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留学生普通音乐教育课程的建构是以教师为主体的引导式课程——以学生为主体的顺应式课程——课程设置的主动构建过程。既要满足外国留学生的学习需求,又要传播中国优秀文化的精神,高中留学生普通音乐课程的建构包括课程总体设计分析,即该课程在专业教学中的定位,课程教学目标的设定,以及课程内容的选择、确定,能动的教学过程设计等。
一、课程设置的自然生长状态
(一)以教师为主体的引导式课程
高校留学生的音乐教育既不属于专业音乐教育,又区别于本土学生的音乐素质教育,是高校针对外国留学生开设的传播中国文化的艺术类课程。目前,这一课程尚无具体课程标准,大纲、教材等资料也一概全无。“中国歌曲”的课程建设只能处于自然生长状态,教学内容的选定与教学过程的安排完全由教师主宰。为介绍中国优秀的民族文化,本着民歌优先、流行为辅的原则,精心选用了一些中国典型民歌作为课程主要内容,辅之以少部分当代流行歌曲。但实施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因为留学生文化差异、年龄差距等因素,在个别歌曲教授中竟出现了学生不合作的现象,更由于外国学生天性自由、勇于表达的性格特点,课堂上一度表现出了与中国学生的沉闷、消极应付截然相反的喧嚣场面。
(二)以学生为主体的顺应式课程
第一,歌曲的内容、思想良莠不齐。留学生们喜欢的大多为流行歌曲,但因为对中文的掌握不够纯熟,他们不能充分了解歌曲含义,结果有些歌曲思想性差,内涵浅薄庸俗,既不利于学生的思想成长,更不能展示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故不宜在课堂中组织教学。
第二,学生选用各自喜欢的歌曲,众口难调。留学生因国别、族别、性别、兴趣等不同,喜欢的歌曲也千差万别。而相同之处在于,他们会很直接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意愿,纷纷提出听、学某个歌曲。教师无法厚此薄彼,结果往往是众口难调。
第三,教学形式单一,仅仅为歌曲教唱。各国留学生由于语言差异,英语成为课堂上的主要交流工具,但师生双方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彼此仍不能做深层次的交流。一旦涉及音乐术语或作品的文化内涵时,便会感到力不从心。结果是师生间手势、中文、英文交织,情急下学生们又操起本国语言,乱成一团。最后“中国歌曲”课程仅仅是唱“中国歌曲”,只保留了课程的外壳,其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等教学目标都不能得以实现。
二、课程设置的主动建构过程
(一)课程总体设计分析——课程在专业教学中的定位、课程教学目标
普通高校留学生的音乐教育属于选修课程,其教学目标可参照《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执行。也就是说,一是培养审美品位,提高人文素养;二是吸收优秀艺术成果,理解尊重多元文化;三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四是提高审美能力,促进全面和谐发展。
(二)课程内容的选择、确定
第一,对学生的心理发展有益的流行音乐。流行歌曲以其通俗的曲风、浅显易懂的歌词,总是容易得到全世界青少年的广泛青睐,所以在课程内容选取上,利用受众的心理期待,因势利导,使课堂更加活跃、生动。
第二,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民歌。中国民歌是中国音乐艺术的精粹,在“中国歌曲”课程中不可或缺。要让留学生乐学、学好中国民歌,关键是教师的引导。教学中应认识到,高校留学生普通音乐课程的实施,不仅仅是音乐传播,更是文化传播。教授时应介绍歌曲背景、描绘歌曲意境、引导鉴赏歌词等,多管齐下,多维度立体化地传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每个人都有对本民族、本国文化艺术的自豪感,教师可利用这种情感激发留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介绍传播本民族的音乐,充实课程内容。
(三)能动的教学过程设计
此过程包括教学程序设计、教学方法与手段确定等。在教学过程设计中,要以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思想为理念设计教学程序,改变以往单一的教师教唱形式,可让学生走向讲台成为教者。另外,还要和舞蹈、戏剧、播音主持、舞美等专业融合,变传统的师一生的单向、单一性学习为师—生、生一生、生一师之间的多向、多元互动性学习。今年暑假,我们学校来的许多意大利的留学生,正巧我们学校有音乐特长生,专业学习美声唱法的,我们学生和意大利留学生一起用中文和意大利文演唱了《我的太阳》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我们学生还有演唱意大利原文歌曲,这样也可以和留学生一起交流学习歌词的读音,起到了互相学习的效果。
一是模拟舞台。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在多媒体教室授课,在课程设置时增加“卡拉OK”环节,用事先准备好的伴奏音乐吸引学生走上讲台,并进行录音、摄像,再与学生们共同欣赏评价,极大地提高了学生们学唱的兴趣与积极性。
二是实地观摩。在进行维吾尔族歌曲教学时,随时普及基础音乐知识,如维吾尔族特有的游移音及切分节奏等,再要求留学生们多观摩、多参与,更深层次地体会当地音乐文化的魅力,留学生们就显得更加积极主动,也对于自己学习生活的土地由衷地产生了喜爱之情。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不同国度、不同语言、不同年级层次的学生对音乐的不同诉求都可以在综合音乐活动中得到统一。
三、结语
在“中国歌曲”课程的建构过程中,课程建构的确是一个动态生成过程。有课程意识的、机智的教者在教学过程中不应是机械的执行者,而是一个不断观察、捕捉、充实课程内容的能动者与反思者。“中国歌曲”课程构建如是,留学生普通音乐教学的其他课程也如是。首先,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是构建、施行高校留学生普通音乐教育课程的基础性条件。正如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教授王升所说“教师要从外在的权威转化为内在的权威;建立一种资源分享的伙伴性师生关系;要诚心诚意地信任和鼓励学生”。其次,在课程的建构与实施中,既要“以生为本”,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但同时必须弘扬教育者的主体性。最后,评价要体现多元性、发展性,使不同国家、不同层次的学生均能体验到参与的快乐和成功的欣慰。
一、课程设置的自然生长状态
(一)以教师为主体的引导式课程
高校留学生的音乐教育既不属于专业音乐教育,又区别于本土学生的音乐素质教育,是高校针对外国留学生开设的传播中国文化的艺术类课程。目前,这一课程尚无具体课程标准,大纲、教材等资料也一概全无。“中国歌曲”的课程建设只能处于自然生长状态,教学内容的选定与教学过程的安排完全由教师主宰。为介绍中国优秀的民族文化,本着民歌优先、流行为辅的原则,精心选用了一些中国典型民歌作为课程主要内容,辅之以少部分当代流行歌曲。但实施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因为留学生文化差异、年龄差距等因素,在个别歌曲教授中竟出现了学生不合作的现象,更由于外国学生天性自由、勇于表达的性格特点,课堂上一度表现出了与中国学生的沉闷、消极应付截然相反的喧嚣场面。
(二)以学生为主体的顺应式课程
第一,歌曲的内容、思想良莠不齐。留学生们喜欢的大多为流行歌曲,但因为对中文的掌握不够纯熟,他们不能充分了解歌曲含义,结果有些歌曲思想性差,内涵浅薄庸俗,既不利于学生的思想成长,更不能展示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故不宜在课堂中组织教学。
第二,学生选用各自喜欢的歌曲,众口难调。留学生因国别、族别、性别、兴趣等不同,喜欢的歌曲也千差万别。而相同之处在于,他们会很直接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意愿,纷纷提出听、学某个歌曲。教师无法厚此薄彼,结果往往是众口难调。
第三,教学形式单一,仅仅为歌曲教唱。各国留学生由于语言差异,英语成为课堂上的主要交流工具,但师生双方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彼此仍不能做深层次的交流。一旦涉及音乐术语或作品的文化内涵时,便会感到力不从心。结果是师生间手势、中文、英文交织,情急下学生们又操起本国语言,乱成一团。最后“中国歌曲”课程仅仅是唱“中国歌曲”,只保留了课程的外壳,其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等教学目标都不能得以实现。
二、课程设置的主动建构过程
(一)课程总体设计分析——课程在专业教学中的定位、课程教学目标
普通高校留学生的音乐教育属于选修课程,其教学目标可参照《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执行。也就是说,一是培养审美品位,提高人文素养;二是吸收优秀艺术成果,理解尊重多元文化;三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四是提高审美能力,促进全面和谐发展。
(二)课程内容的选择、确定
第一,对学生的心理发展有益的流行音乐。流行歌曲以其通俗的曲风、浅显易懂的歌词,总是容易得到全世界青少年的广泛青睐,所以在课程内容选取上,利用受众的心理期待,因势利导,使课堂更加活跃、生动。
第二,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民歌。中国民歌是中国音乐艺术的精粹,在“中国歌曲”课程中不可或缺。要让留学生乐学、学好中国民歌,关键是教师的引导。教学中应认识到,高校留学生普通音乐课程的实施,不仅仅是音乐传播,更是文化传播。教授时应介绍歌曲背景、描绘歌曲意境、引导鉴赏歌词等,多管齐下,多维度立体化地传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每个人都有对本民族、本国文化艺术的自豪感,教师可利用这种情感激发留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介绍传播本民族的音乐,充实课程内容。
(三)能动的教学过程设计
此过程包括教学程序设计、教学方法与手段确定等。在教学过程设计中,要以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思想为理念设计教学程序,改变以往单一的教师教唱形式,可让学生走向讲台成为教者。另外,还要和舞蹈、戏剧、播音主持、舞美等专业融合,变传统的师一生的单向、单一性学习为师—生、生一生、生一师之间的多向、多元互动性学习。今年暑假,我们学校来的许多意大利的留学生,正巧我们学校有音乐特长生,专业学习美声唱法的,我们学生和意大利留学生一起用中文和意大利文演唱了《我的太阳》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我们学生还有演唱意大利原文歌曲,这样也可以和留学生一起交流学习歌词的读音,起到了互相学习的效果。
一是模拟舞台。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在多媒体教室授课,在课程设置时增加“卡拉OK”环节,用事先准备好的伴奏音乐吸引学生走上讲台,并进行录音、摄像,再与学生们共同欣赏评价,极大地提高了学生们学唱的兴趣与积极性。
二是实地观摩。在进行维吾尔族歌曲教学时,随时普及基础音乐知识,如维吾尔族特有的游移音及切分节奏等,再要求留学生们多观摩、多参与,更深层次地体会当地音乐文化的魅力,留学生们就显得更加积极主动,也对于自己学习生活的土地由衷地产生了喜爱之情。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不同国度、不同语言、不同年级层次的学生对音乐的不同诉求都可以在综合音乐活动中得到统一。
三、结语
在“中国歌曲”课程的建构过程中,课程建构的确是一个动态生成过程。有课程意识的、机智的教者在教学过程中不应是机械的执行者,而是一个不断观察、捕捉、充实课程内容的能动者与反思者。“中国歌曲”课程构建如是,留学生普通音乐教学的其他课程也如是。首先,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是构建、施行高校留学生普通音乐教育课程的基础性条件。正如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教授王升所说“教师要从外在的权威转化为内在的权威;建立一种资源分享的伙伴性师生关系;要诚心诚意地信任和鼓励学生”。其次,在课程的建构与实施中,既要“以生为本”,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但同时必须弘扬教育者的主体性。最后,评价要体现多元性、发展性,使不同国家、不同层次的学生均能体验到参与的快乐和成功的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