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阿尔巴尼亚”:弱小民族的“强国”梦

来源 :世界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yfy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大阿尔巴尼亚”,是一种民族主义思想,它主张按历史的和现实的阿尔巴尼亚人的分布,在巴尔干半岛上建立一个包括所有阿尔巴尼亚人的阿尔巴尼亚。这是一个有着地区政治和国际政治内涵的话题,我不仅以此为题指导过研究生写毕业论文,而且自己也写过有关它的短文。但是,我过去做这些的时候并没有感性的东西来支撑。在游走科索沃的过程中,我看到了“大阿尔巴尼亚”主张的一些物化载体,对它的产生和影响有了更深的了解,同时也思考了建立一个所谓的“大阿尔巴尼亚”是否有可能的问题。
  阿尔巴尼亚人的“圣地”
  讲“大阿尔巴尼亚”一定离不开普里兹伦。普里兹伦位于科索沃南部,是科索沃第二大城市,人口接近18万,离阿尔巴尼亚和马其顿都较近。普里兹伦是一座饱经沧桑的古城,始建于古罗马时代。在历史的长河中,普里兹伦先后归属于拜占庭帝国、保加利亚王国、塞尔维亚王国。14世纪中叶,它曾是塞尔维亚政治和宗教中心,有“塞尔维亚的拜占庭”之称。1389年6月,正在大举向东南欧扩张的奥斯曼军队同塞尔维亚、阿尔巴尼亚等多个欧洲国家组成的联军在科索沃原野进行决战,最终联军惨败,东南欧沦为奥斯曼领土,普里兹伦逐渐成为奥斯曼帝国的重镇。也就是从这时起,信奉东正教的塞尔维亚人越来越少,而皈依了伊斯兰教的阿尔巴尼亚移民越来越多。到19世纪中叶,普里兹伦的阿尔巴尼亚人占总人口比例超过70%。不仅如此,普里兹伦还是当时阿尔巴尼亚的政治、文化和地理中心。
  今天的普里兹伦,依稀可见往日都城的风采。一条不宽的小河将普里兹伦分成两部分,河上有一座14世纪修建的古石桥。这种石桥在前南斯拉夫地区的许多地方可以看到,其他有名的还有波黑首都萨拉热窝的拉丁桥和马其顿首都斯科普里的瓦尔达尔桥。河的一侧看上去非常繁华,小商铺一家挨一家,河边和路旁几乎全都是咖啡馆。一座高大但门可罗雀的东正教堂与一座同样高大但人头攒动的清真寺遥相呼应。清真寺背后的高山上还有一座古城遗址。所有这些都隐隐约约地透露出普里兹伦与塞阿两族的历史渊源。
  “大阿尔巴尼亚”的主张最早就诞生在普里兹伦。在古城堡下面的河对面,有一组低矮的白墙红顶黑门窗的建筑群,其中高的也不过两层。这就是阿尔巴尼亚人的“革命圣地”,现为普里兹伦同盟博物馆。
  “大阿尔巴尼亚”构想的出现
  被奥斯曼土耳其占领之后,阿尔巴尼亚人的反抗斗争一直没有停止过,其中最有名的是斯坎德培领导的武装起义,从1443年起坚持了25年。1878年沙皇俄国与奥斯曼土耳其的战争结束之后,欧洲列强希望重建巴尔干秩序并进一步确定各自势力范围,于是在柏林召开分赃会议。各大国出于自己的私利,无视阿尔巴尼亚人的存在,把信仰伊斯兰教的阿尔巴尼亚人说成是土耳其人,把信仰东正教的阿尔巴尼亚人说成是希腊人。更为严重的是,阿尔巴尼亚人居住的地方面临着被黑山、塞尔维亚和保加利亚等瓜分的危险。在这种情况下,阿尔巴尼亚的爱国者试图将所有反抗外来侵略的阿尔巴尼亚人联合起来。于是,在柏林会议召开前夕,来自各地的阿尔巴尼亚人代表齐聚普里兹伦。为了维护阿尔巴尼亚人的统一,这次会议建立了统一领导机构——普里兹伦同盟。同年11月,普里兹伦同盟在一份纲领中提出,未来阿尔巴尼亚国家的领土应当包括雅尼纳(阿尔巴尼亚的南部和伊庇鲁斯)、斯库台(阿尔巴尼亚的中部和北部)、科索沃(科索沃和梅托希亚以及塞尔维亚的南部和马其顿的大部分)。这就是“大阿尔巴尼亚”构想。
  在此后的十几年中,巴尔干半岛上的阿尔巴尼亚人在普里兹伦同盟的领导下展开了维护阿尔巴尼亚人的统一、建立大阿尔巴尼亚的斗争。在1912年第一次巴尔干战争期间,阿尔巴尼亚是巴尔干反土联盟同土耳其交战的主要战场。但根据巴尔干反土联盟各国达成的协议,将土耳其人从巴尔干赶走之后,阿尔巴尼亚人的土地将由希腊、塞尔维亚和黑山瓜分。面对被瓜分的危险,1912年11月,阿尔巴尼亚民族主义者召开国民大会,宣布建立一个包括巴尔干半岛上所有阿尔巴尼亚人的国家。但是,这种做法将与巴尔干联盟国家及各大国的利益发生严重冲突。俄、法、英、意、德、奥等六国外长在伦敦召开会议,虽然承认了阿尔巴尼亚在形式上可以成为一个独立国家,但其实际控制权必须掌握在六大国的手中。更为主要的,独立后的阿尔巴尼亚的领土和人口都不及阿尔巴尼亚人所希望的一半,许多阿尔巴尼亚人被留在相邻的国家里。其中,阿尔巴尼亚与南斯拉夫之间的边界直到1926年才划定,生活在科索沃、黑山西南部、马其顿西部的阿尔巴尼亚人就成了跨国界而居的民族。
  于是,“大阿尔巴尼亚”就成了阿尔巴尼亚人的一个梦。红底黑鹰的旗帜飘扬在阿尔巴尼亚、科索沃以及马其顿、黑山的阿族人聚居区,斯坎德培骑马持刀的雕像和特蕾莎修女的塑像立在地拉那、普里什蒂纳和斯科普里,都表现着对“大阿尔巴尼亚”的认同。普里兹伦同盟博物馆中展示着“大阿尔巴尼亚”的图示,普里兹伦的街头竖立着“大阿尔巴尼亚”纪念碑,而有“大阿尔巴尼亚”标记的各种纪念品到处都可看到。
  真有梦想实现的可能吗
  现在巴尔干半岛上的阿尔巴尼亚人分布于阿尔巴尼亚(约300万)、科索沃(约220万)、马其顿(约51万)、希腊(约6万)、克罗地亚(约5万)、黑山(约5万)各地。实现“大阿尔巴尼亚”梦想就是要将这些阿尔巴尼亚人联合起来,而首先是阿尔巴尼亚和科索沃的合并。然而,真有这种可能吗?在很大程度上,“大阿尔巴尼亚”是针对国际社会的,只是向国际社会表达一种愿望而已。假如真的将它提到日程上来,问题恐怕就没那么简单了。在访问科索沃期间,我就此与一些科索沃和阿尔巴尼亚人交谈过。他们都承认,无论是阿尔巴尼亚和科索沃之间还是这两地的阿尔巴尼亚族人之间,都有很大的差别。阿尔巴尼亚1912年就独立成国了,而科索沃一直从属于塞尔维亚,直到2008年才独立。阿尔巴尼亚有许多大学和研究机构,教育与科学都很发达,而科索沃在这些方面十分落后,1969年底才建了普里什蒂纳大学。阿尔巴尼亚宗教色彩比较淡,且有30%的人信奉东正教和天主教,而科索沃的阿尔巴尼亚人基本是穆斯林,而且非常虔诚。阿尔巴尼亚人认为自己讲的阿语是正宗的,而科索沃阿族人讲的阿语是一种方言。至于其他国家的阿族人,由于其在各自国家人口中所占比例比较低,同时受各自国情的制约,对“大阿尔巴尼亚”的认同程度和追求程度都较为有限。
  更为关键的是,巴尔干的地区政治、欧洲政治甚至国际政治都不允许一个“大阿尔巴尼亚”出现。巴尔干有史以来就是东西方大国都有染指的地方,大国的利益交织在一起。可以说,这里建立的国家都是各大国讨价还价的结果,而非由各民族自主选择而来。1912年诞生的阿尔巴尼亚就说明了这一点。巴尔干地区版图的变更,可以是较大国家的碎片化,变成若干小国,对欧洲大国没有损害,大国不会阻止,甚至还明里暗中鼓励。比如前南斯拉夫联邦的解体就是这样。但是,如果疆界变更造就了一个新的地区性大国,那将不利于欧洲大国对该地区的控制。“大阿尔巴尼亚”不仅要求阿尔巴尼亚与科索沃的合并,还要把黑山、克罗地亚、希腊等国的阿族人从各自的国家分离出来。这样一来还会在巴尔干引起连锁反应,不利于地区稳定。与我交谈过的阿尔巴尼亚和科索沃的政治家都提及了这一点,也都认为“大阿尔巴尼亚”不是一个现实问题,或许将来在欧盟之内才有可能实现。
  游走在科索沃,联想到以前去过的巴尔干其他地区,我深切地感到,“大阿尔巴尼亚”只不过是弱小民族的“强国”梦。
  (作者为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2009~2012年曾在本刊长期连载“寒冰走苏东”系列文章)
其他文献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用朱熹的上述诗句来形容近年外交部驻澳门特派员公署的文化建设,可谓恰如其分。这里,“活水”非指其他,乃朋友、友情也。  打造有中华文化底蕴的特派员公署  澳门特派员公署大楼于1999年建成,楼高八层,设计庄重、现代,外观甚好。我尤其喜爱1~3层的大落地玻璃墙面,它们在院内绿树的映衬下,格外通透敞亮。然美中不足的是,我赴任特派员时室内装饰已显陈旧,墙上字画缺乏主题,
“我们不能对世界发号施令,但我们必须参与世界……在我看来,美国在世界的角色已然是参与者。”2013年2月27日,查尔斯·蒂姆西·哈格尔在就职演讲中依旧延续着其特立独行的风格。一天之前,这位66岁的“政坛老兵”总算打赢了耗时40余天的提名拉锯战,战胜了参议院内试图阻击他的昔日同党,获批入主五角大楼。正如奥巴马在提名时溢美的那样,至今体内仍残留有弹片的哈格尔深深相信“美国领导的不可或缺”,懂得“战争不
“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最适合  中国国情  伍钧:  中国在1964年成功进行核试验后马上就宣布了“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现在西方国家质疑我们的“不首先使用”到底是战略还是政策,密切关注我们在核战略、核政策上往哪个方向走,会不会附加一定条件变成“有条件的不首先使用”、“有条件的自卫防御”——比方说在我方首都或军事基地等被炸的情况下就可以使用等是否会使用核武器的问题。  我觉得中国不管从经济角度考虑,还
澳门的冬日有些阴冷。忽然想到了斯里兰卡红茶,抓起电话向杨秀萍大使求援。杨大使雷厉风行,不日送来,令人感动。  喜欢斯里兰卡的红茶始于前些年。  初识科伦坡的日落和佛国的红茶  中斯关系一向很好,两国政府及民间交往十分密切。新中国建国初期,两国间签订的《米胶协定》曾轰动一时。当时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禁运和封锁,中国的发展严重受阻,亟需进口包括橡胶在内的各种物资。此时,远在印度洋的斯里兰卡也面临着相似的
习近平主席在出席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第八次峰会就贸易等议题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打开窗子,才能实现空气对流,新鲜空气才能进来。搞保护主义和滥用贸易救济措施,损人不利己。二十国集团要致力于营造自由开放的全球贸易环境,推动国际贸易自由化、便利化。  世界经济复苏艰难,贸易保护主义强力回潮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此后,世界各国踏上了抵御和防范风险的应对危机之路,都不同程度地调整了本国经济贸易
青年画家,1973年生于山东曹县。幼喜翰墨,性近文史。少年负笈京华,拜师著名学者文博大家史树青先生习读书,学鉴赏,获益颇多;后又拜师著名画家于志学,并跟随于志学先生赴青藏高原、入新疆大漠、访敖鲁古雅。美术史治学则师随当代著名美术评论家、国家画院副院长张晓凌先生。现为北京朔源文物鉴定中心特聘主任,在绘画之余从事美术史的研究。  作品《白梅》被人民大会堂收藏(2003)  作品《春声一树满神州》作为国
5月28日,在西点军校的毕业典礼上,美国总统奥巴马发表了一篇特殊的毕业致辞。通过这篇毕业致辞,奥巴马回应了一段时间以来国内外对美国外交政策的质疑和批评,回答了“如何保持美国的领导力”这一核心问题,向世界全面阐释了他的外交政策理念。美国媒体对这篇演讲的内容毁誉参半,对奥巴马为外交政策而做的辩护褒贬不一。然而,各大媒体对这篇演说的重要性却是众口一辞,认为它集中反映了奥巴马的外交政策思想,标志着“奥巴马
4月7日,美国著名媒体人麦克·华莱士与世长辞,享年93岁。中国媒体迅速报道了这一消息。普通的中国百姓知道华莱士的名字始自1986年他对邓小平的采访。这一次采访中,华莱士与邓小平纵谈国际国内形势,特别是当时敏感复杂的中美、中苏关系,对此后中美关系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国际报道特别是重要国际人物访谈的意义就在于其对国际关系的介入性。华莱士多数的国际访谈之所以能够为人所熟知,概源于此。     美国媒体
国民党屋漏偏逢连阴雨,在连续遭遇“反服贸”学运冲击、反“核四”社运之际,党内团结也面临考验,发展形势极为不利。为化解反马力道,及时稳住政局,马英九不得不扩大党内参与,将新北市长朱立伦、台中市长胡志强、台北市长郝龙斌纳入副主席序列,此举标志着国民党正式进入“后马英九”时代,开启中生代布局接班之路。  国民党面临内忧外患  近期,马当局疲于应对岛内学运、社运等此起彼伏的群体性街头抗争运动,尽管立场一再
4月29日至5月5日,美国国务卿克里开启了他的访非之旅,行程中包含了埃塞俄比亚、南苏丹、刚果(金)和安哥拉等非洲四国,这是他就任国务卿之后首次正式访非。对于这场“迟到的访问”,美国国务院声明称,此访旨在鼓励非洲的民主发展,提升对人权的尊重,增进安全与和平,接触非洲公民社会和青年领导人,促进对非贸易、投资和发展伙伴关系。然而,纵观克里整个访问过程,他全程主打“安全牌”,积极推动地区和平进程,协调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