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丝黑穗病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

来源 :新农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t39376147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玉米丝黑穗病发生情况
  经调查,近几年来全市玉米丝黑穗病发生非常严重,2002年面积在50万亩左右,严重的2万亩左右,感病品种发病率在10%~62%,抗病品种发病率在3%以下,其中兰家、甜水、西大窑、铧子、罗台、王家、鸡冠山等乡镇,改良沈试29最高发病率为62%;铁单12最高发病率为46%;东单60最高发病率为36%;新铁10、铁单13的发病率为29%~31.9%;丹413、富友1号等品种的发病率低于10%。2003年全市玉米丝黑穗病发生25万亩,市植保站在金刚种业玉米试验田做药剂防治玉米丝黑穗病试验,供试品种为发病比较重的沈单16和K试2号,防治药剂为上海农乐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立克秀2%湿拌种剂(德国拜尔),用量为每亩15克,成本为2元/亩。经调查对照区发病率为24%,用立克秀处理区发病率为9%,防效为62.5%。
  二、发生原因及分析
  2002年市植保站对同一品种在不同地区和同一地区不同品种的发病情况经过一个多月的调查,分析玉米丝黑穗病在我地区严重发生有以下几个方面:
  1.气候条件有利于病菌侵染
  一是2001年暖冬,非常有利于病原菌越冬。二是为抢墒情2002年的玉米播种期普遍较早,一般都在4月中下旬播完种,出苗时间普遍在5月中旬以后,此期间土壤温度适宜,但降雨很少,土壤湿度不够,再一个是播种深复土厚,种子在土壤中滞留时间较长,一般出苗时间为7d左右,2002年玉米出苗时间为在10d以上,造成病原菌侵染机会多,加之5月上旬降水稀少仅为0.7mm,较上年同期少12mm,气温较上年同期高3.5℃,为17.8℃,非常有利于病原菌发育侵入,使得该病发生较重。
  2.品种抗病性存在较大差异
  通过调查发现,不同的玉米品种在同一地区表现出的抗病性也不相同。抗病性强则发病轻,抗病性弱则发病重。沈试29、铁单13、铁单12等品种的发病率较高,在不同地区的发病率为20%~35%之间,最高达60%多;新铁10、中单2996、东单60等品种发病率在10%~20%之间;丹413、富友1号抗性较好,发病率在6.5%以下。
  3.连年种植玉米,不能轮作倒茬
  土壤菌源量大,发病重。玉米是我市的主栽作物,尤其在西大窑、罗台、铧子、鸡冠山等东部以旱田生产为主的乡镇,倒茬困难,多年的连作生产,使土壤中的病原菌连年积累,遇到合适的条件就会导致发病。在西大窑、罗台镇调查发现,无论玉米抗性强弱都表现出较重的发病趋势,如富友1号在张台子、五星等地的发病率为0,在中心示范园的发病率为1.2%,在王家的发病率为6%,最高不超过10%,而在西大窑的平均发病率达到10.3%,最高发病率为37%;抗病性较弱的沈试29系的品种发病率更高,平均为38.8%,最高发病率为57%。在沈旦镇调查发现,雅拔台、大台子等村的近7000亩水改旱地块,包括沈试29在内的玉米品种平均发病率低于3%,最高不超过9%;张台子镇丁香村2001年的水改旱地块玉米丝黑穗病平均发病率为9%,最高不超过12%,说明同一品种在土壤含菌量不同地块所表现的发病率也不相同。
  4.忽视药剂拌种
  近些年,玉米丝黑穗病虽有时发生,但为害较轻,人们对该病的危害程度认识不足。西大窑、鸡冠山等乡镇的农民不做种子处理,白籽下地,给病菌侵入提供了有利条件。另外市场上出售的种衣剂90%以上是以防治地下害虫为主,而杀菌剂的含量偏低,农民认为只要包上衣就万无一失了,结果玉米丝黑穗病发病较重,农民叫苦不迭。
  如果科学应用防治药剂就会取得较好的防效。鸡冠山农科站站长孙全一在看家土地上做的对比试验就验证了这一点,应用粉绣宁和普通种衣剂进行拌种,在同一地块应用粉绣宁拌种的沈试29的平均发病率为18.3%,最高发病率为22%;而只用普通种衣剂进行拌种的沈试29发病率为43.6%,最高发病率为49%,提高防效达57%。
  三、解决对策
  2002年玉米丝黑穗病发生较重,绝大多数农民在8月中旬发现田间有病株后就地割倒,收获后的玉米穗及病穗也未能及时带出田外,致使大量丝黑穗病菌散落于田间,来年发病会更加严重,所以今后玉米生产上要及时注意各生产环节,防治病害。提出如下对策。
  1.加强管理,消灭菌源
  玉米丝黑穗病以土壤侵染为主,应该大力宣传并组织人力对发病较重的地块的病穗统一采集,带出田外及时销毁。并且不用病株做饲料,防止粪便带菌。不能轮作倒茬的地块在秋翻地时深翻土地,减少病菌来源。
  2.选用优良抗病品种
  选用抗病的杂交种是防治玉米丝黑穗病的主要措施。如丹413、富友1号、东单60等。
  3.进行种子播前的处理
  采用药剂拌种是防治玉米丝黑穗病的重要手段。玉米丝黑穗病的传染途径是种子,土壤和粪肥带菌,玉米在五叶期以前,土壤中的病菌都能从幼芽和幼根入侵。所以,药剂防治必须选择内吸性强,残效期长的农药,效果才比较好。防治方法有:上海农乐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立克秀2%湿拌种剂(德国拜尔),用量为每10kg玉米种拌50g 2%立克秀湿拌种剂,成本为2元/亩;齐齐哈尔合成助剂厂生产的6%福·戊唑可湿性粉剂(福立、黑穗停)10g包装,每包成本2元,每5kg玉米种拌一袋,效果可以达到70%以上;齐齐哈尔合成助剂厂生产的8.1%克·酮·戊唑玉米种子包衣剂,也叫黑穗克星,含有7%的克百威,0.9%的三唑酮,0.2%的戊唑醇,用法是1斤种衣剂包20kg种子,成本为11元。
  在包衣过程中应注意:①不能应用于催芽玉米种子包衣;②用前充分摇匀,不可与其他农药混拌,不可对水。另外还可以用12.5%速保利wp、25%粉绣宁wp或50%甲基托布津wp按用种量的0.3%~0.5%药量拌种,或用20%萎绣宁Ec,按种子重量的1%用药闷种12h,或用腈菌唑等农药拌种。
  4.轮作倒茬
  对发病严重的地块必须进行三年以上的轮作倒茬,实行大豆、高粱、薯类、果菜等作物的轮作,减少发病机率。施用不带菌肥料,减少土壤病菌数量。
  5.苗期拔除病株
  玉米丝黑穗病主要为害雌、雄穗,但苗期已表现症状,对三、四叶期表现出个头矮、叶子密、下边粗、上边细、叶子亮、颜色绿,身子弯的病株及时拔除。拔节至抽穗期,病菌黑粉未散落前拔除病株,抽穗后继续拔除,彻底扫残。病株要深埋、烧毁,不要在田间随意丢放。
其他文献
一、西瓜化瓜的产生原因及防治措施  (一)西瓜化瓜的产生原因  1.授粉困难  西瓜为雌雄同株异花作物,如花期遇阴天、雨天,花粉吸湿破裂,或花期提前,昆虫少,雌花不能正常进行授粉,使子房不能膨大生长而脱落。  2.雌花或雄花不正常  如柱头过短,无蜜腺,花药中无花粉或雌蕊退化等,均会引起西瓜化瓜现象的发生。  3.西瓜蔓生长过盛或过弱引起化瓜  由于植株生长不协调,生成营养物质分配不均,使果实得不
期刊
[摘要] 通过“3414”回归最优设计原理设置的玉米田间肥效试验,获得了肥料效应函数方程,由此数学模型得出:宁洱县勐先乡低肥力田块理论N、P、K最佳施肥量为纯N 19kg/hm2、P2O5 6kg/hm2、K2O 6kg/hm2,最佳配比为N:P2O5:K2O为3:1:1,最佳经济产量为486kg/hm2。综合分析,结合当地实际,建议推荐低肥力地块施肥量分别为尿素(N46%)总量 41kg/hm2
期刊
[摘要] 每种农药都有各自的特性,有不同的使用方法和剂量。施药时如果用药不当或受外部环境影响,都有可能造成农作物发生药害,造成产量的损失。因此为了减少药害的损失,特对农作物的药害症状及补救措施进行阐述,以便能在发现药害时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关键词] 农作物药害;症状;补救措施  虎林市是一个农业大市,现有耕地245万亩,主要种植水稻、玉米、大豆等农作物,每年农药使用面积都在300万亩次以上,因
期刊
[摘要] 白菜软腐病分布较广、危害较大,称为十字花科蔬菜的三大病害之一。本文主要从其症状识别、病原物、病害循环、发病因素以及监测和预报方法等方面进行阐述,为从事植物有害生物预测预报工作的同行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白菜;软腐病;症状;发病因素;监测预报    一、症状识别  软腐病的症状因受害组织和环境条件的不同,略有差异。一般柔嫩多汁的组织受侵染后多呈浸润半透明状,后渐呈明显的水渍状。颜色
期刊
一、病害  1.栗苗立枯病(土传真菌病害)  症状:幼苗出土后,根茎部尚未木质化以前,在根茎地表处出现褐色凹陷长形病斑,病皮呈黑褐色,病部以下根部正常,地上部叶片失水萎蔫,后期枯萎,病株直立。  适宜环境:病菌主要靠土壤及带菌栗苗传播。苗圃土壤粘重,排水不良,土壤板结,透气不良,施用未腐熟的有机肥,过量施用氮肥。如:今年西三里乡邢庄子村5亩栗园因使用过量的鸡粪做基肥,加之土壤粘重,立枯病苗占全田8
期刊
一、黑胫病  1.症状  主要侵染根茎部和薯块,受侵植株的茎呈现墨黑色腐烂。幼苗染病一般株高15~18cm出现症状,病株矮小,节间短缩,叶片上卷,褪绿黄化,腹部变黑,萎蔫而死。薯块染病始于脐部,呈放射状向髓部扩展,病部黑褐色,横切可见维管束呈黑褐色,用手压挤皮肉不分离,湿度大时,薯块变为黑褐色,腐烂发臭。  2.防治  (1)农业防治  ①选用适合当地栽培的抗病品种。②选用无病种薯,淘汰带病种薯。
期刊
近年来随着马铃薯产业发展迅猛,马铃薯的种植面积在逐年扩大。但由于马铃薯生产者选、用种薯的观念不强,随意调换种薯,品种引进和调运过程中忽视检疫把关;在种植过程中对病害的防治措施落实的不认真。种种原因,致使马铃薯病害日趋严重,马铃薯丝核菌溃疡病(也称马铃薯黑志病)在我们区域内有发生迹象,此病会严重的影响马铃薯的品质和商品性。为此将此病症状特点及防治方法介绍一下。以便在生产中进行有效的防治。  一、丝核
期刊
一、生活形态  栗瘿蜂是板栗生产的重要害虫,广泛分布于迁西县板栗产区、兴隆县、河北邢台、山东等地也有分布。属膜翅目、瘿蜂科,又称栗瘤蜂。严重时树势衰弱,可引起枝条或全株枯死。成虫体长2.5~3.5mm,呈黑褐色,具有金属光泽;触角丝状,14节,柄节、梗节为黄褐色,鞭节褐色,前胸背板有4条纵线。翅膜质透明,前翅脉呈黑褐色,后翅脉无色。足黄褐色,后足较发达。雌蜂尾部具有产卵器。卵小,椭圆形,乳白色,一
期刊
玉米螟是危害玉米等乔本科作物的主要害虫,是农业生产上历年来重点防治对象之一,被农民称为“哑巴灾”,防治难度较大。近两年我们应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获得成功,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为玉米螟防治开辟了新的途径。  一、应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原因  锦州地区是玉米螟危害重灾区,一年发生两代,一般发生年减产15%以上,重灾年减产达30%左右。多年来,推广颗粒剂防治一代玉米螟,收到过较好的防治效果,但是,由于
期刊
硼肥是棉花生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微量元素肥料,通过棉花硼肥试验表明,缺硼土壤(土壤有效硼低于0.5mg/kg)和潜在缺硼土壤(土壤有效硼低于0.8mg/kg),棉花施硼肥都可获得较显著的增产效果。  一、棉花的硼营养特点  含量与分布:棉花是需硼的中等作物,根、茎枝和叶柄中含硼量较低,花中的含硼量最高。  硼肥对棉花生态反应:  1.壮苗早发  硼供应充足时真叶出生速度较快,叶片和叶绿素增加,从而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