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分析了新疆高校专业教育过程中双语授课的情况,并根据生物学专业课程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指出专业课程的汉语授课是民族地区学科发展的需要,是民族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培养优秀的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才是地方高等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需要。
关键词:新疆;少数民族;专业教育;双语授课
作者简介:谢丽琼(1972-),女,四川内江人,新疆大学生命科学院,副教授;王咏星(1965-),女,陕西汉中人,新疆大学生命科学院,副教授。(新疆乌鲁木齐830046)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7-0080-02
新疆地区的双语(bilingualism)教学,[1]主要是指在同时通行着差别较大的国家通用语(汉语)和方言的双语地区,学校教育的具体操作过程中根据需要灵活地应用两种不同语言作为教学语言的教学方式。实行的同时进行本族语和国家通用语(汉语普通话)的教育,旨在有利于保持双语正常延续和发展,使受教育者的双语能力都能得到提高的教育事业。
构建先进文化是教育应承担的使命,教学是教育的基本途径和文化传递的主要手段,教学语言(教材和课堂用语)是教学过程中知识传递的载体。因而,在多民族多语言地区,学校教师的授课语种,教材编写语言,直接影响民族教育的发展状况。在新疆,双语教学是先进文化在民族地区得以传播、发展、再创造的基本保证。新疆经过十几年的双语教学试点,现已在全疆民族聚居区推行和完善了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双语教育,从实践上丰富了双语教学在不同教育阶段、不同语言背景人群、不同专业方向等实施的多样性,大力发展了民族教育,为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一、新疆高校专业课程双语教学现状
新疆高校双语教学主要采用“预科+专业教育”的“23 分段”或“113 分段”教学模式,[2]至今已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和社会影响。“民考民”学生设置一年或两年制预科汉语,学习汉语言及文化课基础;然后进入以汉语言授课为主的专业课程学习,在专业课程的学习、考核和毕业论文设计等方面进一步加强民族学生的汉语应用能力,并达到汉语言能力测试(HSK8级)标准。经过多年的实践,新疆高校双语教育,特别是专业教育仍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严重阻碍着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
主要表现是同一学校相同专业,民汉学生使用不同教材、不同民族教师、不同语言授课、不同教学计划、不同教学进度、甚至不同考核标准,各民族教师之间的直接交流和观摩教学也流于形式。这种模式下少数民族学生和汉族学生在民汉两个相对独立的教学系统中培养,民族学生和汉族学生在同一时间里所接受的知识和受到的教育容量出现较大差距,使民族学生的汉语学习和专业教育不能协调发展。民族学生不能更深层次地学习利用专业汉语,不仅妨碍专业技能的掌握,而且加剧了在毕业实习、考研、就业竞争中的不利境地,人为地加大了各民族间教育不公平的现象。[3]甚至有学者认为“新疆建立了从小学到大学的一套用民族语言授课的教育体系,其结果,将会导致本民族的自我封闭,在该教育体系中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将因无法跨越语言障碍顺利进入现代化社会,无法获得更大的发展”。[4]这种以削弱专业学习和专业实践为代价的双语教育模式,[3]是不利于现阶段民族教育发展和新疆地区经济社会稳定的。
随着双语教育从上至下的有效推行,少数民族基础教育和汉语教学水平都有了很大提高。为了与基础教育衔接,培养优秀的“双语人才”将是新疆高校未来几年的主要任务。新疆高校双语教育的主要目标应从最初的“强化汉语”为主、[5]“提高学科教育质量”为辅转变到培养具有较强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专业人才,以适合地区经济发展和民族进步的要求。
二、生物专业课程特点及实施双语教学的策略
生物专业课程涵盖生命现象的微观到宏观,分子到群体的各个层次发展规律,其中传统分类学、经典生理学、经典生态学等专业课程,经过多年的发展,知识理论体系已趋于稳定;而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发育等学科内容随着生物科学的飞速发展,新的概念、新的理论、新的技术不断涌现。内地高校纷纷采用国外优秀生物学影印教材和部分专业课程英语教学来追随迅猛发展的现代生物学的脚步,以缓解与汉语言编写的专业教材内容更新缓慢之间的矛盾。生物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呈现与时俱进的特点。
民族学生进行基础汉语的学习时,通常是在日常用语、风俗人文、环境资源等社会文化方面的汉语言锻炼,而对生物学专业方面的知识和词汇涉及较少。在轻松的预科阶段完成转入专业学习阶段后,课程的骤然增多和大量陌生专业词汇会使民族学生产生一时的畏难情绪。因而需根据语言学习的规律和不同生物学专业课程的特点,有所侧重地选择民语言教学和汉语言教学,以达到汉语言专业知识与词汇的循序渐进,让民族学生从语言习惯和学习难度上逐渐适应专业课程的学习。
以经典植物学和生物化学专业课程特点为例。植物学包括分类和解剖两部分,通常在大学一年级讲授。由于宏观植物学知识体系固化,课程内容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学生通过重点阅读和教师实验解惑即能基本掌握该部分关键知识,内地高校这部分内容授课时间已大大缩减。对民族学生来讲,多数同学来自牧区,对新疆植物多样性有深刻的体会,学习这门课程既有直观的感受也有浓厚的兴趣。讲授时,宜帮助学生建立母语与汉语言在常见植物和基础专业用语如种、属、器官等分类语言上的对应关系,同时要求学生用汉语记忆和理解新出现的专业词汇,而不是转换成母语理解,这一习惯的养成对后继专业课程的顺利进行至关重要。可以看出,大一的专业课程,不仅讲授基本专业理论,同时还承担着民族学生专业汉语提高的责任。经过一年的学习和培养,民族学生在专业汉语的听说能力、阅读和理解方面得到很大锻炼,并逐步适应专业汉语的表达和描述习惯。基础生物化学是医学、农学、林学等专业的基础课程,一般在大学二年级开设,是学生进入专业学习后遇到的第一门重要专业课。该课程体系严谨,课程内容抽象、深奥,重点、难点较多,基础生物化学术语繁杂。对于首次接触专业理论的学生来说,无论民汉学生,掌握好该课程都存在一定的难度。准确地理解和掌握生物化学理论与方法是学好生物学其他各专业课程的基础。除了授课时应全程使用汉语外,考虑到民族学生仍处在专业汉语的学习阶段,在有大量的概念、公式和计算的静态生化部分,应适当增加课时量,反复讲读蛋白质、酶、核酸等关键大分子特征与属性,在民族学生脑海中用汉语言专业词汇构建生物化学的基础理论。该课程的汉语授课,是进一步加深和巩固民族学生的专业汉语学习,满足将要面临的分子遗传、发育、生理等课程开展的需要。
三、生物专业课程双语授课的必然性分析
生命科学的最新成果和理论都是以英文形式呈现的。因此,根据生物科学的发展特点,早在2001年教育部就发文明确规定“直属院校,尤其是生物科学,提倡进行英汉双语教学”。阅读外文文献,给学生讲授最新专业进展,已是高校专业教师必须的备课环节。生物学专业的汉语教学向英语教学过渡已成为学科趋势。民族地区高校专业教学同样应符合这一发展规律。配合专业汉语教材的使用,将部分民语言授课转为专业汉语授课,直至部分英汉双语授课,是符合新疆高校师资水平,生物学专业课程特点和民族学生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民族学生对生物学专业的汉语授课积极认真,甚至学生自发写申请书要求学院安排汉族老师汉语授课。生物学相关专业的本科毕业生相当一部分进入硕士阶段深造,参加公务员考试或走上教师岗位。更高水平专业汉语的学习和掌握有助于民族学生在各个阶段和层次的竞争。当前,少数民族学生在研究生入学阶段仍然存在照顾。较差的专业背景知识和不通畅的语言沟通使汉族导师不愿意培养少数民族学生,汉族学生也不愿意报考交流存在障碍的民族导师的专业。因此,要解决这些矛盾,必须加强本科阶段的专业理论教学过程。生物专业课程的汉语授课不仅仅是民族学生就业、考研深造的需要,民族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还是民族专业教育发展的需要。
民族地区专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优秀的双语人才。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过程。对民族学生进行专业汉语授课,不仅要求民族教师有较高的专业知识理论体系,学生知识水平的提高还促进了民族教师的业务能力和语言能力的发展。同时,通用语汉语对民族学生的授课经验,有助于汉族老师学习掌握非母语授课学生的心理和发展,对今后专业英语授课提供帮助。
专业课程汉语授课符合民族学生的语言发展规律。新疆已全面推行民汉双语教育使民族学生始终处于学习汉语的良好语境中。而内初班、内高班和内地高校的民考汉学生知识文化的顺利掌握,也说明了3-5年时间里,通过积极主动的学习,民族学生的汉语水平有质的飞跃是完全可能的。因此,应从教学的主导——教师做起,克服思想上的懒惰情绪,积极开展专业课程的汉语授课。
四、结论
生物学是当今社会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由于网络和信息越来越便捷,学生英语水平的整体提高,在生物学专业课程的讲授上,已有相当多的院校选择性地采用英语授课。目前我国对英语这一国际通用语言的认识已上升到了“公民素质教育”的高度,[6]体现了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和国际化时代的要求。而反观新疆部分高校的民族学生的专业教育,不仅无法达到应有的专业理论和技术知识水平,甚至提高和强化汉语的基本目标也在被弱化。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只强调对“双语”教学工作的开展和推进,而忽视专业教学的特殊规律和学生能动性,不利于少数民族高等专业教育的发展。
大力发展民族教育、在民族地区实行双语教育,是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党的民族政策,总结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实践经验,创造性地构建的一种民族教育教学模式。民族大学生的汉语水平和专业技术能力是社会评价一所大学教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民族学生求职、就业、提高社会竞争能力的必要条件之一。不断提高少数民族专业教育教学质量,是关系到我国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实现新疆长治久安的一项重要工作。而在2004年,自治区党委、政府就已联合印发了《关于大力推进“双语”教学工作的决定》(新党发[2004]2号)。[7]文件在关于新疆高校双语教学方面,明确规定:“……除少数民族语言等特殊专业的部分课程外,有条件的大中专院校的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要从2004年起全部使用汉语授课。”“对目前尚未实施双语教学的大中专院校,从2004年起,必须选择部分课程进行汉语授课,并逐年扩大汉语授课的范围。”复杂的国际竞争、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民族地区的稳定和繁荣,要求新疆高校教育对国家和民族负责,对学生和社会负责,有效地开展符合民族长期发展目标的多层次的双语教学,必须在高校的专业教育阶段,坚决执行国家民族教育政策。
参考文献:
[1]李如龙.对双语教学的几点理解[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105-109.
[2]陈进,陈旭.新疆高校“双语”教学发展的现状与模式构建[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185-187.
[3]吴颜.新疆高校民汉一体化教学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J].中国电力教育,2010,(27):86-87.
[4]郭卫东.全面推行双语教育 提高民族教育质量[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64-69.
[5]张梅.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模式及其语言使用问题[J].民族教育研究,2009,(4):96-101.
[6]蔡明德,杜元虎,王维波,等.对双语教学必要性的思考[J].民族教育研究,2004,(15):59-62.
[7]王予锋.新疆民族地区师范院校历史教育专业课程双语教学研究——以喀什师范学院、和田师范专科学校为例[D].重庆:西南大学,2010.
(责任编辑:宋秀丽)
关键词:新疆;少数民族;专业教育;双语授课
作者简介:谢丽琼(1972-),女,四川内江人,新疆大学生命科学院,副教授;王咏星(1965-),女,陕西汉中人,新疆大学生命科学院,副教授。(新疆乌鲁木齐830046)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7-0080-02
新疆地区的双语(bilingualism)教学,[1]主要是指在同时通行着差别较大的国家通用语(汉语)和方言的双语地区,学校教育的具体操作过程中根据需要灵活地应用两种不同语言作为教学语言的教学方式。实行的同时进行本族语和国家通用语(汉语普通话)的教育,旨在有利于保持双语正常延续和发展,使受教育者的双语能力都能得到提高的教育事业。
构建先进文化是教育应承担的使命,教学是教育的基本途径和文化传递的主要手段,教学语言(教材和课堂用语)是教学过程中知识传递的载体。因而,在多民族多语言地区,学校教师的授课语种,教材编写语言,直接影响民族教育的发展状况。在新疆,双语教学是先进文化在民族地区得以传播、发展、再创造的基本保证。新疆经过十几年的双语教学试点,现已在全疆民族聚居区推行和完善了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双语教育,从实践上丰富了双语教学在不同教育阶段、不同语言背景人群、不同专业方向等实施的多样性,大力发展了民族教育,为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一、新疆高校专业课程双语教学现状
新疆高校双语教学主要采用“预科+专业教育”的“23 分段”或“113 分段”教学模式,[2]至今已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和社会影响。“民考民”学生设置一年或两年制预科汉语,学习汉语言及文化课基础;然后进入以汉语言授课为主的专业课程学习,在专业课程的学习、考核和毕业论文设计等方面进一步加强民族学生的汉语应用能力,并达到汉语言能力测试(HSK8级)标准。经过多年的实践,新疆高校双语教育,特别是专业教育仍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严重阻碍着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
主要表现是同一学校相同专业,民汉学生使用不同教材、不同民族教师、不同语言授课、不同教学计划、不同教学进度、甚至不同考核标准,各民族教师之间的直接交流和观摩教学也流于形式。这种模式下少数民族学生和汉族学生在民汉两个相对独立的教学系统中培养,民族学生和汉族学生在同一时间里所接受的知识和受到的教育容量出现较大差距,使民族学生的汉语学习和专业教育不能协调发展。民族学生不能更深层次地学习利用专业汉语,不仅妨碍专业技能的掌握,而且加剧了在毕业实习、考研、就业竞争中的不利境地,人为地加大了各民族间教育不公平的现象。[3]甚至有学者认为“新疆建立了从小学到大学的一套用民族语言授课的教育体系,其结果,将会导致本民族的自我封闭,在该教育体系中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将因无法跨越语言障碍顺利进入现代化社会,无法获得更大的发展”。[4]这种以削弱专业学习和专业实践为代价的双语教育模式,[3]是不利于现阶段民族教育发展和新疆地区经济社会稳定的。
随着双语教育从上至下的有效推行,少数民族基础教育和汉语教学水平都有了很大提高。为了与基础教育衔接,培养优秀的“双语人才”将是新疆高校未来几年的主要任务。新疆高校双语教育的主要目标应从最初的“强化汉语”为主、[5]“提高学科教育质量”为辅转变到培养具有较强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专业人才,以适合地区经济发展和民族进步的要求。
二、生物专业课程特点及实施双语教学的策略
生物专业课程涵盖生命现象的微观到宏观,分子到群体的各个层次发展规律,其中传统分类学、经典生理学、经典生态学等专业课程,经过多年的发展,知识理论体系已趋于稳定;而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发育等学科内容随着生物科学的飞速发展,新的概念、新的理论、新的技术不断涌现。内地高校纷纷采用国外优秀生物学影印教材和部分专业课程英语教学来追随迅猛发展的现代生物学的脚步,以缓解与汉语言编写的专业教材内容更新缓慢之间的矛盾。生物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呈现与时俱进的特点。
民族学生进行基础汉语的学习时,通常是在日常用语、风俗人文、环境资源等社会文化方面的汉语言锻炼,而对生物学专业方面的知识和词汇涉及较少。在轻松的预科阶段完成转入专业学习阶段后,课程的骤然增多和大量陌生专业词汇会使民族学生产生一时的畏难情绪。因而需根据语言学习的规律和不同生物学专业课程的特点,有所侧重地选择民语言教学和汉语言教学,以达到汉语言专业知识与词汇的循序渐进,让民族学生从语言习惯和学习难度上逐渐适应专业课程的学习。
以经典植物学和生物化学专业课程特点为例。植物学包括分类和解剖两部分,通常在大学一年级讲授。由于宏观植物学知识体系固化,课程内容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学生通过重点阅读和教师实验解惑即能基本掌握该部分关键知识,内地高校这部分内容授课时间已大大缩减。对民族学生来讲,多数同学来自牧区,对新疆植物多样性有深刻的体会,学习这门课程既有直观的感受也有浓厚的兴趣。讲授时,宜帮助学生建立母语与汉语言在常见植物和基础专业用语如种、属、器官等分类语言上的对应关系,同时要求学生用汉语记忆和理解新出现的专业词汇,而不是转换成母语理解,这一习惯的养成对后继专业课程的顺利进行至关重要。可以看出,大一的专业课程,不仅讲授基本专业理论,同时还承担着民族学生专业汉语提高的责任。经过一年的学习和培养,民族学生在专业汉语的听说能力、阅读和理解方面得到很大锻炼,并逐步适应专业汉语的表达和描述习惯。基础生物化学是医学、农学、林学等专业的基础课程,一般在大学二年级开设,是学生进入专业学习后遇到的第一门重要专业课。该课程体系严谨,课程内容抽象、深奥,重点、难点较多,基础生物化学术语繁杂。对于首次接触专业理论的学生来说,无论民汉学生,掌握好该课程都存在一定的难度。准确地理解和掌握生物化学理论与方法是学好生物学其他各专业课程的基础。除了授课时应全程使用汉语外,考虑到民族学生仍处在专业汉语的学习阶段,在有大量的概念、公式和计算的静态生化部分,应适当增加课时量,反复讲读蛋白质、酶、核酸等关键大分子特征与属性,在民族学生脑海中用汉语言专业词汇构建生物化学的基础理论。该课程的汉语授课,是进一步加深和巩固民族学生的专业汉语学习,满足将要面临的分子遗传、发育、生理等课程开展的需要。
三、生物专业课程双语授课的必然性分析
生命科学的最新成果和理论都是以英文形式呈现的。因此,根据生物科学的发展特点,早在2001年教育部就发文明确规定“直属院校,尤其是生物科学,提倡进行英汉双语教学”。阅读外文文献,给学生讲授最新专业进展,已是高校专业教师必须的备课环节。生物学专业的汉语教学向英语教学过渡已成为学科趋势。民族地区高校专业教学同样应符合这一发展规律。配合专业汉语教材的使用,将部分民语言授课转为专业汉语授课,直至部分英汉双语授课,是符合新疆高校师资水平,生物学专业课程特点和民族学生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民族学生对生物学专业的汉语授课积极认真,甚至学生自发写申请书要求学院安排汉族老师汉语授课。生物学相关专业的本科毕业生相当一部分进入硕士阶段深造,参加公务员考试或走上教师岗位。更高水平专业汉语的学习和掌握有助于民族学生在各个阶段和层次的竞争。当前,少数民族学生在研究生入学阶段仍然存在照顾。较差的专业背景知识和不通畅的语言沟通使汉族导师不愿意培养少数民族学生,汉族学生也不愿意报考交流存在障碍的民族导师的专业。因此,要解决这些矛盾,必须加强本科阶段的专业理论教学过程。生物专业课程的汉语授课不仅仅是民族学生就业、考研深造的需要,民族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还是民族专业教育发展的需要。
民族地区专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优秀的双语人才。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过程。对民族学生进行专业汉语授课,不仅要求民族教师有较高的专业知识理论体系,学生知识水平的提高还促进了民族教师的业务能力和语言能力的发展。同时,通用语汉语对民族学生的授课经验,有助于汉族老师学习掌握非母语授课学生的心理和发展,对今后专业英语授课提供帮助。
专业课程汉语授课符合民族学生的语言发展规律。新疆已全面推行民汉双语教育使民族学生始终处于学习汉语的良好语境中。而内初班、内高班和内地高校的民考汉学生知识文化的顺利掌握,也说明了3-5年时间里,通过积极主动的学习,民族学生的汉语水平有质的飞跃是完全可能的。因此,应从教学的主导——教师做起,克服思想上的懒惰情绪,积极开展专业课程的汉语授课。
四、结论
生物学是当今社会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由于网络和信息越来越便捷,学生英语水平的整体提高,在生物学专业课程的讲授上,已有相当多的院校选择性地采用英语授课。目前我国对英语这一国际通用语言的认识已上升到了“公民素质教育”的高度,[6]体现了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和国际化时代的要求。而反观新疆部分高校的民族学生的专业教育,不仅无法达到应有的专业理论和技术知识水平,甚至提高和强化汉语的基本目标也在被弱化。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只强调对“双语”教学工作的开展和推进,而忽视专业教学的特殊规律和学生能动性,不利于少数民族高等专业教育的发展。
大力发展民族教育、在民族地区实行双语教育,是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党的民族政策,总结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实践经验,创造性地构建的一种民族教育教学模式。民族大学生的汉语水平和专业技术能力是社会评价一所大学教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民族学生求职、就业、提高社会竞争能力的必要条件之一。不断提高少数民族专业教育教学质量,是关系到我国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实现新疆长治久安的一项重要工作。而在2004年,自治区党委、政府就已联合印发了《关于大力推进“双语”教学工作的决定》(新党发[2004]2号)。[7]文件在关于新疆高校双语教学方面,明确规定:“……除少数民族语言等特殊专业的部分课程外,有条件的大中专院校的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要从2004年起全部使用汉语授课。”“对目前尚未实施双语教学的大中专院校,从2004年起,必须选择部分课程进行汉语授课,并逐年扩大汉语授课的范围。”复杂的国际竞争、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民族地区的稳定和繁荣,要求新疆高校教育对国家和民族负责,对学生和社会负责,有效地开展符合民族长期发展目标的多层次的双语教学,必须在高校的专业教育阶段,坚决执行国家民族教育政策。
参考文献:
[1]李如龙.对双语教学的几点理解[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105-109.
[2]陈进,陈旭.新疆高校“双语”教学发展的现状与模式构建[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185-187.
[3]吴颜.新疆高校民汉一体化教学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J].中国电力教育,2010,(27):86-87.
[4]郭卫东.全面推行双语教育 提高民族教育质量[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64-69.
[5]张梅.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模式及其语言使用问题[J].民族教育研究,2009,(4):96-101.
[6]蔡明德,杜元虎,王维波,等.对双语教学必要性的思考[J].民族教育研究,2004,(15):59-62.
[7]王予锋.新疆民族地区师范院校历史教育专业课程双语教学研究——以喀什师范学院、和田师范专科学校为例[D].重庆:西南大学,2010.
(责任编辑:宋秀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