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要求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那么,如何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呢?我自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数学教学,也渐渐对这一问题有了自己的想法。
首先要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
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都会存在个体差异,但人的被尊重的需求是与生俱来的。教师应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问题情境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导入、展开,练习的设计等要尽可能地让所有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提出各自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引导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选择合适的策略,提高思维水平。特别是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创设条件让学生全面地表现自己,并及时地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不断激发学生的上进心,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如一个学生在板书分数除法时忘记要约成最简分数,教师一般在纠正时打个“×”就过去了,这实际上是一种全面的否定。教师应在纠正时根据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在被除数不变,除号变乘号,除数变倒数,能约分的要先约分等几方面分别在做对的地方都打“√”,只在尚未约分的地方再画上一个“=”号。学生一看,4个环节我还做对3个,只是忘记约分了,以后应该认真些。这样做,评价时在不损伤学生自尊心的基础上,纠正了他知识与技能上的错误,同时增强了其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其次要注意在数学课上,学生之间的差异更多地体现为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方面的差异。
小学生是未成年人,不仅个性突出、差异明显,而且他们身上的个体差异变量还处于经常的、持续的发展变化之中。面对这种复杂性,要求教师及时地对每个学生身上的差异变量都作出全面细致的分析,显然是做不到的。课堂也是一个复杂且比较凌乱的地方,教师不太可能对课堂中的所有活动都事先作出预测,有一些教育教学的内容或方法是即时生成的。这些即时生成的东西绝大多数都是基于教师对学生的一种直觉或是基于教师对课堂情境的即时感悟,而不是建立在教师对学生差异的准备性分析之上。当代课堂教学强调要尊重学生的差异、了解学生的差异,但这种尊重和了解绝不是要片面地求全求准,使教师被这种尊重和了解所累,陷入疲惫不堪的状态。实际上,教师只要抓住某个学生最突出的独特性,往往便能获得很好的效果。在这里,需要强调的不是对学生个体差异状况了解的全面性与准确性,而是一种对待学生差异的基本态度:“敞开心扉,更多地去了解学生、认可学生的品质,保持一个教师应有的活力。”例如教学“口算两位数加法”时,先出示例(1)64 25,例(2)28 37,再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各抒己见。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有的说:“60 20=80,80 9=89。”还有的说:“4 5=9,60 20=80,9 80=89……”学生一下子说出了多种不同的口算方法。教师在一旁对每位学生说的方法都给予肯定和表扬,使每一位学生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推动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最后还要宽容学生出现的错误。
心理学家指出:适度的宽容,对于改善人际关系和身心健康都是有益的。在这里我们所说的“宽容”,绝不是指教师对学生放任自流,而是以一种宽容的情感,感化那些有错误的学生,让他们纠正自己的错误。其前提是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对符合要求的给予表扬、肯定,反之给予恰当的批评。在此基础上,对待学生的优点,我们要用“放大镜”;对待学生的缺点,要用“缩小镜”,真正以宽容的态度处理学生的错误。有的错误,学生是会一犯再犯的,要允许学生的错误出现反复,这是正常的。如有的学生偏偏在你强调不可抄错数后,把365写成356,在这些问题上我们应该做到:学生反复n次,就做n 1次转化工作。
总之,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既是教学活动指向的对象,又是自身发展的主体。学生的发展除了受到外在教学活动的制约外,自身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也是一个重要的决定因素。特别是小学数学教学应注意情商因素的有机参与,做到情理交融,用热情和诚恳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情,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全身心的参与,使学生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要引导学生差异发展,坚持“扬优补差”的原则,发展学生的优势潜能,给每个学生提供处于“最近发展区”且具有挑战性的内容,引导学生构建优势的知识体系、学习策略,并将其迁移到弱势的学习中来。
(责 编 再 澜)
首先要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
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都会存在个体差异,但人的被尊重的需求是与生俱来的。教师应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问题情境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导入、展开,练习的设计等要尽可能地让所有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提出各自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引导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选择合适的策略,提高思维水平。特别是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创设条件让学生全面地表现自己,并及时地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不断激发学生的上进心,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如一个学生在板书分数除法时忘记要约成最简分数,教师一般在纠正时打个“×”就过去了,这实际上是一种全面的否定。教师应在纠正时根据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在被除数不变,除号变乘号,除数变倒数,能约分的要先约分等几方面分别在做对的地方都打“√”,只在尚未约分的地方再画上一个“=”号。学生一看,4个环节我还做对3个,只是忘记约分了,以后应该认真些。这样做,评价时在不损伤学生自尊心的基础上,纠正了他知识与技能上的错误,同时增强了其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其次要注意在数学课上,学生之间的差异更多地体现为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方面的差异。
小学生是未成年人,不仅个性突出、差异明显,而且他们身上的个体差异变量还处于经常的、持续的发展变化之中。面对这种复杂性,要求教师及时地对每个学生身上的差异变量都作出全面细致的分析,显然是做不到的。课堂也是一个复杂且比较凌乱的地方,教师不太可能对课堂中的所有活动都事先作出预测,有一些教育教学的内容或方法是即时生成的。这些即时生成的东西绝大多数都是基于教师对学生的一种直觉或是基于教师对课堂情境的即时感悟,而不是建立在教师对学生差异的准备性分析之上。当代课堂教学强调要尊重学生的差异、了解学生的差异,但这种尊重和了解绝不是要片面地求全求准,使教师被这种尊重和了解所累,陷入疲惫不堪的状态。实际上,教师只要抓住某个学生最突出的独特性,往往便能获得很好的效果。在这里,需要强调的不是对学生个体差异状况了解的全面性与准确性,而是一种对待学生差异的基本态度:“敞开心扉,更多地去了解学生、认可学生的品质,保持一个教师应有的活力。”例如教学“口算两位数加法”时,先出示例(1)64 25,例(2)28 37,再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各抒己见。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有的说:“60 20=80,80 9=89。”还有的说:“4 5=9,60 20=80,9 80=89……”学生一下子说出了多种不同的口算方法。教师在一旁对每位学生说的方法都给予肯定和表扬,使每一位学生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推动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最后还要宽容学生出现的错误。
心理学家指出:适度的宽容,对于改善人际关系和身心健康都是有益的。在这里我们所说的“宽容”,绝不是指教师对学生放任自流,而是以一种宽容的情感,感化那些有错误的学生,让他们纠正自己的错误。其前提是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对符合要求的给予表扬、肯定,反之给予恰当的批评。在此基础上,对待学生的优点,我们要用“放大镜”;对待学生的缺点,要用“缩小镜”,真正以宽容的态度处理学生的错误。有的错误,学生是会一犯再犯的,要允许学生的错误出现反复,这是正常的。如有的学生偏偏在你强调不可抄错数后,把365写成356,在这些问题上我们应该做到:学生反复n次,就做n 1次转化工作。
总之,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既是教学活动指向的对象,又是自身发展的主体。学生的发展除了受到外在教学活动的制约外,自身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也是一个重要的决定因素。特别是小学数学教学应注意情商因素的有机参与,做到情理交融,用热情和诚恳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情,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全身心的参与,使学生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要引导学生差异发展,坚持“扬优补差”的原则,发展学生的优势潜能,给每个学生提供处于“最近发展区”且具有挑战性的内容,引导学生构建优势的知识体系、学习策略,并将其迁移到弱势的学习中来。
(责 编 再 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