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钟繇(151-230),字元常,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县东)人。汉曾做官至尚书仆射,魏明帝时又做了太傅,所以后人称其“钟太傅“。三国时期曹魏著名书法家。其书师法曹喜、蔡邕、刘德升等人,博采众长,兼善各体.尤善楷书,世称“正书之祖”。传世的著名作品《宣示表》《力命表》《荐季直表》《贺捷表》四表都为小楷。《宣示表》浑朴自然,刚柔皆备,古雅超伦,是钟繇最负盛名的作品,对后世影响至大。《力命表》跌宕有致,疏瘦自然,尚含隶意。 《荐季直表》字势横扁,饶有隶书笔意,又带有行书笔法,潇散自然,平和浑穆。《贺捷表》字势跌宕多姿,通篇错落有致,动静结合。钟繇的书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明清时期,许多书家都取法于他。
王宠临《宣示表》
王宠(1494-1533),字履仁,履吉,号雅宜山人,吴县《今属江苏苏州)人。擅长书法,学钟,王,出入虞、褚间,行书疏秀出尘,小楷妙得晋法,文徵明后推第一。与祝允明、文徵明并称。通常人们写小楷大都笔势外露,映带清晰,以清丽灵动为述求,而王宠采用“藏头护尾”之法来临摹这篇《宣示表》,笔势内蕴,点画饱满,整体气息显得古朴厚重。结体上,较为接近原帖,字形略被拉长而不失宽博。在作品整体大小处置以及章法的运用上王宠加入了一些自我的诠释,字距行距宽舒,给人以开阔深远的艺术感受。在忠于原帖的基础上,进行了”章法的再创”。
八大山人临《还示帖》
八大山人(1626-约1705),名朱耷,江西南昌人。明末清初画家、书法家,清初画坛“四僧”之一。精研石鼓文,刻意临写汉、魏、晋,唐以来的诸家法帖,尤以王羲之的为多。书法初学董其昌,后又学黄山谷,笔墨苍劲圆秀,清逸横生。他临的这篇《还示帖》线条含蓄、浑厚、质朴,与钟繇一脉相承。章法取自于魏晋,不落俗套。通篇透露出一股不可企及的高士气派。他以放任恣纵之姿写出了其记忆中对该帖的一种感觉。这也正是历代书家临写的常用之法。
姜宸英临《还示帖》
姜宸英(1628-1699)字西溟,號湛园,又号韦间(一作苇间),清慈溪(今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人。擅书法,为清代帖学的代表人物。宗米芾、董其昌,书法以摹古为本,融合各家之长,楷法虞、褚、欧阳,以小楷为第一。钟字特征偏扁,姜宸英在这一点的处理上基本保持原貌。个别点画(例如“捺”笔较方)增加了力度,补足了笔势上稍弱的遗憾。结构茂密,气味幽雅。意态上保持了得之董其昌的“秀丽”。
姜宸英临《力命表》
姜宸英(1628-1699),字西溟,号湛园,又号苇间,浙江慈溪人。明末清初书法家,史学家,与朱彝尊、严绳孙并称“江南三布衣”。纵观全篇,这篇《力命表》行笔稳健,较为收敛,点画偏方。由于钟字”笔短意长”的特点,因而姜宸英在临摹时,起收笔略带含蓄,带有一定的隶意,同时还掺杂了些许魏碑的样式。结构上,则较好地保留了楷书的初始之态。难怪《频罗庵论书》说道:“苇间先生每临帖多佳,能以自家性情,台古人神理,不似而似,所以妙也。”此外,由于使用生宣临摹,因而在笔墨上有所渗化。而以这种羊毫生宣创作所产生的特点,是有别于以钟繇为代表的同一时期的硬豪硬笔。
沙孟海临《荐季直表》
沙孟海(1900-1992),原名文若,字孟海,号石荒、沙村、决明,浙江鄞县人。其书法远宗汉魏,近取宋阴,于钟繇、王羲之、欧阳询、颜真卿、苏轼、黄庭坚诸家,用力最勤。作书以势见长,所作榜书大字,气势磅礴。沙孟海临《荐季直表》以条幅的形式出之,拓而大是需要作一些改变的。苏轼《论书》云:“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沙老增加了结构中的茂密,在线条的行进中强化了顿挫,同时还适当地掺杂了篆隶的意趣,使字形结构在遵照原帖的基础上,多了一份雄浑刚健,一如他自己独特的书风。
赵冷月临《荐季直表》
赵冷月(1915-2002),名亮,堂号缺圆斋,晚号晦翁,浙江嘉兴人。攻书法,初从晋唐楷、行八手,于各类书体无不穷究其递变之迹。中年后转学汉隶、北碑,尤勤干《张黑女墓志》《郑文公碑》《龙门二十品》《张迁碑》等。这篇《荐季直表》整体气势潇洒,从字里行间的行笔之中,不难发现透露着一股轻松之气。起收笔看似无意,实则笔笔精准到位。外形极像,气息纯正。此外,其在行笔与结构中掺杂了颜体及魏碑的意味,拙朴淡雅,具有一股山林之气。
王宠临《宣示表》
王宠(1494-1533),字履仁,履吉,号雅宜山人,吴县《今属江苏苏州)人。擅长书法,学钟,王,出入虞、褚间,行书疏秀出尘,小楷妙得晋法,文徵明后推第一。与祝允明、文徵明并称。通常人们写小楷大都笔势外露,映带清晰,以清丽灵动为述求,而王宠采用“藏头护尾”之法来临摹这篇《宣示表》,笔势内蕴,点画饱满,整体气息显得古朴厚重。结体上,较为接近原帖,字形略被拉长而不失宽博。在作品整体大小处置以及章法的运用上王宠加入了一些自我的诠释,字距行距宽舒,给人以开阔深远的艺术感受。在忠于原帖的基础上,进行了”章法的再创”。
八大山人临《还示帖》
八大山人(1626-约1705),名朱耷,江西南昌人。明末清初画家、书法家,清初画坛“四僧”之一。精研石鼓文,刻意临写汉、魏、晋,唐以来的诸家法帖,尤以王羲之的为多。书法初学董其昌,后又学黄山谷,笔墨苍劲圆秀,清逸横生。他临的这篇《还示帖》线条含蓄、浑厚、质朴,与钟繇一脉相承。章法取自于魏晋,不落俗套。通篇透露出一股不可企及的高士气派。他以放任恣纵之姿写出了其记忆中对该帖的一种感觉。这也正是历代书家临写的常用之法。
姜宸英临《还示帖》
姜宸英(1628-1699)字西溟,號湛园,又号韦间(一作苇间),清慈溪(今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人。擅书法,为清代帖学的代表人物。宗米芾、董其昌,书法以摹古为本,融合各家之长,楷法虞、褚、欧阳,以小楷为第一。钟字特征偏扁,姜宸英在这一点的处理上基本保持原貌。个别点画(例如“捺”笔较方)增加了力度,补足了笔势上稍弱的遗憾。结构茂密,气味幽雅。意态上保持了得之董其昌的“秀丽”。
姜宸英临《力命表》
姜宸英(1628-1699),字西溟,号湛园,又号苇间,浙江慈溪人。明末清初书法家,史学家,与朱彝尊、严绳孙并称“江南三布衣”。纵观全篇,这篇《力命表》行笔稳健,较为收敛,点画偏方。由于钟字”笔短意长”的特点,因而姜宸英在临摹时,起收笔略带含蓄,带有一定的隶意,同时还掺杂了些许魏碑的样式。结构上,则较好地保留了楷书的初始之态。难怪《频罗庵论书》说道:“苇间先生每临帖多佳,能以自家性情,台古人神理,不似而似,所以妙也。”此外,由于使用生宣临摹,因而在笔墨上有所渗化。而以这种羊毫生宣创作所产生的特点,是有别于以钟繇为代表的同一时期的硬豪硬笔。
沙孟海临《荐季直表》
沙孟海(1900-1992),原名文若,字孟海,号石荒、沙村、决明,浙江鄞县人。其书法远宗汉魏,近取宋阴,于钟繇、王羲之、欧阳询、颜真卿、苏轼、黄庭坚诸家,用力最勤。作书以势见长,所作榜书大字,气势磅礴。沙孟海临《荐季直表》以条幅的形式出之,拓而大是需要作一些改变的。苏轼《论书》云:“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沙老增加了结构中的茂密,在线条的行进中强化了顿挫,同时还适当地掺杂了篆隶的意趣,使字形结构在遵照原帖的基础上,多了一份雄浑刚健,一如他自己独特的书风。
赵冷月临《荐季直表》
赵冷月(1915-2002),名亮,堂号缺圆斋,晚号晦翁,浙江嘉兴人。攻书法,初从晋唐楷、行八手,于各类书体无不穷究其递变之迹。中年后转学汉隶、北碑,尤勤干《张黑女墓志》《郑文公碑》《龙门二十品》《张迁碑》等。这篇《荐季直表》整体气势潇洒,从字里行间的行笔之中,不难发现透露着一股轻松之气。起收笔看似无意,实则笔笔精准到位。外形极像,气息纯正。此外,其在行笔与结构中掺杂了颜体及魏碑的意味,拙朴淡雅,具有一股山林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