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会大学是西方殖民主义侵略扩张的产物,基督教在华创办学校起初是为了宣扬基督教,但随着教会大学教育功能的日渐凸显,教会大学客观上将西方的办学理念、课程设置等先进的办学经验引入中国,为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做出一定的历史贡献,并对我们现在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教会大学,高等教育近代化,影响,启示
一、教会大学在中国
所谓中国教会大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基督教会凭借不平等条约于在华创办的一系列高等教育机构。鸦片战争后西方殖民主义依仗自己的船坚炮利逐渐敲开了中国的大门,打破了中国闭关锁国的状态,19世纪中后期,西方传教士大量涌入中国开始在华兴办教会大学。20世纪20年代中期至抗日战争前夕,教会大学快速发展并逐步纳入中国正规教育体系。到20世纪50年代,通过全国范围内的高等学校调整,中国教会大学与当时的公立、私立大学合并,组成了新的大学,自此教会大学退出了中国历史舞台。起初,中国教会大学是伴随着西方殖民主义的入侵而进入中国,是西方列强打开近代中国国门后想进一步控制中国的产物,但在客观上,教会大学的出现将西方先进的办学经验引入中国,拓宽了教育职能,促进了中西方文化交流,成为"西学东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高等教育走向现代化的催化剂,也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了理论与实践上的有益参考。
二、教会大学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影响
(一)、引入先进的管理模式
在中国高等教育管理模式的近代化方面,教会大学起到了先行者的作用,其管理体制完善,院系设置合理,学科特色突出,较当时的国立大学略胜一筹。
教会大学一般由一个或多个差会联合创办,大学管理机构设置表面上看起来隶属层次繁多,关系复杂,但实则真正发挥作用的只有几个部门。例如,上海圣约翰大学,发挥作用的仅是创办人会、校董事会、校长,而且各个部门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也有一些教会大学引入了近代欧洲大学自治的理念,鼓励师生参与学校管理。教会大学的管理体制精简而又高效,并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这是近代中国大学所没有的。
在院系设置上,教会大学是由一些学院组成的,学院下又设不同的科系。这种设置具有一定的独立性,而又不失完整,而且专业性较突出,便于管理和人才的培养。此外,教会大学又能够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创办一些富有特色的院系及专业。比如圣约翰大学的医学院、东吴大学的法学院等学院,以及金陵大学农学研究、岭南大学的园艺、文华大学的图书馆专业等都以较高的学术水平为学校赢得了声誉。
(二)、更新了教育内容及方法
长期以来中国传统教育都是以培养封建社会所需要的政治辅佐人才为目的,主要以"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作为教学内容,在教学方法上采取讲论、诵读、背诵等形式。进入近代以后,这种教育内容与方法已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
教会大学带来了新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及方法。在课程设置上,相对于中国传统教育只重视文史教育来说,教会大学更重视自然科学和实用学科的教育。教会大学保留并加强自然科学和英语科目,同时还适应时代的需求增设实用课程。例如齐鲁大学创办经济系会计学、工商管理等实用性课程。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如在卜舫济的大力支持下,圣约翰大学于1899年建成了中国第一座科学楼。
(三)、开创女子教育先河
中国封建社会女性一直受到不平等的待遇,受教育权被剥夺。而教会大学在中国开创了女子教育之先河。1904年华北协和女子大学创办,是我国女子高等教育之始。五四运动前创办的女子高等院校还有1915年的金陵女子大学、1917年的华南女子大学。直至1920年,时任北大代理教务长的胡适招收了2名女生,而这比起教会大学开办女子教育晚了15年之久。虽然20世纪20年代后,国立大学女子学生数量增长迅速,但女生占学生数比列仍以教会大学为先。1922年国立大学有女生405人,占学生总数(10535人)的3.8%,省立和私立大学有女生132人,占学生总数(20325人)的0.6%,而教会大学有女生350人,占学生总数(4020人)的8.71%①。而到了1925年,教会大学女生数量占学生总数的比重更是上升到15.2%②。
教会大学在中国开办女子教育,给"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传统陈腐观念以有力的冲击,为女子争取了受教育的权利、提升了女子的社会地位的同时,也为近代中国培养出一批优秀的妇女人才。据统计,在20世纪上半期,从教会大学毕业的女大学生人数总计约6000人,她们广泛的分布在教育、文化、医药、科技等各个领域,为社会做出贡献。例如金陵女子大学校长吴贻芳、文学家陈衡哲、冰心等。
三、启示
教会大学虽然已经退出了中国历史舞台,但这段历史对我国现如今的高等教育改革仍有着值得借鉴的地方。
(一)、坚持开放办学,加强交流合作
封建社会晚期,闭关锁国政策直接导致了近代我国的落后,由原本的东方强国没落到了任由侵略者宰割的境界。当今国际交流日益频繁,全球一体化已是大势所趋,任何一个国家关起门来都无法得到发展。当代我们不应再被动的接受,而应该主动向世界敞开门户,加快我国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的建设与国际接轨的步伐,加强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把教育的国际化落实到实践中去。只有在交流与合作中不断的取长补短,我们的高等教育才会取得长足的发展。
(二)、注重科研与实践
我国传统教育由于受到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主要以文学、历史作为主要教学内容,导致了我国自然科学发展的相对落后,与西方相比,我国高校的科研水平较低。而教会大学就十分重视科研,在拥有完善系科的同时,教会大学往往还增设了一批研究机构,不但能够组织专门人员进行研究,还能够发动教师及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研究,其研究领域既包括自然科学又包括人文社会科学,成果显著。因此,我们的教育不能单纯的是把知识传授给他人,更重要的是教给人如何运用知识,创造新的知识。目前,我们高等教育改革中应该重视促进教学型大学向研究型大学的转变,提高高校的科研能力与创新水平,组织建设实验室,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实践能力,实现知与行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三)、高等教育要遵循其自身发展规律
高等教育必须适应和促进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的现代化离不开社会的现代化,高等教育既是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又越来越成为社会的一个子系统,它非但不能独立于整个社会存在,反而与社会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中国传统教育以培养政治辅佐人才为目的,以儒家经典为教学内容,只注重文史类教育,忽视自然科学,并且剥夺女性受教育的权利,这些在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已无法适应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需求,加上教会大学的入侵,加快了中国高等教育的近代化。因此,高等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政治目标的实现,但高等教育不应只为政治服务,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始终遵循教育规律,适应社会发展。
注释:
①《在华基督教学院及大学的统计报告,1924年》,《中华基督教教育会会刊》,第8期,1925年。
②杰西 格 卢茨《中国教会大学史》,第127页
参考文献:
[1]滕亚屏.旧中国的教会大学[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0(2):83-87.
[2]徐以骅.基督教在华高等教育初探[J].复旦大学报,1986(5):84-87.
[3]顾长声.传教士与近代中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4]卫道治.中外教育交流史[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5]杰西 格 卢茨.中国教会大学史[M]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
[6]徐以骅.中国基督教教育史论[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7]章开沅,林蔚.中西文化与教会大学[C].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1.
[8]朱国仁.西学东渐与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M].厦门大学出版社,1996.
[9]史静寰.狄考文与司徒雷登西方新教传教士在华教育活动研究[M].珠海出版社,1999.
关键词:教会大学,高等教育近代化,影响,启示
一、教会大学在中国
所谓中国教会大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基督教会凭借不平等条约于在华创办的一系列高等教育机构。鸦片战争后西方殖民主义依仗自己的船坚炮利逐渐敲开了中国的大门,打破了中国闭关锁国的状态,19世纪中后期,西方传教士大量涌入中国开始在华兴办教会大学。20世纪20年代中期至抗日战争前夕,教会大学快速发展并逐步纳入中国正规教育体系。到20世纪50年代,通过全国范围内的高等学校调整,中国教会大学与当时的公立、私立大学合并,组成了新的大学,自此教会大学退出了中国历史舞台。起初,中国教会大学是伴随着西方殖民主义的入侵而进入中国,是西方列强打开近代中国国门后想进一步控制中国的产物,但在客观上,教会大学的出现将西方先进的办学经验引入中国,拓宽了教育职能,促进了中西方文化交流,成为"西学东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高等教育走向现代化的催化剂,也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了理论与实践上的有益参考。
二、教会大学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影响
(一)、引入先进的管理模式
在中国高等教育管理模式的近代化方面,教会大学起到了先行者的作用,其管理体制完善,院系设置合理,学科特色突出,较当时的国立大学略胜一筹。
教会大学一般由一个或多个差会联合创办,大学管理机构设置表面上看起来隶属层次繁多,关系复杂,但实则真正发挥作用的只有几个部门。例如,上海圣约翰大学,发挥作用的仅是创办人会、校董事会、校长,而且各个部门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也有一些教会大学引入了近代欧洲大学自治的理念,鼓励师生参与学校管理。教会大学的管理体制精简而又高效,并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这是近代中国大学所没有的。
在院系设置上,教会大学是由一些学院组成的,学院下又设不同的科系。这种设置具有一定的独立性,而又不失完整,而且专业性较突出,便于管理和人才的培养。此外,教会大学又能够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创办一些富有特色的院系及专业。比如圣约翰大学的医学院、东吴大学的法学院等学院,以及金陵大学农学研究、岭南大学的园艺、文华大学的图书馆专业等都以较高的学术水平为学校赢得了声誉。
(二)、更新了教育内容及方法
长期以来中国传统教育都是以培养封建社会所需要的政治辅佐人才为目的,主要以"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作为教学内容,在教学方法上采取讲论、诵读、背诵等形式。进入近代以后,这种教育内容与方法已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
教会大学带来了新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及方法。在课程设置上,相对于中国传统教育只重视文史教育来说,教会大学更重视自然科学和实用学科的教育。教会大学保留并加强自然科学和英语科目,同时还适应时代的需求增设实用课程。例如齐鲁大学创办经济系会计学、工商管理等实用性课程。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如在卜舫济的大力支持下,圣约翰大学于1899年建成了中国第一座科学楼。
(三)、开创女子教育先河
中国封建社会女性一直受到不平等的待遇,受教育权被剥夺。而教会大学在中国开创了女子教育之先河。1904年华北协和女子大学创办,是我国女子高等教育之始。五四运动前创办的女子高等院校还有1915年的金陵女子大学、1917年的华南女子大学。直至1920年,时任北大代理教务长的胡适招收了2名女生,而这比起教会大学开办女子教育晚了15年之久。虽然20世纪20年代后,国立大学女子学生数量增长迅速,但女生占学生数比列仍以教会大学为先。1922年国立大学有女生405人,占学生总数(10535人)的3.8%,省立和私立大学有女生132人,占学生总数(20325人)的0.6%,而教会大学有女生350人,占学生总数(4020人)的8.71%①。而到了1925年,教会大学女生数量占学生总数的比重更是上升到15.2%②。
教会大学在中国开办女子教育,给"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传统陈腐观念以有力的冲击,为女子争取了受教育的权利、提升了女子的社会地位的同时,也为近代中国培养出一批优秀的妇女人才。据统计,在20世纪上半期,从教会大学毕业的女大学生人数总计约6000人,她们广泛的分布在教育、文化、医药、科技等各个领域,为社会做出贡献。例如金陵女子大学校长吴贻芳、文学家陈衡哲、冰心等。
三、启示
教会大学虽然已经退出了中国历史舞台,但这段历史对我国现如今的高等教育改革仍有着值得借鉴的地方。
(一)、坚持开放办学,加强交流合作
封建社会晚期,闭关锁国政策直接导致了近代我国的落后,由原本的东方强国没落到了任由侵略者宰割的境界。当今国际交流日益频繁,全球一体化已是大势所趋,任何一个国家关起门来都无法得到发展。当代我们不应再被动的接受,而应该主动向世界敞开门户,加快我国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的建设与国际接轨的步伐,加强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把教育的国际化落实到实践中去。只有在交流与合作中不断的取长补短,我们的高等教育才会取得长足的发展。
(二)、注重科研与实践
我国传统教育由于受到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主要以文学、历史作为主要教学内容,导致了我国自然科学发展的相对落后,与西方相比,我国高校的科研水平较低。而教会大学就十分重视科研,在拥有完善系科的同时,教会大学往往还增设了一批研究机构,不但能够组织专门人员进行研究,还能够发动教师及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研究,其研究领域既包括自然科学又包括人文社会科学,成果显著。因此,我们的教育不能单纯的是把知识传授给他人,更重要的是教给人如何运用知识,创造新的知识。目前,我们高等教育改革中应该重视促进教学型大学向研究型大学的转变,提高高校的科研能力与创新水平,组织建设实验室,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实践能力,实现知与行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三)、高等教育要遵循其自身发展规律
高等教育必须适应和促进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的现代化离不开社会的现代化,高等教育既是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又越来越成为社会的一个子系统,它非但不能独立于整个社会存在,反而与社会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中国传统教育以培养政治辅佐人才为目的,以儒家经典为教学内容,只注重文史类教育,忽视自然科学,并且剥夺女性受教育的权利,这些在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已无法适应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需求,加上教会大学的入侵,加快了中国高等教育的近代化。因此,高等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政治目标的实现,但高等教育不应只为政治服务,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始终遵循教育规律,适应社会发展。
注释:
①《在华基督教学院及大学的统计报告,1924年》,《中华基督教教育会会刊》,第8期,1925年。
②杰西 格 卢茨《中国教会大学史》,第127页
参考文献:
[1]滕亚屏.旧中国的教会大学[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0(2):83-87.
[2]徐以骅.基督教在华高等教育初探[J].复旦大学报,1986(5):84-87.
[3]顾长声.传教士与近代中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4]卫道治.中外教育交流史[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5]杰西 格 卢茨.中国教会大学史[M]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
[6]徐以骅.中国基督教教育史论[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7]章开沅,林蔚.中西文化与教会大学[C].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1.
[8]朱国仁.西学东渐与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M].厦门大学出版社,1996.
[9]史静寰.狄考文与司徒雷登西方新教传教士在华教育活动研究[M].珠海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