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读《教书,不简单》的感受,那就是,“不管外在环境如何,人仍然可以创造并坚守着自己诗意而神圣的精神生活(钱理群语)”,曾纪洲老师就是这样。读着曾纪洲老师山野一样朴素而美丽的文字,感受他山泉般清澈的思想与智慧,我禁不住对他献上我最崇高的敬意。
爱生活,才更配做老师
翻开《教书,不简单》的第一章,我就被曾老师描绘的“仙人岩”与“小坌”的景色所吸引。这里的山水草木,风土民情,无不散发着迷人的气息,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曾老师用他独特的视角,向我们描绘出一幅幅明亮、美丽、温馨、奇异的山村水墨画。一个一辈子生活在城市里的人,或者说一辈子在城里教书的人,也许,是很难真正体味到曾老师的那种快乐的心境的。
清清的河水,石缝里的小花,雨打芭蕉的声音,随风摇曳的芦苇荡,校园里拴着麻绳的铜铃,教学楼第三层的小阁楼,下雨时演奏锅碗瓢盆交响乐的教室……在曾老师眼里,一切都是那么诗意,那么美好。细微之处见精神,我想,如果不是一个爱生活、怀揣梦的人,怎么会有如此的雅兴呢!眼睛粗糙、心灵浮躁的人,是永远不会“发现生活”之美的。对细微生命与生活的关注,让曾老师更多了一份精神的愉悦和丰富。曾老师是幸福的,“小坌”的孩子们是幸福的。如果说,“小坌”的山水赋予了曾老师诸多的教育智慧与灵性,那么曾老师的智慧和灵性则成就了“小坌”以及孩子们一段又一段的美好。
我想,也许只有热爱生活、拥有快乐心态的人,才配做老师,才有可能做个好老师。就像曾老师自己所说:“只有拥有了这份闲情逸致,才远离抱怨……而我对学生的热爱以及站在讲台上的激情和感染力,都源于这份对生命、对生活的热爱。”
做个“有故事”的老师
读曾老师的文字,总会被一种生动和新鲜所感染。这是一本注满阳光与温情的书,它在我们面前展开的是一个多彩的世界。
和孩子们一起去“玩水”,去小树林荡秋千,翻过土坯围墙偷红薯……这些故事,也许现在很多人只有到儿时的记忆里去寻找了,但曾老师不是,他经历着,演绎着。他的教育故事里不仅有乡村山野的古朴与纯真,也有现代都市的时尚与浪漫。曾老师被孩子们称作“丐帮帮主”,他向孩子们学习如何对付凶猛的狗,他跟大家一起比赛爬树,一起去野炊,一起唱流行歌曲,举行文艺晚会,还经常搞知识竞赛,帮助班里的学生摘辣椒,他常常利用周末去家访……曾老师和孩子们在一起,不仅读书,而且玩耍;不仅学习,而且劳动;不仅融洽,而且默契,甚至师生之间还形成了深深的依恋……
孩子们给曾老师“以衣铺床”,为了阻止曾老师离开,孩子们居然中途“拦截”汽车……当读到这些的时候,我的眼睛湿润了,为曾老师,也为那些可爱的孩子。从曾老师那里我读懂了什么是真正的教育,从孩子们那里我读懂了什么是真正的好老师。
钱理群老师在他的《我的精神自传》中说:“作为一个教师,或者说作为一个启蒙主义者,我们所追求的,而且也是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成为我们的学生儿童时代‘一个美好的回忆’中的一个有机部分。尽管他们以后在现实生活影响下,会走上不同的道路,即使走向歧途,童年的美好、神圣的记忆却是无法抹去的……一个人有过、还是不曾有过这样的人生经历,是大不一样的。我们的意义和价值正在于以自己的存在,向学生证明,尽管不合时宜,人还可以以那样一种方式生活的。”
我想说,做一个“有故事”的老师真好!做一个让孩子的童年“有一个美好的回忆”的老师真好!因为,这意味着他“发现了儿童”!相反,一个眼睛只盯着分数、心中只惦记考试成绩的老师,他的生活是多么的单调而又枯燥!他的教育又是多么的乏味而又苍白啊!
爱,不会徒劳
有人说:“人的内心有两根琴弦,一根是魔鬼的弦,一根是天使的弦,而教师的责任就是拨动学生心中那根天使的弦。如果我们冷落了自己心中那根天使的弦,我们怎么可能去拨动学生心中那根天使的弦?”
行走在曾老师的文字里,会时时体验到他给学生的那种别样的爱。他心里总是装着学生,他说他“内心深处有一份在乎,在乎讲台下的每一个学生”。
他说,“课堂上的教学是以课后与学生所积累的感情为基础的”,“真诚是打动学生的制胜法宝”。他帮助学生树立“和自己比”的“标准观”,为了鼓励学生,他给学生颁发“特别进步奖”。曾老师认为,“做人永远比学习来得重要”,他从不拿孩子的过去说事,从不向家长告状;他会给“无可救药”孩子一个机会,也会给“厉害”孩子一个震慑。他喜欢做个“偏心”的老师,班里缺什么风气,就“偏向”那些具备这种风气的孩子。他总是把学生的安全放在心上,有一次,一个孩子“逃课”了,他马上骑自行车去家访,他说“如果老师的腿脚快些,安全隐患就会少很多”。他给“偷东西”的孩子留下自尊,给有“早恋”倾向的孩子以正确的引导,悉心呵护孩子们的情感世界……曾老师就是这样,利用各种办法“激发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靠他的“真性情”去感动、感化每一个孩子。但是,曾老师的爱并非只停留在“泛”的层面上。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他认为班级管理应该规则先行,“有威信的老师是有原则的”。他主张“强势”排座,课堂上必须有纪律,学生应该养成善于倾听的习惯,杜绝抱怨作业多的现象……
曾老师用他的爱与智慧为孩子们打造出一个温馨、安全、快乐的家。他教孩子有个好心态;要求孩子们孝顺父母,有一颗感恩的心;帮助学生树立自信,教育孩子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接下来,曾老师“要做的就是,创造各种让学生表现自己的机会,尽可能地举行各类活动。教会学生从中发现自己,建立自信,从而全方位得取得进步”。他为孩子将来健全发展打下了良好的精神的底子。周国平说,教育一是让学生感到幸福,一是让学生变得出色。曾老师的学生已经或者正在朝这个方向发展。
曾老师爱孩子,孩子也爱曾老师。一个孩子在日记本上写道:“曾老师是我最好的老师,永远记住曾老师”!毋庸置疑,这是对曾老师最好的褒奖,也是孩子们的共同心声。
曾纪洲老师不仅“润泽了孩子的人生”,也铸就了自己诗意而神圣的精神生活。他的坚守,验证了一句话:“爱,不会徒劳。”
爱生活,才更配做老师
翻开《教书,不简单》的第一章,我就被曾老师描绘的“仙人岩”与“小坌”的景色所吸引。这里的山水草木,风土民情,无不散发着迷人的气息,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曾老师用他独特的视角,向我们描绘出一幅幅明亮、美丽、温馨、奇异的山村水墨画。一个一辈子生活在城市里的人,或者说一辈子在城里教书的人,也许,是很难真正体味到曾老师的那种快乐的心境的。
清清的河水,石缝里的小花,雨打芭蕉的声音,随风摇曳的芦苇荡,校园里拴着麻绳的铜铃,教学楼第三层的小阁楼,下雨时演奏锅碗瓢盆交响乐的教室……在曾老师眼里,一切都是那么诗意,那么美好。细微之处见精神,我想,如果不是一个爱生活、怀揣梦的人,怎么会有如此的雅兴呢!眼睛粗糙、心灵浮躁的人,是永远不会“发现生活”之美的。对细微生命与生活的关注,让曾老师更多了一份精神的愉悦和丰富。曾老师是幸福的,“小坌”的孩子们是幸福的。如果说,“小坌”的山水赋予了曾老师诸多的教育智慧与灵性,那么曾老师的智慧和灵性则成就了“小坌”以及孩子们一段又一段的美好。
我想,也许只有热爱生活、拥有快乐心态的人,才配做老师,才有可能做个好老师。就像曾老师自己所说:“只有拥有了这份闲情逸致,才远离抱怨……而我对学生的热爱以及站在讲台上的激情和感染力,都源于这份对生命、对生活的热爱。”
做个“有故事”的老师
读曾老师的文字,总会被一种生动和新鲜所感染。这是一本注满阳光与温情的书,它在我们面前展开的是一个多彩的世界。
和孩子们一起去“玩水”,去小树林荡秋千,翻过土坯围墙偷红薯……这些故事,也许现在很多人只有到儿时的记忆里去寻找了,但曾老师不是,他经历着,演绎着。他的教育故事里不仅有乡村山野的古朴与纯真,也有现代都市的时尚与浪漫。曾老师被孩子们称作“丐帮帮主”,他向孩子们学习如何对付凶猛的狗,他跟大家一起比赛爬树,一起去野炊,一起唱流行歌曲,举行文艺晚会,还经常搞知识竞赛,帮助班里的学生摘辣椒,他常常利用周末去家访……曾老师和孩子们在一起,不仅读书,而且玩耍;不仅学习,而且劳动;不仅融洽,而且默契,甚至师生之间还形成了深深的依恋……
孩子们给曾老师“以衣铺床”,为了阻止曾老师离开,孩子们居然中途“拦截”汽车……当读到这些的时候,我的眼睛湿润了,为曾老师,也为那些可爱的孩子。从曾老师那里我读懂了什么是真正的教育,从孩子们那里我读懂了什么是真正的好老师。
钱理群老师在他的《我的精神自传》中说:“作为一个教师,或者说作为一个启蒙主义者,我们所追求的,而且也是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成为我们的学生儿童时代‘一个美好的回忆’中的一个有机部分。尽管他们以后在现实生活影响下,会走上不同的道路,即使走向歧途,童年的美好、神圣的记忆却是无法抹去的……一个人有过、还是不曾有过这样的人生经历,是大不一样的。我们的意义和价值正在于以自己的存在,向学生证明,尽管不合时宜,人还可以以那样一种方式生活的。”
我想说,做一个“有故事”的老师真好!做一个让孩子的童年“有一个美好的回忆”的老师真好!因为,这意味着他“发现了儿童”!相反,一个眼睛只盯着分数、心中只惦记考试成绩的老师,他的生活是多么的单调而又枯燥!他的教育又是多么的乏味而又苍白啊!
爱,不会徒劳
有人说:“人的内心有两根琴弦,一根是魔鬼的弦,一根是天使的弦,而教师的责任就是拨动学生心中那根天使的弦。如果我们冷落了自己心中那根天使的弦,我们怎么可能去拨动学生心中那根天使的弦?”
行走在曾老师的文字里,会时时体验到他给学生的那种别样的爱。他心里总是装着学生,他说他“内心深处有一份在乎,在乎讲台下的每一个学生”。
他说,“课堂上的教学是以课后与学生所积累的感情为基础的”,“真诚是打动学生的制胜法宝”。他帮助学生树立“和自己比”的“标准观”,为了鼓励学生,他给学生颁发“特别进步奖”。曾老师认为,“做人永远比学习来得重要”,他从不拿孩子的过去说事,从不向家长告状;他会给“无可救药”孩子一个机会,也会给“厉害”孩子一个震慑。他喜欢做个“偏心”的老师,班里缺什么风气,就“偏向”那些具备这种风气的孩子。他总是把学生的安全放在心上,有一次,一个孩子“逃课”了,他马上骑自行车去家访,他说“如果老师的腿脚快些,安全隐患就会少很多”。他给“偷东西”的孩子留下自尊,给有“早恋”倾向的孩子以正确的引导,悉心呵护孩子们的情感世界……曾老师就是这样,利用各种办法“激发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靠他的“真性情”去感动、感化每一个孩子。但是,曾老师的爱并非只停留在“泛”的层面上。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他认为班级管理应该规则先行,“有威信的老师是有原则的”。他主张“强势”排座,课堂上必须有纪律,学生应该养成善于倾听的习惯,杜绝抱怨作业多的现象……
曾老师用他的爱与智慧为孩子们打造出一个温馨、安全、快乐的家。他教孩子有个好心态;要求孩子们孝顺父母,有一颗感恩的心;帮助学生树立自信,教育孩子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接下来,曾老师“要做的就是,创造各种让学生表现自己的机会,尽可能地举行各类活动。教会学生从中发现自己,建立自信,从而全方位得取得进步”。他为孩子将来健全发展打下了良好的精神的底子。周国平说,教育一是让学生感到幸福,一是让学生变得出色。曾老师的学生已经或者正在朝这个方向发展。
曾老师爱孩子,孩子也爱曾老师。一个孩子在日记本上写道:“曾老师是我最好的老师,永远记住曾老师”!毋庸置疑,这是对曾老师最好的褒奖,也是孩子们的共同心声。
曾纪洲老师不仅“润泽了孩子的人生”,也铸就了自己诗意而神圣的精神生活。他的坚守,验证了一句话:“爱,不会徒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