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经有一篇文章《课堂上飞来“纸飞机”》像磁铁般吸引我的眼睛:
初二(7)班的一堂物理课上,齐老师正转向黑板写字的时候,一个纸飞机从教室后面飞了过来,砸到了黑板上,并落在了齐老师的脚边,引得全班哄堂大笑。这时,齐老师弯腰捡起那个纸飞机,低调却威严地:“谁扔的飞机?”班里鸦雀无声。几秒钟后,教室最后一排战战兢兢地站起来一个男生——李永乐。这是让齐老师最“头痛”的学生,经常上课不听讲、作业不完成……齐老师批评的话刚想脱口,又咽下去了。心想,这或许能成为一个转变他的好机会。于是,齐老师用平时的语气继续讲课:“刚才我们学习了怎样求速度,原本我想给大家出一道练习题,没想到永乐同学这么积极地想要帮老师个忙。”齐老师的话一出口,不仅学生们面面相觑,就连李永乐也一副吃惊的表情……接下来,齐老师举起了那个纸飞机说道:“假如这个纸飞机从教室后墙飞到教室前面的黑板最多也就是用了1.5秒钟的时间,而这段距离大约是10米,同学们来算一下这个纸飞机的飞行速度是多少?谁上来……永乐,你出的题目,就由你在黑板上给全班同学做演算吧!”当李永乐做完题目回到座位后,齐老师又问:“同学们,永乐做的这道题对吗?”“对!”开始有学生偷笑了,因为这实在是一道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应用题。但齐老师还是接着说:“全班同学是不是应该给李永乐一点掌声?因为这节课他积极参与了,而且也真的学会了……”掌声响起来,这时,齐老师从李永乐的眼睛里看到了他掩饰不住的欣喜。齐老师“乘胜追击”:“李永乐同学,你实在是了不起。记住,成功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这篇文章又使我联想起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的话:“教育技巧的必要特征之一就是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有了这种品质,教师才能避免刻板公式,才能估量此时此地的情况和特点,从而找到适当手段。”齐老师正是应用了马卡连柯所说的教育技巧,巧妙应对课中飞来的“纸飞机”,借用“纸飞机”激起“肇事者”的学习兴趣,真正把握了有效契机,顺水推舟教书育人。
然而,现实的课堂教学中常常有教师白白错过了育人契机,实为叹惜。叹惜之余不免产生两个思考:一是教师自身素质有待提升;二是教师在实践中要善于捕捉契机并把握契机。以下是我身边的一个例子:
周一学校晨会课一周一小结一表彰的活动开始了,三(2)班的邱老师正在教室里认真作小结,当给获得优秀的学生发放奖品时,突然传来“老师,我也有奖品”的尖叫声,只见后座的一位学生站起来高举着自己预先买好的奖品在叫喊着……看到此情景,邱老师立马火了,大声批评道:“张健,你想捣蛋是吗?把奖品拿过来,没收。”看到老师黑着脸,张健同学不敢不从,低着头很不情愿地走上讲台交出了“奖品”,然后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呜呜地哭了。我是他的课任老师,我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找他谈话,他说:“几个星期我都没得奖,上星期我没迟到,也没违反纪律而且还交了作业,进步挺大的,老师也不奖励我,所以我自己买了奖品……”。
这是一个多么幼稚而又实在的回答,从中也折射出了学生美好的内心世界。试想:我们做老师的为何没能及时发现学生身上的亮点以及点滴进步,并根据点滴进步而适时加以表扬和奖励?当时如果善于根据学生个性差异,从学生某个亮点或点滴进步乘势鼓励,可能会获取预想不到的教育效果。如果这时邱老师换个口气笑着说:
“对了!张健同学也应该有一份奖品,因为上周张健同学没有迟到,也没有违反纪律而且还交了作业呢,应该给个进步奖。”
“老师本打算明天发奖,给个惊喜,不想张健同学比老师还急,帮老师早早准备了奖品,张健的那份奖品就算老师奖给你的,来,给你盖个‘奖’字。”
“希望张健同学继续努力,相信今后还会有更大的进步。同学们要不来点掌声给张健同学加油鼓劲!”
也许张健就因此而改掉了坏习惯,变得乖巧、懂事、守纪、爱学习了……
因此说,我们当老师的的确要加强学习,吸取更多经验,提升自我素养,学会更多教育技巧,提高课堂应变能力,把握有效契机,有的放矢,教书育人。◆(作者单位 江西省龙南县县城第一小学)
初二(7)班的一堂物理课上,齐老师正转向黑板写字的时候,一个纸飞机从教室后面飞了过来,砸到了黑板上,并落在了齐老师的脚边,引得全班哄堂大笑。这时,齐老师弯腰捡起那个纸飞机,低调却威严地:“谁扔的飞机?”班里鸦雀无声。几秒钟后,教室最后一排战战兢兢地站起来一个男生——李永乐。这是让齐老师最“头痛”的学生,经常上课不听讲、作业不完成……齐老师批评的话刚想脱口,又咽下去了。心想,这或许能成为一个转变他的好机会。于是,齐老师用平时的语气继续讲课:“刚才我们学习了怎样求速度,原本我想给大家出一道练习题,没想到永乐同学这么积极地想要帮老师个忙。”齐老师的话一出口,不仅学生们面面相觑,就连李永乐也一副吃惊的表情……接下来,齐老师举起了那个纸飞机说道:“假如这个纸飞机从教室后墙飞到教室前面的黑板最多也就是用了1.5秒钟的时间,而这段距离大约是10米,同学们来算一下这个纸飞机的飞行速度是多少?谁上来……永乐,你出的题目,就由你在黑板上给全班同学做演算吧!”当李永乐做完题目回到座位后,齐老师又问:“同学们,永乐做的这道题对吗?”“对!”开始有学生偷笑了,因为这实在是一道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应用题。但齐老师还是接着说:“全班同学是不是应该给李永乐一点掌声?因为这节课他积极参与了,而且也真的学会了……”掌声响起来,这时,齐老师从李永乐的眼睛里看到了他掩饰不住的欣喜。齐老师“乘胜追击”:“李永乐同学,你实在是了不起。记住,成功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这篇文章又使我联想起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的话:“教育技巧的必要特征之一就是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有了这种品质,教师才能避免刻板公式,才能估量此时此地的情况和特点,从而找到适当手段。”齐老师正是应用了马卡连柯所说的教育技巧,巧妙应对课中飞来的“纸飞机”,借用“纸飞机”激起“肇事者”的学习兴趣,真正把握了有效契机,顺水推舟教书育人。
然而,现实的课堂教学中常常有教师白白错过了育人契机,实为叹惜。叹惜之余不免产生两个思考:一是教师自身素质有待提升;二是教师在实践中要善于捕捉契机并把握契机。以下是我身边的一个例子:
周一学校晨会课一周一小结一表彰的活动开始了,三(2)班的邱老师正在教室里认真作小结,当给获得优秀的学生发放奖品时,突然传来“老师,我也有奖品”的尖叫声,只见后座的一位学生站起来高举着自己预先买好的奖品在叫喊着……看到此情景,邱老师立马火了,大声批评道:“张健,你想捣蛋是吗?把奖品拿过来,没收。”看到老师黑着脸,张健同学不敢不从,低着头很不情愿地走上讲台交出了“奖品”,然后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呜呜地哭了。我是他的课任老师,我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找他谈话,他说:“几个星期我都没得奖,上星期我没迟到,也没违反纪律而且还交了作业,进步挺大的,老师也不奖励我,所以我自己买了奖品……”。
这是一个多么幼稚而又实在的回答,从中也折射出了学生美好的内心世界。试想:我们做老师的为何没能及时发现学生身上的亮点以及点滴进步,并根据点滴进步而适时加以表扬和奖励?当时如果善于根据学生个性差异,从学生某个亮点或点滴进步乘势鼓励,可能会获取预想不到的教育效果。如果这时邱老师换个口气笑着说:
“对了!张健同学也应该有一份奖品,因为上周张健同学没有迟到,也没有违反纪律而且还交了作业呢,应该给个进步奖。”
“老师本打算明天发奖,给个惊喜,不想张健同学比老师还急,帮老师早早准备了奖品,张健的那份奖品就算老师奖给你的,来,给你盖个‘奖’字。”
“希望张健同学继续努力,相信今后还会有更大的进步。同学们要不来点掌声给张健同学加油鼓劲!”
也许张健就因此而改掉了坏习惯,变得乖巧、懂事、守纪、爱学习了……
因此说,我们当老师的的确要加强学习,吸取更多经验,提升自我素养,学会更多教育技巧,提高课堂应变能力,把握有效契机,有的放矢,教书育人。◆(作者单位 江西省龙南县县城第一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