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瑛静是南宁沛鸿民族中学的一名化学老师。1984年,黄瑛静从广西师范学院化学系毕业后,一直在教学一线辛勤耕耘。工作26年间,她担任班主任22年。
黄瑛静认为,教育是“以心灵感应心灵”的过程,对教育的追求,不仅是追求教学上的高效成功,更重要的是师生情感的投入。给学生无私的帮助与无尽的鼓励,关心学生,尊重学生,对学生不离不弃,充满希望,是黄瑛静的教育特色。当学生犯错时,黄瑛静总会给学生留下思想情绪缓冲的余地,给学生留有下台阶的空间。她对学生亲切温和,平等民主,和学生有许多共同语言,相处起来亲如兄弟姐妹,深得学生信任和喜爱。
一
学生黄某某,高二文理分班的时候分到黄瑛静所带的班。刚开始,黄某某在上晚自习的时候老借口胃不舒服,要请假。黄瑛静见他瘦瘦弱弱的,信以为真,就答应了,没想到没过多久,他连白天也借口不舒服,常常要请假。黄瑛静很纳闷,和黄某某的妈妈联系,询问黄某某的身体情况。黄妈妈伤心地说,这都是黄某某的伎俩,他一定又跑去网吧玩了。黄瑛静后来了解到,黄妈妈为戒掉黄某某的网瘾可谓煞费苦心:黄妈妈盛怒之下把电脑给摔烂了,也曾经为此多次打、骂黄某某,有一次还罚黄某某跪了整整一个晚上。黄某某对妈妈怀恨在心,已经几个月不和妈妈说话了。了解情况后,黄瑛静既心疼又着急,她找到黄妈妈,对她说,爱是一份责任,也是一份期待,教育是一个过程,我们要看到它的持久性和效果的滞后性,要学会等待。孩子现在已经长大了,有很强的自尊心,请你先配合我,不要再打骂他,剩下的工作由我来做。对儿子恨铁不成钢的妈妈答应了。
一直和学生往来密切的黄瑛静深深地感受到,现在的中学生思想和心理状况复杂多变,独立意识强烈,而且社会责任感和自我意识都比以前的学生要来得强烈。他们在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待、日益繁重的学习和升学压力的重重重压下,较之他们的学长,更渴望得到温暖,更渴望得到认可和表扬。黄瑛静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寻找每一次促进学生改变的切入点。
从那时起,黄瑛静经常找黄某某闲聊。黄瑛静和学生交谈,一般不是就事论事,她会退一步,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她认为,老揪着学生犯下的错误滔滔不绝,会引起学生的反感,乃至产生抵触情绪,所以,她从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角度出发,给黄某某讲发生在生活和新闻题材里的网瘾少年的故事;让他看看网瘾少年是如何痴迷网络游戏,而他的父母对少年的这种行为是如何地痛彻心肺,并让黄某某换位思考,“如果你是这个网瘾少年的家人,你会怎么想,你会怎么做”?对于黄某某自己的事情,黄瑛静总是点到即止,更多的是和他聊学习,聊同学朋友之间的相处,聊他喜欢的事,聊美好的未来。让他知道老师很关心他,并处处流露出“老师看好你”的信息。一发现黄某某的点滴进步,黄瑛静就在班上放大来表扬他,并持续不断地鼓励他:只要你认真做事、专心学习,一定会有进步。渐渐地,黄某某在学习上有了进步,获得了初步的成就感,他转变了。有一天,黄妈妈万分欣喜地打电话给黄瑛静,说:“黄老师,今天孩子主动和我讲话了,谢谢你啊。”黄瑛静告诉黄妈妈,这个时候可以把家里的电脑重新组装起来,周六的时候给黄某某玩一个小时。黄妈妈按照黄瑛静的话去做,大大缓和了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到了高三,黄某某主动远离网络游戏,把全部心思放在学习上,终于考上了二本院校。黄妈妈喜极而泣,激动地紧握黄瑛静的手,说:“黄老师,太感谢你了,要不是你,还不知道我们家孩子会变成什么样呢!”
学生卢某某,是班里的团支书,他学习成绩虽然不是特别拔尖,但是为人憨厚老实,乐于为班级服务。高三上学期,有学生发现卢某某和班里的一个女同学恋爱了,学生们对此很有意见,纷纷向黄瑛静反应情况,提议撤掉卢某某团支书的职务。和多名学生交流之后,黄瑛静觉得学生们的提议很有道理,但是如果真的撤掉卢某某团支书的职务,一定会在这个孩子心灵上留下巨大的阴影,直接影响他今后的人生走向。黄瑛静思忖着:教师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教师工作成败将影响学生的一生,所以处理这件事情一定要慎重,既不能挫伤学生们维护校规的积极性,也不能给卢某某带来伤害,怎么办呢?黄瑛静考虑到,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学生的自尊心越来越强,同时他们也具有很强的逆反心理,十七八岁的孩子,偶尔出现一些违纪问题和对异性的好感也在情理之中。对于早恋问题,学生特别敏感,这个时候,如果班主任还视早恋的学生为道德败坏,还采取批评教育、请家长、勒令改错的“老三篇”,教育效果的有效性可谓微乎其微。
黄瑛静左思右想,忽然想起以前看过的一篇文章——《生命中的大石头》,这篇文章主要是说,某教授先在一个大塑料罐子里装满大石头,学生以为大塑料罐子装满东西了,没想到教授又在大石头缝隙间填入小石头;在学生认为这回塑料罐子真的装满,不可能再装下任何东西的时候,教授又在大大小小的石头缝间填满沙子,此时,学生已经不敢确定罐子是否还能再装下别的东西。最后,教授拿出一瓶水,把它倒入罐子里……教授做这个讲座,主要是想说明:“如果你不首先把大石头放入罐子里,以后就不可能把它们全部放入罐子。”周末班会课时,黄瑛静给学生念了这篇文章,引导学生联想自己的现状,让学生在讨论中明白,在生活学习中,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有先后顺序,应该先做着急的重要的事情,也就是文中所说的“大石头”,然后再去做不是很急很重要的事情,也就是文中的“小石子”、“沙子”和“水”。如果先做那些不是很急很重要的事情,比如恋爱、游戏等,那么就没有时间去做很着急的很重要的事情了。作为学生,目前的 “大石头”就是学业,我们要先把学习这块“大石头”装进罐子里,对于其他那些目前不是特别重要的东西,可以缓一缓再放进去,不然你的生命将只会装满目前并不重要的“沙子”与“水”,而放不进学业这块“大石头”。从头到尾,黄瑛静没有批评团支书一个字。她相信,卢某某会明白她的用意的,学生们也会明白她的良苦用心的。果然,过了几天,卢某某主动找到她,承认自己早恋不对,并向她表示日后会慢慢改正,并请老师给他继续为班级服务的机会。就这样,卢某某果真当机立断停止了早恋,积极为班级服务,专心学习,后来考上了二本院校。黄瑛静就是这样细腻用心地关照学生的心灵和自尊,在和学生的广泛接触和个别谈话中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用身边的事实和平日里积累来的教育学生、引导学生的素材说话,教给他们做人做事的道理,解决他们思想中的症结。
二
黄瑛静以最本真的面目去面对学生,不带任何条件地去关爱他们,她对学生的爱,发自肺腑。她力求自己做到对学生“倾大写之爱,育大写之人”,每带一届学生,都能从思想、学习和生活上关注学生的成长。她每天早出晚归,学业上既要让先进生保持良好状态脱颖而出,又要对后进生倾注更多的关爱,促使他们快速成长。2007级(3)班的学生陈某某,学习成绩不尽如人意,英语学科的成绩更是让人头疼,按照他的成绩,要想通过全区会考的可能性很低。黄瑛静认为,最适合学生的教育也是最能促使学生展现出他最佳一面的教育,为了帮助陈某某提高成绩,黄瑛静根据他的学习特点,特别给他制订了复习计划,平时对他嘘寒问暖,加油鼓劲,使他顺利通过会考,并在2010年高考中上了三本线。
黄瑛静对学生的关爱,在高考前夕有集中的体现。高考前的几天和高考期间,黄瑛静表面上虽然不动声色,但心里比谁都着急,总担心学生会生病或因过度紧张而产生焦虑。她时刻关注着班级里的每一个学生,或与家长联系,或个别了解情况,或有针对性地做思想工作,进行心理调试。2010年高考前一天,在学生看考场前,黄瑛静给每一个学生送上一颗幸运星和一根棒棒糖。学生们都很高兴,他们从这颗幸运星和棒棒糖中,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怀、温暖与祝福。高考第二天,数学考题特别难,从考场出来,很多学生表现得非常沮丧。黄瑛静和其他学校的数学老师联系,发现这次数学试题就连重点中学的学生都认为很难做,许多学生也没做完,于是,她连夜打电话给学生,告诉他们她了解到的情况,安慰他们,叮嘱他们放宽心情,轻松应对第二天的考试。高考成绩出来后,全班上线率高达98.2%。
黄瑛静细腻的爱,更体现在对贫困生无微不至的热心帮助上。她经常给贫困生送衣物、鞋子和学习用品,帮学生交资料费。在高考前几个月,学生陈冬萍因家庭发生变故,生活变得极其拮据。黄瑛静不声不响地天天给陈冬萍煮两个鸡蛋,帮助她增加营养,常常煮饭菜给她吃,倡议并参与高中部党员给陈冬萍等贫困生捐款,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黄瑛静用她对学生无形的大爱,用她对教育的深情,培育出了一串串醉人的果实。她所带班级学风正纪律好,经常被评为校级先进班集体,其中2002年、2005年被评为南宁市中小学“优秀班集体”,2003年、2006年被评为自治区普通高中“先进班集体”。1997年、2000年、2004年、2007年及2010年所带班级在高考中本科上线率均列年级第一名。因工作出色,黄瑛静在2000年被评为南宁市教育系统师德先进个人、2007年被评为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小学优秀班主任,2010年获得南宁市“我最喜爱的老师”荣誉称号。
当一项项荣誉接踵而至,黄瑛静体会到的是鞭策和鼓励。如今,她刚送走一批学生,又根据学校的需要,接手带一个问题较多的高三毕业班,继续一如既往地努力着,对学生奉献着无私的爱。
黄瑛静认为,教育是“以心灵感应心灵”的过程,对教育的追求,不仅是追求教学上的高效成功,更重要的是师生情感的投入。给学生无私的帮助与无尽的鼓励,关心学生,尊重学生,对学生不离不弃,充满希望,是黄瑛静的教育特色。当学生犯错时,黄瑛静总会给学生留下思想情绪缓冲的余地,给学生留有下台阶的空间。她对学生亲切温和,平等民主,和学生有许多共同语言,相处起来亲如兄弟姐妹,深得学生信任和喜爱。
一
学生黄某某,高二文理分班的时候分到黄瑛静所带的班。刚开始,黄某某在上晚自习的时候老借口胃不舒服,要请假。黄瑛静见他瘦瘦弱弱的,信以为真,就答应了,没想到没过多久,他连白天也借口不舒服,常常要请假。黄瑛静很纳闷,和黄某某的妈妈联系,询问黄某某的身体情况。黄妈妈伤心地说,这都是黄某某的伎俩,他一定又跑去网吧玩了。黄瑛静后来了解到,黄妈妈为戒掉黄某某的网瘾可谓煞费苦心:黄妈妈盛怒之下把电脑给摔烂了,也曾经为此多次打、骂黄某某,有一次还罚黄某某跪了整整一个晚上。黄某某对妈妈怀恨在心,已经几个月不和妈妈说话了。了解情况后,黄瑛静既心疼又着急,她找到黄妈妈,对她说,爱是一份责任,也是一份期待,教育是一个过程,我们要看到它的持久性和效果的滞后性,要学会等待。孩子现在已经长大了,有很强的自尊心,请你先配合我,不要再打骂他,剩下的工作由我来做。对儿子恨铁不成钢的妈妈答应了。
一直和学生往来密切的黄瑛静深深地感受到,现在的中学生思想和心理状况复杂多变,独立意识强烈,而且社会责任感和自我意识都比以前的学生要来得强烈。他们在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待、日益繁重的学习和升学压力的重重重压下,较之他们的学长,更渴望得到温暖,更渴望得到认可和表扬。黄瑛静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寻找每一次促进学生改变的切入点。
从那时起,黄瑛静经常找黄某某闲聊。黄瑛静和学生交谈,一般不是就事论事,她会退一步,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她认为,老揪着学生犯下的错误滔滔不绝,会引起学生的反感,乃至产生抵触情绪,所以,她从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角度出发,给黄某某讲发生在生活和新闻题材里的网瘾少年的故事;让他看看网瘾少年是如何痴迷网络游戏,而他的父母对少年的这种行为是如何地痛彻心肺,并让黄某某换位思考,“如果你是这个网瘾少年的家人,你会怎么想,你会怎么做”?对于黄某某自己的事情,黄瑛静总是点到即止,更多的是和他聊学习,聊同学朋友之间的相处,聊他喜欢的事,聊美好的未来。让他知道老师很关心他,并处处流露出“老师看好你”的信息。一发现黄某某的点滴进步,黄瑛静就在班上放大来表扬他,并持续不断地鼓励他:只要你认真做事、专心学习,一定会有进步。渐渐地,黄某某在学习上有了进步,获得了初步的成就感,他转变了。有一天,黄妈妈万分欣喜地打电话给黄瑛静,说:“黄老师,今天孩子主动和我讲话了,谢谢你啊。”黄瑛静告诉黄妈妈,这个时候可以把家里的电脑重新组装起来,周六的时候给黄某某玩一个小时。黄妈妈按照黄瑛静的话去做,大大缓和了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到了高三,黄某某主动远离网络游戏,把全部心思放在学习上,终于考上了二本院校。黄妈妈喜极而泣,激动地紧握黄瑛静的手,说:“黄老师,太感谢你了,要不是你,还不知道我们家孩子会变成什么样呢!”
学生卢某某,是班里的团支书,他学习成绩虽然不是特别拔尖,但是为人憨厚老实,乐于为班级服务。高三上学期,有学生发现卢某某和班里的一个女同学恋爱了,学生们对此很有意见,纷纷向黄瑛静反应情况,提议撤掉卢某某团支书的职务。和多名学生交流之后,黄瑛静觉得学生们的提议很有道理,但是如果真的撤掉卢某某团支书的职务,一定会在这个孩子心灵上留下巨大的阴影,直接影响他今后的人生走向。黄瑛静思忖着:教师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教师工作成败将影响学生的一生,所以处理这件事情一定要慎重,既不能挫伤学生们维护校规的积极性,也不能给卢某某带来伤害,怎么办呢?黄瑛静考虑到,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学生的自尊心越来越强,同时他们也具有很强的逆反心理,十七八岁的孩子,偶尔出现一些违纪问题和对异性的好感也在情理之中。对于早恋问题,学生特别敏感,这个时候,如果班主任还视早恋的学生为道德败坏,还采取批评教育、请家长、勒令改错的“老三篇”,教育效果的有效性可谓微乎其微。
黄瑛静左思右想,忽然想起以前看过的一篇文章——《生命中的大石头》,这篇文章主要是说,某教授先在一个大塑料罐子里装满大石头,学生以为大塑料罐子装满东西了,没想到教授又在大石头缝隙间填入小石头;在学生认为这回塑料罐子真的装满,不可能再装下任何东西的时候,教授又在大大小小的石头缝间填满沙子,此时,学生已经不敢确定罐子是否还能再装下别的东西。最后,教授拿出一瓶水,把它倒入罐子里……教授做这个讲座,主要是想说明:“如果你不首先把大石头放入罐子里,以后就不可能把它们全部放入罐子。”周末班会课时,黄瑛静给学生念了这篇文章,引导学生联想自己的现状,让学生在讨论中明白,在生活学习中,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有先后顺序,应该先做着急的重要的事情,也就是文中所说的“大石头”,然后再去做不是很急很重要的事情,也就是文中的“小石子”、“沙子”和“水”。如果先做那些不是很急很重要的事情,比如恋爱、游戏等,那么就没有时间去做很着急的很重要的事情了。作为学生,目前的 “大石头”就是学业,我们要先把学习这块“大石头”装进罐子里,对于其他那些目前不是特别重要的东西,可以缓一缓再放进去,不然你的生命将只会装满目前并不重要的“沙子”与“水”,而放不进学业这块“大石头”。从头到尾,黄瑛静没有批评团支书一个字。她相信,卢某某会明白她的用意的,学生们也会明白她的良苦用心的。果然,过了几天,卢某某主动找到她,承认自己早恋不对,并向她表示日后会慢慢改正,并请老师给他继续为班级服务的机会。就这样,卢某某果真当机立断停止了早恋,积极为班级服务,专心学习,后来考上了二本院校。黄瑛静就是这样细腻用心地关照学生的心灵和自尊,在和学生的广泛接触和个别谈话中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用身边的事实和平日里积累来的教育学生、引导学生的素材说话,教给他们做人做事的道理,解决他们思想中的症结。
二
黄瑛静以最本真的面目去面对学生,不带任何条件地去关爱他们,她对学生的爱,发自肺腑。她力求自己做到对学生“倾大写之爱,育大写之人”,每带一届学生,都能从思想、学习和生活上关注学生的成长。她每天早出晚归,学业上既要让先进生保持良好状态脱颖而出,又要对后进生倾注更多的关爱,促使他们快速成长。2007级(3)班的学生陈某某,学习成绩不尽如人意,英语学科的成绩更是让人头疼,按照他的成绩,要想通过全区会考的可能性很低。黄瑛静认为,最适合学生的教育也是最能促使学生展现出他最佳一面的教育,为了帮助陈某某提高成绩,黄瑛静根据他的学习特点,特别给他制订了复习计划,平时对他嘘寒问暖,加油鼓劲,使他顺利通过会考,并在2010年高考中上了三本线。
黄瑛静对学生的关爱,在高考前夕有集中的体现。高考前的几天和高考期间,黄瑛静表面上虽然不动声色,但心里比谁都着急,总担心学生会生病或因过度紧张而产生焦虑。她时刻关注着班级里的每一个学生,或与家长联系,或个别了解情况,或有针对性地做思想工作,进行心理调试。2010年高考前一天,在学生看考场前,黄瑛静给每一个学生送上一颗幸运星和一根棒棒糖。学生们都很高兴,他们从这颗幸运星和棒棒糖中,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怀、温暖与祝福。高考第二天,数学考题特别难,从考场出来,很多学生表现得非常沮丧。黄瑛静和其他学校的数学老师联系,发现这次数学试题就连重点中学的学生都认为很难做,许多学生也没做完,于是,她连夜打电话给学生,告诉他们她了解到的情况,安慰他们,叮嘱他们放宽心情,轻松应对第二天的考试。高考成绩出来后,全班上线率高达98.2%。
黄瑛静细腻的爱,更体现在对贫困生无微不至的热心帮助上。她经常给贫困生送衣物、鞋子和学习用品,帮学生交资料费。在高考前几个月,学生陈冬萍因家庭发生变故,生活变得极其拮据。黄瑛静不声不响地天天给陈冬萍煮两个鸡蛋,帮助她增加营养,常常煮饭菜给她吃,倡议并参与高中部党员给陈冬萍等贫困生捐款,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黄瑛静用她对学生无形的大爱,用她对教育的深情,培育出了一串串醉人的果实。她所带班级学风正纪律好,经常被评为校级先进班集体,其中2002年、2005年被评为南宁市中小学“优秀班集体”,2003年、2006年被评为自治区普通高中“先进班集体”。1997年、2000年、2004年、2007年及2010年所带班级在高考中本科上线率均列年级第一名。因工作出色,黄瑛静在2000年被评为南宁市教育系统师德先进个人、2007年被评为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小学优秀班主任,2010年获得南宁市“我最喜爱的老师”荣誉称号。
当一项项荣誉接踵而至,黄瑛静体会到的是鞭策和鼓励。如今,她刚送走一批学生,又根据学校的需要,接手带一个问题较多的高三毕业班,继续一如既往地努力着,对学生奉献着无私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