果教师在课堂上笑容可掬,亲切和蔼,对全班每个学生都一视同仁,抱着积极、热情、信任的态度,学生就喜欢这位老师,从而喜欢他所任教的学科,产生良好的情感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因此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积极情感的土壤。所以教师要深入学生,与学生多多接触,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喜怒哀乐情绪的变化,时时处处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
  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就是师生的相互信任。教师的信任是师生之间感情交流的入口,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动力,也是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基础。因此教师必须相信学生,以朋友的身份去相信每一个学生,尤其是那些有失误的学生,不带“有色眼镜”去看他们,而是给予他们信任和期待,相信唤醒他们内心深处的进步因素,产生自信,产生力量,从而能消除不足,更新自我,从认识自己错误中得到成长。信任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力量,信任是一剂师生互相尊重的良药。
  因此,和谐的师生关系已成为新课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师生共同满足教学需要,协同教学活动,实现教学目标的基础和保证,总之,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师生之间形成亲密、友好的感情双向交流,是教育获得成功的保证。
  
  李成建,教师,现居四川苍溪。
其他文献
多年来,高考作文都倡导“文体自选”。面对不同出题类型的作文,广大学生可以在写作要求里看到“自选文体”,从而自由地选用文体,这完全挣脱了以前写作中对文体的写作限制,学生体现出个性化文体写作:记叙文、议论文、散文各显神通,论坛、寓言、文言文、报告等文体也陆续登场!这本是好事,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近几年,高考作文“文体自选”的负面影响逐渐显现。  一.作文文体不分的现状与语体教学的欠缺  很多学生误
“互文”,又称“互辞”、“互言”、“互用”、“互见”、“互体’’或“互文见义”。它是指古诗文中前后词语在意义上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意思的一种修辞手法。常见的表现形式是单句互见和对句互见。  单句互见,即一个句子里某些词语的互见。例如:  ①“心折骨惊。”(江淹《别赋》)  “心”、“骨”是互文,即“心骨折,心骨惊。”  ②“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
一次偶然的机会,在网上看到北京八十中语文特级教师宁鸿彬老师上《皇帝的新装》的课堂实录,再一次叹服于宁老师精到而朴素的课堂设计。第一课时,只有三步,第一是“打开书”“准备读课文”,于是抽几位学生接起来把全文朗读一遍;第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一个……的皇帝?”把省略号部分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第三步再有选择性地读,请学生用一个字概括全文的故事情节。整堂课在反复的朗读中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教益学生时曾引用过伊斯兰教穆罕默德的一句话:假如你有两块面包,你得用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我认为学语文是一种生存的需要,一种诗意生活的需要。  语文老师叫文人,以“书”为生命,以“文”为符号,屹立三尺讲台,耸立做人的骨气和文人的精神;为人师表,一生平凡,诚然卑微如蚁也要美如神,诗意地栖居在语文的土地上。“一指粉笔任平生,两袖清风照古今”,在古朴厚重的先秦文字里,在美丽典雅的汉赋
讨论法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它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种常态。讨论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成员围绕某一中心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一种方法,是由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师生之间的交流共同组成。  讨论课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有助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然而当前语文讨论课的现状是许多教师爱用但不善于用,讨论设计粗糙,效果不
一个是高等学府的精英知识分子,一个是流落菜场卖豆腐的底层妇女,在当今这个不言阶级但事实上各阶层地位已经固化的社会里,他们由陌路相遇相识并衍生出故事的概率并不太大,因为二者之间隔着遥远的距离、明显的分野。晓苏在《卖豆腐的女人》这篇小说中却偏偏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大学教授郑之受到欲望的牵引,将菜场一个卖豆腐的女人作为欲望的对象并试图与之发生进一步的关系,于是有了小说中郑之和卖豆腐的女人之间的五次交往。乍
创新思维能力是现代开拓型人才必备的一项重要素质。恩格斯曾经指出:“科学教育的任务是教学生去探索、创新。”那么,中学作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和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作文教学中,注意从情感上叩击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前提条件。舍此,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收效必是甚微的
《新课程标准》对中学生的写作目标是这样规定的:“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而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可见情感是文章的灵魂。学生在作文时,只有吐真言、抒真情,真正做到像巴金说的:“把心交给读者”,才会打动读者,引起读者的共鸣。然而,现在中学生作文中存在着较普遍的虚假现象,写进作文中的人是虚的,事是假的,观点是强加的,感情是泛泛的,甚至是无病呻吟,失去了生活的真实性。
“教育是对人的灵魂的教育,并非单纯的理性知识的堆积”,高职教育必须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语文教学的综合性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方面起到了无与伦比的作用,因此,在高职语文的教学中更应特别重视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捕捉学生思维碰撞的火花,引导学生大胆怀疑,积极思考,主动探究,以提高学生的创造力。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张扬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这句古语道出了对事物要掌握一个合理的度。我们应该在反思中总结,在反思中改进,在反思中提高,反思求变,从而追求最佳的德育效果。  要达到德育的最佳效果,不仅仅需要学校的制度和教师的努力,家长在此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正确认识自己的孩子,反思教育行为  现在的学校教育不同于以前的学校教育,即使孩子再不听话、品行再差,也是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只能是苦口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