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要从理念变成实际,最终必然要改变课堂。改变课堂的乏味沉闷,改变课堂的急功近利,改变课堂的僵化刻板,改变课堂的喧嚣芜杂。然而,要想改变课堂,教师自身没有改变,结果不是缘木求鱼,就是南辕北辙。所以,要改变课堂,首先要改变自己。
如何改变自己呢?古人云“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除了课堂中的历练外,课堂外的修为应该是有效的途径。
一、提升内涵——善于学习
一名教师,无疑需要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而精深的专业知识,扎实的基础知识,宽厚的教育科学知识等,都需要通过各种学习来获得。
学习,首先要多读书。书只有读多了,上课时才会底气十足。比如作为一名数学教师,首先要精通专业。学习数学教学是基础层次,学习数学教育高一个层次,学习数学文化就是更高层次。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仅仅掌握数学专业知识是不能成为数学人师的。特级教师于漪曾说:“教师学点哲学,有益于治学、授业与修身。”因此,虽然是数学教师,但也应当像哲学家一样去深情地“仰望头上的星空”。如《守望的距离》、《智性时光》、《人生哲思录》等,读读这些书,就是在跨越时空与圣贤对话,不知不觉中滋养了心灵,温暖了生命,更有价值的是让我们从本质上认识、理解和把握教育。
书籍不是快餐,读书应如品茗一般,慢慢地读,细细地悟。毕淑敏说:“日子一天一天地过,书要一页一页地读,清风朗月水滴石穿,一年几辈子读下去,书就象微波,从内到外震荡着我们的心,徐徐地加热,精神分子的结构就改变了,成熟了,书的效力就体现出来了。”慢慢读书,书中的“涓涓细流”才会汩汩地流入我们的心田,我们在课堂上的举手抬足、一颦一笑才会散发出书卷气息,更重要的是我们的教学教育有了源头活水,不竭地浇灌求知若渴的儿童心田,我们的课堂才会成为一方“天光云影共徘徊”的可以鉴照外部世界和内部心灵的天地。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的学习不仅要打开书本,与学者先贤对话,也要向身边的人学。《论语》中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毛泽东同志也说:“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我们要向名师学,向老教师学,还要向同行学习。向同行学习就是团队合作学习,它可以充分发掘和利用团队中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各种资源,是促进我们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如现在,我自己的工作室有8名成员,他们都是非常优秀的青年教师,条条框框少,有激情有创意,在利用多媒体方面有优势。我非常喜欢向他们学习,为师当“虚心学”。当然,更要向学生学,向儿童学也是学习的题中应有之义,不要以为儿童有的只是幼稚,其实儿童是最深刻的,因为他们最真实、最纯粹,他们身上有大人很难有的热爱和智慧,向儿童学习,更容易接近真理。
二、铸塑认识——理解儿童
在平时的教学中,大家常常为学生的种种任性与不作为感到焦虑。其实,教育是一个需要用智慧的营养不断滋养的艺术。在这片广阔的天地里,儿童的发展是根,儿童的成长是本。因此,只有走进儿童,我们才能真正把握教育的本质;只有真正理解儿童,甚至让自己“变成”儿童,我们才能走向智慧的教育、心平气和的教育、不断探索的教育、孜孜以求的教育、动态生成的教育、艺术的教育。
卢梭曾说:世界上有一门学问最重要,但这门学问最不完备,这是关于人的学问。在教育中,也同样有一门学问最重要同时也最不完备,这便是关于儿童的学问。很多优秀教师、名教师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十分尊重儿童、理解儿童,依据儿童的发展规律、探索规律,他们都有着明确的关于教育教学的儿童观。要改变自己,我觉得要重新认识儿童,再一次发现儿童,把儿童研究作为一种品质,真正做到促进儿童发展。
儿童应该享有童年的快乐和幸福,他们不仅为将来应该获得发展,还为当下需要享受生活。我们教育者的位置不应凌驾于儿童之上,应低下身来跟他们一同成长,用欣赏陪同他们的徜徉,用引领唤出他们的潜能,用爱围裹他们的身心。这样,我们就会成就他们由稚嫩走向成熟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在教育中,我们要尊重儿童的人格,尊重儿童的个性,充分挖掘他们的闪光点,给予他们心灵的自由,允许他们有不同的意见,允许他们用不同的速度探索和接受数学知识,而不要随意地给孩子贴标签,避免“马太效应”伤害他们幼稚的心灵;要运用“期望效应”,给予儿童十分的信任和真心的赞扬;运用“门槛效应”,通过由低到高的跨越,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对于所有儿童,都要注重适度 “留白”,运用“海潮效应”掀起他们思维的浪花,使课堂成为有效的磁场,进而提高学习效果,达到发展人的目标。
山有巍峨,也有低洼;树有参天,也有灌木;水有大江,也有小溪;做不了月亮,星星同样以一点荧光为夜空带来一份诗意。人与人的差异是天然存在的,是客观的,我们应该量体裁衣,而不是用同一把尺子去衡量。其实,也正是由于有了这些差异,我们的面前才能呈现出五彩斑斓的花的世界,不是吗?
三、寻觅方法——变革教学
有效的“方法”是教师教育智慧的结晶。“外在”的精彩取决于“内在”的智慧,所以一位优秀的教师,首先要考虑的,不是搜肠刮肚地想方法或模仿方法,而是通过学习,提高修为,不断累积自己的“智慧”,再由“智慧”去优选方法、创造方法,不断推陈出新,让学生不断受益,促进生命生长。这才能有效地改革教学,好方法才能在课堂上“随手拈来”,才能真正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与心理负担,也才能独树一帜,让“源头活水”潺流不懈。可谓:为自己愉悦而创造,为学生聪明而创造。
课程教学改革的知识分:事实性知识(学科知识)理解、记忆、再现、判断——这些是要记中学;方法论知识(学科方法、学习方法)解释、推理、运用、操作、拓展——这些要做中学;价值性知识(学科意义、学习意义)体验、反思、取舍、定向、创造、信仰——这些要悟中学。那么,如何变革学习的方式呢?
在数学课堂中,学生的现有基础是教学的起点,学生的问题、困惑、思考、见解、兴趣、经验、感受、智慧等是学习的生长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健全发展是教学的重点。每一节课上,老师们如同是把学生带到高速公路的入口处,目的其一是让他们行走,其二是要让他们走上高速公路,并为不同的学生设置不同的出口。
大家都知道对学生而言,“要我学”和“我要学”产生的结果一定是很不一样的。余文森教授说过这么一句话:“如果学习的责任从教师身上转移到学生身上,那么很多奇迹就会出现。”学生其实是很有责任感的,多数都知道要学习。但是这个“知道”是因为来自外部的压力和教育,而不是内在的兴趣和责任。因此,要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开始,到逐渐培养他们的责任感,理解所学的知识与他的生活、成长和未来的联系,这是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的重要途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态度、情感上有积极的自主性,学生才会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的提出,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
从学生自身的发展规律出发,从学生的心理特征出发,从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出发,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也要从教师的教学特色、教学个性考量,也要追求教师教书生活的幸福感。二者其实是圆融统整的。改变教学方式,就是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并且是以更加人性的方式贴近。在课堂上,无论是讲授法还是自主合作探究,都要根据学生的年龄段和学习内容来选择合适的方式。所以说,什么样的教学内容用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是没有固定的,每个人都可以去创造。教师的课堂教学要用朴素、深入教育本质的方式,而不是花哨的、肤浅的表演。
教学方式的改变,固然要靠课堂上无数次的实践、实验,也要注重课堂外跨学科,甚至跨教育的方法论的汲取。国际二十一世纪教育委员会曾经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过一个报告《教育:财富蕴含其中》,有论者指出译文有误,应为《学习:内在的财富》。其实,译名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习确已是时代话语。教师要改变自己,学习应该是不二法门。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国棉一厂二三工小)
如何改变自己呢?古人云“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除了课堂中的历练外,课堂外的修为应该是有效的途径。
一、提升内涵——善于学习
一名教师,无疑需要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而精深的专业知识,扎实的基础知识,宽厚的教育科学知识等,都需要通过各种学习来获得。
学习,首先要多读书。书只有读多了,上课时才会底气十足。比如作为一名数学教师,首先要精通专业。学习数学教学是基础层次,学习数学教育高一个层次,学习数学文化就是更高层次。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仅仅掌握数学专业知识是不能成为数学人师的。特级教师于漪曾说:“教师学点哲学,有益于治学、授业与修身。”因此,虽然是数学教师,但也应当像哲学家一样去深情地“仰望头上的星空”。如《守望的距离》、《智性时光》、《人生哲思录》等,读读这些书,就是在跨越时空与圣贤对话,不知不觉中滋养了心灵,温暖了生命,更有价值的是让我们从本质上认识、理解和把握教育。
书籍不是快餐,读书应如品茗一般,慢慢地读,细细地悟。毕淑敏说:“日子一天一天地过,书要一页一页地读,清风朗月水滴石穿,一年几辈子读下去,书就象微波,从内到外震荡着我们的心,徐徐地加热,精神分子的结构就改变了,成熟了,书的效力就体现出来了。”慢慢读书,书中的“涓涓细流”才会汩汩地流入我们的心田,我们在课堂上的举手抬足、一颦一笑才会散发出书卷气息,更重要的是我们的教学教育有了源头活水,不竭地浇灌求知若渴的儿童心田,我们的课堂才会成为一方“天光云影共徘徊”的可以鉴照外部世界和内部心灵的天地。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的学习不仅要打开书本,与学者先贤对话,也要向身边的人学。《论语》中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毛泽东同志也说:“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我们要向名师学,向老教师学,还要向同行学习。向同行学习就是团队合作学习,它可以充分发掘和利用团队中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各种资源,是促进我们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如现在,我自己的工作室有8名成员,他们都是非常优秀的青年教师,条条框框少,有激情有创意,在利用多媒体方面有优势。我非常喜欢向他们学习,为师当“虚心学”。当然,更要向学生学,向儿童学也是学习的题中应有之义,不要以为儿童有的只是幼稚,其实儿童是最深刻的,因为他们最真实、最纯粹,他们身上有大人很难有的热爱和智慧,向儿童学习,更容易接近真理。
二、铸塑认识——理解儿童
在平时的教学中,大家常常为学生的种种任性与不作为感到焦虑。其实,教育是一个需要用智慧的营养不断滋养的艺术。在这片广阔的天地里,儿童的发展是根,儿童的成长是本。因此,只有走进儿童,我们才能真正把握教育的本质;只有真正理解儿童,甚至让自己“变成”儿童,我们才能走向智慧的教育、心平气和的教育、不断探索的教育、孜孜以求的教育、动态生成的教育、艺术的教育。
卢梭曾说:世界上有一门学问最重要,但这门学问最不完备,这是关于人的学问。在教育中,也同样有一门学问最重要同时也最不完备,这便是关于儿童的学问。很多优秀教师、名教师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十分尊重儿童、理解儿童,依据儿童的发展规律、探索规律,他们都有着明确的关于教育教学的儿童观。要改变自己,我觉得要重新认识儿童,再一次发现儿童,把儿童研究作为一种品质,真正做到促进儿童发展。
儿童应该享有童年的快乐和幸福,他们不仅为将来应该获得发展,还为当下需要享受生活。我们教育者的位置不应凌驾于儿童之上,应低下身来跟他们一同成长,用欣赏陪同他们的徜徉,用引领唤出他们的潜能,用爱围裹他们的身心。这样,我们就会成就他们由稚嫩走向成熟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在教育中,我们要尊重儿童的人格,尊重儿童的个性,充分挖掘他们的闪光点,给予他们心灵的自由,允许他们有不同的意见,允许他们用不同的速度探索和接受数学知识,而不要随意地给孩子贴标签,避免“马太效应”伤害他们幼稚的心灵;要运用“期望效应”,给予儿童十分的信任和真心的赞扬;运用“门槛效应”,通过由低到高的跨越,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对于所有儿童,都要注重适度 “留白”,运用“海潮效应”掀起他们思维的浪花,使课堂成为有效的磁场,进而提高学习效果,达到发展人的目标。
山有巍峨,也有低洼;树有参天,也有灌木;水有大江,也有小溪;做不了月亮,星星同样以一点荧光为夜空带来一份诗意。人与人的差异是天然存在的,是客观的,我们应该量体裁衣,而不是用同一把尺子去衡量。其实,也正是由于有了这些差异,我们的面前才能呈现出五彩斑斓的花的世界,不是吗?
三、寻觅方法——变革教学
有效的“方法”是教师教育智慧的结晶。“外在”的精彩取决于“内在”的智慧,所以一位优秀的教师,首先要考虑的,不是搜肠刮肚地想方法或模仿方法,而是通过学习,提高修为,不断累积自己的“智慧”,再由“智慧”去优选方法、创造方法,不断推陈出新,让学生不断受益,促进生命生长。这才能有效地改革教学,好方法才能在课堂上“随手拈来”,才能真正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与心理负担,也才能独树一帜,让“源头活水”潺流不懈。可谓:为自己愉悦而创造,为学生聪明而创造。
课程教学改革的知识分:事实性知识(学科知识)理解、记忆、再现、判断——这些是要记中学;方法论知识(学科方法、学习方法)解释、推理、运用、操作、拓展——这些要做中学;价值性知识(学科意义、学习意义)体验、反思、取舍、定向、创造、信仰——这些要悟中学。那么,如何变革学习的方式呢?
在数学课堂中,学生的现有基础是教学的起点,学生的问题、困惑、思考、见解、兴趣、经验、感受、智慧等是学习的生长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健全发展是教学的重点。每一节课上,老师们如同是把学生带到高速公路的入口处,目的其一是让他们行走,其二是要让他们走上高速公路,并为不同的学生设置不同的出口。
大家都知道对学生而言,“要我学”和“我要学”产生的结果一定是很不一样的。余文森教授说过这么一句话:“如果学习的责任从教师身上转移到学生身上,那么很多奇迹就会出现。”学生其实是很有责任感的,多数都知道要学习。但是这个“知道”是因为来自外部的压力和教育,而不是内在的兴趣和责任。因此,要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开始,到逐渐培养他们的责任感,理解所学的知识与他的生活、成长和未来的联系,这是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的重要途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态度、情感上有积极的自主性,学生才会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的提出,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
从学生自身的发展规律出发,从学生的心理特征出发,从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出发,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也要从教师的教学特色、教学个性考量,也要追求教师教书生活的幸福感。二者其实是圆融统整的。改变教学方式,就是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并且是以更加人性的方式贴近。在课堂上,无论是讲授法还是自主合作探究,都要根据学生的年龄段和学习内容来选择合适的方式。所以说,什么样的教学内容用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是没有固定的,每个人都可以去创造。教师的课堂教学要用朴素、深入教育本质的方式,而不是花哨的、肤浅的表演。
教学方式的改变,固然要靠课堂上无数次的实践、实验,也要注重课堂外跨学科,甚至跨教育的方法论的汲取。国际二十一世纪教育委员会曾经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过一个报告《教育:财富蕴含其中》,有论者指出译文有误,应为《学习:内在的财富》。其实,译名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习确已是时代话语。教师要改变自己,学习应该是不二法门。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国棉一厂二三工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