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黑胫病
1.症状
主要侵染根茎部和薯块,受侵植株的茎呈现墨黑色腐烂。幼苗染病一般株高15~18cm出现症状,病株矮小,节间短缩,叶片上卷,褪绿黄化,腹部变黑,萎蔫而死。薯块染病始于脐部,呈放射状向髓部扩展,病部黑褐色,横切可见维管束呈黑褐色,用手压挤皮肉不分离,湿度大时,薯块变为黑褐色,腐烂发臭。
2.防治
(1)农业防治
①选用适合当地栽培的抗病品种。②选用无病种薯,淘汰带病种薯。③切块时切到病薯后,应用0.2%的高锰酸钾溶液,或将切刀置于煮沸的开水中消毒8~10min。④选择地势高燥、排水良好的地块种植;耕地、除草和收获期都要避免损伤薯块;及时拔除病株,清除病株残体;注意农具和容器的清洁,必要时用次氯酸钠和漂白粉或福尔马林消毒处理,防止传染。⑤种薯入窖前要先在温度为10~13℃的通风条件放置10d左右,严格挑出病薯;贮藏期间要加强通风换气,窖温控制在2~4℃,防止湿度过大。
(2)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叶面喷洒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新植霉素5000倍液,或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400倍液。
二、软腐病
1.症状
植株被病原菌侵染后,生长期近地面老叶片先发病,病部呈不规则暗褐色病斑,湿度大时腐烂;薯块软化,薯肉呈灰白色,腐烂,有恶臭味。
2.防治
(1)加强田间管理,减少薯块带菌量,增施钙肥、磷肥,增强抗病力。
(2)收获时避免造成机械伤口,入库前剔除伤、病薯,用0.05%硫酸酮液剂或0.2%漂白粉液洗涤或浸泡薯块。
(3)贮藏早期温度控制在13~15℃,经15d后,在5~10℃通风条件下贮藏。
三、环腐病
1.症状
分枯斑和萎蔫两种类型。枯斑型多在植株基部复叶的顶上先发病,叶尖和叶缘及叶脉呈绿色,叶肉为黄绿或灰绿色,具明显斑驳,且叶尖干枯或向内纵卷,病情向上扩展,致全株枯死;萎蔫型初期则从顶端复叶开始萎蔫,叶缘稍内卷,似缺水状,病情向下扩展,全株叶片开始褪绿,内卷下垂,终致植株倒伏枯死,块茎发病,切开可见维管束变为乳黄色以至黑褐色,皮层内现环形或弧形坏死,有时溢出白色菌脓。
2.防治
(1)建立无病留种田,尽可能采用整薯播种。
(2)播前汰除病薯。把种薯先放在室内堆放五、六天,进行晾种,不断剔除烂薯。
(3)切块时切到病薯后,应用0.2%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切刀,或将切刀置于煮沸的开水(加少许盐)中消毒8~10min。
(4)增施有机肥、磷钾肥和微肥。结合中耕培土,及时拔除病株,携出田外集中处理。
四、疮痂病
1.症状
该病仅为害马铃薯块茎,初在块茎表面先产生褐色小点,扩大后形成褐色圆形或不规则形大斑块,后因产生大量木栓化细胞致表面粗糙,后期中央稍凹陷或凸起呈疮痂状硬斑块,病斑仅限于皮部不深入薯内。
2.防治
(1)选用无病种薯,不从病区调种。种薯播种前可用2%盐酸溶液或40%福尔马林200倍液浸种4~5min,或72%克露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种6~8h,晾干播种。
(2)多施有机肥或绿肥,可抑制发病。
(3)与葫芦科、豆科、百合科蔬菜进行5年以上轮作。
(4)选择保水好的地块种植,结薯期遇干旱应及时浇水。
(5)土壤消毒:播前亩用柔水通20mL+丽致500~1000g+金纳海200g喷施土壤。
五、青枯病
1.症状
发病后病株稍矮缩,叶片浅绿或苍绿,下部叶片先萎蔫后全株下垂,开始白天萎蔫早晚恢复,持续4~5d后,全株茎叶全部萎蔫死亡,但仍保持青绿色,叶片不凋落,叶脉变褐,茎出现褐色条纹,横剖可见维管束变褐,湿度大时,切面有菌液溢出。块茎染病后脐部呈灰褐色水浸状,切开薯块,维管束圈变褐,挤压时溢出白色粘液,但皮肉不从维管束处分离,严重时外皮龟裂,髓部溃烂如泥。
2.防治
(1)农业防治
①与十字花科或禾本科作物实行4年以上轮作。
②选择无病地育苗,采用高畦栽培,避免大水漫灌。
③清除病株后,撒生石灰消毒。
④定植时用青枯病拮抗菌MA-7、NOE-104定植时浸根。
⑤喷施天达2116、云大120等植物生长调节剂,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或草木灰,还可每亩施石灰100kg,调节土壤酸碱度。
(2)化学防治
用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湿性粉剂4000倍液、25%络氨铜水剂500倍液、50%冠菌铜水分散粒剂600倍液、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700倍液,每株灌对好的药液0.3~0.5L,隔10d 1次,连续灌2~3次。
1.症状
主要侵染根茎部和薯块,受侵植株的茎呈现墨黑色腐烂。幼苗染病一般株高15~18cm出现症状,病株矮小,节间短缩,叶片上卷,褪绿黄化,腹部变黑,萎蔫而死。薯块染病始于脐部,呈放射状向髓部扩展,病部黑褐色,横切可见维管束呈黑褐色,用手压挤皮肉不分离,湿度大时,薯块变为黑褐色,腐烂发臭。
2.防治
(1)农业防治
①选用适合当地栽培的抗病品种。②选用无病种薯,淘汰带病种薯。③切块时切到病薯后,应用0.2%的高锰酸钾溶液,或将切刀置于煮沸的开水中消毒8~10min。④选择地势高燥、排水良好的地块种植;耕地、除草和收获期都要避免损伤薯块;及时拔除病株,清除病株残体;注意农具和容器的清洁,必要时用次氯酸钠和漂白粉或福尔马林消毒处理,防止传染。⑤种薯入窖前要先在温度为10~13℃的通风条件放置10d左右,严格挑出病薯;贮藏期间要加强通风换气,窖温控制在2~4℃,防止湿度过大。
(2)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叶面喷洒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新植霉素5000倍液,或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400倍液。
二、软腐病
1.症状
植株被病原菌侵染后,生长期近地面老叶片先发病,病部呈不规则暗褐色病斑,湿度大时腐烂;薯块软化,薯肉呈灰白色,腐烂,有恶臭味。
2.防治
(1)加强田间管理,减少薯块带菌量,增施钙肥、磷肥,增强抗病力。
(2)收获时避免造成机械伤口,入库前剔除伤、病薯,用0.05%硫酸酮液剂或0.2%漂白粉液洗涤或浸泡薯块。
(3)贮藏早期温度控制在13~15℃,经15d后,在5~10℃通风条件下贮藏。
三、环腐病
1.症状
分枯斑和萎蔫两种类型。枯斑型多在植株基部复叶的顶上先发病,叶尖和叶缘及叶脉呈绿色,叶肉为黄绿或灰绿色,具明显斑驳,且叶尖干枯或向内纵卷,病情向上扩展,致全株枯死;萎蔫型初期则从顶端复叶开始萎蔫,叶缘稍内卷,似缺水状,病情向下扩展,全株叶片开始褪绿,内卷下垂,终致植株倒伏枯死,块茎发病,切开可见维管束变为乳黄色以至黑褐色,皮层内现环形或弧形坏死,有时溢出白色菌脓。
2.防治
(1)建立无病留种田,尽可能采用整薯播种。
(2)播前汰除病薯。把种薯先放在室内堆放五、六天,进行晾种,不断剔除烂薯。
(3)切块时切到病薯后,应用0.2%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切刀,或将切刀置于煮沸的开水(加少许盐)中消毒8~10min。
(4)增施有机肥、磷钾肥和微肥。结合中耕培土,及时拔除病株,携出田外集中处理。
四、疮痂病
1.症状
该病仅为害马铃薯块茎,初在块茎表面先产生褐色小点,扩大后形成褐色圆形或不规则形大斑块,后因产生大量木栓化细胞致表面粗糙,后期中央稍凹陷或凸起呈疮痂状硬斑块,病斑仅限于皮部不深入薯内。
2.防治
(1)选用无病种薯,不从病区调种。种薯播种前可用2%盐酸溶液或40%福尔马林200倍液浸种4~5min,或72%克露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种6~8h,晾干播种。
(2)多施有机肥或绿肥,可抑制发病。
(3)与葫芦科、豆科、百合科蔬菜进行5年以上轮作。
(4)选择保水好的地块种植,结薯期遇干旱应及时浇水。
(5)土壤消毒:播前亩用柔水通20mL+丽致500~1000g+金纳海200g喷施土壤。
五、青枯病
1.症状
发病后病株稍矮缩,叶片浅绿或苍绿,下部叶片先萎蔫后全株下垂,开始白天萎蔫早晚恢复,持续4~5d后,全株茎叶全部萎蔫死亡,但仍保持青绿色,叶片不凋落,叶脉变褐,茎出现褐色条纹,横剖可见维管束变褐,湿度大时,切面有菌液溢出。块茎染病后脐部呈灰褐色水浸状,切开薯块,维管束圈变褐,挤压时溢出白色粘液,但皮肉不从维管束处分离,严重时外皮龟裂,髓部溃烂如泥。
2.防治
(1)农业防治
①与十字花科或禾本科作物实行4年以上轮作。
②选择无病地育苗,采用高畦栽培,避免大水漫灌。
③清除病株后,撒生石灰消毒。
④定植时用青枯病拮抗菌MA-7、NOE-104定植时浸根。
⑤喷施天达2116、云大120等植物生长调节剂,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或草木灰,还可每亩施石灰100kg,调节土壤酸碱度。
(2)化学防治
用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湿性粉剂4000倍液、25%络氨铜水剂500倍液、50%冠菌铜水分散粒剂600倍液、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700倍液,每株灌对好的药液0.3~0.5L,隔10d 1次,连续灌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