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大学通识学习

来源 :大学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hsoft197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幸与运
  2007年,我进入复旦大学求学,完全是因缘际会的幸运。其时,高考改革刚起步,复旦自主招生“名额少、门槛高、考试难”。上海十万高中毕业生,约一万人报名,仅预录取三百名、试点生(过一本线录取)两百名。笔试为有名的“千分考”,即三小时考试两百题,从中取前两千人再面试选五百人。笔试我只得540分,是进入面试的起点分,名副其实的“压线生”。这样的角色有如戏剧中的“跑龙套”,陪着面试走一圈,基本上就会遭淘汰,故希望渺茫,不怀指望。因而网上公布录取名单时,我都未曾关注查看,而是同学告诉我,竟被录取为试点生。
  家人和我既惊诧,又喜出望外。现在想来,也许是面试前,师长教导自己:能入围即站上了竞技场,劣势者更要发挥出最佳状态。记得与五位教授面试交流,我应答顺利,甚至还与一教授争辩了几句,也许“因祸得福”,而得到青睐。这里似乎也体现了大学选才颇看重独立思考,拙倔和坚持有时会是成功的要素。
  但是,我在高考出现了失手,自我感觉发挥尚可,而考分偏低。虽仍为复旦录取,但从原填报志愿新闻系、法学系被调剂到五年制的预防医学专业。这在人们眼中是一冷门的边缘专业,心中颇有些纠结和无奈。报考学校和专业的选择,人们各有思考和目标:为追求理想、为兴趣爱好、为功利收益、为谋职生活、为承继事业……不一而足。
  仔细想想,这些又与社会变迁、职场兴衰、观念变化等相交集联系。当事的人们和学生可谓见仁见智,甚至在入校后学习中途也不乏要求转专业的。但就多数学生而言,谋职生存是最基本的要求,职业前景往往是高考学生选择专业的主要考虑。当今人们为此期望生活优裕些,也无可厚非。
  我那时候哪里想得到毕业时,医科比文科较易谋职。我们都不用到处去赶招聘会场,或投寄简历求职,反而是不少企事业单位来学校直接面试招录。预防医学专业适应的职业面甚广泛,谋职前景也较为乐观。从某种意义考量,大学选择就读专业真是无法比较优劣得失,好像只为命运机遇所定。
  只有用功不用功,没有无用功
  大学生的读书学习,尤其是本科教育,不仅是受业谋职,而是促进学生的心智进步,生活技能和人格素养的成长,本质上应是人生的自我教育。
  第一学年复旦进行书院式的通识教育,除必修的基础课程外,大多为选修课。事实上,网上选课却有些难以捉摸,那些名师名课似乎很难选上。我选上的几乎都不是热门课程,如伦理学、人类进化等等,甚至还选修了中古文采风流、民乐文化这样的“虚”课。通过学习,慢慢体察到书院式选课教育的特征即在于培育自主自学能力。应试灌输式教育学生是被动吸收,选修学习则为主动自我教育。选修课程的内涵往往是范畴广、容量大,老师的授课提纲挈领而内容有限,或是介绍提供参考咨询,要求和引导阅读;有些还要学生自行寻觅和查阅资料。以自学方式去比较、思考和鉴别,发展学生质疑探究、综合思索、融会贯通等能力,以加强提高整体智力素质。如:中古文采风流课程,对魏晋文学评价,用“风度”抑或“风骨”的歧义,就饶有意味;人类进化课程的“非洲起源说”和“多地区起源说”,科学思想史课程对生物遗传“基因”和“环境”作用影响的看法还不一致,见解分歧。学生对这些如发生兴趣,就需查阅文献资料,开展探索……真正深入地获取知识,提高素养。
  当今网络时代的环境,对学习更为有助,便利学生信息的获取共享,更有利于自我教育。但也容易造成某些弊端。有的人沉湎其中,不认真读书,懒散翘课等等;课程结束,却可下载拼凑成文应对,甚至抄袭作弊、学术不端。学生中一些事例印证:自学能力强者脱颖而出,不善于或缺少自学能力者则浅薄缺失、无所作为,甚至为网络所伤害。书院为每个学生对口一位教授导师指导课外学习。我的导师是理工科专业的副教授,还很有人文造诣。那时我正阅读《麦田守望者》,与导师曾网上交流,他指导我认识理解良知、友善等价值观的社会意义。后来我为此写了一篇小论文,导师还写了评论,这些都有助于我学生时代的思想成长。
  看来“无用”的选修课和课外阅读,好似为我们的大学生涯“打开一扇窗”、“吹来清新风”、“开拓新视界”。像我曾有过“文学梦”,其实知识肤浅、文采贫乏,对经典知之甚少,也缺乏理解赏析能力,选修课和课外阅读则给予了很大充实。书院的宿舍,将各系不同专业,来自不同地区的学生混搭安排,我的室友来自贵州、山西、浙江等处,朝夕相处,了解沟通,增进友谊和见闻,也是一种收获。学校的图书馆、各种讲座、社团活动……接触未见未闻的事物,参与文化技能和体育活动,使人的思想和生活境界扩大,在潜移默化中成长,启迪和丰富着人生。读书学习,看来只有用不用功,没有无用功。
  链接:关于复旦大学通识教育
  复旦大学有着非常重视本科生教育的传统,视之为学校最为基本的使命。在这个前提下,学校长期致力于推进本科教学改革,积极探索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方式。早在1980年代,苏步青、谢希德校长就倡导学生要全面发展,努力培养文理、理工相通的交叉型、复合型人才。1990年代,学校在全国率先启动学分制改革,提出“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求创新”的人才培养理念,将全校专业划分为13个学科大类,实施“通才教育、按类教学”。1990年代末以来,学校继续推进学分制建设,不断探索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包括进行课程结构调整,建设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扩大学生选课的自主权,推进教材和课程建设等。2002年,在全国率先进行转系转专业改革,推出第二专业、第二学位修读计划,为实施通识教育创造了条件。2004年,在《全面实施文理基础教育的方案》中,复旦作出“2005年保持目前按专业招生模式,先组建文理学院,新生不分专业管理,经过实际运转后,再实行新生不分专业入学”的重大决策。
  2005年9月,复旦大学成立复旦学院,作为推进通识教育改革的重要平台。所有一年级本科新生入学后不分专业,统一接受一至两年的通识教育,之后再进入专业院系学习。
  2005年11月4日,通识教育研究中心成立,借鉴国外先进通识教育成功经验并结合我国实际教育情况,研究并倡导科学合理的教育思想,为学校推进通识教育提供咨询和指导。
  2006年,复旦大学在全国率先实施自主选拔录取改革,实现通识教育的培养理念过程和人才选拔理念过程的对接。此前,全校曾经就此进行过讨论,即通识教育课程的设计必须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最终的共识是:大学必须培养“全面的人”。复旦根据通识教育的理念,构建了含六大模块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结构:文史经典与文化传承、哲学智慧与批判性思维、文明对话与世界视野、科技进步与科学精神、生态环境与生命关怀、艺术创造与审美体验。9月,复旦大学推出首批50门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此后,核心课程数量逐步增加,截止到2014年春季学期,共计建设核心课程近180门。
  2012年9月,学校正式组建了新的复旦学院(本科生院),整合了原复旦学院、教务处、本科招生办公室的职能和机构;全面推行住宿书院制度,所有学生都将在本科阶段有完整的书院生活。书院成为师生共有、共建、共享的文化场所和公共空间。同时,在校教学指导委员会下设通识教育委员会,负责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顶层设计和建设规划。
  2016年,在复旦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课程表上,出现了一批新的课程。180门通识教育核心课程重新规划,一些不符合通识教育培养目标的课程将进行调整。在原有六大模块的基础上,增加了新的模块:社会研究与当代中国。这七大模块共分50多个基本课程单元,不再按照自然科学、工程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等大科目进行分类。复旦大学将根据通识教育的目标,整合不同学科的教学内容,每个课程单元成立教学团队,不同院系、学科和专业的优秀教师共同规划同一个单元的课程,共同研讨教学读本。比如,原本文史经典中的子学,不再像过去那样,各个院系的老师各开各的课,而是在“诸子经典”这一基本课程单元中,由来自中文系、历史系、哲学系等不同院系的老师们共同组成“教研室”,对教学大纲、教学要求、教学读本等教学的各个方面进行研讨,重新整合。据悉,整个调整过程将持续3至5年。
  责任编辑:张蕾磊
其他文献
大连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2013级本科生阳秋兰,童年是在偏远的山村中度过的,尽管物质条件贫乏、交通不便、村里生活水平落后,但是父母视阳秋兰为掌中宝,乡亲们都善良醇厚,邻里间互帮互助。在父母的亲情和村民的淳朴友善的呵护中,幼小的阳秋兰茁壮成长。这样一种善良、美好的民风也深深地影响了阳秋兰,使得她总是心存感恩,坚持帮助他人。  阳秋兰对于离开家乡前往大学的那天印象极为深刻。  那一天,全村老人、小孩、男
梳理2015年6月中旬以来召开的17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其中有13次都研究了支持创业创新的相关政策。  6月11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对农民工、大学生、退役士兵的返乡创业,  确定将从创业场所、资金支持、创业培训等5个方面提供支持。  事实上,随着全国范围内掀起新农村建设的大潮,发展效益农业,农业产业化经营,  科技化道路是未来我国农村经济、农业经济发展的方向,这给大学生在农村创业提供了广阔的施展空间。
我跟老妈的关系一向都好,  但母女之间微妙的关系也是经过了层层进化的。  特别小的时候老妈是我的偶像,好似哆啦A梦和都教授的集合体,  所有问题她都能解决,需要时总会出现。  十来岁时,我认定老妈是“红卫兵”,而我是无辜的阶级敌人,想不通她怎么就剥夺了我的自由,凭啥老跟我过不去。自从上了清华大学,跟她的关系好似微风拂面,我能毫无顾虑地向前走,又隐隐感到她就在我身边,这种感觉舒服极了。遇到了挫折,她
与老何相识是在2016年的秋天,那时候我刚上大二。  “哎,嘿嘿嘿嘿。”这是老何的开场。  “哦,哈哈哈哈。”这是全班同学的回应。  上课时,老何从他那破旧的看起来却很有文艺风格的背包里拿出了《大学写作》教程。  “好,下面我们来学习如何写短篇小说。来来来,看我的PPT,不要看书。”  “老师,如果不看书的话,没办法划重点啊!”我有些惊奇。  “什么?!重点是个什么东西,我跟你们说,这本书没有重点
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中外经济比较研究中心是较早投身“一带一路”研究的学术机构。2016年,我们课题组对“一带一路”战略的政策视野、经济格局、文化基因、风险与防范、双向影响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解读和研究,研究成果——《“一带一路”:全方位的战略》由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公开出版。在参与研究的过程中,我对“一带一路”战略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体会:“一带一路”战略主要是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
海明威有本代表作名为《太阳照常升起》(The Sun Also Rises),2014年,美国经济史学家G克拉克也出了本书,名为The Son Also Rises。两者读音相仿,只差一“字”:太阳(sun)和子孙(son),克拉克的书中译名为《子孙照样发达》。  克拉克收集了海量的历史档案,他发现世界各国各时代,社会上层人士和下层人民要向社会平均水平的“回归”,都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常常绵亘数代
编者按:本刊推出全国首个特聘漫画家专栏  为加强全国漫画大师间的学术交流,推动中国漫画创作形成独具特色的风格和流派,用强而精的中国风貌加速塑造动漫领域的中国文化自信,大学生杂志社联手北京电影学院漫画家孙立军教授推出“特聘漫画家”专栏,集中展示孙立军先生及孙先生本人许可确认的其他相关漫画家的作品。  本刊将在每期杂志中专门拿出固定的版面刊登孙立军教授近年创作的系列主题漫画作品,系统介绍中国漫画创作的
小时候,我挺不喜欢我爸的一个习惯:每天早上醒来,穿了衬衣,靠在床头,盯着电视机发呆。  电视机是关着的,他就那么坐着不动,也不起,足有半个小时之久,等到我妈把饭菜端上桌子,一遍遍说菜都凉了,他才起身。  我问老爸:“每人早上起床都要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他猜了刷牙洗脸叠被甚至穿鞋,我说:“通通不对,是睁开眼睛。”老爸笑了:“我睁开眼睛半小时还没起床呢!”我摇着小脑袋叹息着“早起的鸟儿有虫吃”走开了
在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代背景下,如何维持教育高水准?  在高度功利化商品化的社会中,如何使大学保持安静、相对不功利,远离商业化?  在全球化时代,如何兼顾坚持中国文明的主体性?  甘阳认为,通过大学通识教育,可以训练出大学生最基本的思考能力,从根本上提高本科生的质量。  他山之石有哪些?  所谓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就是common education,它是指非专业性、
很多人都以为,莱斯大学(Rice University)作为一所“米大学”(直译),它一定是一所卖米的农业学院。但其实它——不卖米!不仅不卖米,学生们还吐槽食堂伙食很一般。但这所学校竟然是2017年全美“最佳生活质量”大学的获奖者。why?原来,能够获得学生的欢心,源于它丰富多元的校风和传统。比如说仿若“蛇精病”一般的O-week,放飞自我的裸奔传统,还有专门服务单身狗的“心动派对”。  纯洁度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