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学不但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也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基地。在当前我国高校普遍“一校多区”格局下,新老校区历史传承断裂、文化底蕴缺失、大学氛围稀薄等问题,已成为当前许多大学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本文旨在分析在当前高校特别是新校区校园文化传承方面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以弘扬大学精神为使命,通过校史文化传承、人文景观建设、大师精神弘扬、精品活动开展等方式,探索实现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大学文化;传承;创新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国家的命脉,它在一个国家发展进程中的影响,比政治和经济更加深刻和久远。大学是文化建设的主要平台和阵地,在传承与创新文化、引领文化发展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胡锦涛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的讲话中指出: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这明确将文化传承创新列入我国大学的主要社会职能当中,对我国增强文化软实力、弘扬大学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党的十八大提出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方针,为我国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指明了发展方向,实现好大学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不仅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的水平与质量,也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一、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意义
大学的文化传承狭义上讲是指对本校办学历史上的优秀办学思想、发展理念及师生勤勉治学、爱国奋进等文化精神的凝练与传承,广义上讲则是对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以及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的继承和发扬。文化创新是在继承历史优秀文化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精神和发展现实,做出新的文化创造。大学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对于高校传承优秀的校史文化,引导师生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的质量,营造积极向上、团结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意义重大。
1.有助于传承优秀的校史文化
文化是一种无形的资产,它在特定的环境中产生又反过来影响着环境。一所大学的文化是学校自建立以来长期积淀下来的优良传统文化资源。凝练好大学历史文化精神能够立足本校实际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过对师生开展校史校情教育,有助于培养师生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把学校优秀的历史文化、良好的学风和校风代代相传,成为师生们人生历程中长久的精神烙印,这对提升大学的凝聚力,营造团结奋进的校园文化氛围具有积极的作用。
2.有助于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当代大学生自身成才的应有之义。大学文化建设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而文化本身具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特点,积极开展大学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升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通过文化的熏陶,潜移默化地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内涵和精神境界,培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道德情操,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从而帮助大学生树立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来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3.有助于增强高校的核心竞争力
大学文化是大学在长期办学实践的基础上经过历史的积淀、自身的努力和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逐步形成的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形态, 它主要凝结在大学拥有的深厚的文化底蕴之中, 是大学精神文化、大学学术文化、大学制度文化和大学环境文化的总和,大学自身的文化既是现代大学的本质特征也是现代大学核心竞争力之所在。
二、“一校多区”格局下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面临的困境
随着高校以合并整合或建立新校区的方式扩大办学规模,“一校多区”的格局越来越普遍,这在一定程度上开拓了高等教育的发展空间,但在这种格局下实现大学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所面临的困境也逐渐显现出来。
1.重视基础设施建设,轻视历史文化传承
清华大学前校长梅贻琦在其就职演讲中曾提出“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而当前多数高校为了尽快让新校区投入使用,在建设初期往往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大楼、办公楼、学生宿舍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上,而在如何传承老校区历史文化,打造蕴含大学精神的自然人文景观建设和营造浓厚校园文化氛围方面重视不够,投入不多,具有老校区传统特色的校风、学风及师生的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在新校区体现不足,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新老校区文化传承的断裂,使得大学生之于学校的归属感不强,认同度不高。
2.新校区地处偏远,学生缺乏文化熏陶
当前许多高校的新校区普遍处于偏远的城市郊区,呈现一种“边使用、边建设、边完善”的状态,校园周边生活及文化设施亦十分匮乏,让许多大学生感觉生活在教室、食堂和宿舍三点一线之中,觉得单调,缺乏乐趣。而作为教学主体的教师也大多住在老校区附近,往往是有课就来,下课就走,与学生缺乏充分的交流和互动,难以发挥老师在教书育人中的主导作用,使得学生得到教师的熏陶和关怀较少,长此以往,不利于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3.强调学生活动开展,忽视文化思想凝练
为了丰富大学生的学习生活,许多高校的新校区也开展了一系列学生活动,成立了许多学生社团组织。学生活动和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校园文化可以通过活动丰富起来,但大多数学生活动形式大同小异,不管从思想性还是教育性来讲都比较缺乏,真正体现大学文化中精神文化方面重要内容的活动不多,这也是当前很多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
三、“一校多区”格局下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路径探析
在“一校多区”格局下,高校要真正有效实现文化传承与创新,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弘扬大学精神为使命,坚持凝练与践行相统一,大力加强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不断丰富、提升大学精神内蕴,彰显自身特色,着力培育具有较高文化品格的人才。
1.以人文景观为窗口,涵养师生精神气质 校园景观蕴含着文化精神,良好的校园人文景观对师生良好品格的养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高校可以在楼宇及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将中国的传统文化精髓和本校的历史文化底蕴融入其中,打造具有浓郁文化氛围和高雅文化格调的校园人文景观。以西南财经大学为例,学校在新校区建设当中着力打造楼宇文化,学生公寓和教学楼分别以“松、竹、梅、榕”“诚、信、敏、毅、智、慧”等人格特质和“博学、慎思、明辨、笃行、致知”等为学之道命名,教学区域以“经世楼、济民广场、其孜楼”等彰显“西财”精神,校园路径以“光华路”“柳林路”“创业大道”等传承校园文脉和校史。学校还在校内按原比例复原建设了光华大学三拱校门,这些人文景观成为体现“西财”文化的重要窗口,于无声中涵养了“西财”学子的精神气质。
2.以梳理校史为契机,凝聚爱国荣校情怀
大学文化是一所大学穿越历史风雨而积淀结晶、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其中,校史资源更是一所大学的精神命脉。梳理大学校史,有利于充分发挥校史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隐性德育功能,对于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凝聚大学生的爱校爱国情怀等有着重要的作用。以西南财经大学为例,学校自1925年以来的建校史,凝聚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西财”精神,沉淀了以“经世济民 孜孜以求”为内涵的“西财”精神。将校史蕴含的精神内涵春风化雨般熔铸入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之中,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团结、感恩、奉献意识。
3.以精品文化活动为依托,培养学生道德情操
校园文化活动最重要的功能在于通过活动的开展能够达到感染人、陶冶人、培育人的目的,让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充分体现大学精神,使大学文化精神更具鲜明的时代特征,不断添加新的生命力。西南财经大学近年来坚持以立德树人为宗旨,不断探索文化育人的有效途径,以“经世济民、孜孜以求”的大学精神为引领,着力塑造“大气为人、大智谋事、大爱行天下”的“西财”青年,
精心打造了博雅大讲堂、高雅文化进校园、五月诗存、“金色之秋”校园文化艺术节、“五月的花海”、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等品牌文化活动,学校还把抗震救灾精神作为熔铸“西财”校魂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引导师生以实际行动来表达自己对祖国和人民的“大爱”,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和志愿活动,组建了“在路上”志愿者服务队、“朗目”支教志愿者服务队等在校内外都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学生志愿者品牌团队,培养了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也增强了大学文化的社会辐射力。
4.以大师精神为引领,弘扬校园学术文化
大师是一所大学最宝贵的文化财富,造诣深厚、受人尊崇的大师,往往体现着这所大学最核心的文化理念和大学精神,其学养建树、品格声望、精神追求、文化情怀,是“大学精神”的直接体现者。西南财经大学近年来陆续开展了经济史学家汤象龙先生百年诞辰纪念会、经济学家刘诗白教授从教65周年纪念活动,并创设“刘诗白学术基金奖”,大力宣传和弘扬学校优良的学术传统和教学传统。学校每年邀请包括诺贝尔奖得主在内的学术大师来校交流研讨,资助师生国外访学、参加高水平学术会议等,提升创新能力,在校内形成浓厚国际化的学术氛围;积极开展“我心中的好老师”“西财名师”等多种评选活动,树立教学名师典型,激励教师以学养德,在全校形成“潜心研究,精心育人”的良好学风、师风和教风。
总之,在高校 “一校多区”的格局下,大学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以凝练和弘扬大学精神为使命,立足实际,着力培育具有本校特色的文化精神和文化品牌,使大学文化内涵不断丰富,让爱国荣校的信念逐渐内化成为师生共同的精神气质和价值取向,让校园文化真正起到提高学校办学水平,促进校园和谐发展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吴春丽.一校多区格局下校园文化建设的困境与出路[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3(08).
[2]王冀生,王 霁.大学文化是大学核心竞争力之所在[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7(01).
[3]冉 鸿.一校多区发展视野下大学校园文化解读[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02).
(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党委宣传部)
关键词:大学文化;传承;创新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国家的命脉,它在一个国家发展进程中的影响,比政治和经济更加深刻和久远。大学是文化建设的主要平台和阵地,在传承与创新文化、引领文化发展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胡锦涛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的讲话中指出: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这明确将文化传承创新列入我国大学的主要社会职能当中,对我国增强文化软实力、弘扬大学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党的十八大提出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方针,为我国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指明了发展方向,实现好大学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不仅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的水平与质量,也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一、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意义
大学的文化传承狭义上讲是指对本校办学历史上的优秀办学思想、发展理念及师生勤勉治学、爱国奋进等文化精神的凝练与传承,广义上讲则是对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以及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的继承和发扬。文化创新是在继承历史优秀文化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精神和发展现实,做出新的文化创造。大学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对于高校传承优秀的校史文化,引导师生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的质量,营造积极向上、团结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意义重大。
1.有助于传承优秀的校史文化
文化是一种无形的资产,它在特定的环境中产生又反过来影响着环境。一所大学的文化是学校自建立以来长期积淀下来的优良传统文化资源。凝练好大学历史文化精神能够立足本校实际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过对师生开展校史校情教育,有助于培养师生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把学校优秀的历史文化、良好的学风和校风代代相传,成为师生们人生历程中长久的精神烙印,这对提升大学的凝聚力,营造团结奋进的校园文化氛围具有积极的作用。
2.有助于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当代大学生自身成才的应有之义。大学文化建设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而文化本身具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特点,积极开展大学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升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通过文化的熏陶,潜移默化地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内涵和精神境界,培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道德情操,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从而帮助大学生树立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来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3.有助于增强高校的核心竞争力
大学文化是大学在长期办学实践的基础上经过历史的积淀、自身的努力和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逐步形成的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形态, 它主要凝结在大学拥有的深厚的文化底蕴之中, 是大学精神文化、大学学术文化、大学制度文化和大学环境文化的总和,大学自身的文化既是现代大学的本质特征也是现代大学核心竞争力之所在。
二、“一校多区”格局下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面临的困境
随着高校以合并整合或建立新校区的方式扩大办学规模,“一校多区”的格局越来越普遍,这在一定程度上开拓了高等教育的发展空间,但在这种格局下实现大学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所面临的困境也逐渐显现出来。
1.重视基础设施建设,轻视历史文化传承
清华大学前校长梅贻琦在其就职演讲中曾提出“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而当前多数高校为了尽快让新校区投入使用,在建设初期往往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大楼、办公楼、学生宿舍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上,而在如何传承老校区历史文化,打造蕴含大学精神的自然人文景观建设和营造浓厚校园文化氛围方面重视不够,投入不多,具有老校区传统特色的校风、学风及师生的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在新校区体现不足,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新老校区文化传承的断裂,使得大学生之于学校的归属感不强,认同度不高。
2.新校区地处偏远,学生缺乏文化熏陶
当前许多高校的新校区普遍处于偏远的城市郊区,呈现一种“边使用、边建设、边完善”的状态,校园周边生活及文化设施亦十分匮乏,让许多大学生感觉生活在教室、食堂和宿舍三点一线之中,觉得单调,缺乏乐趣。而作为教学主体的教师也大多住在老校区附近,往往是有课就来,下课就走,与学生缺乏充分的交流和互动,难以发挥老师在教书育人中的主导作用,使得学生得到教师的熏陶和关怀较少,长此以往,不利于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3.强调学生活动开展,忽视文化思想凝练
为了丰富大学生的学习生活,许多高校的新校区也开展了一系列学生活动,成立了许多学生社团组织。学生活动和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校园文化可以通过活动丰富起来,但大多数学生活动形式大同小异,不管从思想性还是教育性来讲都比较缺乏,真正体现大学文化中精神文化方面重要内容的活动不多,这也是当前很多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
三、“一校多区”格局下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路径探析
在“一校多区”格局下,高校要真正有效实现文化传承与创新,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弘扬大学精神为使命,坚持凝练与践行相统一,大力加强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不断丰富、提升大学精神内蕴,彰显自身特色,着力培育具有较高文化品格的人才。
1.以人文景观为窗口,涵养师生精神气质 校园景观蕴含着文化精神,良好的校园人文景观对师生良好品格的养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高校可以在楼宇及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将中国的传统文化精髓和本校的历史文化底蕴融入其中,打造具有浓郁文化氛围和高雅文化格调的校园人文景观。以西南财经大学为例,学校在新校区建设当中着力打造楼宇文化,学生公寓和教学楼分别以“松、竹、梅、榕”“诚、信、敏、毅、智、慧”等人格特质和“博学、慎思、明辨、笃行、致知”等为学之道命名,教学区域以“经世楼、济民广场、其孜楼”等彰显“西财”精神,校园路径以“光华路”“柳林路”“创业大道”等传承校园文脉和校史。学校还在校内按原比例复原建设了光华大学三拱校门,这些人文景观成为体现“西财”文化的重要窗口,于无声中涵养了“西财”学子的精神气质。
2.以梳理校史为契机,凝聚爱国荣校情怀
大学文化是一所大学穿越历史风雨而积淀结晶、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其中,校史资源更是一所大学的精神命脉。梳理大学校史,有利于充分发挥校史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隐性德育功能,对于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凝聚大学生的爱校爱国情怀等有着重要的作用。以西南财经大学为例,学校自1925年以来的建校史,凝聚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西财”精神,沉淀了以“经世济民 孜孜以求”为内涵的“西财”精神。将校史蕴含的精神内涵春风化雨般熔铸入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之中,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团结、感恩、奉献意识。
3.以精品文化活动为依托,培养学生道德情操
校园文化活动最重要的功能在于通过活动的开展能够达到感染人、陶冶人、培育人的目的,让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充分体现大学精神,使大学文化精神更具鲜明的时代特征,不断添加新的生命力。西南财经大学近年来坚持以立德树人为宗旨,不断探索文化育人的有效途径,以“经世济民、孜孜以求”的大学精神为引领,着力塑造“大气为人、大智谋事、大爱行天下”的“西财”青年,
精心打造了博雅大讲堂、高雅文化进校园、五月诗存、“金色之秋”校园文化艺术节、“五月的花海”、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等品牌文化活动,学校还把抗震救灾精神作为熔铸“西财”校魂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引导师生以实际行动来表达自己对祖国和人民的“大爱”,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和志愿活动,组建了“在路上”志愿者服务队、“朗目”支教志愿者服务队等在校内外都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学生志愿者品牌团队,培养了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也增强了大学文化的社会辐射力。
4.以大师精神为引领,弘扬校园学术文化
大师是一所大学最宝贵的文化财富,造诣深厚、受人尊崇的大师,往往体现着这所大学最核心的文化理念和大学精神,其学养建树、品格声望、精神追求、文化情怀,是“大学精神”的直接体现者。西南财经大学近年来陆续开展了经济史学家汤象龙先生百年诞辰纪念会、经济学家刘诗白教授从教65周年纪念活动,并创设“刘诗白学术基金奖”,大力宣传和弘扬学校优良的学术传统和教学传统。学校每年邀请包括诺贝尔奖得主在内的学术大师来校交流研讨,资助师生国外访学、参加高水平学术会议等,提升创新能力,在校内形成浓厚国际化的学术氛围;积极开展“我心中的好老师”“西财名师”等多种评选活动,树立教学名师典型,激励教师以学养德,在全校形成“潜心研究,精心育人”的良好学风、师风和教风。
总之,在高校 “一校多区”的格局下,大学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以凝练和弘扬大学精神为使命,立足实际,着力培育具有本校特色的文化精神和文化品牌,使大学文化内涵不断丰富,让爱国荣校的信念逐渐内化成为师生共同的精神气质和价值取向,让校园文化真正起到提高学校办学水平,促进校园和谐发展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吴春丽.一校多区格局下校园文化建设的困境与出路[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3(08).
[2]王冀生,王 霁.大学文化是大学核心竞争力之所在[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7(01).
[3]冉 鸿.一校多区发展视野下大学校园文化解读[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02).
(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