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名家临钟繇诸帖

来源 :书与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zi8412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钟繇(151-230),字元常,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县东)人。汉曾做官至尚书仆射,魏明帝时又做了太傅,所以后人称其“钟太傅“。三国时期曹魏著名书法家。其书师法曹喜、蔡邕、刘德升等人,博采众长,兼善各体.尤善楷书,世称“正书之祖”。传世的著名作品《宣示表》《力命表》《荐季直表》《贺捷表》四表都为小楷。《宣示表》浑朴自然,刚柔皆备,古雅超伦,是钟繇最负盛名的作品,对后世影响至大。《力命表》跌宕有致,疏瘦自然,尚含隶意。 《荐季直表》字势横扁,饶有隶书笔意,又带有行书笔法,潇散自然,平和浑穆。《贺捷表》字势跌宕多姿,通篇错落有致,动静结合。钟繇的书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明清时期,许多书家都取法于他。
  王宠临《宣示表》
  王宠(1494-1533),字履仁,履吉,号雅宜山人,吴县《今属江苏苏州)人。擅长书法,学钟,王,出入虞、褚间,行书疏秀出尘,小楷妙得晋法,文徵明后推第一。与祝允明、文徵明并称。通常人们写小楷大都笔势外露,映带清晰,以清丽灵动为述求,而王宠采用“藏头护尾”之法来临摹这篇《宣示表》,笔势内蕴,点画饱满,整体气息显得古朴厚重。结体上,较为接近原帖,字形略被拉长而不失宽博。在作品整体大小处置以及章法的运用上王宠加入了一些自我的诠释,字距行距宽舒,给人以开阔深远的艺术感受。在忠于原帖的基础上,进行了”章法的再创”。
  八大山人临《还示帖》
  八大山人(1626-约1705),名朱耷,江西南昌人。明末清初画家、书法家,清初画坛“四僧”之一。精研石鼓文,刻意临写汉、魏、晋,唐以来的诸家法帖,尤以王羲之的为多。书法初学董其昌,后又学黄山谷,笔墨苍劲圆秀,清逸横生。他临的这篇《还示帖》线条含蓄、浑厚、质朴,与钟繇一脉相承。章法取自于魏晋,不落俗套。通篇透露出一股不可企及的高士气派。他以放任恣纵之姿写出了其记忆中对该帖的一种感觉。这也正是历代书家临写的常用之法。
  姜宸英临《还示帖》
  姜宸英(1628-1699)字西溟,號湛园,又号韦间(一作苇间),清慈溪(今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人。擅书法,为清代帖学的代表人物。宗米芾、董其昌,书法以摹古为本,融合各家之长,楷法虞、褚、欧阳,以小楷为第一。钟字特征偏扁,姜宸英在这一点的处理上基本保持原貌。个别点画(例如“捺”笔较方)增加了力度,补足了笔势上稍弱的遗憾。结构茂密,气味幽雅。意态上保持了得之董其昌的“秀丽”。
  姜宸英临《力命表》
  姜宸英(1628-1699),字西溟,号湛园,又号苇间,浙江慈溪人。明末清初书法家,史学家,与朱彝尊、严绳孙并称“江南三布衣”。纵观全篇,这篇《力命表》行笔稳健,较为收敛,点画偏方。由于钟字”笔短意长”的特点,因而姜宸英在临摹时,起收笔略带含蓄,带有一定的隶意,同时还掺杂了些许魏碑的样式。结构上,则较好地保留了楷书的初始之态。难怪《频罗庵论书》说道:“苇间先生每临帖多佳,能以自家性情,台古人神理,不似而似,所以妙也。”此外,由于使用生宣临摹,因而在笔墨上有所渗化。而以这种羊毫生宣创作所产生的特点,是有别于以钟繇为代表的同一时期的硬豪硬笔。
  沙孟海临《荐季直表》
  沙孟海(1900-1992),原名文若,字孟海,号石荒、沙村、决明,浙江鄞县人。其书法远宗汉魏,近取宋阴,于钟繇、王羲之、欧阳询、颜真卿、苏轼、黄庭坚诸家,用力最勤。作书以势见长,所作榜书大字,气势磅礴。沙孟海临《荐季直表》以条幅的形式出之,拓而大是需要作一些改变的。苏轼《论书》云:“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沙老增加了结构中的茂密,在线条的行进中强化了顿挫,同时还适当地掺杂了篆隶的意趣,使字形结构在遵照原帖的基础上,多了一份雄浑刚健,一如他自己独特的书风。
  赵冷月临《荐季直表》
  赵冷月(1915-2002),名亮,堂号缺圆斋,晚号晦翁,浙江嘉兴人。攻书法,初从晋唐楷、行八手,于各类书体无不穷究其递变之迹。中年后转学汉隶、北碑,尤勤干《张黑女墓志》《郑文公碑》《龙门二十品》《张迁碑》等。这篇《荐季直表》整体气势潇洒,从字里行间的行笔之中,不难发现透露着一股轻松之气。起收笔看似无意,实则笔笔精准到位。外形极像,气息纯正。此外,其在行笔与结构中掺杂了颜体及魏碑的意味,拙朴淡雅,具有一股山林之气。
其他文献
周颖(二八五—一一七七三),字晋瞻,号芷岩、芷道人、芷叟、雪樵,因蓄美须长髯,自号髯痴,人呼周髯,嘉定一今属上海一人。清代书画家、竹刻家。  嘉定地区自古有竹刻的传统,深受传统技艺影响的周颢成为清代最著名的竹刻家,但其画名也因此为刻竹名所掩。有关周颢的文献记载虽然不算丰富,但钱大听《周山人传》、王鸣韶《嘉定三艺人传》、金元钰《竹人录》、程祖庆《练川名人画像》等都将其定位为画家兼竹人。乾隆间彭蕴灿辑
期刊
编者按:上海嘉定自古就以“教化”闻名,明清两代文脉昌盛,书画名家辈出。2018年1月时值嘉定建县800周年,为深入挖掘嘉定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嘉定博物馆以丰富的馆藏文物为依托,于2017年11月18日—2018年1月10日重磅推出原创性展览“风雅练川——嘉定明清书画展”。《书与画》杂志特与嘉定博物馆合作,配合此次展览推出“嘉定书画专题”,将嘉定博物馆所藏精品呈现给读者,以感受嘉定的人文魅力和历史底
期刊
中国山水画的“树法”可细分为“枯树法” “夹叶树法” “点叶树法” “特殊树法(如松柳)”等几类。顾名思义,划分标准根据自然界中的不同树木类型。国画学习者,不管是初学者,或是有一定基础的老手,都需要不断夯实山水画的基础技法,“枯树法”是“树法”练习的首选。  根据自然界中树木的种类,我们可大致将枯树分成三类:一为向上生长出枝,画论中称为“鹿角枝”,此一类型最常见;二为向下出枝的类型,称为“蟹爪枝”
期刊
一  清钱大听《竹石芝仙图》,现藏于嘉定博物馆,水墨纸本,纵82厘米,横39厘米。上绘竹三枝、石一头、灵芝三本、水仙一丛。题曰:“乾隆丙午中春之朔,写祝一区年先生五十大诞,即请教正。竹汀居士钱大听书于孱守斋。”钤“大听私印” (白),“竹汀”(朱)二章。又有鉴藏印三:“木夫所藏”(朱)、“序伯秘玩”(朱)、“古疁戴浩生识”(白)。画面上竹劲挺,石坚峭,灵芝静雅,水仙清隽。题字沉着温厚,是典型的钱氏
期刊
编者按:徐龙森重视中国绘画和哲学的伟大传统。他糅合传统笔法和当代绘画的语境,从笔墨形态、法式与意蕴进行根本性的变化。他的巨幅山水气势宏大,走出了传统水墨伏案创作的空间局限,进而挑战建筑空间,开拓了山水画的无限可能。  2018年2月1日—6月24日,徐龙森将于美国芝加哥艺术博物馆举行个展“天光”。“天光”是徐龙森根据芝力口哥艺术博物馆的建筑空间来创作的大型山水装置,灵感来自被誉为“中国第一神山”的
期刊
徐郙(一八三六—一九○七一,字寿蘅,号颂阁,江苏嘉定(今上海嘉定)人。清代书家。同治元年(一八六一)状元,与康熙状元王敬铭、乾隆状元秦大成并称“嘉定三状元”。富收藏,藏有高士奇《阑风伏雨图卷》、宋拓《乙瑛碑》《庙堂碑》《绍兴米帖》、明拓《张迁碑》《史晨碑》等。徐郙精于书法,最善行书,慈禧太后尤喜其书,传世慈禧太后的画中多见徐郙的题诗与题志,清刘声木《苌楚斋三笔》中记载:“相国久值南斋,孝钦显皇后(
期刊
1978年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于香港大会堂低座举办了“饶宗颐书画展”。是次展览全面展示了饶教授在书画创作方面既广且精的非凡造诣,也矫正了人们一直以来书画创作为饶教授学术研究以外余事的印象。自此以后,饶教授更专注于书画艺术的研究和创作.其成就有目共睹。20世纪80年代是饶教授书画艺术发展的重要时期,无论是创作或研究.都硕果累累:他的《选堂论书十要》亦是这时期所发表的。1982年,饶教授应艺术系之邀.讲
期刊
编者按:壁画是最古老的绘画形式之一。从去年始,全国各地的博物馆、艺术馆、美术馆相继举办了各种形式的有关壁画的展览,掀起了一股“壁画热”。其中上海博物馆和山西博物馆举办的山西壁画展影响最大,展期中人流如织。继去年本刊第七期“壁画专题”,从壁画的创作过程、色彩风格、画面内容等作了介绍,本期我们乘此“壁画热”,继续以壁画为主题,特选取龟兹石窟壁画和山西墓室壁画,让读者对这一古老的绘画艺术有进一步的了解。
期刊
在刚结束的香港秋季第一轮(后面还有佳士得)艺术拍卖上,不少大陆拍卖行汇聚香港与老牌苏富比展开了激烈角逐和厮杀,尽管大陆拍卖行异军突起、攻势猛烈,但苏富比仍以31亿港元的总成交额傲视群雄。纵观本轮拍卖.笔者感触颇多。  一、香港作为世界艺术品交易中心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  这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大陆不少一二线拍卖行纷纷在9月底10月初云集香港,据雅昌艺术网的统计清单:  拍卖会:香港苏富比20
期刊
一.山西地理文化的主要特征  山西又称“三晋”,简称“晋”.园地处太行山之西而得名。山西省域的历史文化,一般通称为“三晋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三晋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确切文字记载的历史达三千年 被誉为“华夏文明摇篮”,素有“中国古代文化博物馆”之称。地域特征方面,山西省位于中国黄土高原东缘,其地形地貌属于典型山地高原,境内大部分地区海拔在1500米以上。气候属于温带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