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光远 我们应该怎样纪念邓小平

来源 :南方人物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hong02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拿什么纪念邓小平?如果说我,我认为“应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地去做科学研究。对你们传媒,则“应该”是敢说真话,少说空话、套话、假话。
  人物周刊:您认为,邓小平对中华民族最伟大的贡献是什么?
  于光远:在中国推进了经济改革。在只认“计划”的中国,推进市场经济的经济体制。这个观点,是小平同志在1979年接见不列颠百科全书出版社社长时首先提出的,这使得中国经济的发展走上新的轨道。
  邓小平非常强调开放,特区是他提出来的。我是1978年中央工作会议的参加者,我知道他主张中国一部分城市先富起来。在他所举的十多个城市中,第一个就是深圳。他说深圳之所以能够先富起来,是因为深圳的地理位置适宜开展对外贸易。“特区”的概念,也是邓小平提出来的。他在天津“还是开发区好”的题字,到今年正好20周年。
  邓小平还讲了一句名言“发展才是硬道理”。改革,开放,都是为了更好地发展,而中国的发展,又离不开经济和文化教育的建设。
  他还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样一个重要论断。生产力属于经济学范畴,“生产力经济学”,是经济学中与研究生产关系的政治经济学平列的基本的经济学科。邓小平的这个论断,把科学和技术对经济的巨大牵引作用,提高到前人没有指出过的地位。对我国科学和技术工作,起了有力的促进作用。
  邓小平对教育的关注,我所了解的一些情况,可能知道的人不多。你要是有兴趣的话,我想多说几句。
  大家都知道,1949年之后,邓小平有两次“复出”。文化大革命打倒刘(少奇)邓(小平)路线的同时,也就打倒了刘邓两人。刘少奇被迫害致死,邓小平被“发配”到江西。林彪自我爆炸之后,党中央开始酝酿重新起用邓小平。1974年复出,1975年正式担任中央领导职务,这是他第一次“复出”。这一年,他组织了自己直接领导下的“国务院政治研究室”。我是这个研究室的7个负责人之一。
  1975年冬,又掀起“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他再次被打倒。1976年,爆发了著名的“天安门事件”。1977年,在毛泽东去世和“四人帮”被粉碎后,邓小平第二次复出。这时候,他除了担任军事、外交工作之外,还主动提出来要抓教育工作。这之后,我协助方毅同志召开了“教育工作座谈会”,邓小平亲自参加,并作了插话和最后讲话。党中央最高领导层这样的做法,过去是没有过的,这说明邓小平对教育工作特别重视。
  人物周刊:您曾经在小平同志直接领导下做过一些重要工作,邓小平给您留下的最深印象是什么?
  于光远:明快、尖锐、要言不烦。看问题比别人早,而且具体。1978年,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式上的讲话《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具体内容乃至不少字句,都是邓小平本人的。当时他亲笔写了三页提纲给我,这是一件珍贵的文物,一直由我个人保存着。
  
  这次中央工作会议之后,接着就召开了划时代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但是,三中全会没有另外的报告,就是把中央工作会议上华国锋、李先念和邓小平三人的讲话,作为报告发给到会的中央委员讨论。邓小平这篇报告,事实上就是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
  邓小平看问题比任何人都深刻,这是我对邓小平最深的印象。
  人物周刊:今天,我们应该怎样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或者说,今天,我们应该拿什么来纪念邓小平?怎样按照小平同志考虑问题的思路去创新,去突破?
  于光远:我觉得你提的问题里有一个“我们究竟是谁”的问题,“我们”应该拿什么纪念邓小平?各人有各人的“应该”,如果说我,那么我认为“应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地去做科学研究。对你们传媒,则“应该”是敢说真话,少说空话、套话、假话。邓小平不是坚决反对“两个凡是”么?因此,我把你的设问句,改成判断句,即:纪念邓小平,就必须“按照小平同志考虑问题的思路去创新,去突破”。
  “应该怎样纪念”的问题,也可以向各式各样的人去提出,包括现在在领导工作岗位上、仍然在工作的人。从他们的回答中,可以看出这个人是怎样考虑做好自己的工作,怎样认识自己的责任的。当然,这个人是否愿意不说假话、套话,肯说真话,也是关键。在说的是真话的情况下,我们才能从他的回答中作出真实的判断。
  总而言之,你们如果能够向各式各样的人提出这样的问题,我想对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会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人物周刊:您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是旧社会的叛逆者,是共产党人,是科学工作者?或者是兼而有之?
  于光远:兼而有之。
  人物周刊:回顾您一生走过的道路,您觉得自己是“生不逢时”呢,还是“生逢其时”?您觉得自己一生中最值得骄傲的是什么?最感觉遗憾的又是什么?
  于光远:我来到这个星球,没有任何人同我商量,严格地说,一个初生儿,虽然他是“人”,但在他出生的时候,还没有“我”,因此,我生在什么时候,就“逢”了什么时候。就我个人而言,我从不考虑“生不逢时”还是“生逢其时”,这不是能够回答的问题。在这件事情上,我是完全无所作为的,我只有去适应自己所处的时代。不过,我对人的作为,主张应该抱着积极态度。我把“最充分地适应我们的时代”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
  你问我一生中最值得骄傲和最感觉遗憾的是什么,这两个问题,对我来说实际上是一个问题。你们也许知道,我是一个“老运动员”,几乎每次“政治运动”的对象中都有我一份,延安抢救、反右派、反右倾机会主义、十年文革,加上批邓等等。回顾一生,我常常是不能好好工作,吃了许多苦头。
  十年文革中,有许许多多整人的花样,戴高帽子、坐喷气式、唱嚎歌、殴打、住“牛棚”、上干校,最后对我“宽大”——“敌我矛盾,人内处理”,开除我的党籍,取消我高干的资格……这些我都经历了。遭遇这些,应该说是遗憾,但是我都挺过来了,从中锻炼了自己的坚强意志,大大提高了自己的觉悟,因此又使我感到骄傲。
  特别是那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人们吃的苦这么长、这么多,觉悟也就提高得特别快。1981年,党中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文革给全民族带来的灾难而引起党和全国人民觉悟的大提高,在这个决议中得到了体现。
  经过文革,我对自己政治觉悟的提高概括得很清楚:在文革开始的时候,我虽然长期在党中央机关工作,但是并不懂得政治,不懂得“原则政治”,不懂得“现实政治”。经过文化大革命,我在政治上才成熟了。
  
  人物周刊:有人认为您的内心深处充满了对自由知识分子的同情和认可,也有人认为您仍然是坚定的、真正的共产党人,您怎样看待这样两种评价?
  于光远:我不清楚你说的“自由知识分子”指的是怎样的人。我只知道我们国家有不少知识分子,他们有的年轻,有的年纪大一点,还有的年纪同我相近,他们对当前世界和我们中国社会政治问题发表的言论,同我接近。而这样的知识分子,又被有些人称为“自由知识分子”。对这样的人,我不仅“内心深处”充满了同情和认可,而且我还不屑隐瞒自己的观点,公开支持他们。
  我认为,在我们国家,内心深处对这些被称为“自由知识分子”同情和认可的人或许很多——说一个“很多”不够,应该说“很多很多”——只是他们不像我和所谓的“自由知识分子”,他们还不敢把自己的观点公开讲出来。我认为,谁敢讲出来,谁就是“自由知识分子”。
  我觉得“自由知识分子”并不坏,难道自由不好吗?谁说不好,我就请他看看马克思、恩格斯写的《共产党宣言》。在《宣言》第二部分“无产者和共产党人”,也就是写共产党今后的行动纲领部分的最后一句话“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马恩针对当时情况对自由还有更多、更具体的分析,我在这里引用他们的文字,并不是说写于1847年12月到1848年1月的《共产党宣言》所讲的每字每句,都适用于今天的中国。我们现在讨论的是在今天中国的条件下,应该怎么样对待“自由”。我觉得中国还缺少自由,甚至在理论上,对自由也缺乏研究。
  在你们的问题当中,还说有人认为我虽然内心深处对“自由知识分子”充满同情和认可,但认为我还是坚定的、真正的共产党人,我可以郑重回答:我认可这种评价。我认为,做一个共产党人,就是要追求社会的不断进步,就是要追求社会成员生活的不断改善。这其中,当然也包括社会成员能够获得不妨碍他人的充分自由。
  感谢你们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促使我更多地去研究和考虑怎样表达得更准确。我不敢说我的认识就停留在这里,我要求自己不断进步,也希望得到读者的帮助。
  再一次感谢。
  
  于光远简历
  
  经济学家。1915出生于上海。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抗日战争前夕入党。曾任中顾委委员、中共中央科学领导小组成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等,1954年的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文革后,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一度在邓小平直接领导下工作。
其他文献
1997年2月19日邓小平逝世,中国人平静以对。  这一切与1976年大不相同。毛泽东去世时,一种压倒一切的恐惧感弥漫在中国。无数单纯的中国民众号啕大哭,他们担心,神走了,天会不会塌下来?但事实是,神走了,一个小个子的人继续领导他们前进,而且过上了更好的日子。  年份意义上的邓小平时代已然渐行渐远,但他所倡导的制度变革和思想解放却泽被后世,人们从心底敬重他。与毛泽东不同,邓小平一直不主张突出某一个
期刊
两篇“答记者问”均摘自《邓小平文选》,是这套共182篇的话语遗产里仅有的两篇“对话”,大概也是他一生中影响最大的两篇“对话”——“对话”保存了这位老人鲜活的真诚、坦率和气宇。  “对话”的时间分别是1980年和1986年,显示了这位老人选择时机向世界说话的政治智慧。  1980年8月31日和9月1日,当西方各大报纸连载法拉奇采访邓小平的全文时,“世界第一次对这个矮个子领导人和他的事业有了全面的认识
期刊
对中国的未来,没有人会比中国人自己更关心,不过,当事人在看问题时,虽然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也有着身居其中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劣势,不论如何,听一听西方研究者的看法,总是有益的。  邓小平已经使中国发生了令世人瞩目的变动,他的任何一位继承者,如果不重新定义或改变列宁主义的结构,就可能控制不住已经释放出来的巨大社会能量。  自19世纪以来,改革者们一直期盼使中国富裕和强大起来,但是,这个愿望只有在毛泽
期刊
邓小平的南方讲话坚定了我们的信心,我们想自己对了,这才大胆地走,取得了今天的成绩。  土黄色的短袖T恤,领口的三粒扣子全解开了,刘永行看起来平实而轻松。  还是去年夏天,他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到自己穿的衬衫“400元可以买到11件”。刘说是受儿时艰苦的环境和父辈的影响,不必浪费的地方就尽可能地省了。这次刘又举了个例子,他很多年都没带过手表了——根本就没表可带,既然手机上有时间可看,带手表岂不是多此一
期刊
时间:2021年4月25、27日  地点:广西南宁、北海  主办: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南方文坛》杂志、广西民族大学  承办: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广西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研究中心  人员:白烨、贺绍俊、程光炜、乔以钢、陈福民、张柠、吴俊、邵燕君、李国平、杨青、王春林、崔庆蕾、陶庆梅、杨早、徐刚、丛治辰、项静、相宜、卞成林、黄晓娟、东西、陆晓芹、张柱林、曾攀、李约热、朱山坡、赵牧、韩颖琦、陈祖君、王俊
期刊
邓小平是政治家里的实用主义者,将理论中有利的东西搬出来用,让中国的经济增长、国力增强、企业获得机会,我们应当感谢他。  张怡军是那种不事张扬的人:质地普通的白色T恤、款型普通的浅色裤子、式样普通的方扣皮带,眼睛不大,眼角微微上挑,憨厚不失精明。  这个1992年下海的湖南生意人,现在就坐在深圳“新蓝”电脑公司总部那把乌黑的真皮老板椅上,面前的大班台上随随便便地摆放着两个水晶奖座——一个是“华南IT
期刊
组照《退下来以后的邓小平》,获得了荷赛大奖,我问评委为什么喜欢它,他们说,因为我们看到了在家里的邓小平和我们没什么两样。    开国领袖眼里的“小二”    我是1942年5月在延安出生的。  1948年中共中央主动撤出延安以前,经常和李讷(毛泽东之女)、叶向真(叶剑英之子)、王兴(王若飞之子)、任远(任弼时之子)这些小伙伴一起玩。小孩子嘛都爱吃糖果,我们几个知道,毛主席手上有糖果,玩高兴了就去他
期刊
我算什么呢?邓小平才是真正有资格上《时代》的“风云人物”,他做了那一期的封面嘛!我能与他放在一期,真是一种荣幸。   时钟刚指向下午5点半,买鸡的顾客就已排成了长队。在物质供应已极大丰富的今天,这种景象显然并不多见。  这家鸡店并不大,临街的铺面也只有110平米。年代久远的老房子,逼仄的小会客室显得十分陈旧。  55岁的主人公高德良,坐在记者对面侃侃而谈,一边比划着当年屋外堆满活鸡、厅里和美国记者
期刊
SARS考验了中国人的体质,也考验也中国政治的体质,新一届政府经历了这一次浴火后,树立了“以人为本”的执政观,变得更加诚实、理性和顺应国际潮流  万事开头难,中国新一届领导人一定对此体会尤深。2002年11月,中共十六大产生了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任领导班子,次年3月,又产生了以温家宝为总理的新一届政府。就在此时,履新不久的中国领导人遭遇了一次深刻的SARS危机。  2003年的春天,突如其来的“
期刊
如果不是邓小平南巡,我们这些人“九死一生”。讲老实话,我们这些人都是他改革开放政策的受益者啊,所以,我从心底里怀念他老人家。   5月17日下午,上海市广中西路777弄12号二楼,一个近六十平米的大房间里,靠着三面墙壁,摆放着几十台电脑,近二十来位不同年龄的男女伏在电脑前忙碌着。这里就是杨怀定软件公司。  54岁的杨怀定居中东向而坐,面前摆放着三台笔记本电脑。他用手写板一笔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