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堂“提问”成为“学问”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song45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低年级相比,高年级阶段的教学指导活动开始向着人文意识、文化品位等方向靠拢。随着小学生的不断成长,其所拥有的阅读欲望、文化学习需求、人文情感开始在课堂中表现出来。对课堂提问进行调整,在教学的过程中激发学生探寻语文要素兴趣,才能实现课堂的育人功能最大化。因此,教师需要提高提问的有效性,鼓励学生深度思考,这样才能转化其“被动学习”的角色,觉醒其语文学习意识。

一、围绕语文课程提问,明确学习方向


  “提出一个问题远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借由对问题的重申、强调,学生能够依靠教师的语言明确掌握当前的学习方向,进而对自身的学习问题、学习方法进行调整。我国一直推行一对多的教育指导制度,强调教师的提问在教学环节所发挥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保障提问的有效性,确保提问活动能够调动学生的互动兴趣,才能完成教学任务。但在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提问重点依旧落在基础知识、修辞手法上。对于高年级小学生来说,浮于表面的提问不能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也无法使其感受到语文课堂带来的乐趣。教师应该围绕高年级小学生所积累的语文知识、学习灵感开展教学活动,尊重学生的语文技能在教学活动中的表现,强调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应用。
  以统编版小语五年级上册《将相和》的教学为例。教师针对课文发起提问,对学生的原有积累、相关知识进行检测。在这一环节,可布置不同的教学问题:课文《将相和》能够分成哪几个部分?你能否结合自己所学的历史知识对廉颇、蔺相如的形象进行分析?学生将课文分为渑池之会、负荆请罪、将相和三个部分,对各个环节的语文知识进行解读。部分学生则会根据自身的文化积累对有关故事进行重新讲解,分析廉颇轻视蔺相如的深层原因。廉颇、白起、王翦、李牧是“战国四大名将”,出兵伐齐大胜,击退燕国大军,包围燕都三月之余。辉煌的战绩是缘于惊人的能力。因此,廉颇“功成”是他轻视蔺相如的根本原因。从学生感兴趣的角度进行提问,为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二、围绕生活经验提问,导引思维方式


  语文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极为密切。如果教师能够对生活中的语文知识进行讲解,学生必然能够在现实中重新解读语文概念,进而完成文化积累、作品阅读等任务。作为学生的引导者,教师必须强调生活经验在语文教学环节所发挥的作用,借助生活经验提问题,才能保障提问活动的有效性。
  以统编版小语五年级下册《刷子李》的教学为例。教师可结合学生生活经验提出互动性问题:你们在现实生活中是否参与过墙壁粉刷工作?学生围绕自己的生活经验、观察经验展开论述,对墙壁的粉刷技巧、粉刷方法进行描述:从调制颜料到粉刷墙壁,从颜料干燥到辅助线描绘等。学生的表述无法展现出科学性、可读性的特点,当学生对自己的语言进行整理时,“味如嚼蜡”的评价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创作兴趣。教师可提出思考性问题:《刷子李》是如何表现刷子李的高超技巧的?学生对其进行理性分析。部分学生认为,课文中并没有对刷子李的粉刷技巧进行过多的描述,《刷子李》的创作目的只是介绍刷子李这个人。部分学生则会对文章的细节进行抽丝剥茧式的解读:刷子李粉刷屋顶身上都没有白点,裤子上的白点是抽烟时烧出来的洞;他有言在先,“有一个白点不要一分钱”,这更是对其技术的无比自信。对于这样一个自信心爆棚、常年从事粉刷事业的匠人来说,描写他的粉刷技巧只是累赘,不如写他的自信、他的规矩,进而感受他的技巧。从生活经历进行提问,能够实现“抛砖引玉”的目的。学生能够对自身的表达缺点形成初步的认识,学习文本的表达技巧;也能够对文本材料进行理性分析,获得新知。

三、围绕学习技能提问,解决短板问题


  高年级小学生已经具备了相当的语文学习经验,但实际语文教学过程中不包含“自省”这一内容,学生的学习痛点、学习错误并不能得到及时纠正。随着教学活动的不断推进,问题逐渐演化为缺弊,进而影响到学生语文技能的正常发展。从语文教学活动来看,学习能力差、只会死记硬背、缺乏学习兴趣等问题依旧常见,学生很难对语文知识进行深入分析。教师可尝试围绕学生的语文学习技巧开展指导,在对学生的技能进行指导的同时,完成教学任务。
  以统编版小语六年级上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的教学为例。教师可就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方法进行提问:你是如何学习古诗词的?部分学生直接以“死记硬背”来回答。这种学习方法费时费力,在对学生的学习态度给予肯定的同时,应避免推广这种学习方式。部分学生则强调文本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元素,先对文本进行翻译,再对古诗词进行解读:《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描写了夏日西湖大雨来临之前的情状,“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这是对雨前、雨中的描写;“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这是对雨后、雨过的描写。作者以时间为参考线,对西湖的雨景进行了描绘。一些学生则从作者的角度入手:苏轼,一代文豪,恃才放旷,一生郁郁不得志,不是在做官,就是在做官被贬的路上,但其乐观的态度并没有改变,他的作品必然是乐观且积极的。学生从作者、材料等角度讲述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而提升学习古诗文的能力。

四、围绕课文外延提问,培养文化品位


  语文课程与文化材料之间保持着较为频繁的互动关系,在教学指导活动中,教师不仅要对课内材料的价值进行强调,更要对课外文本进行解读。高年级小学生有阅读经验,能够依靠课外文本素材与教师进行互动。当教师对学生的阅读成果进行提问时,学生会获得被认可、被肯定的满足感,进而积极参与语文教学活动。
  以统编版小语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的教学为例。教师就《三国演義》提出问题,或是提问学生最喜爱的角色,或是回忆《三国演义》中的经典章节。在这一环节,学生可结合自己所积累的文化知识对教师的问题进行作答。部分学生注重“还原历史”,给出多个三国冷知识:在真正的历史上,“借东风”的是周瑜,草船借箭的是鲁肃,诸葛亮是被作者神化的角色。部分学生则对人物形象、台词进行评价,如形容张飞的“长坂坡前一声吼,九曲黄河亦断流”,将多元人物带入课堂。提高语文教学的文化价值,丰富课堂中的趣味元素,激发学生多元解读经典,这才是有效提问的价值。
  总之,提问不应该仅是考查学生、检测学生的作用,科学的提问机制应该展现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语文情感的基本功能,借提问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在有效提问的带动下,教师应尝试借助提问构建文化课堂、互动课堂,强化语文知识的流动速度,以此来提高提问活动的有效性。
  作者简介:江苏省宜兴市高塍实验小学语文教师。
其他文献
文学与生活之间存在一个中间环节,即文学创作者对社会生活的体验。关于体验主要包括三个层面,即生活体验、艺术体验、生命体验。所谓生活体验,是创作的基础,它保证文学创作者的笔端生出真实的月亮,而不是虚假的投影。但生活体验往往是粗糙的,需要作家对其进行提炼加工,整个过程是美化生活的过程,也是进行艺术审美体验的过程,它保证了文章的艺术魅力。最后是生命体验,小说家陈忠实认为“生命体验由生活体验和艺术体验开始,
期刊
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古诗词教学是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由于古诗词丰厚的文化底蕴,而古诗词本身也比较晦涩难懂,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学习古诗词有着很大的难度。如今,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进一步强调了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古诗词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载体。而要学好古诗词,最重要的是领悟其意境内涵,把握其精神实质,因此意境教学成为有效的教学手段之一。一、何为“意境教学”  意境指的是
期刊
中华文明五千年历史长河,孕育了璀璨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拥有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是每一个中国人的骄傲;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是每个中国人的义务和责任。小学语文教师应当注重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笔者从识字教学、诗词教学、故事教学、习作教学四个方面讨论传统文化的渗透。一、传统文化,让识字教学生动形象  汉字,是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基础。随着教学方式的改进,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已经被摒弃,老
期刊
微课能够直接面向学习者,是一种新型学习资源。教师在使用微课教学时,应通过科学而合理的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向学生传递具体的知识点,使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学习或了解一个知识点,并且能够运用这一知识点。小学语文教师在制作微课时,应当寻找教学中的难点与重点,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一、寻找关键点,建立习作支架  小学中年级学生在写一段话的时候,应当按照时间发展的先后顺序有条有理地写。《金色的草地》第三自然段分时
期刊
农村小学中年级在写作的过程当中,普遍面临着一种现象,那就是习作素材的匮乏。客观上,在小学中年级学生习作中,学生经常会因为缺乏语言材料,而无法习作,甚至害怕习作。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样的,就意味着语文教师在面向农村小学中年级学生实施写作教学的时候,必须想方设法丰富学生的习作素材。当然,进行这种努力的教师并不在少数,但是客观地讲效果并不十分明显,因此,要想让农村小学中年级学生的习作素材真正能够得到丰富,教
期刊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颁布,作为实现核心素养重要途径的“学习任务群”也随之进入教学实践阶段,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从教师的教学目的看,教师需要借助任务群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思维品质的提升;从学生的学习目的看,学生需要借助任务群解决实际阅读中遇到的障碍。依据这些障碍结合实际的文本创设的任务情境即是真实的任务情境。真实的任务情境应是能满足学生阅读需求的任务情境。然而笔者在听课的过程中发现大多数教师都是
期刊
美籍学者罗斯·特里尔在其著作《毛泽东传》中说:“毛泽东是一位领袖、军事指挥家、共产主义者,同时他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也正是因为毛泽东这样一个特殊的身份,他的诗作才充分地表现出深刻而生动的革命精神,这是他诗作的一大特点。毛泽东的诗作散发着个性化的魅力,比如他在《念奴娇·昆仑》词作中将初稿“一截留中国”改为“一截还东国”,通过斟酌字句更好地体现了诗人的伟大抱负,化一般为显豁,变俗言为妙语。在毛泽东的
期刊
演讲是语言的艺术。演讲者极尽能事,巧妙布置演讲的结构,渲染演讲的语言,体现真实的情感,给人带来深邃的思想。言语之间表现出思想美、文学美的艺术感觉,同时又具有鼓动性,激发听众的思想,唤起听众的感情,扣动听众的心弦。可以说,演讲者将语言作为工具,并借助语言将自己体验到的感情传达给他人,他人又受到情感的感染,也体验到这种感情并获得启迪与教育。由于演讲文稿具有这样的美学特征,能够发挥思想传播、启迪教育、培
期刊
海德格尔认为在文学作品没有进入接受关系之前,只具有物质属性,它的最重要的审美性会被遮盖。所以要理解文学作品审美符号的意义,还应该深入到文学审美活动中进行创作与接受的互动。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文学作品的内涵和意义是不能靠自身力量释放出来的,它需要以读者的阅读作为产生条件。換句话说,文学潜在的审美价值只有通过接受方投入文学品鉴中,才能够被有效激活,文本意义才得以衍生。而接受并不是一味的赞美,文学接受活动
期刊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以爱为主题的课文不在少数,这符合初中语文教学的基本价值取向。学生理解文本中的爱,往往都是通过文本解读而实现的,当然这其中也离不开教师的引导。通过对比研究可以发现,不同风格的文本在描述爱这一主题时,手法往往是不一样的,这也就意味着学生在解读课文的时候,需要选择不同的切入角度,才能契合课文的解读需要。  《散步》是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中的一篇课文。课文从表面来看写的不过是一家人散步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