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要求我们改变传统的“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的旧观念,这就意味着学生必须由以前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到积极地进行知识的建构上来,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动参与者。那么如何帮助学生培养主动学习的能力,进而进行积极的知识建构呢?
一、传统教育的症结
1.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中心。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着教师转。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处于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教师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来源,在课堂教学中是主演,学生必须通过教师的教学,才能获得必要的知识。这种现状,导致了教学运行体系的相对封闭,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生机和乐趣,学生处于一种被动地位,缺乏兴趣。
2.分数是评价学生的唯一尺度。“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的课堂教学评价常常用一个标准——分数来衡量学生,其目的是鉴别对错、区别优劣。由于目的与手段的背离,教学评价未能看到教学活动是双主体活动,割裂了教与学的关系,使教师与学生成了对立的两面,而不是获得共同发展。同时,教学评价多在教学结束后进行,未能与课程、教学有机结合,不能有效地反馈信息,失去了主动调控的机制,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开发。
二、知识建构展开探讨
我们倡导新的主动学习方式,使其成为新课程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的原因是:主动学习能力的培养必须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和提升,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学生的独特需要,促进学生有特色的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终身学习的兴趣和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1.教育教学是一种以“知识建构”为核心,为学生创设良好环境与支撑的过程。课程实施与设计为学生进行“知识建构”创造“情境性”和“协作性”的互动环境,推动学生在“知识建构”中获得发展。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以往教学的预设性的要求,导致了教学运行体系的相对封闭。传统的教学因为预设和封闭,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生气和兴趣,所以我们要强调师生间的信息交流和实现师生互动进而达成共识,共同发展。对教学而言,交往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开放,个性凸显,个性张扬,创造性得到释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与学生一起分享理解,意味着角色定位的转换,是自己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实现自我的过程。
通过特定的情境,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形成学习任务,展开学习活动;通过特定的情境,使问题与学生的经验产生联系,“同化与顺应”新知识,改组或重建认知结构,这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启动环节。
2.“知识建构”的主题是学生,是主动的、能动的、积极的知识建构者,绝非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因此,教师要转变角色意识,成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合作者,学生应成为主动的探索者和自我管理者。新课程的改革对教师也提出与以往不同的要求。
(1)教师教育观念、知识结构、心理观念的更新,是新课程对教师提出的基本要求。首先,教师要摆脱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学生观,正确认识自己在课改中的地位、角色。其次,未来社会的知识结构是板块式的、集约化的结构。教师作为社会化的人,必须更新自己的知识,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最后,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扮演着多种角色,从多方面影响着学生的发展,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他还是学生的榜样、集体的领导者、人际关系的艺术家、心理治疗的工作者,以及学生的朋友和知己。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学活动是在师生双方的相互作用下共同完成的。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有在教师的指导作用下才能得以发挥,而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是建立在学生的主体作用之上的。只有当师生之间互相作用,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才能得以激发和培养,学生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2)教师要提高把握新课程的能力、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因材施教的能力。首先,新课程标准在保证教师对基础知识的教学、学生对基本能力培养的前提下,对教学内容做了增删,增加了一些新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体现新教材的意图,对应用性、实践性的知识,应有充分的重视。其次,教师要能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掌握常用的教学软件的使用,能独立制作课件。教师要能为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意识提供丰富多采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最后,教师要在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上下功夫。教师不仅要研究教法,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学法,从学生学习的认识理论的角度分析学生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
(3)学生应主动地进行知识建构。首先,学生的学习方式要转变。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的学习方式,建立调动发挥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学习模式。学生应主动地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其次,学生要积极主动地探索。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途径和方法,是主动学习的实质性的环节。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形成解决问题的“知识清单”,确定搜集信息的途径和方法,搜集、分析和处理所需的信息,解决问题,完成学习任务。再次,学生要学会协作学习。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交流、讨论自主探索的学习成果,共享集体智慧,拓展个体的知识视野,是形成学生表现、交往、评价和批判能力的重要环节。最后,学生要学会学习效果的自我评价,主要包括个体的自我评价和学习小组对每个成员的评价。我们应强调对学生整体的综合评价,强调学习过程的评价,提供开放的、实况的评价,以充分反映学生的水平差异。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说:“记录在纸上的思想就如同某人留在沙上的脚印,我们也许能看到他走过的路径,但若想知道他在路上看见了什么东西,就必须用我们自己的眼睛。”通过主动的积极的建构,在环境、教师、学生的共同作用下,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必能得到培养,课堂的教学效率必能得到有效提升。
一、传统教育的症结
1.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中心。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着教师转。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处于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教师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来源,在课堂教学中是主演,学生必须通过教师的教学,才能获得必要的知识。这种现状,导致了教学运行体系的相对封闭,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生机和乐趣,学生处于一种被动地位,缺乏兴趣。
2.分数是评价学生的唯一尺度。“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的课堂教学评价常常用一个标准——分数来衡量学生,其目的是鉴别对错、区别优劣。由于目的与手段的背离,教学评价未能看到教学活动是双主体活动,割裂了教与学的关系,使教师与学生成了对立的两面,而不是获得共同发展。同时,教学评价多在教学结束后进行,未能与课程、教学有机结合,不能有效地反馈信息,失去了主动调控的机制,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开发。
二、知识建构展开探讨
我们倡导新的主动学习方式,使其成为新课程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的原因是:主动学习能力的培养必须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和提升,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学生的独特需要,促进学生有特色的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终身学习的兴趣和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1.教育教学是一种以“知识建构”为核心,为学生创设良好环境与支撑的过程。课程实施与设计为学生进行“知识建构”创造“情境性”和“协作性”的互动环境,推动学生在“知识建构”中获得发展。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以往教学的预设性的要求,导致了教学运行体系的相对封闭。传统的教学因为预设和封闭,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生气和兴趣,所以我们要强调师生间的信息交流和实现师生互动进而达成共识,共同发展。对教学而言,交往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开放,个性凸显,个性张扬,创造性得到释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与学生一起分享理解,意味着角色定位的转换,是自己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实现自我的过程。
通过特定的情境,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形成学习任务,展开学习活动;通过特定的情境,使问题与学生的经验产生联系,“同化与顺应”新知识,改组或重建认知结构,这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启动环节。
2.“知识建构”的主题是学生,是主动的、能动的、积极的知识建构者,绝非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因此,教师要转变角色意识,成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合作者,学生应成为主动的探索者和自我管理者。新课程的改革对教师也提出与以往不同的要求。
(1)教师教育观念、知识结构、心理观念的更新,是新课程对教师提出的基本要求。首先,教师要摆脱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学生观,正确认识自己在课改中的地位、角色。其次,未来社会的知识结构是板块式的、集约化的结构。教师作为社会化的人,必须更新自己的知识,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最后,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扮演着多种角色,从多方面影响着学生的发展,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他还是学生的榜样、集体的领导者、人际关系的艺术家、心理治疗的工作者,以及学生的朋友和知己。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学活动是在师生双方的相互作用下共同完成的。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有在教师的指导作用下才能得以发挥,而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是建立在学生的主体作用之上的。只有当师生之间互相作用,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才能得以激发和培养,学生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2)教师要提高把握新课程的能力、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因材施教的能力。首先,新课程标准在保证教师对基础知识的教学、学生对基本能力培养的前提下,对教学内容做了增删,增加了一些新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体现新教材的意图,对应用性、实践性的知识,应有充分的重视。其次,教师要能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掌握常用的教学软件的使用,能独立制作课件。教师要能为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意识提供丰富多采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最后,教师要在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上下功夫。教师不仅要研究教法,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学法,从学生学习的认识理论的角度分析学生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
(3)学生应主动地进行知识建构。首先,学生的学习方式要转变。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的学习方式,建立调动发挥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学习模式。学生应主动地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其次,学生要积极主动地探索。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途径和方法,是主动学习的实质性的环节。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形成解决问题的“知识清单”,确定搜集信息的途径和方法,搜集、分析和处理所需的信息,解决问题,完成学习任务。再次,学生要学会协作学习。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交流、讨论自主探索的学习成果,共享集体智慧,拓展个体的知识视野,是形成学生表现、交往、评价和批判能力的重要环节。最后,学生要学会学习效果的自我评价,主要包括个体的自我评价和学习小组对每个成员的评价。我们应强调对学生整体的综合评价,强调学习过程的评价,提供开放的、实况的评价,以充分反映学生的水平差异。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说:“记录在纸上的思想就如同某人留在沙上的脚印,我们也许能看到他走过的路径,但若想知道他在路上看见了什么东西,就必须用我们自己的眼睛。”通过主动的积极的建构,在环境、教师、学生的共同作用下,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必能得到培养,课堂的教学效率必能得到有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