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文化对休闲旅游产业影响力提升机制研究

来源 :旅游纵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SHUIXIAOFENG25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引言


  乐山旅游业发展正处于升级转型的关键时期,在不断探索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建设与全域旅游发展的过程中,积极强调休闲旅游的发展。休闲旅游具有自身独特的文化属性,是一种以消遣休闲为目的的旅游活动,强调游客获得真正的身心放松。与观光旅游相比,它的层次更高,呈现丰富性、深入性和舒适性特征,与度假旅游相比,它更侧重于以文化作为核心吸引要素,以满足休闲旅游者的精神享受和心理需求。由于休闲旅游的核心吸引要素更侧重于“文化”吸引物,所以在休闲旅游发展升级过程中要重视文化要素的作用。乐山本身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地域特色,但是乐山现有的休闲旅游产品文化的地域性、体验性不突出,对游客缺乏强烈的吸引力,所以为了进一步发展乐山休闲旅游必须深度挖掘当地文化,为乐山发展休闲旅游提供高品质的文化旅游产品以实现人们学习知识、增进友谊、促进沟通、保健娱乐、满足好奇、丰富个性等多方面的需求,最终实现乐山休闲旅游产业的升级与影响力的提升。

一、乐山文化休闲旅游资源要素


  本文主要从历史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及饮食文化旅游资源这3个方面梳理乐山文化休闲旅游资源要素。
  (一)乐山历史文化旅游资源
  公元前600年前后,以鳖灵为首领的开明氏部族定居青衣江流域,在此生息繁衍,开垦荒地(童恩正,1998)。峨眉山符溪出土的虎纹铜戈等文物就是这段历史的见证。
  公元前316年,秦国将军司马错伐蜀成功,顺势攻占了汉中和巴国,将巴、蜀二国的疆域全部划入秦国版图,设置巴、蜀二郡,开始实施行政管辖。时有文明成果东汉崖墓,迄今已发现1万余窟,主要集中在乐山城郊的麻浩、柿子湾、肖坝和白岩山等地,其数量、规模及文物价值居全国之首。
  “嘉州”期间(从隋唐至南宋约700年),是乐山历史上发展速度最快、文明成果最辉煌的黄金岁月。乐山以其特殊的区位优势,迅速发展为“西南名郡”。这一时期的文明成果有乐山大佛、峨眉飞来殿、圣寿万年寺铜铁像。这一时期的历史名人有大德高僧、海通和尚,有到此一游的诗人,如王勃、陈子昂、李白、杜甫、薛涛、苏东坡、黄庭坚、范成大等。
  “嘉定”期间(从宋末至清末600多年),明初“湖广填四川”的大规模移民,填补了人口的空缺,充实了劳动力队伍,更打破了原来的地域和民族阻隔,促进了经济文化的横向交流,使社会经济得到恢复且有所发展。尤其是清代,在垦田、人口、经济发展上都超过了南宋,成为历史上的极盛时期。
  (二)乐山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
  乐山的少数民族主要集中于峨边、马边彝族自治县,至今全市共有11个村寨被命名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起了外观保持民族特色,内部装饰非常现代化的建筑。彝族的宗教信仰基本上还处于原始宗教的阶段,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和万物有灵的观念普遍存在于社会当中。彝族有着独特的民族民俗文化,如彝族火把节、彝族文学以及绘画艺术、雕刻艺术、文身艺术、漆绘刺绣艺术等民族美术文化。另外,彝族还拥有特色鲜明的本民族服饰与餐饮文化。少数民族文化能满足旅游者体验与自己居住地不同的生活文化,增加新的阅历,形成新的思想,满足精神需求。
  (三)乐山饮食文化旅游资源
  乐山的特色美食是一个具有强烈吸引力的旅游资源,在四川省内甚至国内已有一定的知名度,历史悠久,“麻、辣、鲜、香”独树一帜。当地自古有“讲究食补、以食助疗、药食并重、以食养生”的传统,在保持风味特色的同时,十分注意菜肴的滋补营养价值,因此饮食具有“医食同源,药膳合一”的美誉。同时由于峨眉山-乐山大佛都是著名的佛教圣地,峨眉山的第一寺庙“报国寺”前身“会宗堂”曾是儒、释、道三教会宗之地,其中积淀了丰富的儒、释、道文化内涵。乐山大佛的饮食文化更是受佛教、道教、释教文化影响深远,当地饮食界根据乐山三教文化和当代人饮食健康需要,研制出以养生、保健为主题的系列宴席,让游客在享受美食的过程中,不仅感受到了食物的美味,还能体会其中丰富的文化内涵,增加乐山儒、释、道文化的影响力。

二、基于游客感知的市场需求分析


  游客对旅游产品价值的感知是进行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市场基础,只有将游客需求与地区竞争优势相结合,才能最大程度地提升游客的满意度和忠诚度。本次调查对象主要是乐山大佛景区、嘉定坊、乌木博物馆及城区游玩的游客,调查从旅游服务感受、历史传承、陈列展示、教育功能、游客体验、特色商品、管理水平、交通便捷程度等方面进行调查。游客对乐山文化旅游产品的感知满意度如表1。
  通过调查发现,游客对乐山文化的感知主要集中于乐山大佛历史及佛教文化的初步了解,对大佛建造的背景文化的探索深度不够;在便捷程度、旅游服务、教育功能以及景区管理水平上满意度较高;乐山旅游产品的陈列展示还是传统的形式,人性化的智慧旅游整体规划不到位,特色商品的品牌意识不足,所以在陈列展示、游客体验及特色商品等方面满意度较低。根据旅游者的市场需求,乐山文化旅游產品可以分为3类。

  (1)满足旅游者学习知识、开阔视野需求的修学类文化旅游产品。这类产品可以跟现在提倡的研学旅行产品相结合,以满足游客学习、研究某一项专题文化的目的,使游客通过对知识层面与结构的丰富和拓展,达到提高文化修养的目的。
  (2)满足旅游者好奇心理的文化旅游产品。这类文化旅游产品可以满足旅游者对特殊人文景观、名人历史的好奇心,选择一些具有特例性的文化题材,如奇闻逸事、奇人奇物等进行展示。
  (3)满足精神放松与提升需求的人文类文化旅游产品。这类产品能让旅游者脱离熟悉的生活环境和固化的生活方式,通过文化旅游考察、体验与自己居住地不同的生活文化、饮食文化,增加新的阅历与感受,形成新的思想,提升修养。

三、以游客需求为导向,不同类型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路径


  (一)修学文化旅游产品
  修学文化旅游产品主要包括历史文化遗产中文物和遗址两类。这类产品可以满足旅游者了解历史演变、体验传统文化、了解古代社会发展等方面的需求。乐山现有的重点开发和保护的文化遗址遗迹类旅游产品有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的乐山大佛,除此之外,根据乐山历史发展脉络,可以新建丛帝庙。鳖灵作为乐山开疆辟土第一人,不仅开启了乐山古代文明,更是古蜀国“开明王朝”的缔造者,历史地位极其重要。乐山作为其发祥地,建庙祭祀顺理成章。另外,要修复九龙巷龙神祠。其主要是纪念赵太守昱(隋太守赵昱治三江水患有功,被唐太宗李世民封为“神勇大将军”)。而岷江作为乐山的黄金水道,走水行船者和两岸百姓需要一个精神图腾(石念文,2019)。
  时间久远的遗址遗迹通常残缺不全或者已经毫无踪迹可寻,为让游客能完整地了解其历史文化价值,必须对遗址遗迹及其环境做适度修复,利用高科技手段生动展示丰富的内容、专业的讲解水平以及适宜的环境氛围,实现有形物质材料的“历史的真实”和无形文化历史“价值的真实”,从而真实完整地展现遗址遗迹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以提高游客对遗址遗迹类产品的认知,获得知识与精神感悟。
  (二)满足旅游者好奇心理的文化旅游产品
  旅游产品主要包括特色历史街区、古镇、名人故居、古村落、少数民族聚落等旅游资源,乐山这类旅游产品资源主要包括城区古城墙、乐山文庙、郭沫若故居、少数民族聚落等。这类旅游产品开发的关键是要保持物质载体的特色与真实性。
  旅游产品不仅要保持物质载体的“真实性”,还需要对其“客观真实”进行艺术加工与提炼,甚至建构,形成旅游产品的“形象真实”与“舞台真实”。这就要将非物质文化形象化、有形化,赋予旅游产品物质载体鲜活的生命力,最终使物质真实与形象真实相结合,提高游客对旅游产品的认知度与认可度。还需要强化当地文化传统,提高本地居民文化认同感和自信心,最终形成文化图腾使游客获得文化共鸣。
  (三)人文文化旅游产品
  人文文化旅游产品主要以文化复制、文化移植、文化陈列以及运用高新技术等手段塑造虚拟环境以满足旅游者多样化休闲娱乐需求而开发的文化旅游產品。这类产品需要扎根地域本土主题文化,紧紧围绕“旅游者的需求”,突出文化体验和参与功能,不断推陈出新,提高重游率和延长产品生命周期;此外还要打造完整产业链,兼顾门票收入与文化历史旅游纪念品的开发销售,最终能形成主题公园进行产业化发展。
  乐山人文文化旅游产品现在主要有东方佛都、乌木文化博览苑,而这两个旅游产品都是属于文化复制、文化陈列。
  乐山要深入开发人文文化旅游产品,根据历史事件打造文化主题类公园是一个不错的办法。要突出文化体验和参与功能,比如高科技情景再现、真人cosplay。另外,乐山马边、峨边彝族自治县有丰富的民族文化,也拥有地域特色的农产品和手工艺品,乐山可以开发彝族文化园,同时推动与主题公园相关联的其他产业的综合发展,以提高整体效益。
  另外,乐山的佛文化与茶文化可以融于人文文化旅游产品中,以舒适的环境和优质的服务提升游客的舒适感与获得感,突出人文文化旅游吸引物的文化内蕴,提高文化旅游服务水平。
  (四)美食文化旅游产品
  品牌化发展是乐山市饮食文化旅游资源进一步发展的路径。乐山的特色美食较多但品牌化发展滞后,应该着力培养一两个全国知名品牌以带动全市餐饮行业的升级。现有的美食聚集地还是以传统的店铺为主,对此,乐山市可建设具有丰富体验的美食聚集地,游客可在这里了解饮食历史、参与饮食故事、欣赏饮食艺术、学习饮食技术,使美食聚集地既是美食基地,又是观光景点。另外,要美化城市餐饮聚集地外观,规范小食店经营,为城市休闲旅游提供持续动力。

四、结语


  乐山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历史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与饮食文化具有代表性,其中不乏满足旅游者休闲娱乐的功能,又具备文化艺术内涵的优质文化旅游资源。本文以游客感知为基础进行市场需求分析,探讨不同类型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路径,以期最终构建满足休闲旅游者精神享受和心理需求的系列文化旅游产品。只有突出地域性特色,文化旅游产品才能丰富休闲旅游的内涵,满足游客的心理体验和精神满足,发挥文化要素在提升旅游产品开发层次及休闲旅游产业影响力上的作用,最终增强旅游目的地的强烈吸引力,提升乐山休闲旅游产业影响力,促进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的建设。
  (作者单位:乐山职业技术学院)
  基金项目:乐山市科技局2019年度软科学研究项目“乐山文化对休闲旅游产业影响力提升机制研究”(项目编号:19JRK216)。
  作者简介:潘娟(1986—),女,四川乐山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旅游地理与旅游资源开发。
其他文献
引言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城市民众的旅游休闲要求越来越频繁,出游方式近年来也由“长途低频”转为“短途多频”,即从一年一次或两次的国内国际长途游转向了一年多次的城市周边游,在出行交通方式上则偏向于自驾而非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面对游客消费选择的这种转变,城市周边游市场应及时抓住发展契机。一、周边游的定义及特点  目前,学界对城市周边游尚无确切定义,旅游业内通常将
期刊
三衢山景区是常山国家地质公园的六大景区之一,通过多年建设和旅游开发,较好地保护了地质遗迹资源,普及了地球科学知识,促进了常山县经济社会发展。但是,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深入贯彻,景区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比如,景区科学解说系统建设滞后、地学旅游特色和氛围不够浓厚等。为此,本文从景区地质遗迹景观特征和价值出发,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开展地学旅游项目策划和科学普及行动规划,促进
期刊
引言  铜仁古城的历史文化价值,主要体现在建筑工艺和考古方面。古城作为一种建筑群,作为人类历史上一些重要阶段的见证和象征,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民族风俗风情以及当时社会进步的一些本质特征。另外,铜仁古城还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创造和精神象征,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社会生活风貌,是中华民族杰出的文化成果,是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整体体现
期刊
一、扬州旅游发展的优势条件  (一)文化底蕴深厚  扬州是一座具有2500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是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浓厚,是著名旅游城市。其拥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3项以及众多国家级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扬州文化丰碑上镌刻着鉴真、秦观、史可法、郑板桥等众多先贤,李白、杜甫、欧阳修、马可波罗等大批中外文人雅士在“竹西佳处”留下永垂不朽的作品。扬州的美食、园
期刊
引言  “能源低碳发展关乎人类未来”“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成为人类共同目标”,习近平主席向2019年太原能源低碳发展论坛致的贺信中,充分体现了中国政府对绿色低碳发展的高度重视。桂林市在建设国际旅游胜地的过程中,一方面,要继续保持“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先天优势;另一方面,则应向旅游产业低碳化转型,有效提高桂林旅游的美誉度和知名度,满足旅游企业、公众和游客对低碳旅游的需求,确保桂林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一、低碳
期刊
一、川菜概述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菜系,指在一定地区内,由于气候条件、地理位置、历史影响、物产资源及饮食风俗不同,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形成的一整套自成体系的烹饪技术和独特风味,并被全国各地所承认的地方菜肴。中国人讲究并善于烹饪,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饮食文化中南北菜肴风味就表现出较大差异。到唐宋时,南北方各自形成体系。发展到清代初期时,鲁菜、川菜、粤菜、淮扬菜,成为当时最有影响的地方菜之一,被称作“
期刊
引言  截止到2018年8月,苏州市政府已经正式公布了四批《苏州园林名录》,全市累计有108座园林被纳入依法保护的体系当中,苏州完成了从“园林之城”向“百园之城”的转身。保护园林资源,弘扬园林文化,传播园林文化价值,在新时代的苏州百园之城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  苏州有着各种各样的私家园林,其中便包括整个江南最早的一座私人园林——东晋苏州顾辟疆园。苏州园林的园名十分有文化色彩,每个园林的名字不仅是园
期刊
一、研究背景  (一)生态旅游小镇的兴起  1983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首次提到生态旅游,随后国际生态旅游协会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准确概念。生态旅游即一种可持续旅游活动,注重对本地居民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双重保护,其核心对象是生态资源、生态类型和生态环境。生态旅游具有综合性的特点,更加重视对自然景观的保护和追求实现可持续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是改善当前农村发展困境,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战略。乡村振兴战略
期刊
引言  促进各民族的交往互动是新时代民族工作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工作。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中,习近平总书记就指出:“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尊重差异、包容多样,让各民族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就民族地区的发展问题来说,要充分发挥地区资源优势来进行发展。从整体上来看,我国民族地区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和独特的地理资源,因此民族地区利用其优势发展旅游业有利于推动民族地区的发展从而
期刊
引言  民族村寨旅游是指以少数民族乡村社区为旅游目的地,以人文事象和自然风光为旅游吸引物,以体验民族文化,满足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动机的旅游活动。民族村寨旅游吸引物既可以是少数民族村寨的自然风光,也可以是人文景观,如少数民族的乡村建筑、服饰、饮食、节庆、婚丧嫁娶、文体活动以及工艺制作等显性的文化要素,还可以是居民的思维方式、心理特征、道德观念、审美情趣等文化特征。民族村寨旅游是融观赏、考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