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虚词的用法及训练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wayu0bell2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之”字用法示例及练习
  1.指出下列句中“之”的用法和意义。
  之:A.指代人、事、物,译作他(们)、 她、它(们)、这件事。B.复指代词,这。C.动词,往、到了、到......去。D.结构助词,的。E.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意。F.凑足音节,无实义。G.宾语前置的标志。
  (1)于厅事之东北角。(林嗣环《口技》)( )
  (2)水陆草木之花。(周敦颐《陋室铭》)( )
  (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刘禹锡《爱莲说》)( )
  (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刘禹锡《陋室铭》)( )
  (5)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
  (6)马之千里者。(韩愈《马说》)( )
  (7)具答之。(陱渊明《桃花源记》)( )
  (8)箬篷覆之。(魏学伊《核舟记》)( )
  (9)渔为甚异之。(陱渊明《桃花源记》)( )
  (10)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陱渊明《桃花源记》)( )
  (11)辍耕之垄上。(《史记陈涉世家》)( )
  2.下面句中“之”字用法和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无丝竹之乱耳
  C.忘路之远近
  D.何陋之有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固以怪之矣”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久之,目似暝
  B.食之不能尽其才
  C.君之病在肌肤
  D.无丝竹之乱耳
  4.与“予尝求古仁人之心”中的“之”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属于作文以记之
  B.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C.投诸渤海之尾
  D.辍耕之垄上
  二、“以”字用法示例及练习
  5.解释下列句中“以”的意思。
  (1)作介词,可解释为:用、靠、凭、凭借、因为、拿、把等例:
  醒能述以文者( )
  以天下之所顺( )
  不以物喜( )
  悉以咨之( )
  咨臣以当世之事( )
  先帝不以臣卑鄙( )
  虽不能察,必以情( )
  (2)连词
  ①表目的:译为:来、用来。
  例:属予作文以记之 杀之以应陈涉 以光先帝遗德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以彰其咎 以告先帝之灵 故为之文以志 以激怒其众 将以攻宋
  ②表结果:译为:以致。
  例:以伤先帝之明 以塞忠谏之路也
  (3)其它
  ①以为:译为、认为 例:或以为死
  ②所以:
  A.用来之意,
  例: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所以动心忍性
  B.……的原因。
  例: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③相当于“而”:
  例:醉则更相枕以卧
  ④通假字:
  例:固以怪之矣(通“已”)
  6.解释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
  (1)先帝不以臣卑鄙( )(《出师表》)
  (2)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
  (3)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
  (4)以伤先帝之明( )(《出师表》)
  (5)可以为师矣( )(《〈论语〉八则》)
  (6)固以怪之矣( )《陈涉世家》
  7.下列句子中的“以”与“先帝不以臣卑鄙”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咨臣以当世之事
  B.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C.扶苏以数谏故
  D.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8.下面“以”字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B.以天下之所顺
  C.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D.属予作文以记之
  9.下列四项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何以战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小大之狱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C.战于长勺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D.登轼而望之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三、“其”字用法示例及练习
  10.解释句中“其”的意义和用法。
  其:A.表示领属关系,他、她、它(们)的、我(的)、自己(的)。B.其中,其中的。C.第三人称,相当,他、她、它(们)。 D.远指,相当于“那”;近指,相当于“这” E.加强反问语气,用在句首。
  (1)百姓多闻其贤( )(《陈涉世家》)
  (2)并自为其名。( )(《伤仲永》)
  (3)其一犬坐于前( )(《狼》)
  (4)其如土石何( )(《愚公移山》)
  1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用法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其如土石何(起加强语气的作用,可不译)
  B.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动词,可译为“到……去”)
  C.再而衰(表并列,可不译)
  D.战于长勺(表处所,译为“在”)
  12.下面句子中“其”的意义属于“它(的)”的一项是( )
  (1)其中往来种作 (2)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3)屠自后断其股 (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A.(1)(2) B.(3)(4)
  C.(1)(3) D.(2)(4)
  四、“而”字用法示例及练习
  13.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
  而:A.表顺承 ,然后,就B.表转折, 然而、却、可是C.表并列, 又、并且D.表修饰,表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可译为“着”、“地”,或不译 E.表递进,而且,或不译。F.表示因果关系,因而。
  (1)环而攻之而不胜( )(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一鼓作气,再而衰( )(《曹刿论战》)
  (3)佣者笑而应曰( )(《陈涉世家》)
  (4)任重而道远( )(《论语》)
  14.选出与例句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 )
  例句:杂然而前陈者
  A.广起,夺而杀尉
  B.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C.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
  D.佣者笑而应曰
  15.“而”的意义和用法与“摘而藏之”中的“而”相同的一项是( )
  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溪深而鱼肥
  C.乃记之而去
  D.呼尔而与之
  16.选出句中 “而”字与“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中的“而”意思相同的一项。(2010年中考)( )
  A.一鼓作气,再而衰
  B.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C.广起,夺而杀尉
  D.云归而岩穴暝
  五、“于”字用法示例及练习
  17.解释句中介词“于”的意义。
  于:A.对,对于。B.在。C.连词,与,跟,同。D.从,自。 E.到 F.比 G.向。 H.给
  (1)管夷吾举于士(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
  (3)所欲有甚于生者( )(《鱼我所欲也》)
  (4)有求于我也 ( )(《邹忌讽齐王纳谏》)
  (5)贤于材人远矣( )(《伤仲永》)
  (6)又七年,于舅家见之。( )(《伤仲永》)
  18.“于”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不求闻达于诸侯
  B.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
  C.燕王欲结于君
  D.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9.“于”的意义和用法与“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中的“于”相同的一项是( )
  A.青,取之于蓝
  B.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C.受任于败军之际
  D.又留蚊于素帐
  六、“为”字用法示例及练习
  20.解释句中“为”字的意义和用法。
  为:A.成为,变成。 B.做、担任、当。 C.作为,当作。 D.是 E.以为,认为。 F.被。 G.为了。 H.给,替 I.对,向。
  (1)以径寸之木为宫室( )(《核舟记》)
  (2)行拂乱其所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项燕为楚将( )(《陈涉世家》)
  (4)愿为市鞍马( )(《木兰诗》)
  (5)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陈涉世家》)
  21.解释加点词语有误的一项是( )
  A.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被)
  B.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做)
  C.项为之强(因为)
  D.夫子何命焉为(语气词)
  22.“为”的意义和用法与“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中的“为”相同的一项是( )
  A.吴广为都尉
  B.为字共三十有四
  C.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D.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七、“虽”字用法及练习
  23.解释句中“虽”字的意义和用法。
  虽:A.表假设,即使。B.表转折,虽然。C.与“然”连用,译为“虽然如此”。
  1)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马说》)
  (2)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马说》)
  (3)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 )(《虽有嘉肴》)
  (4)虽人有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口技》)
  (5)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三峡》)
  (6)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送东阳马生序》)
  24.找出下列句中“虽”字用法和意义不同的一项( )
  A.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B.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C.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D.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八、“乃”字用法及练习
  25.解释句中“乃”字的意义和用法。
  乃:A.副词,表示时间的紧相衔接,“就”。B.副词,表示意料之外,“竟然”“竟”C.副词,表肯定,“就是”“原来是”。D.副词,表示两件事顺承,才。E.连词,表顺接,“于是”“就”。F.人称代词,“你”“你们”。
  (1)刿曰:“肉食者鄙 未能远谋。”乃入见。( )(《曹刿论战》)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
  (3)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
  (4)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示儿》)   (5)蒙乃始就学。( )(《孙权劝学》)
  26.下列句中“乃”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哪一项( )
  A.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B.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
  C.使杞子、杨孙、逢孙戍之,乃还。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D.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
  27.下列句中“乃”字用法和例句一致的是哪一项( )
  例: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A.家祭无忘告乃翁。
  B.乃悟前狼假寐。
  C.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D.见渔人,乃大惊。
  九、“然”字用法及练习
  28.解释句中“然”字的意义和用法。
  然:A.代词,起指示作用,译作“这样”“如此”。B.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作“然而”“但是”。C.语气助词,分两种情况: a.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译作“……的样子”。b.用于句尾,常与“如”“若”连用,构成“如…… 然”“若……然”格式,相当于“……的样子”“好像……似的”。D.“然则”相当于现代汉语“既然这样,那么……”,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1)父利其然也( )(《伤仲永》)
  (2)谓为信然。( )(《隆中对》)
  (3)然足下卜之鬼乎( (《陈涉世家》)
  (4)然志犹未已。( )(《隆中对》)
  (5)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醉翁亭记》)
  (6)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核舟记》)
  (7)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岳阳楼记》)
  29. “然”的用法和意义和“不以为然”中“然”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吴广以为然
  B.然则何时而乐耶
  C.烨然若神人
  D.屋舍俨然
  30.下列各句中“然”字用法和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B.杂然而前陈者
  C.满目萧然
  D.谓为信然
  十、“则”字用法及练习。
  31.解释句中“则”字的意义和用法。
  则:A.却,可是。B.表示假设关系。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设的情况,相当于“假使”“如果”;C.用在对比句或假设句的后半句中,相当于“那么”“就”。D.就是。
  (1)欲速则不达( )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
  (3)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5)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
  (6)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
  (7)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
  32. 判断下列句中“则”的用法及意义(写选项即可)
  A.却,可是 B.如果 C.就 D.那么 E. 就是
  (1)则名微而众寡( )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 )
  (2)则汉室之隆( )则攸 之、允之任也( )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 )
  (3)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
  (4)弗得则死( )
  (5)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战则请从( )
  (6)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
  (7)则又请焉( )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 )
  (8)然则北通巫峡( )则有去国怀乡( )
  (9)作则飞沙走砾( )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
  (10)有仙则名( )则素湍绿潭( )
  (11)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
  (12)则是无信( );则黯然缥缈( )
  (13)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
  《初中文言虚词的用法及训练》
  拓展训练答案
  一、“之”
  1.(1)结构助词,的。(2)结构助词,的。(3)取消句子独立性,无意义。(4)取消句子独立性,无意义。(5)宾语前置的标志。(6)取消句子独立性,无意义。(7)代词,指渔人的问题。(8)代词,指核舟的船舱。(9)代词,指渔人所看到的情景。(10)代词,指渔人的经历。(11)动词,去,往。
  2.D
  3. B
  4. C
  二、“以”
  5.(1)用;凭、凭借;因为;拿;拿;因为;根据(2)略(3)略
  6.(1)介词,因为。(2)按照(3)连词,来,表目的。(4)连词,从而、以致。(5)凭借(6)通假字,通“已”。
  7.C
  8.D
  9.B
  三、“其”
  10.(1)代词,指太子项燕。(2)代词,指自己的。(3)代词,其中。(4)放在反问句中,加强反问语气。
  11.C
  12.B
  四、
  13.(1)连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2)连词,表顺承。(3)连词,表修饰。(4)连词,表并列。
  14. D
  15.C
  16.B
  五、“于”
  17.(1)从,自。(2)到。(3)比。(4) 介词,引出对象,对。(5)比。(6)在。
  18.C
  19. B
  六、“为”
  20.(1)做。(2)与“所”组成所字结构,做宾语。(3)作为。(4)表目的,为了。(5)向。
  21.B
  22.C
  七、“虽”
  23.(1)虽然(2)即使 (3)即使 (4)即使 (5)即使 (6)虽然
  24. D
  八、“乃”
  25.(1) 连词,于是,便。(2)副词,竟然。(3)副词,就是(4)人称代词,你们。(5)副词,于是,就。
  26.B
  27.B
  九、“然”
  28.(1)这样(2)这样(3)虽然,但是(4)虽然,但是(5)……的样子(6)好像……似的 (7)既然这样,那么.……
  29.A
  30.D
  十、“则”
  31.(1)却,可是。(2)表示假设关系。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设的情况,相当于“假使”“如果”;(3)表示假设关系。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设的情况,相当于“假使”“如果”;(4)用在对比句或假设句的后半句中,相当于“那么”“就”。(5)用在对比句或假设句的后半句中,相当于“那么”“就”。(6)用在对比句或假设句的后半句中,相当于“那么”“就”。(7)就是。
  32. (1)CC (2)DDD(3)D(4)D (5)CB (6)C(7)C A (8)D C (9)C C (10)C C (11)D (12)C C (13)C
其他文献
学校的教学质量关键在班级,班级的教育教学效果,管理是首当其要的,要想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管理必须有方,也就是要协调、理顺各方面的工作,这样才能出成效,现就班级管理谈以下几点:  一、制定合理的班级公约  班级是学生集体学习的基本单位,要想班级成员之间团结互助、形成学习型的班级,班级必须有良好的班风,班风能反映一个班级的精神面貌,体现内涵发展,如有一个班有良好的班风,班级成员之间会形成巨大的凝聚
期刊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以上名人名言中,不难看出,兴趣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兴趣是主动学习的开端,也是保证全体学生全程参与的动因之一。教师要注意发现教材所蕴涵的兴趣因素,以激发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感,并以生动形象、幽默风趣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引导学生建立稳定而广泛的学习兴趣。因此,在进行语文教学活动中,
期刊
近日,在看《秦之声·戏迷大叫板》时,听到了展远华老师对一位选手的点评,“你后半段比前半段唱得好,开口第一句没有起到镇场作用,戏曲行里,有这样一句话,美不美,第一嘴!秦腔名家田德年老师在演唱《斩单童》时,一出场,一声长吼,好像猛虎出山,空谷震响,恰似鹰隼入林,百鸟喑哑,台下常常会发出经久不息的掌声和亢奋的喝彩声,这就是先声夺人。”听到这里,茅塞顿开,上课何尝不是如此。一节课导语设计得自然巧妙,不但能
期刊
鲁迅的《风筝》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经典课文,它以忏悔式的语言,回忆了发生在兄弟之间的孩童往事,透露出一种深沉的感慨和沉重的悲哀。作为一篇散文,情感深沉,构思巧妙,以小见大,发人深思。  关于《风筝》的主题,表现出它的多面性:有人从亲情角度去理解,看出了浓浓的兄弟之情;有人从儿童教育的角度去理解,看到的是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有人从批判封建的儿童教育思想和伦理道德的角度去理解,看到的是封建教育思想和
期刊
多媒体作为教学手段,其功能远远大于印刷品、粉笔、黑板等传统手段,它介入课堂,给语文教学带来崭新的发展方向,能充分展示语文教学的创造魅力。就拿语文教学中比较难教的诗歌来说吧,诗歌是文学的重要体裁之一,它或寄情于花草,或抒发个人的壮志未酬。诗歌所特有的含蓄和意境,给学生带来了无穷的审美享受,同时也给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讲得太多,诗歌的味太淡;讲得太少,学生体会不透。只靠常规的讲解,想让学生去体会诗歌的
期刊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需要教师为学生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燃起学生“我要学”的高涨热情,激发他们主动探求知识的强烈欲望。“导之有方” ,“动之有序”,让学生在“动”中乐学、善学,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一、预习:让学生准备学案  传统教学活动中,预习是由教师布置任务,学生依令而行,缺乏学习的内在动力。如此,极易损伤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产生“要我学”的错误学习观念。如果想把学生被动的预习变为主动探
期刊
家人聚餐,朋友聚会,无论在怎样的会餐场合,大家都会非常眷顾的为我点上一道菜;家常煎豆腐。  来到大城市十几年了,城市里餐桌上各种珍稀各种美味各种山肴,酒店厨师们都在倾尽心思变换花样调动着人们的味蕾,长沙这座以吃著称的城市每天都上演着关于吃的各种精彩。然而我却对那一道简单的家常豆腐情有独钟。  小时候家里并不富裕,母亲起早贪黑在路边摆个小摊做点小生意添补家用。生意人忙碌操劳,在吃上是不做太多讲究的,
期刊
现今的作文教学提倡形式生动活泼,内容丰富多彩,彻底改变旧传统的封闭式教学模式,同时建立以学科活动、课堂教学和环境熏陶有机结合的学生喜闻乐见的新模式。新课标明确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知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质的综合体现。”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推进,一直以来占据语文教学重要地位的作文教学,依然如故,作文教学研究的角度还只是理论的东西是死的,
期刊
语文课堂中最尴尬的事情莫过老师站在讲台上兴致勃勃讲解,学生趴在桌子上昏昏欲睡了。这时作为教师是拿着教鞭敲醒朦胧睡眼的学生,还是拿起智慧棒来吸引学生重新进入课堂呢?学生的困意有时确实是因为教师课堂的乏味造成的,如何让学生爱上自己的课,在课堂上两眼放光,这是需要教师的教学智慧的。学生的学习如何由被动变为主动,由你逼我学变成我爱学,的确需要教师的魔法棒。  九年级语文课程的教学,进行到小说单元后,特别设
期刊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工作中发现这样一种状况:把花了不少时间和精力精批细改的作文发给学生时,发现有不少作文成绩好的学生认为教师太挑剔,而产生不愉快或反感的情绪,而作文能力差的学生对教师批改后的作文更是不屑一顾。这让教师很是苦恼与无奈,怎么做才会改变这种出力不讨好的局面呢?  古人论文章,把构思比作熔金,把结篇比作铸器,把修改比作攻玉。由此可见,修改是文章写作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步骤。可是修改文章的面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