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诗意而神圣的精神生活

来源 :北京教育·普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ouyuef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读《教书,不简单》的感受,那就是,“不管外在环境如何,人仍然可以创造并坚守着自己诗意而神圣的精神生活(钱理群语)”,曾纪洲老师就是这样。读着曾纪洲老师山野一样朴素而美丽的文字,感受他山泉般清澈的思想与智慧,我禁不住对他献上我最崇高的敬意。
  
  爱生活,才更配做老师
  翻开《教书,不简单》的第一章,我就被曾老师描绘的“仙人岩”与“小坌”的景色所吸引。这里的山水草木,风土民情,无不散发着迷人的气息,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曾老师用他独特的视角,向我们描绘出一幅幅明亮、美丽、温馨、奇异的山村水墨画。一个一辈子生活在城市里的人,或者说一辈子在城里教书的人,也许,是很难真正体味到曾老师的那种快乐的心境的。
  清清的河水,石缝里的小花,雨打芭蕉的声音,随风摇曳的芦苇荡,校园里拴着麻绳的铜铃,教学楼第三层的小阁楼,下雨时演奏锅碗瓢盆交响乐的教室……在曾老师眼里,一切都是那么诗意,那么美好。细微之处见精神,我想,如果不是一个爱生活、怀揣梦的人,怎么会有如此的雅兴呢!眼睛粗糙、心灵浮躁的人,是永远不会“发现生活”之美的。对细微生命与生活的关注,让曾老师更多了一份精神的愉悦和丰富。曾老师是幸福的,“小坌”的孩子们是幸福的。如果说,“小坌”的山水赋予了曾老师诸多的教育智慧与灵性,那么曾老师的智慧和灵性则成就了“小坌”以及孩子们一段又一段的美好。
  我想,也许只有热爱生活、拥有快乐心态的人,才配做老师,才有可能做个好老师。就像曾老师自己所说:“只有拥有了这份闲情逸致,才远离抱怨……而我对学生的热爱以及站在讲台上的激情和感染力,都源于这份对生命、对生活的热爱。”
  
  做个“有故事”的老师
  读曾老师的文字,总会被一种生动和新鲜所感染。这是一本注满阳光与温情的书,它在我们面前展开的是一个多彩的世界。
  和孩子们一起去“玩水”,去小树林荡秋千,翻过土坯围墙偷红薯……这些故事,也许现在很多人只有到儿时的记忆里去寻找了,但曾老师不是,他经历着,演绎着。他的教育故事里不仅有乡村山野的古朴与纯真,也有现代都市的时尚与浪漫。曾老师被孩子们称作“丐帮帮主”,他向孩子们学习如何对付凶猛的狗,他跟大家一起比赛爬树,一起去野炊,一起唱流行歌曲,举行文艺晚会,还经常搞知识竞赛,帮助班里的学生摘辣椒,他常常利用周末去家访……曾老师和孩子们在一起,不仅读书,而且玩耍;不仅学习,而且劳动;不仅融洽,而且默契,甚至师生之间还形成了深深的依恋……
  孩子们给曾老师“以衣铺床”,为了阻止曾老师离开,孩子们居然中途“拦截”汽车……当读到这些的时候,我的眼睛湿润了,为曾老师,也为那些可爱的孩子。从曾老师那里我读懂了什么是真正的教育,从孩子们那里我读懂了什么是真正的好老师。
  钱理群老师在他的《我的精神自传》中说:“作为一个教师,或者说作为一个启蒙主义者,我们所追求的,而且也是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成为我们的学生儿童时代‘一个美好的回忆’中的一个有机部分。尽管他们以后在现实生活影响下,会走上不同的道路,即使走向歧途,童年的美好、神圣的记忆却是无法抹去的……一个人有过、还是不曾有过这样的人生经历,是大不一样的。我们的意义和价值正在于以自己的存在,向学生证明,尽管不合时宜,人还可以以那样一种方式生活的。”
  我想说,做一个“有故事”的老师真好!做一个让孩子的童年“有一个美好的回忆”的老师真好!因为,这意味着他“发现了儿童”!相反,一个眼睛只盯着分数、心中只惦记考试成绩的老师,他的生活是多么的单调而又枯燥!他的教育又是多么的乏味而又苍白啊!
  
  爱,不会徒劳
  有人说:“人的内心有两根琴弦,一根是魔鬼的弦,一根是天使的弦,而教师的责任就是拨动学生心中那根天使的弦。如果我们冷落了自己心中那根天使的弦,我们怎么可能去拨动学生心中那根天使的弦?”
  行走在曾老师的文字里,会时时体验到他给学生的那种别样的爱。他心里总是装着学生,他说他“内心深处有一份在乎,在乎讲台下的每一个学生”。
  他说,“课堂上的教学是以课后与学生所积累的感情为基础的”,“真诚是打动学生的制胜法宝”。他帮助学生树立“和自己比”的“标准观”,为了鼓励学生,他给学生颁发“特别进步奖”。曾老师认为,“做人永远比学习来得重要”,他从不拿孩子的过去说事,从不向家长告状;他会给“无可救药”孩子一个机会,也会给“厉害”孩子一个震慑。他喜欢做个“偏心”的老师,班里缺什么风气,就“偏向”那些具备这种风气的孩子。他总是把学生的安全放在心上,有一次,一个孩子“逃课”了,他马上骑自行车去家访,他说“如果老师的腿脚快些,安全隐患就会少很多”。他给“偷东西”的孩子留下自尊,给有“早恋”倾向的孩子以正确的引导,悉心呵护孩子们的情感世界……曾老师就是这样,利用各种办法“激发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靠他的“真性情”去感动、感化每一个孩子。但是,曾老师的爱并非只停留在“泛”的层面上。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他认为班级管理应该规则先行,“有威信的老师是有原则的”。他主张“强势”排座,课堂上必须有纪律,学生应该养成善于倾听的习惯,杜绝抱怨作业多的现象……
  曾老师用他的爱与智慧为孩子们打造出一个温馨、安全、快乐的家。他教孩子有个好心态;要求孩子们孝顺父母,有一颗感恩的心;帮助学生树立自信,教育孩子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接下来,曾老师“要做的就是,创造各种让学生表现自己的机会,尽可能地举行各类活动。教会学生从中发现自己,建立自信,从而全方位得取得进步”。他为孩子将来健全发展打下了良好的精神的底子。周国平说,教育一是让学生感到幸福,一是让学生变得出色。曾老师的学生已经或者正在朝这个方向发展。
  曾老师爱孩子,孩子也爱曾老师。一个孩子在日记本上写道:“曾老师是我最好的老师,永远记住曾老师”!毋庸置疑,这是对曾老师最好的褒奖,也是孩子们的共同心声。
  曾纪洲老师不仅“润泽了孩子的人生”,也铸就了自己诗意而神圣的精神生活。他的坚守,验证了一句话:“爱,不会徒劳。”
其他文献
青年教师的成长,离不开有经验老师的帮助和指导,但正如俗话所说的,“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业务能力的提高最终要靠自己的思考与实践。教学反思是青年教师提升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通过不间断地课堂反思,教师可以迅速提高驾驭课堂、处理教材等问题。我在参加工作后经历了一个从自发地、被动地琢磨教学到自觉进行课堂反思的过程,专业知识水平和教学业务能力有了一定提高,基本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赢得了多数学生的肯定。
最近,我断断续续读了《大师的教书生活》一书。也许是在中学任教的缘故,我特别对国学大师钱穆在苏州中学的从教经历感兴趣。反复阅读相关章节,对比当今的中小学教育,我有三思。     一思:由学术底蕴深厚的学者来办学  且不说创办南开中学的张伯苓、创办孔德学校的蔡元培这些备受推崇的大家,单就说今天多数人很陌生的苏州中学首任校长汪懋祖,在当年也是有一定影响的名流学者。他就读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与陶行知、胡适
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教学重视学生认知形成的过程,强调对物理学发展历程的展示,重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的渗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我注重将物理学史、人文精神、科学方法与教学相结合,在教材的处理上也体现出相应的变化。   在讲述运动和力的关系时,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的观点是必须要介绍的,相关内容在旧教材中的牛顿第一定律中出现,教师通常的处理方法是进行一些简单的结论性介绍。教科版新教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的正式发布,提供了未来10年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宏伟蓝图和行动指南。其中,基础教育被放到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作为一名一线校长,我深切地感受到:学校教育从未像现在这样,承载着如此多的期待!如同温家宝总理在作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时所说的:“教育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关系着民族素质和国家未来。不普及和提高教育,国家不可能强盛。这个道
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是教育的两大核心问题。这两大问题的实质就是人才培养模式问题。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推动学校发展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必由之路,也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未来接班人的重要突破点。2010年7月29日,国务院制定并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三十二条明确指出: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
张艳霞博客选登    刚接班的时候,一个很干净、很漂亮的小女生最先映入我的眼帘。慢慢地我又发现了她身上具有很多特点:她上课听讲特别认真、作业特别干净整齐、画的画很漂亮、各科成绩都是优秀……多么可爱的孩子啊!每每看到她,我心里都会涌动出一种幸福感。但是随着相处的时间越来越长,我发现这个孩子并不快乐,无论是上学放学还是中午用餐,她总是一个人独来独往,课间休息也只是坐在自己的位子上,最多是倚着窗户向外看
别室(朱畅思 北京市景山学校教师)  博客地址:http://hi.baidu.com/ӯ
有一首歌,叫《我的眼里只有你没有他》。听那首歌的时候,我总觉得那是站在讲台上的老师对学生唱的。  有人说,医生都治不好自己的病。有人说,老师都教不好自己的孩子。第一句话我没考证过,所以没有发言权。第二句,我的很多同事都是认同的,至少,在我们的心目中,老师的孩子成绩好的不多。  但是我觉得,产生这样的结果,主要责任不在孩子身上。  我们学校的很多老师都有孩子,可是奇怪的是,他们谈论自己的学生时总是兴
【摘要】课程资源是开展教育的前提和基础,而寻找合适的课程资源可以让生成主题焕发生命力,从而吸引幼儿的参与。文章以“奇妙的玉米”为例,分析了资源库背景下检索“新”资源、构建新课程的方式方法,以供参考。  【关键词】幼儿教育;资源库;亲近自然  开展“亲近自然”环境课程的研究是响应生活教育、真教育的號召。亲近是幼儿对自然的一种积极态度,也是幼儿接触自然、探索自然、亲和自然的方法和途径。作为教育方法上的
课程改革的路到底该怎么走?每当困惑迷茫的时候,我都会抽出时间,让心静静地沉浸在《鲁迅九讲》中,期盼从钱理群和鲁迅两位先生的教诲中获得启发,拨开迷雾,找到前行的方向。虽然前行的路漫漫,但有了方向之后,我们就会坚定地走下去。本文就是把我用心聆听到的两位先生的教诲运用到对新课改的探索中,期待与老师们一起分享。  第一,在探索新课程改革的道路上,我们不必一味地拒绝别人,他们的经验,甚至教训也是宝贵的精神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