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文章探讨了循环经济的有关理论及国内外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 循环经济理论 循环经济实践
从2000年到2020年,是中国努力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发展阶段,是经济的快速发展时期。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不断增加,水、土地、能源、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形势日益严峻。面对这种情况,按着科学发展观要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显得尤为重要、尤为迫切。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循环经济的原则“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又称“三R原则”,具体是指以下内容:减量化原则,要求用较少的原料和能源投入来达到既定的生产目的或消费目的,进而做到从经济活动的源头就注意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再使用原则,要求制造产品和包装容器能够以初始的形式被反复使用,还要求制造商应该尽量延长产品的使用期,而不是非常快地更新换代。再循环原则,要求生产出来的物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后能重新变成可以利用的资源。“3R”原则的三个部分并不是并列的,他们排列是有科学顺序的。减量化——属于输入端,旨在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流程的物质量;再利用——属于过程,只在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再循环——属于输出端,旨在把废弃物再次资源化以减少最终处理量。处理废物的优先顺序是:避免产生——循环利用——最终处置。
循环经济的思想萌芽可以追溯到环境保护兴起的60年代。“循环经济”一词,首先由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提出,其“宇宙飞船经济理论”可以作为循环经济的早期代表。20世纪90年代之后,发达国家以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循环经济已经在一些发达国家中取得了成功的实践。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杜邦公司模式:企业内部的循环经济模式。通过组织厂内各工艺之间的物料循环,延长生产链条,减少生产过程中物料和能源的使用量,尽量减少废弃物和有毒物质的排放,最大限度地利用可再生资源;提高产品的耐用性等,以达到少排放甚至零排放的环境保护目标。
卡伦堡模式:这是一种工业园区模式,是把不同的工厂联结起来,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使得一家工厂的废气、废水、废渣、废热或副产品成为另一家工厂的原料和能源,建立工业生态园区。
德国的回收再利用体系模式:德国的包装物双元回收体系(DSD)是专门组织回收处理包装废弃物的非盈利社会中介组织,由产品生产厂家、包装物生产厂家、商业企业以及垃圾回收部门联合组成。本着谁生产垃圾谁就要为此付出代价的原则,生产企业缴纳费用,由DSD 用来收集包装垃圾,然后进行清理、分拣和循环再生利用。由于这个模式的推广,德国在GDP增长两倍多的情况下,主要污染物减少了75%,获得经济和环境效益双赢的结果。
日本的社会循环经济体系模式:日本在循环型社会建设方面主要体现在三个层次上。一是政府推动构筑多层次法律体系。二是要求企业开发高新技术,首先在设计产品的时候就要考虑资源再利用问题。三是要求国民从根本上改变观念,如.不要鄙视垃圾,要把它视为有用资源。
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起引入了关于循环经济的思想,此后对于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不断深入。
1998年引入德国循环经济的概念,确立“3R”原理的中心地位;2003年将循环经济纳入科学发展观,确立物质减量化的发展战略;2004年提出从不同的空间规模:城市、区域、国家层面大力发展循环经济;2006年开始循环经济已经成为国家战略,进入了从上到下体制性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阶段。
借鉴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再结合中国的国情,在实践中我们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我国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还需要经历一个资源消耗阶段,特别是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改变,资源浪费大,单位产值的污染物排放量高。因而必须注重两端,一方面从资源开采、生产消耗出发,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另一方面在减少资源消耗的同时,相应地削减废物的产生量。因此,中国发展循环经济是产业生态化与污染治理产业化、动脉产业与静脉产业协调发展的有机统一。在实践中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注重了从不同的层面协调发展。即小循环、中循环、大循环加上资源再生产业。
小循环(企业层面)::选择典型企业和大型企业,根据生态效率理念,通過产品生态设计、清洁生产等措施进行单个企业的生态工业试点,实现污染物排放的最小化。
中循环(区域层面):按照工业生态学原理,通过企业间的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在企业间形成共生关系,建立工业园区。
大循环(社会层面):重点进行循环城市和循环省区的建立,最终建成循环经济型社会。
资源再生产业(第四产业或静脉产业):建立废物和废旧资源的处理、处置和再生产业,从根本上解决废物和废旧资源在全社会的循环利用问题。发展资源再生产业对于我国资源消耗大、需求大的现状尤其具有迫切意义。21世纪中后期,再生资源将成为我们资源需求的主要来源。
在实践中我国的循环经济的发展采取了试点推进逐步扩大的方式,现在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规模,但距离建设循环型社会的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我们还要采取以下措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健全法制: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尽快进行循环经济立法,构筑多层次法律体系,明确各级政府、企业、消费者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的责任和义务。我们不仅要有《循环经济促进法》这样的基础法,还要有《促进资源有效利用法》、《固体废弃物管理和公共清洁法》等第二层次的综合法,更要有管理具体行业和产品的第三层次的立法,如日本的《汽车循环法案》、《食品回收法》等。
完善政策:在政策层面上,要建立消费拉动、政府采购、政策激励的循环经济发展政策体系。按照“污染者付费、利用者补偿、开发者保护、破坏者恢复”的原则,大力推进生态环境的有偿使用制度。在激励的同时,还要制定政策严惩破坏环境的企业,使企业不想、也不敢破坏环境。
转变观念:一要各级政府切实转变观念。在制定发展规划时,把发展循环经济,推进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作为重要宗旨。在发展思路上改变片面追求GDP增长,忽视资源和环境的倾向,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切实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二要向公众大力宣传循环经济理念,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和绿色消费意识。引导公众积极参与绿色消费运动。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只有政府和公众共同努力,才能建立循环型社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参考文献:
[1] 毛如柏,冯之浚,论循环经济,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2] 鲍健强,循环经济概论,科学出版社,2009.
[3] 马莉莉,关于循环经济的文献综述,西安财经大学学报,2006年2月.
(作者单位:绥化市委党校)
【关键词】 循环经济理论 循环经济实践
从2000年到2020年,是中国努力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发展阶段,是经济的快速发展时期。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不断增加,水、土地、能源、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形势日益严峻。面对这种情况,按着科学发展观要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显得尤为重要、尤为迫切。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循环经济的原则“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又称“三R原则”,具体是指以下内容:减量化原则,要求用较少的原料和能源投入来达到既定的生产目的或消费目的,进而做到从经济活动的源头就注意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再使用原则,要求制造产品和包装容器能够以初始的形式被反复使用,还要求制造商应该尽量延长产品的使用期,而不是非常快地更新换代。再循环原则,要求生产出来的物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后能重新变成可以利用的资源。“3R”原则的三个部分并不是并列的,他们排列是有科学顺序的。减量化——属于输入端,旨在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流程的物质量;再利用——属于过程,只在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再循环——属于输出端,旨在把废弃物再次资源化以减少最终处理量。处理废物的优先顺序是:避免产生——循环利用——最终处置。
循环经济的思想萌芽可以追溯到环境保护兴起的60年代。“循环经济”一词,首先由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提出,其“宇宙飞船经济理论”可以作为循环经济的早期代表。20世纪90年代之后,发达国家以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循环经济已经在一些发达国家中取得了成功的实践。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杜邦公司模式:企业内部的循环经济模式。通过组织厂内各工艺之间的物料循环,延长生产链条,减少生产过程中物料和能源的使用量,尽量减少废弃物和有毒物质的排放,最大限度地利用可再生资源;提高产品的耐用性等,以达到少排放甚至零排放的环境保护目标。
卡伦堡模式:这是一种工业园区模式,是把不同的工厂联结起来,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使得一家工厂的废气、废水、废渣、废热或副产品成为另一家工厂的原料和能源,建立工业生态园区。
德国的回收再利用体系模式:德国的包装物双元回收体系(DSD)是专门组织回收处理包装废弃物的非盈利社会中介组织,由产品生产厂家、包装物生产厂家、商业企业以及垃圾回收部门联合组成。本着谁生产垃圾谁就要为此付出代价的原则,生产企业缴纳费用,由DSD 用来收集包装垃圾,然后进行清理、分拣和循环再生利用。由于这个模式的推广,德国在GDP增长两倍多的情况下,主要污染物减少了75%,获得经济和环境效益双赢的结果。
日本的社会循环经济体系模式:日本在循环型社会建设方面主要体现在三个层次上。一是政府推动构筑多层次法律体系。二是要求企业开发高新技术,首先在设计产品的时候就要考虑资源再利用问题。三是要求国民从根本上改变观念,如.不要鄙视垃圾,要把它视为有用资源。
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起引入了关于循环经济的思想,此后对于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不断深入。
1998年引入德国循环经济的概念,确立“3R”原理的中心地位;2003年将循环经济纳入科学发展观,确立物质减量化的发展战略;2004年提出从不同的空间规模:城市、区域、国家层面大力发展循环经济;2006年开始循环经济已经成为国家战略,进入了从上到下体制性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阶段。
借鉴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再结合中国的国情,在实践中我们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我国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还需要经历一个资源消耗阶段,特别是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改变,资源浪费大,单位产值的污染物排放量高。因而必须注重两端,一方面从资源开采、生产消耗出发,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另一方面在减少资源消耗的同时,相应地削减废物的产生量。因此,中国发展循环经济是产业生态化与污染治理产业化、动脉产业与静脉产业协调发展的有机统一。在实践中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注重了从不同的层面协调发展。即小循环、中循环、大循环加上资源再生产业。
小循环(企业层面)::选择典型企业和大型企业,根据生态效率理念,通過产品生态设计、清洁生产等措施进行单个企业的生态工业试点,实现污染物排放的最小化。
中循环(区域层面):按照工业生态学原理,通过企业间的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在企业间形成共生关系,建立工业园区。
大循环(社会层面):重点进行循环城市和循环省区的建立,最终建成循环经济型社会。
资源再生产业(第四产业或静脉产业):建立废物和废旧资源的处理、处置和再生产业,从根本上解决废物和废旧资源在全社会的循环利用问题。发展资源再生产业对于我国资源消耗大、需求大的现状尤其具有迫切意义。21世纪中后期,再生资源将成为我们资源需求的主要来源。
在实践中我国的循环经济的发展采取了试点推进逐步扩大的方式,现在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规模,但距离建设循环型社会的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我们还要采取以下措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健全法制: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尽快进行循环经济立法,构筑多层次法律体系,明确各级政府、企业、消费者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的责任和义务。我们不仅要有《循环经济促进法》这样的基础法,还要有《促进资源有效利用法》、《固体废弃物管理和公共清洁法》等第二层次的综合法,更要有管理具体行业和产品的第三层次的立法,如日本的《汽车循环法案》、《食品回收法》等。
完善政策:在政策层面上,要建立消费拉动、政府采购、政策激励的循环经济发展政策体系。按照“污染者付费、利用者补偿、开发者保护、破坏者恢复”的原则,大力推进生态环境的有偿使用制度。在激励的同时,还要制定政策严惩破坏环境的企业,使企业不想、也不敢破坏环境。
转变观念:一要各级政府切实转变观念。在制定发展规划时,把发展循环经济,推进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作为重要宗旨。在发展思路上改变片面追求GDP增长,忽视资源和环境的倾向,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切实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二要向公众大力宣传循环经济理念,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和绿色消费意识。引导公众积极参与绿色消费运动。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只有政府和公众共同努力,才能建立循环型社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参考文献:
[1] 毛如柏,冯之浚,论循环经济,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2] 鲍健强,循环经济概论,科学出版社,2009.
[3] 马莉莉,关于循环经济的文献综述,西安财经大学学报,2006年2月.
(作者单位:绥化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