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轼是中国古代文坛的巨匠,其诗、词、文造诣都很深。他以求新,求变的艺术创作观念,运用到艺术创作实践中,创作出别具个性,异乎传统的苏氏书法、绘画、诗歌、散文、词。其中,以对宋词的革新最为突出,苏轼对宋词的贡献主要体现在拓宽词的题材内容,改变词风,开创豪放词派等几个方面。
一.拓宽词的题材内容
词发展至晚唐五代直到北宋中叶,内容被局限于风花雪月、离愁别绪的范围,“词为艳科”差不多是一条戒律。在苏轼以前,范仲淹、王安石等人对这种倾向虽也曾出力矫正,但作品不多,力度不大,未成风气。苏轼敢于冲破传统的狭小框架,使词的题材内容不再局限于闺阁艳情,和诗歌一样可以表现广阔的社会与人生。刘熙载在《艺概》中说:“东坡词颇似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也。”苏轼所创作的三百多首词涉及的题材之广,内容之丰,超越其前任何词人,开拓了新的题材。在题材上,苏轼扩大了词的视野,几乎诗所能表现的内容,他都用词表現出来。苏轼是最早以词抒写远大政治抱负和爱国主义豪情的词人。例如,他的《阳关曲》表达了词人强烈的杀敌报国愿望。《沁园春》中“致君尧舜,此事何难”一句展现出词人的壮志豪情。这些词作,开辟了爱国言志题材词的新路。另外,苏轼也是以农事入词的第一人。他把目光投向了风景如画,趣味横生的农村,描摹出一幅色彩斑斓的风景画和自然和谐,活泼生动的农村生活图景。这也是前人词中未曾涉及的。在苏轼笔下,词不但可以凄艳悱恻,而且言志、伤时、咏史、怀古、说理、谈玄、咏物、酬答、记梦、悼亡、描摹山水、歌咏农事,无所不能。
二.改变词风
在苏轼以前,词一直被作为一种配合歌唱的音乐文学,强调词对音乐的依附性,因此,对作词有诸多的限制。在这种限制下,词不能像诗一样反映重大题材。词的风格自然是香艳软媚,充满了脂粉气。苏轼的创作实践表明,词完全可以表达严肃庄重的主题和内容。他说:“辞至于达,足矣,不可以有加矣。”他主张自由地表达,摆脱种种形式上的束缚。苏轼的词作,摆脱了音乐格律的限制,使词的创作更加自由,成为一种能够更好地表情达意的独立文学体裁,这无疑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我们看到苏词呈现出多样化的风貌与格调:或清丽妩媚、或幽怨缠绵、或谐谑风趣、或空灵隽永、或飞扬明快、或奇异高旷、或雄浑豪放,总之是变化多端,不拘一格。苏轼的贡献,突出地表现在他“以诗为词”的艺术追求上。他用写诗的理论或方法来填词,打破了以往诗与词之间的界限,使词与诗得以并驾齐驱,自由地表达人的性情,引导词风向诗化和多样化转变。另外,在苏轼之前,词人创作时很少采用题目和小序,直到苏轼作词,题目和小序才遽然增多,并且内容也变得丰富起来,最终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形式。小序的加入,极大地增强了词的叙事能力,使词成为一种叙事、抒情功能俱佳的文学体裁,这也是苏轼在词的形式上寻求革新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开创词派
苏轼创作的部分词作意境雄浑阔大、语言奔放不羁、音调铿锵悦耳、笔墨酣畅淋漓,为宋词开拓出一片新的天地,这是苏轼对宋词的巨大贡献。由于北宋前期将近百年的承平,适应当时统治阶级娱宾谴兴,歌舞升平的需要,婉丽的词风更是弥漫一时。正是在这种婉约词风一统词坛的时候,苏轼以其超凡的才力和勇于革新的魄力,有意识地开创一种与婉约截然不同的词风——豪放词。历来有“词至苏轼,其体始尊”之说。到了苏轼的时代,由于苏轼的卓越贡献,婉约词的一统天下得以打破,词的题材、风格、音律、体制、流派都有了较大发展,词终于脱离“曲子”(音乐)而独立存在,成为一大文学样式,并在文坛上取得了突出的一席之位。苏词中有为数不少的旷达词,他在这类词中通过清空疏旷的艺术格调,凸显自己超尘拔俗、达观开朗、高洁独立的品格与个性,得到后世文人的大力称赞。前人评苏词,赞其“无一点尘俗气”,《东坡词拾遗》称其:“豪放风流,不可及也。”刘熙载称其“豪放之致,则时与太白相近。”“具有神仙出世之姿”。苏轼豪放词中蕴含着一股雄厚的气力,一种豪迈的气概,充满雄大壮阔的景象。“一洗绮罗香泽之态”,创造了异于婉约派的,高昂豪放,沉郁壮阔的艺术风格。 苏轼对宋词的革新是全方位的,从内容到形式进行积极创新,使词摆脱了严格的音律限制,获得更加自由、灵活的表达方式,也把词的视野从花间派的有限狭隘的闺阁情愁引向更加开阔的社会、人生。词的地位大大提高,最终成为可与诗歌、散文相提并论的文学体裁。苏轼以其对宋词革新的重大贡献,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无法取代的重要地位。
(作者介绍:周玉红,南阳理工学院师范学院副教授)
一.拓宽词的题材内容
词发展至晚唐五代直到北宋中叶,内容被局限于风花雪月、离愁别绪的范围,“词为艳科”差不多是一条戒律。在苏轼以前,范仲淹、王安石等人对这种倾向虽也曾出力矫正,但作品不多,力度不大,未成风气。苏轼敢于冲破传统的狭小框架,使词的题材内容不再局限于闺阁艳情,和诗歌一样可以表现广阔的社会与人生。刘熙载在《艺概》中说:“东坡词颇似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也。”苏轼所创作的三百多首词涉及的题材之广,内容之丰,超越其前任何词人,开拓了新的题材。在题材上,苏轼扩大了词的视野,几乎诗所能表现的内容,他都用词表現出来。苏轼是最早以词抒写远大政治抱负和爱国主义豪情的词人。例如,他的《阳关曲》表达了词人强烈的杀敌报国愿望。《沁园春》中“致君尧舜,此事何难”一句展现出词人的壮志豪情。这些词作,开辟了爱国言志题材词的新路。另外,苏轼也是以农事入词的第一人。他把目光投向了风景如画,趣味横生的农村,描摹出一幅色彩斑斓的风景画和自然和谐,活泼生动的农村生活图景。这也是前人词中未曾涉及的。在苏轼笔下,词不但可以凄艳悱恻,而且言志、伤时、咏史、怀古、说理、谈玄、咏物、酬答、记梦、悼亡、描摹山水、歌咏农事,无所不能。
二.改变词风
在苏轼以前,词一直被作为一种配合歌唱的音乐文学,强调词对音乐的依附性,因此,对作词有诸多的限制。在这种限制下,词不能像诗一样反映重大题材。词的风格自然是香艳软媚,充满了脂粉气。苏轼的创作实践表明,词完全可以表达严肃庄重的主题和内容。他说:“辞至于达,足矣,不可以有加矣。”他主张自由地表达,摆脱种种形式上的束缚。苏轼的词作,摆脱了音乐格律的限制,使词的创作更加自由,成为一种能够更好地表情达意的独立文学体裁,这无疑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我们看到苏词呈现出多样化的风貌与格调:或清丽妩媚、或幽怨缠绵、或谐谑风趣、或空灵隽永、或飞扬明快、或奇异高旷、或雄浑豪放,总之是变化多端,不拘一格。苏轼的贡献,突出地表现在他“以诗为词”的艺术追求上。他用写诗的理论或方法来填词,打破了以往诗与词之间的界限,使词与诗得以并驾齐驱,自由地表达人的性情,引导词风向诗化和多样化转变。另外,在苏轼之前,词人创作时很少采用题目和小序,直到苏轼作词,题目和小序才遽然增多,并且内容也变得丰富起来,最终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形式。小序的加入,极大地增强了词的叙事能力,使词成为一种叙事、抒情功能俱佳的文学体裁,这也是苏轼在词的形式上寻求革新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开创词派
苏轼创作的部分词作意境雄浑阔大、语言奔放不羁、音调铿锵悦耳、笔墨酣畅淋漓,为宋词开拓出一片新的天地,这是苏轼对宋词的巨大贡献。由于北宋前期将近百年的承平,适应当时统治阶级娱宾谴兴,歌舞升平的需要,婉丽的词风更是弥漫一时。正是在这种婉约词风一统词坛的时候,苏轼以其超凡的才力和勇于革新的魄力,有意识地开创一种与婉约截然不同的词风——豪放词。历来有“词至苏轼,其体始尊”之说。到了苏轼的时代,由于苏轼的卓越贡献,婉约词的一统天下得以打破,词的题材、风格、音律、体制、流派都有了较大发展,词终于脱离“曲子”(音乐)而独立存在,成为一大文学样式,并在文坛上取得了突出的一席之位。苏词中有为数不少的旷达词,他在这类词中通过清空疏旷的艺术格调,凸显自己超尘拔俗、达观开朗、高洁独立的品格与个性,得到后世文人的大力称赞。前人评苏词,赞其“无一点尘俗气”,《东坡词拾遗》称其:“豪放风流,不可及也。”刘熙载称其“豪放之致,则时与太白相近。”“具有神仙出世之姿”。苏轼豪放词中蕴含着一股雄厚的气力,一种豪迈的气概,充满雄大壮阔的景象。“一洗绮罗香泽之态”,创造了异于婉约派的,高昂豪放,沉郁壮阔的艺术风格。 苏轼对宋词的革新是全方位的,从内容到形式进行积极创新,使词摆脱了严格的音律限制,获得更加自由、灵活的表达方式,也把词的视野从花间派的有限狭隘的闺阁情愁引向更加开阔的社会、人生。词的地位大大提高,最终成为可与诗歌、散文相提并论的文学体裁。苏轼以其对宋词革新的重大贡献,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无法取代的重要地位。
(作者介绍:周玉红,南阳理工学院师范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