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品德与社会教学在常规教学中对学生人格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促成作用,小学生涉世未深,对于社会上的很多现象,理解得还不是很透彻,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而品德与社会课承担着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品德,帮助学生树立责任意识与积极的生活态度,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基础性的作用。我们要善于在教学中采取具有新鲜感的教学手法,多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便于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知、掌握明辨是非的能力,建立良好的道德风尚,把好教育的重要关口,就此实现教育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小学教育;品德与社会;创设情境;有效教学
品德与社会教学在常规教学中对学生人格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促成作用,小学生涉世未深,对于社会上的很多现象,理解得还不是很透彻,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而品德与社会课承担着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品德,帮助学生树立责任意识与积极的生活态度,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基础性的作用。我们要善于在教学中采取具有新鲜感的教学手法,多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便于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知、掌握明辨是非的能力,建立良好的道德风尚,把好教育的重要关口,就此实现教育的现实意义。新课程改革的理念逐步深入到品德与社会课堂,要求我们教师树立课程要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经历的观念,关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兴趣爱好,出现一些有价值的教学模式。设计具有启发性、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教学情境,能使学生用自己的思维、用已知的品德知识来积极思考,主动建构知识。而在教学中多创设一些情境模式,让学生能够走到教学活动中来,切身去感悟社会中存在的一些现象。让学生“动”起来,也是增强学生对知识记忆程度的良方,学生能够对知识记忆得更加深刻,在生活中再遇到类似情景时能够马上想起课上的教学内容,便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一、 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
多媒体教学能将音乐、图画、视频、文字统一在课件中,使课堂更加新颖生动,引起小学生对思想品德的兴趣,调动他们钻研教材的欲望。教学中合理运用多媒体,可以向学生展现不同的语言环境,培养学生多角度,多形式地思考问题。适量地运用多媒体,使之在鲜明的表象和抽象的语言之间建立起双向联系,启迪学生的思维。如我在教学《怎样看电视》一课中,先运用多媒体播放了多个孩子们喜欢观看的电视节目,迅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共鸣,一下子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对于接下来讨论学生们最喜欢的电视节目打下了良好的发言基础。接着我又让学生利用多媒体进行图文并茂的展示,汇报自己收集到的看电视的危害,让孩子们很快清楚应如何正确科学地看电视才能有益身心,避免了苦口婆心的道德说教。小学课堂应该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利用多媒体教学演示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合理的教学情境中感悟道理,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只要教师正确引导,坚持为学生的“学”服务,起到启发、点拨、拓展的功效,就能追求点“石”成金的境界。
二、 通过体验生活创设情境
小学生对于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事物,容易产生好感。品德与社会又是一门很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科目,那么在这门学科中,我们要怎样融入生活化的教学方式,给学生以亲近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我们在新的教育时期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生活在城市里的小学生,对农业耕种几乎是一无所知。如果单纯通过一些图片向小学生们介绍农具与及这些农具是怎样帮助农民提高生产效率的,无异于纸上谈兵。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有效地将课内外教学结合起来,常带着学生去体验生活。如在进行《认识简单的农具》这一教学活动时,我就把它与学校的社会活动实践课有机结合起来,把学生带出学校课堂,带到田地间,让他们拿着农具去劳动,去体验工具之于人手不仅能减轻了劳动强度,而且提高了劳动效率;去感受农民耕种的辛劳,体会“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之为艰”,从而懂得珍惜物资,不浪费粮食。道德教育对学生走向社会的人生定位起到了重要指向,因而作为从事品德与社会教育的教育工作者更应意识到我们身上肩负的重要使命。这也是我们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实际目的。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平铺直叙的教学形式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学生对知识的领悟无法深入。对此,我们可以采取更为直观的教学方式。如在《创造文明的环境》教学中,我们组织孩子们去清除街头小广告,到公园、车站等公共场所去劝导吸烟的烟民;到分类垃圾桶旁监督指导小区居民分类放置垃圾等,把教育的种子埋进生活的土壤,通过教学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三、 通过组织合作探究创设情境
探究与合作学习是新课改背景下的重要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和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首先,学生要自主进行思考,培养学生独立探究意识和能力,让学生在轻松、自由的课堂环境中拓展思维,产生初步的观点和看法。在独立思考基础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性学习,让学生在小组交流和互动中,各抒己见,取长补短,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思辨能力、合作精神,在辩论与协助中逐步深入了解社会生活,向往和追求正能量,形成良好的思想品格与意志品质。例如,在《少年儿童着装礼仪》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主思考:少年儿童应怎样穿衣打扮?然后小组讨论:符合少年儿童穿衣打扮的有哪些?怎样才能穿出少年儿童的朝气?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重新审视和体验了应如何穿衣打扮,更加懂得了穿衣礼仪。又如,在《诚信是金》教学中,教师可以设问:你在平时经历中,是否发现自己周围有对人不守信用、对事情不负责任的现象?你怎么评价呢?你是否有过这类行为?你做过后心里有哪些感想呢?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评价和自我反思,體验到诚信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就蕴含在生活实践的点点滴滴中,实现思想和觉悟上的升华。
四、 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是提高学生思想觉悟和综合素质,了解社会、自然、风土人情的重要途径,教学情境的合理创设,需要教师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增加课堂掌控能力,在潜移默化中熏陶学生的品格,提升学生的道德和境界。
作者简介:
李婵,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市花都区新华街第四小学。
关键词:小学教育;品德与社会;创设情境;有效教学
品德与社会教学在常规教学中对学生人格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促成作用,小学生涉世未深,对于社会上的很多现象,理解得还不是很透彻,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而品德与社会课承担着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品德,帮助学生树立责任意识与积极的生活态度,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基础性的作用。我们要善于在教学中采取具有新鲜感的教学手法,多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便于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知、掌握明辨是非的能力,建立良好的道德风尚,把好教育的重要关口,就此实现教育的现实意义。新课程改革的理念逐步深入到品德与社会课堂,要求我们教师树立课程要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经历的观念,关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兴趣爱好,出现一些有价值的教学模式。设计具有启发性、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教学情境,能使学生用自己的思维、用已知的品德知识来积极思考,主动建构知识。而在教学中多创设一些情境模式,让学生能够走到教学活动中来,切身去感悟社会中存在的一些现象。让学生“动”起来,也是增强学生对知识记忆程度的良方,学生能够对知识记忆得更加深刻,在生活中再遇到类似情景时能够马上想起课上的教学内容,便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一、 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
多媒体教学能将音乐、图画、视频、文字统一在课件中,使课堂更加新颖生动,引起小学生对思想品德的兴趣,调动他们钻研教材的欲望。教学中合理运用多媒体,可以向学生展现不同的语言环境,培养学生多角度,多形式地思考问题。适量地运用多媒体,使之在鲜明的表象和抽象的语言之间建立起双向联系,启迪学生的思维。如我在教学《怎样看电视》一课中,先运用多媒体播放了多个孩子们喜欢观看的电视节目,迅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共鸣,一下子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对于接下来讨论学生们最喜欢的电视节目打下了良好的发言基础。接着我又让学生利用多媒体进行图文并茂的展示,汇报自己收集到的看电视的危害,让孩子们很快清楚应如何正确科学地看电视才能有益身心,避免了苦口婆心的道德说教。小学课堂应该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利用多媒体教学演示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合理的教学情境中感悟道理,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只要教师正确引导,坚持为学生的“学”服务,起到启发、点拨、拓展的功效,就能追求点“石”成金的境界。
二、 通过体验生活创设情境
小学生对于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事物,容易产生好感。品德与社会又是一门很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科目,那么在这门学科中,我们要怎样融入生活化的教学方式,给学生以亲近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我们在新的教育时期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生活在城市里的小学生,对农业耕种几乎是一无所知。如果单纯通过一些图片向小学生们介绍农具与及这些农具是怎样帮助农民提高生产效率的,无异于纸上谈兵。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有效地将课内外教学结合起来,常带着学生去体验生活。如在进行《认识简单的农具》这一教学活动时,我就把它与学校的社会活动实践课有机结合起来,把学生带出学校课堂,带到田地间,让他们拿着农具去劳动,去体验工具之于人手不仅能减轻了劳动强度,而且提高了劳动效率;去感受农民耕种的辛劳,体会“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之为艰”,从而懂得珍惜物资,不浪费粮食。道德教育对学生走向社会的人生定位起到了重要指向,因而作为从事品德与社会教育的教育工作者更应意识到我们身上肩负的重要使命。这也是我们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实际目的。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平铺直叙的教学形式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学生对知识的领悟无法深入。对此,我们可以采取更为直观的教学方式。如在《创造文明的环境》教学中,我们组织孩子们去清除街头小广告,到公园、车站等公共场所去劝导吸烟的烟民;到分类垃圾桶旁监督指导小区居民分类放置垃圾等,把教育的种子埋进生活的土壤,通过教学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三、 通过组织合作探究创设情境
探究与合作学习是新课改背景下的重要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和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首先,学生要自主进行思考,培养学生独立探究意识和能力,让学生在轻松、自由的课堂环境中拓展思维,产生初步的观点和看法。在独立思考基础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性学习,让学生在小组交流和互动中,各抒己见,取长补短,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思辨能力、合作精神,在辩论与协助中逐步深入了解社会生活,向往和追求正能量,形成良好的思想品格与意志品质。例如,在《少年儿童着装礼仪》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主思考:少年儿童应怎样穿衣打扮?然后小组讨论:符合少年儿童穿衣打扮的有哪些?怎样才能穿出少年儿童的朝气?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重新审视和体验了应如何穿衣打扮,更加懂得了穿衣礼仪。又如,在《诚信是金》教学中,教师可以设问:你在平时经历中,是否发现自己周围有对人不守信用、对事情不负责任的现象?你怎么评价呢?你是否有过这类行为?你做过后心里有哪些感想呢?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评价和自我反思,體验到诚信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就蕴含在生活实践的点点滴滴中,实现思想和觉悟上的升华。
四、 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是提高学生思想觉悟和综合素质,了解社会、自然、风土人情的重要途径,教学情境的合理创设,需要教师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增加课堂掌控能力,在潜移默化中熏陶学生的品格,提升学生的道德和境界。
作者简介:
李婵,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市花都区新华街第四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