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之”字用法示例及练习
1.指出下列句中“之”的用法和意义。
之:A.指代人、事、物,译作他(们)、 她、它(们)、这件事。B.复指代词,这。C.动词,往、到了、到......去。D.结构助词,的。E.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意。F.凑足音节,无实义。G.宾语前置的标志。
(1)于厅事之东北角。(林嗣环《口技》)( )
(2)水陆草木之花。(周敦颐《陋室铭》)( )
(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刘禹锡《爱莲说》)( )
(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刘禹锡《陋室铭》)( )
(5)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
(6)马之千里者。(韩愈《马说》)( )
(7)具答之。(陱渊明《桃花源记》)( )
(8)箬篷覆之。(魏学伊《核舟记》)( )
(9)渔为甚异之。(陱渊明《桃花源记》)( )
(10)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陱渊明《桃花源记》)( )
(11)辍耕之垄上。(《史记陈涉世家》)( )
2.下面句中“之”字用法和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无丝竹之乱耳
C.忘路之远近
D.何陋之有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固以怪之矣”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久之,目似暝
B.食之不能尽其才
C.君之病在肌肤
D.无丝竹之乱耳
4.与“予尝求古仁人之心”中的“之”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属于作文以记之
B.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C.投诸渤海之尾
D.辍耕之垄上
二、“以”字用法示例及练习
5.解释下列句中“以”的意思。
(1)作介词,可解释为:用、靠、凭、凭借、因为、拿、把等例:
醒能述以文者( )
以天下之所顺( )
不以物喜( )
悉以咨之( )
咨臣以当世之事( )
先帝不以臣卑鄙( )
虽不能察,必以情( )
(2)连词
①表目的:译为:来、用来。
例:属予作文以记之 杀之以应陈涉 以光先帝遗德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以彰其咎 以告先帝之灵 故为之文以志 以激怒其众 将以攻宋
②表结果:译为:以致。
例:以伤先帝之明 以塞忠谏之路也
(3)其它
①以为:译为、认为 例:或以为死
②所以:
A.用来之意,
例: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所以动心忍性
B.……的原因。
例: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③相当于“而”:
例:醉则更相枕以卧
④通假字:
例:固以怪之矣(通“已”)
6.解释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
(1)先帝不以臣卑鄙( )(《出师表》)
(2)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
(3)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
(4)以伤先帝之明( )(《出师表》)
(5)可以为师矣( )(《〈论语〉八则》)
(6)固以怪之矣( )《陈涉世家》
7.下列句子中的“以”与“先帝不以臣卑鄙”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咨臣以当世之事
B.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C.扶苏以数谏故
D.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8.下面“以”字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B.以天下之所顺
C.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D.属予作文以记之
9.下列四项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何以战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小大之狱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C.战于长勺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D.登轼而望之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三、“其”字用法示例及练习
10.解释句中“其”的意义和用法。
其:A.表示领属关系,他、她、它(们)的、我(的)、自己(的)。B.其中,其中的。C.第三人称,相当,他、她、它(们)。 D.远指,相当于“那”;近指,相当于“这” E.加强反问语气,用在句首。
(1)百姓多闻其贤( )(《陈涉世家》)
(2)并自为其名。( )(《伤仲永》)
(3)其一犬坐于前( )(《狼》)
(4)其如土石何( )(《愚公移山》)
1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用法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其如土石何(起加强语气的作用,可不译)
B.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动词,可译为“到……去”)
C.再而衰(表并列,可不译)
D.战于长勺(表处所,译为“在”)
12.下面句子中“其”的意义属于“它(的)”的一项是( )
(1)其中往来种作 (2)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3)屠自后断其股 (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A.(1)(2) B.(3)(4)
C.(1)(3) D.(2)(4)
四、“而”字用法示例及练习
13.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
而:A.表顺承 ,然后,就B.表转折, 然而、却、可是C.表并列, 又、并且D.表修饰,表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可译为“着”、“地”,或不译 E.表递进,而且,或不译。F.表示因果关系,因而。
(1)环而攻之而不胜( )(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一鼓作气,再而衰( )(《曹刿论战》)
(3)佣者笑而应曰( )(《陈涉世家》)
(4)任重而道远( )(《论语》)
14.选出与例句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 )
例句:杂然而前陈者
A.广起,夺而杀尉
B.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C.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
D.佣者笑而应曰
15.“而”的意义和用法与“摘而藏之”中的“而”相同的一项是( )
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溪深而鱼肥
C.乃记之而去
D.呼尔而与之
16.选出句中 “而”字与“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中的“而”意思相同的一项。(2010年中考)( )
A.一鼓作气,再而衰
B.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C.广起,夺而杀尉
D.云归而岩穴暝
五、“于”字用法示例及练习
17.解释句中介词“于”的意义。
于:A.对,对于。B.在。C.连词,与,跟,同。D.从,自。 E.到 F.比 G.向。 H.给
(1)管夷吾举于士(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
(3)所欲有甚于生者( )(《鱼我所欲也》)
(4)有求于我也 ( )(《邹忌讽齐王纳谏》)
(5)贤于材人远矣( )(《伤仲永》)
(6)又七年,于舅家见之。( )(《伤仲永》)
18.“于”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不求闻达于诸侯
B.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
C.燕王欲结于君
D.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9.“于”的意义和用法与“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中的“于”相同的一项是( )
A.青,取之于蓝
B.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C.受任于败军之际
D.又留蚊于素帐
六、“为”字用法示例及练习
20.解释句中“为”字的意义和用法。
为:A.成为,变成。 B.做、担任、当。 C.作为,当作。 D.是 E.以为,认为。 F.被。 G.为了。 H.给,替 I.对,向。
(1)以径寸之木为宫室( )(《核舟记》)
(2)行拂乱其所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项燕为楚将( )(《陈涉世家》)
(4)愿为市鞍马( )(《木兰诗》)
(5)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陈涉世家》)
21.解释加点词语有误的一项是( )
A.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被)
B.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做)
C.项为之强(因为)
D.夫子何命焉为(语气词)
22.“为”的意义和用法与“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中的“为”相同的一项是( )
A.吴广为都尉
B.为字共三十有四
C.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D.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七、“虽”字用法及练习
23.解释句中“虽”字的意义和用法。
虽:A.表假设,即使。B.表转折,虽然。C.与“然”连用,译为“虽然如此”。
1)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马说》)
(2)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马说》)
(3)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 )(《虽有嘉肴》)
(4)虽人有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口技》)
(5)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三峡》)
(6)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送东阳马生序》)
24.找出下列句中“虽”字用法和意义不同的一项( )
A.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B.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C.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D.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八、“乃”字用法及练习
25.解释句中“乃”字的意义和用法。
乃:A.副词,表示时间的紧相衔接,“就”。B.副词,表示意料之外,“竟然”“竟”C.副词,表肯定,“就是”“原来是”。D.副词,表示两件事顺承,才。E.连词,表顺接,“于是”“就”。F.人称代词,“你”“你们”。
(1)刿曰:“肉食者鄙 未能远谋。”乃入见。( )(《曹刿论战》)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
(3)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
(4)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示儿》) (5)蒙乃始就学。( )(《孙权劝学》)
26.下列句中“乃”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哪一项( )
A.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B.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
C.使杞子、杨孙、逢孙戍之,乃还。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D.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
27.下列句中“乃”字用法和例句一致的是哪一项( )
例: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A.家祭无忘告乃翁。
B.乃悟前狼假寐。
C.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D.见渔人,乃大惊。
九、“然”字用法及练习
28.解释句中“然”字的意义和用法。
然:A.代词,起指示作用,译作“这样”“如此”。B.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作“然而”“但是”。C.语气助词,分两种情况: a.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译作“……的样子”。b.用于句尾,常与“如”“若”连用,构成“如…… 然”“若……然”格式,相当于“……的样子”“好像……似的”。D.“然则”相当于现代汉语“既然这样,那么……”,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1)父利其然也( )(《伤仲永》)
(2)谓为信然。( )(《隆中对》)
(3)然足下卜之鬼乎( (《陈涉世家》)
(4)然志犹未已。( )(《隆中对》)
(5)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醉翁亭记》)
(6)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核舟记》)
(7)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岳阳楼记》)
29. “然”的用法和意义和“不以为然”中“然”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吴广以为然
B.然则何时而乐耶
C.烨然若神人
D.屋舍俨然
30.下列各句中“然”字用法和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B.杂然而前陈者
C.满目萧然
D.谓为信然
十、“则”字用法及练习。
31.解释句中“则”字的意义和用法。
则:A.却,可是。B.表示假设关系。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设的情况,相当于“假使”“如果”;C.用在对比句或假设句的后半句中,相当于“那么”“就”。D.就是。
(1)欲速则不达( )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
(3)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5)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
(6)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
(7)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
32. 判断下列句中“则”的用法及意义(写选项即可)
A.却,可是 B.如果 C.就 D.那么 E. 就是
(1)则名微而众寡( )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 )
(2)则汉室之隆( )则攸 之、允之任也( )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 )
(3)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
(4)弗得则死( )
(5)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战则请从( )
(6)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
(7)则又请焉( )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 )
(8)然则北通巫峡( )则有去国怀乡( )
(9)作则飞沙走砾( )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
(10)有仙则名( )则素湍绿潭( )
(11)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
(12)则是无信( );则黯然缥缈( )
(13)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
《初中文言虚词的用法及训练》
拓展训练答案
一、“之”
1.(1)结构助词,的。(2)结构助词,的。(3)取消句子独立性,无意义。(4)取消句子独立性,无意义。(5)宾语前置的标志。(6)取消句子独立性,无意义。(7)代词,指渔人的问题。(8)代词,指核舟的船舱。(9)代词,指渔人所看到的情景。(10)代词,指渔人的经历。(11)动词,去,往。
2.D
3. B
4. C
二、“以”
5.(1)用;凭、凭借;因为;拿;拿;因为;根据(2)略(3)略
6.(1)介词,因为。(2)按照(3)连词,来,表目的。(4)连词,从而、以致。(5)凭借(6)通假字,通“已”。
7.C
8.D
9.B
三、“其”
10.(1)代词,指太子项燕。(2)代词,指自己的。(3)代词,其中。(4)放在反问句中,加强反问语气。
11.C
12.B
四、
13.(1)连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2)连词,表顺承。(3)连词,表修饰。(4)连词,表并列。
14. D
15.C
16.B
五、“于”
17.(1)从,自。(2)到。(3)比。(4) 介词,引出对象,对。(5)比。(6)在。
18.C
19. B
六、“为”
20.(1)做。(2)与“所”组成所字结构,做宾语。(3)作为。(4)表目的,为了。(5)向。
21.B
22.C
七、“虽”
23.(1)虽然(2)即使 (3)即使 (4)即使 (5)即使 (6)虽然
24. D
八、“乃”
25.(1) 连词,于是,便。(2)副词,竟然。(3)副词,就是(4)人称代词,你们。(5)副词,于是,就。
26.B
27.B
九、“然”
28.(1)这样(2)这样(3)虽然,但是(4)虽然,但是(5)……的样子(6)好像……似的 (7)既然这样,那么.……
29.A
30.D
十、“则”
31.(1)却,可是。(2)表示假设关系。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设的情况,相当于“假使”“如果”;(3)表示假设关系。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设的情况,相当于“假使”“如果”;(4)用在对比句或假设句的后半句中,相当于“那么”“就”。(5)用在对比句或假设句的后半句中,相当于“那么”“就”。(6)用在对比句或假设句的后半句中,相当于“那么”“就”。(7)就是。
32. (1)CC (2)DDD(3)D(4)D (5)CB (6)C(7)C A (8)D C (9)C C (10)C C (11)D (12)C C (13)C
1.指出下列句中“之”的用法和意义。
之:A.指代人、事、物,译作他(们)、 她、它(们)、这件事。B.复指代词,这。C.动词,往、到了、到......去。D.结构助词,的。E.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意。F.凑足音节,无实义。G.宾语前置的标志。
(1)于厅事之东北角。(林嗣环《口技》)( )
(2)水陆草木之花。(周敦颐《陋室铭》)( )
(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刘禹锡《爱莲说》)( )
(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刘禹锡《陋室铭》)( )
(5)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
(6)马之千里者。(韩愈《马说》)( )
(7)具答之。(陱渊明《桃花源记》)( )
(8)箬篷覆之。(魏学伊《核舟记》)( )
(9)渔为甚异之。(陱渊明《桃花源记》)( )
(10)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陱渊明《桃花源记》)( )
(11)辍耕之垄上。(《史记陈涉世家》)( )
2.下面句中“之”字用法和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无丝竹之乱耳
C.忘路之远近
D.何陋之有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固以怪之矣”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久之,目似暝
B.食之不能尽其才
C.君之病在肌肤
D.无丝竹之乱耳
4.与“予尝求古仁人之心”中的“之”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属于作文以记之
B.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C.投诸渤海之尾
D.辍耕之垄上
二、“以”字用法示例及练习
5.解释下列句中“以”的意思。
(1)作介词,可解释为:用、靠、凭、凭借、因为、拿、把等例:
醒能述以文者( )
以天下之所顺( )
不以物喜( )
悉以咨之( )
咨臣以当世之事( )
先帝不以臣卑鄙( )
虽不能察,必以情( )
(2)连词
①表目的:译为:来、用来。
例:属予作文以记之 杀之以应陈涉 以光先帝遗德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以彰其咎 以告先帝之灵 故为之文以志 以激怒其众 将以攻宋
②表结果:译为:以致。
例:以伤先帝之明 以塞忠谏之路也
(3)其它
①以为:译为、认为 例:或以为死
②所以:
A.用来之意,
例: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所以动心忍性
B.……的原因。
例: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③相当于“而”:
例:醉则更相枕以卧
④通假字:
例:固以怪之矣(通“已”)
6.解释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
(1)先帝不以臣卑鄙( )(《出师表》)
(2)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
(3)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
(4)以伤先帝之明( )(《出师表》)
(5)可以为师矣( )(《〈论语〉八则》)
(6)固以怪之矣( )《陈涉世家》
7.下列句子中的“以”与“先帝不以臣卑鄙”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咨臣以当世之事
B.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C.扶苏以数谏故
D.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8.下面“以”字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B.以天下之所顺
C.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D.属予作文以记之
9.下列四项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何以战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小大之狱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C.战于长勺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D.登轼而望之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三、“其”字用法示例及练习
10.解释句中“其”的意义和用法。
其:A.表示领属关系,他、她、它(们)的、我(的)、自己(的)。B.其中,其中的。C.第三人称,相当,他、她、它(们)。 D.远指,相当于“那”;近指,相当于“这” E.加强反问语气,用在句首。
(1)百姓多闻其贤( )(《陈涉世家》)
(2)并自为其名。( )(《伤仲永》)
(3)其一犬坐于前( )(《狼》)
(4)其如土石何( )(《愚公移山》)
1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用法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其如土石何(起加强语气的作用,可不译)
B.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动词,可译为“到……去”)
C.再而衰(表并列,可不译)
D.战于长勺(表处所,译为“在”)
12.下面句子中“其”的意义属于“它(的)”的一项是( )
(1)其中往来种作 (2)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3)屠自后断其股 (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A.(1)(2) B.(3)(4)
C.(1)(3) D.(2)(4)
四、“而”字用法示例及练习
13.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
而:A.表顺承 ,然后,就B.表转折, 然而、却、可是C.表并列, 又、并且D.表修饰,表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可译为“着”、“地”,或不译 E.表递进,而且,或不译。F.表示因果关系,因而。
(1)环而攻之而不胜( )(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一鼓作气,再而衰( )(《曹刿论战》)
(3)佣者笑而应曰( )(《陈涉世家》)
(4)任重而道远( )(《论语》)
14.选出与例句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 )
例句:杂然而前陈者
A.广起,夺而杀尉
B.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C.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
D.佣者笑而应曰
15.“而”的意义和用法与“摘而藏之”中的“而”相同的一项是( )
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溪深而鱼肥
C.乃记之而去
D.呼尔而与之
16.选出句中 “而”字与“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中的“而”意思相同的一项。(2010年中考)( )
A.一鼓作气,再而衰
B.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C.广起,夺而杀尉
D.云归而岩穴暝
五、“于”字用法示例及练习
17.解释句中介词“于”的意义。
于:A.对,对于。B.在。C.连词,与,跟,同。D.从,自。 E.到 F.比 G.向。 H.给
(1)管夷吾举于士(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
(3)所欲有甚于生者( )(《鱼我所欲也》)
(4)有求于我也 ( )(《邹忌讽齐王纳谏》)
(5)贤于材人远矣( )(《伤仲永》)
(6)又七年,于舅家见之。( )(《伤仲永》)
18.“于”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不求闻达于诸侯
B.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
C.燕王欲结于君
D.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9.“于”的意义和用法与“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中的“于”相同的一项是( )
A.青,取之于蓝
B.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C.受任于败军之际
D.又留蚊于素帐
六、“为”字用法示例及练习
20.解释句中“为”字的意义和用法。
为:A.成为,变成。 B.做、担任、当。 C.作为,当作。 D.是 E.以为,认为。 F.被。 G.为了。 H.给,替 I.对,向。
(1)以径寸之木为宫室( )(《核舟记》)
(2)行拂乱其所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项燕为楚将( )(《陈涉世家》)
(4)愿为市鞍马( )(《木兰诗》)
(5)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陈涉世家》)
21.解释加点词语有误的一项是( )
A.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被)
B.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做)
C.项为之强(因为)
D.夫子何命焉为(语气词)
22.“为”的意义和用法与“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中的“为”相同的一项是( )
A.吴广为都尉
B.为字共三十有四
C.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D.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七、“虽”字用法及练习
23.解释句中“虽”字的意义和用法。
虽:A.表假设,即使。B.表转折,虽然。C.与“然”连用,译为“虽然如此”。
1)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马说》)
(2)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马说》)
(3)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 )(《虽有嘉肴》)
(4)虽人有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口技》)
(5)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三峡》)
(6)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送东阳马生序》)
24.找出下列句中“虽”字用法和意义不同的一项( )
A.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B.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C.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D.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八、“乃”字用法及练习
25.解释句中“乃”字的意义和用法。
乃:A.副词,表示时间的紧相衔接,“就”。B.副词,表示意料之外,“竟然”“竟”C.副词,表肯定,“就是”“原来是”。D.副词,表示两件事顺承,才。E.连词,表顺接,“于是”“就”。F.人称代词,“你”“你们”。
(1)刿曰:“肉食者鄙 未能远谋。”乃入见。( )(《曹刿论战》)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
(3)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
(4)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示儿》) (5)蒙乃始就学。( )(《孙权劝学》)
26.下列句中“乃”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哪一项( )
A.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B.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
C.使杞子、杨孙、逢孙戍之,乃还。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D.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
27.下列句中“乃”字用法和例句一致的是哪一项( )
例: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A.家祭无忘告乃翁。
B.乃悟前狼假寐。
C.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D.见渔人,乃大惊。
九、“然”字用法及练习
28.解释句中“然”字的意义和用法。
然:A.代词,起指示作用,译作“这样”“如此”。B.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作“然而”“但是”。C.语气助词,分两种情况: a.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译作“……的样子”。b.用于句尾,常与“如”“若”连用,构成“如…… 然”“若……然”格式,相当于“……的样子”“好像……似的”。D.“然则”相当于现代汉语“既然这样,那么……”,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1)父利其然也( )(《伤仲永》)
(2)谓为信然。( )(《隆中对》)
(3)然足下卜之鬼乎( (《陈涉世家》)
(4)然志犹未已。( )(《隆中对》)
(5)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醉翁亭记》)
(6)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核舟记》)
(7)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岳阳楼记》)
29. “然”的用法和意义和“不以为然”中“然”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吴广以为然
B.然则何时而乐耶
C.烨然若神人
D.屋舍俨然
30.下列各句中“然”字用法和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B.杂然而前陈者
C.满目萧然
D.谓为信然
十、“则”字用法及练习。
31.解释句中“则”字的意义和用法。
则:A.却,可是。B.表示假设关系。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设的情况,相当于“假使”“如果”;C.用在对比句或假设句的后半句中,相当于“那么”“就”。D.就是。
(1)欲速则不达( )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
(3)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5)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
(6)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
(7)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
32. 判断下列句中“则”的用法及意义(写选项即可)
A.却,可是 B.如果 C.就 D.那么 E. 就是
(1)则名微而众寡( )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 )
(2)则汉室之隆( )则攸 之、允之任也( )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 )
(3)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
(4)弗得则死( )
(5)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战则请从( )
(6)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
(7)则又请焉( )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 )
(8)然则北通巫峡( )则有去国怀乡( )
(9)作则飞沙走砾( )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
(10)有仙则名( )则素湍绿潭( )
(11)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
(12)则是无信( );则黯然缥缈( )
(13)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
《初中文言虚词的用法及训练》
拓展训练答案
一、“之”
1.(1)结构助词,的。(2)结构助词,的。(3)取消句子独立性,无意义。(4)取消句子独立性,无意义。(5)宾语前置的标志。(6)取消句子独立性,无意义。(7)代词,指渔人的问题。(8)代词,指核舟的船舱。(9)代词,指渔人所看到的情景。(10)代词,指渔人的经历。(11)动词,去,往。
2.D
3. B
4. C
二、“以”
5.(1)用;凭、凭借;因为;拿;拿;因为;根据(2)略(3)略
6.(1)介词,因为。(2)按照(3)连词,来,表目的。(4)连词,从而、以致。(5)凭借(6)通假字,通“已”。
7.C
8.D
9.B
三、“其”
10.(1)代词,指太子项燕。(2)代词,指自己的。(3)代词,其中。(4)放在反问句中,加强反问语气。
11.C
12.B
四、
13.(1)连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2)连词,表顺承。(3)连词,表修饰。(4)连词,表并列。
14. D
15.C
16.B
五、“于”
17.(1)从,自。(2)到。(3)比。(4) 介词,引出对象,对。(5)比。(6)在。
18.C
19. B
六、“为”
20.(1)做。(2)与“所”组成所字结构,做宾语。(3)作为。(4)表目的,为了。(5)向。
21.B
22.C
七、“虽”
23.(1)虽然(2)即使 (3)即使 (4)即使 (5)即使 (6)虽然
24. D
八、“乃”
25.(1) 连词,于是,便。(2)副词,竟然。(3)副词,就是(4)人称代词,你们。(5)副词,于是,就。
26.B
27.B
九、“然”
28.(1)这样(2)这样(3)虽然,但是(4)虽然,但是(5)……的样子(6)好像……似的 (7)既然这样,那么.……
29.A
30.D
十、“则”
31.(1)却,可是。(2)表示假设关系。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设的情况,相当于“假使”“如果”;(3)表示假设关系。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设的情况,相当于“假使”“如果”;(4)用在对比句或假设句的后半句中,相当于“那么”“就”。(5)用在对比句或假设句的后半句中,相当于“那么”“就”。(6)用在对比句或假设句的后半句中,相当于“那么”“就”。(7)就是。
32. (1)CC (2)DDD(3)D(4)D (5)CB (6)C(7)C A (8)D C (9)C C (10)C C (11)D (12)C C (13)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