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课,怎样上?等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smk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练习课,怎样上?
  虞丽敏
  
  一、练习课。需要“你知我知”
  练习课的教学对教师最基本的要求是:必须把握住整堂课的训练目标,弄清楚每一道习题的练习目的。但反思我们对练习课的执教过程,这些练习目的的实施与达成有时并不理想。什么原因呢?
  站在教者的角度看,教师对“练习目的”是心中有数的,教学也以达成这些训练目标而组织开展:但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学生面对的是一道道练习题。他们的目标是“会解题”、“熟练解题”,他们并不知道通过练习需要掌握哪些知识,提高哪些能力,难以把握住知识的整体结构,真的是“为解题而解题”。所以这样一来,练习目的的落实与达成就成了教师的“一厢情愿”,学生也就处在了被动面,练习课的效果因此而“大打折扣”了。
  所以,对练习课,我们不要一厢情愿,学生也有训练目标的知情权。大到一堂课需要达成的总体目标,小到每一道练习题需要掌握的重点知识、训练提高的技能目标都应该让学生心知肚明,变被动为主动。有了目标就有了前进的方向,“有的放矢”更利于学生对重点知识本质的理解与把握,利于学生训练技能的提高。
  
  二、练习课,需要“中心思想”
  小学阶段语文学科中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包括读书能力、理解能力、语言积累等方面。一篇佳作的学习,不仅仅放在读写之上,更要放在理解与体验层面,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把握文章的灵魂。联想我们的数学练习课,不禁设问:练习课也有“中心思想”吗?能否在引导学生夯实基础的同时,汲取到更高层面的精髓呢?
  按我的理解,数学学习中渗透的“思想方法”应是基础知识的灵魂,是数学的精髓。学习数学,不仅获取知识,更需要汲取“思想方法”。所以在知识的新授教学时,“思想方法的渗透”常被我们所重视,但在练习课中却往往被忽略。如果我们有意识地把“思想方法”也落实在应用数学的思维活动上,那么就能在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方面发挥其重要功能,对于学生学习数学、发展能力并开发智力都是至关重要的。为学生的均衡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可能。
  所以在组织练习的同时,我们要抓住一条巩固知识点的“明线”,亦要抓住数学思想这条具有潜在价值的“暗线”,真正提高练习课的教学收益。
  
  三、练习课。需要“板块连接”
  练习课与复习课的教学功能有所不同,虽都有巩固提高的作用,但平时的复习课更侧重于知识体系的构建。受此启发,我在练习课的实践中,尝试把复习课上的“知识整理构建”这一步骤借鉴迁移于练习课:每次在组织练习之后,都要加上一步,引导学生把练习巩固的所有知识点进行分析比较,分类整理,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呈现出清晰的知识条理,串成线,连成块,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这一步骤的实施立竿见影:知识之间的分析比较有利于学生对知识本质内涵的理解与把握,对知识点的分类整理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系统的构建。
  
  谈课例研究的价值
  曹 树
  
  课例是课堂的具体化和特殊化,是教师课堂教学“轨迹”的真实反映。课例研究是以课例为载体,以观察为手段、以教学问题为对象、以互动对话为特征、以行为改变为目的的教学研究。探讨课例研究的价值会让我们的教学有比较科学可行的操作指向,对有效性教学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课例研究有助于教学实践理论的创生
  关于教学理论,有学者将之分类为“规范性理论”、“事实性理论”、“技术性知识”、“实践性理论”。
  规范性理论、事实性理论、技术性知识只具有间接的指导和参考作用,不能直接指导实践。教学研究离不开情景的创设。任何理论只有放置在具体的教学情景中,经过教师个性化的独特理解和解释才能得到实践的运用。而内涵正确的课例教学研究恰恰体现了上述基本思想。它的基本思路是通过“问题——规划——行动——观察——反思和再规划”的循环使教学实践经历“合理化”的过程,“合理化”的实质是使教学实践在理性的“规划”和“反思”之下不断趋于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课例研究的关键就在于通过理性地追问实践对象“是什么样的”来规划实践、解释实践,从而使实践从经验性的直观、直觉层面得到提升。这样,实践合理化的过程也就是实践性理论创生的过程。课例研究,使教师收获的不只是一节课的教学经验,而且还有分析教学问题,解释教学现象的理性知识和眼光。
  
  二、课例研究有助于始终聚焦学生的学习
  在教师活动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总是复合交错。无论是教学,还是课例研究,其最终目标是指向于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教师“教的怎样”应当从课堂上每个学生的学习实况出发加以考察。因此,当教师在研究“课例”时,就要观察课堂,收集学生的一切“表演”证据,包括:学习动机、学习行为甚至随着课堂节奏变化的思维水平。
  
  三、课例研究有助于指向教师专业发展的互助合作
  课例研究以改进教学为目的。教学研究需要教师集体努力,如果一个教师“单打独斗”,游离于集体之外,无论如何都不可能达到“优质的课堂”境界。因为不同的教师在知识结构、智慧水平、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即使是任教同一学科的教师在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情境的创设等等许多方面也可以说尽显个人风采。这是因为每一位教师都是以自己的经验为背景来建构对事物的理解,所以理解到的只是事物的不同的方面,不存在一个人对事物唯一正确的理解。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每一位教师都要超越自己的理解,看到别人与自己的不同理解和别人看到的事物的另外的方面,从而形成更为丰富和更趋近事物全貌的见解。于是,每一位教师的差异就是教学资源,差异就是合作学习的动力和源泉。
  教师作为“合作的共同体”实质上分为两种:“合作的共同体”和“自由的共同体”。在教师“合作共同体”中,教师深信他们需要铸造共同的教学观;在教师的“自由的共同体”中,教师期望通过自己的意志构建个性化的教学。恰恰在课例研究中,不仅是个体的教师成为教学研究的专家,教师群体亦超越学科、超越教室、超越学校成为当之无愧的教学研究共同体。正因如此,是课例研究带领教师进入了专业成长的佳境。
其他文献
王丽女士主编的《名家谈语文学习》是值得语文教师仔细研读的一本好书,我郑重向大家推荐。  这本书好在哪里?它邀请了当代各行各业最优秀的名家,笔谈他们在中小学是如何学习语文的。从各位名家的交流中,我们可以提炼出学好语文的本质规律,具有典型性、普遍性和权威性。  我反复研读了这本书,并向学校每位语文教师赠送了一本。我读后的感悟是:这些名家所谈学习语文的经验和教训,揭示了语文学习的本质规律——君子务本,本
【摘 要】新常态教育应是尊重教育规律,叩问教育本质的教育;应是关注人的尊严,满足人的需要的教育;应是一种对教育理想的脚踏实地的执着和坚守。新常态教育下南菁高中以成就师生生命的美好和人生的幸福为教育追求,坚持教育的价值引领,建设促进学生精神成长的理想课堂,实践着重构校园生活的学校美育。  【关键词】新常态教育;价值引领;精神成长;校园生活  【中图分类号】G423.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摘要】儿童的认知特点与阅读方式的转变呼唤知识的图像化,这对于提高习作教学质量的意义是巨大的。图像化知识的直观性、序列性、趣味性能有效地帮助学生选择习作素材、理顺表达思路和学会有序表达,这对于提升习作教学的效率有着较大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习作知识;图像化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44-0013-03  【作者简介】徐俊,南京
一、小“材”可以大“用”  在跨越式跳高教学中,为了消除学生的害怕心理同时也为了安全起见,我选用橡皮筋作为“横杆”。但是在教学中存在误区:学生过“横杆”时会扭腰转体、双脚后勾下压橡皮筋,臀部不能先过杆。主要原因是学生只关注能否过“横杆”而不考虑是否碰到橡皮筋。此外,当进入全程助跑用实物做横杆时,学生就不敢越过横杆或常常下意识地碰倒架子,最后跳过去的高度不高,显然不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这就不如用竹竿
【关键词】学科特质;情趣;儿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33-0057-02  多年前,于永正老师在总结“五重教学法”时便把“重情趣”摆在了首位。在“于永正‘言语交际’式小学语文教学探索与实践”获得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后,他在回顾自己的教学历程时说道:“其实我更愿意把我的教学总结为情趣教育,我的语文教学最大的特色就是有情有趣
【设计理念】  《学会合作》是一篇演讲稿。作者采用了演讲最常用的方法,开篇即点明要说的话题是“合作”,简洁明了,直奔主题。接着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讲起,阐明“不论从事什么职业,不论何时何地,都离不开和他人合作”的道理。第3至5自然段列举了交响乐团演奏和火中逃生小实验这两个具体事例,来说明卓有成效的合作,必须具有协作精神和自我牺牲精神。结尾再次强调“只有学会与别人合作,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这一观点。文
“未来不是我们要去的地方,而是我们创造的地方。”哲学家阿依的话正在被一所学校所诠释。这所学校是一所普通农村小学,但是在2009年5月却被评为“中国少年科学院科普教育示范基地”,其创新的智慧、过人的胆识、坚实的步伐,创造了一个汇聚智慧的“少年硅谷”。学校以“硅谷精神”为引擎,以“创意生活”为旨归,以“创新思维”为导向,成为孩子心灵自由生长的空间,它就是南京市江宁区铜山中心小学(以下简称“铜小”)。 
让学生走向幸福的协奏曲——江苏省泰州市“三进”教育纪事 卢静娜  新闻背景  2010年9月份,江苏省泰州市教育局召开全市“三进”工作动员大会,全面启动了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普通话进校园,书法进课堂,诵读进教材工作。泰州市教育局明确“三进”工作集中推进的时间是两年,到2012年,全市所有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要基本建成“三进”工作合格校,20%左右的学校建成“三进”工作示范学校,全市还要建成一批“三
【摘要】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深入挖掘数学语言蕴含的育人价值,引导学生运用丰富的数学语言记录思考的痕迹,能凸显学生学习的过程感和成长感。探索积极的数学语言教学策略能有效改进教师的教学行为,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关键词】数学语言;思维发展;教学策略;沟通转换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05-0039-02  【作者简介】潘明珍,江苏省淮
“课标修订稿”经过多年的孕育,终于面世。作为小学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识字与写字”,在这次修订中得到高度重视和强化,其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基础地位更加稳固  “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串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识字、写字不单是低年级的教学重点,而且九年语文教育要一以贯之,使之拥有不容置疑的“法定”地位,每个学段都不可以小觑。可是,目前识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