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呃逆 推拿治疗
呃逆古称“哕”、“哕逆”;俗称“打嗝”、“打呃忒”。是指胃气上逆动膈,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止的病证。现代医学认为,呃逆是各种原因导致迷走神经或膈神经兴奋,反射性引起膈肌痉挛,伴随喉肌痉挛的病症目。短者数次或数分钟可止,长者可达数十年不愈。久患呃逆致损伤正气,严重影响健康及生活质量。
1 临床资料
本组24例中,门诊9例,住院15例。男14例,女10例;年龄11岁至76岁,平均47.6岁;病程最短24小时,最长1年半;颈胸椎骨质增生者6例,脑卒中者8例,脑动脉硬化者3例,肺癌术后化疗1例,急性酒精中毒2例,残胃炎1例,尿毒症2例,饱餐及吸入冷空气所致者各1例。
2 治疗方法
(1)患者仰卧位,按揉膻中、中脘,顺时针方向摩腹共5~8分钟。(2)患者取坐位,按揉攒竹、翳风、天鼎,滚法、按揉及拿法治疗颈夹脊和放松颈部肌肉后,用颈椎定位扳法、旋转扳法等,纠正偏歪的颈椎棘突、紊乱的小关节、僵直或/及侧弯的颈椎,共约10分钟。(3)俯卧位,按揉膈俞、脾俞、胃俞、内关、足三里。沿脊柱两侧竖脊肌用滚法、按揉及弹拨法操作,充分放松肌肉后用胸椎俯卧扳压法。取坐位,采用胸椎对抗复位扳法,重点在胸5~8椎。以整复胸椎关节错缝。时间约15分钟。(4)用两手掌自上而下搓揉胸胁部约1~2分钟,最后于颈背部以轻快的拍击手法结束。
3 疗效评定
痊愈:治疗后呃逆消失,随访2周未复发;好转:治疗后呃逆发作次数减少,频率减低;未愈:治疗后症状无改善。
4 治疗结果
每日1次,5天为1个疗程。结果:最短1次,最长4个疗程。治愈16例,好转5例,未愈3例,总有效率87.5%。
5 讨论
呃逆的病因众多,按病因可分为中枢性和反射性两大类。呃逆的反射中枢在延髓和颈髓3~5节段,中枢性呃逆是指病灶直接或间接刺激脊髓及延髓呃逆反射中枢。反射性呃逆是指直接刺激胸部、颈部的膈神经和迷走神经所所致。一般认为刺激和冲动多自迷走神经或膈神经的感觉神经传人,传出神经为膈神经的运动纤维。呃逆不仅影响患者的进食、正常呼吸运动,还可引起失眠、脱水、电解质紊乱、吸人性肺炎和精神紧张等。中医认为,呃逆病因有饮食、情志、脏腑阴阳失调等,病位主要在膈,古人责之于胃。病机为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动膈而成,故降逆和胃之法为常用。治疗针对病因,在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采取中西药物内服、神经(节)阻滞、穴位注射、针灸等各种措施,以达尽快缓解患者症状之目的。据相关报导,各种方法均有较好疗效。推拿治疗呃逆,取穴扶突,能治咽喉部之疾病,解除咽喉肌肉痉挛。深层有颈3、4、5神经前支通过,共同构成了膈神经,有抑制其兴奋而缓解膈肌痉挛作用。天鼎属手阳明大肠经,手阳明经“……人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根据“经络所过,主治所及”,能治咽喉与胸膈病变。天鼎穴深层为隔神经起点,通过推拿手法刺激膈神经,干扰膈肌异常兴奋的反射弧,从而恢复正常的收缩节律。膻中为气之会穴,能宽胸利膈、降气。中脘既是足阳明胃经的募穴,又是八会穴之腑会,故具调理中焦、健脾和胃的作用,是治腑病的要穴;足三里为胃之合穴,为强壮要穴,能调节脾胃升降功能,使胃腑之气下行,以消除胃气上逆动膈的病机。内关既是心包经络穴,又是八脉交会穴之一,具有宽胸理气、宁心安神、和胃止呃之功,是治疗胃、心、胸上中二焦病证的重要穴位;翳风为手少阳三焦经穴,通过调理三焦气机起到舒展胸中气机,散结利咽而降逆止呃。攒竹为膀胱经穴,可调节脏腑功能。攒竹穴所在位置眶上切迹分布着三叉神经第一支额神经支,通过刺激三叉神经分支,反射性地引起脑神经对内脏运动纤维的调节,缓解肌肉痉挛,从而改善呃逆发作。膈俞可利膈而降胃气。颈胸部的扳法等操作,能纠正小关节错缝,解除对迷走神经及膈神经压迫刺激,疏通经络,宽胸利膈,理气活血,降逆止呃。推拿治疗呃逆应用得当,往往立竿见影,有手到病除。且病人无痛苦,无创伤,无副作用,容易接受,简便易行,依从性好,不失为治疗呃逆的一条新途径,一种好方法。但临床应注意:一是手法要做到“均匀、柔和、持久、有力”,从而达到“深透”的要求,操作时使病人“不觉其苦”,切忌简单粗暴,急于求成。二是要进行辨证施治,虚则补之,实者泻之。三是在施术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情况,询问其感受,尤其是体弱患者,要适时调整手法。四是要在对原发病积极治疗的基础上进行。五是可结合涌泉药物敷贴、水针等,特别是病情较急重的患者,以求速效。六是要调畅情志,进行心理疏导,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呃逆古称“哕”、“哕逆”;俗称“打嗝”、“打呃忒”。是指胃气上逆动膈,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止的病证。现代医学认为,呃逆是各种原因导致迷走神经或膈神经兴奋,反射性引起膈肌痉挛,伴随喉肌痉挛的病症目。短者数次或数分钟可止,长者可达数十年不愈。久患呃逆致损伤正气,严重影响健康及生活质量。
1 临床资料
本组24例中,门诊9例,住院15例。男14例,女10例;年龄11岁至76岁,平均47.6岁;病程最短24小时,最长1年半;颈胸椎骨质增生者6例,脑卒中者8例,脑动脉硬化者3例,肺癌术后化疗1例,急性酒精中毒2例,残胃炎1例,尿毒症2例,饱餐及吸入冷空气所致者各1例。
2 治疗方法
(1)患者仰卧位,按揉膻中、中脘,顺时针方向摩腹共5~8分钟。(2)患者取坐位,按揉攒竹、翳风、天鼎,滚法、按揉及拿法治疗颈夹脊和放松颈部肌肉后,用颈椎定位扳法、旋转扳法等,纠正偏歪的颈椎棘突、紊乱的小关节、僵直或/及侧弯的颈椎,共约10分钟。(3)俯卧位,按揉膈俞、脾俞、胃俞、内关、足三里。沿脊柱两侧竖脊肌用滚法、按揉及弹拨法操作,充分放松肌肉后用胸椎俯卧扳压法。取坐位,采用胸椎对抗复位扳法,重点在胸5~8椎。以整复胸椎关节错缝。时间约15分钟。(4)用两手掌自上而下搓揉胸胁部约1~2分钟,最后于颈背部以轻快的拍击手法结束。
3 疗效评定
痊愈:治疗后呃逆消失,随访2周未复发;好转:治疗后呃逆发作次数减少,频率减低;未愈:治疗后症状无改善。
4 治疗结果
每日1次,5天为1个疗程。结果:最短1次,最长4个疗程。治愈16例,好转5例,未愈3例,总有效率87.5%。
5 讨论
呃逆的病因众多,按病因可分为中枢性和反射性两大类。呃逆的反射中枢在延髓和颈髓3~5节段,中枢性呃逆是指病灶直接或间接刺激脊髓及延髓呃逆反射中枢。反射性呃逆是指直接刺激胸部、颈部的膈神经和迷走神经所所致。一般认为刺激和冲动多自迷走神经或膈神经的感觉神经传人,传出神经为膈神经的运动纤维。呃逆不仅影响患者的进食、正常呼吸运动,还可引起失眠、脱水、电解质紊乱、吸人性肺炎和精神紧张等。中医认为,呃逆病因有饮食、情志、脏腑阴阳失调等,病位主要在膈,古人责之于胃。病机为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动膈而成,故降逆和胃之法为常用。治疗针对病因,在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采取中西药物内服、神经(节)阻滞、穴位注射、针灸等各种措施,以达尽快缓解患者症状之目的。据相关报导,各种方法均有较好疗效。推拿治疗呃逆,取穴扶突,能治咽喉部之疾病,解除咽喉肌肉痉挛。深层有颈3、4、5神经前支通过,共同构成了膈神经,有抑制其兴奋而缓解膈肌痉挛作用。天鼎属手阳明大肠经,手阳明经“……人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根据“经络所过,主治所及”,能治咽喉与胸膈病变。天鼎穴深层为隔神经起点,通过推拿手法刺激膈神经,干扰膈肌异常兴奋的反射弧,从而恢复正常的收缩节律。膻中为气之会穴,能宽胸利膈、降气。中脘既是足阳明胃经的募穴,又是八会穴之腑会,故具调理中焦、健脾和胃的作用,是治腑病的要穴;足三里为胃之合穴,为强壮要穴,能调节脾胃升降功能,使胃腑之气下行,以消除胃气上逆动膈的病机。内关既是心包经络穴,又是八脉交会穴之一,具有宽胸理气、宁心安神、和胃止呃之功,是治疗胃、心、胸上中二焦病证的重要穴位;翳风为手少阳三焦经穴,通过调理三焦气机起到舒展胸中气机,散结利咽而降逆止呃。攒竹为膀胱经穴,可调节脏腑功能。攒竹穴所在位置眶上切迹分布着三叉神经第一支额神经支,通过刺激三叉神经分支,反射性地引起脑神经对内脏运动纤维的调节,缓解肌肉痉挛,从而改善呃逆发作。膈俞可利膈而降胃气。颈胸部的扳法等操作,能纠正小关节错缝,解除对迷走神经及膈神经压迫刺激,疏通经络,宽胸利膈,理气活血,降逆止呃。推拿治疗呃逆应用得当,往往立竿见影,有手到病除。且病人无痛苦,无创伤,无副作用,容易接受,简便易行,依从性好,不失为治疗呃逆的一条新途径,一种好方法。但临床应注意:一是手法要做到“均匀、柔和、持久、有力”,从而达到“深透”的要求,操作时使病人“不觉其苦”,切忌简单粗暴,急于求成。二是要进行辨证施治,虚则补之,实者泻之。三是在施术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情况,询问其感受,尤其是体弱患者,要适时调整手法。四是要在对原发病积极治疗的基础上进行。五是可结合涌泉药物敷贴、水针等,特别是病情较急重的患者,以求速效。六是要调畅情志,进行心理疏导,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