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饶宗颐教授的行草书教学

来源 :书与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feic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78年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于香港大会堂低座举办了“饶宗颐书画展”。是次展览全面展示了饶教授在书画创作方面既广且精的非凡造诣,也矫正了人们一直以来书画创作为饶教授学术研究以外余事的印象。自此以后,饶教授更专注于书画艺术的研究和创作.其成就有目共睹。20世纪80年代是饶教授书画艺术发展的重要时期,无论是创作或研究.都硕果累累:他的《选堂论书十要》亦是这时期所发表的。1982年,饶教授应艺术系之邀.讲授“行草书”。笔者有幸获委派侍奉在侧。预备工具教材及协助教学,与其他学生 同听课学习。此课程的设计,教材的运用 ,加上讲解和示范,全面和深人体现了饶教授独到的治学理念和创作心得。当年我将每课所学的细节与心得记在簿子上:今发写作此文即以此为基础,透过饶教授的教学方法来探讨他的书艺观念和治学心得。
  课程设计
  课程的第 课,饶教授以幻灯片解说,介绍了历代名家及其书迹,包括米芾(1051 -1107)、黄庭坚(1045-1105)、苏轼(1037 -1101).蔡襄(1012 -1067)、吴琚(12世纪后期).王铎(1592 -1652).智永(约510 -约610).王羲之(303 - 361)、颜真9即(709 - 785)等。然后.饶教授勾勒了整个课程的设计和学习进路。上学期基本上以教授行书为主.先从宋四家人手,乃八唐人。颜真卿、欧阳询(557-641)、柳公权(778 - 865)、李邕(678 -747)等,后习六朝碑刻行书,二王等,而以清初王铎及诸人压轴。下学期习草书,由智永始.继为孙过庭(7世纪后半期),怀素(725-785),晋人草书,闰帖.而以汉简终。
  课堂上饶教授曾亲自临习示范的碑帖,按先后玫序如下:
  行书临习的碑帖名单
  米芾《群玉堂帖>之《学书帖》、 《虹县诗卷》,黄庭坚《廉颇蔺相如传》《经伏波神祠诗》《李太白忆旧游诗》《花气薰人帖》,吴踞《七言绝句》,苏轼《黄州寒食诗》《杜甫桤木诗》《李白仙诗帖》,欧阳询《梦奠帖》,唐太宗《温泉铭》,颜真卿《裴将军诗》,王铎《行草书》。
  草书临习的碑帖名单:
  王羲之《十七帖》之《郗司马帖》 《丝布衣帖》《龙保帖》,怀素《大草千字文》,孙过庭《书谱》,怀素《自叙帖》,高阁《草书千字文》, 《急就章》 (隶书),宋克《急就章》 (章草),赵孟頫《急就章》 (章草), 《武威医简》, 《楚增书》。
  入门筑基
  个课程的设计与教材的选择,对学习者非常重要,饶教授尤其重视入门筑基方面的选材。在给行草书初学者的选帖上,饶教授曾经强调以下几个原则:一,草书只是字样而已,用笔其实是行书与楷书的功力,所以应该先学行书再学草书。二、行书以宋四家人手,其后再上追唐人的书法较佳。三、宋四家中则又以米芾人手,虽然学米较学黄困难,但米的长处是古法较多.且有疾徐快慢的旋律,学米芾后再学王羲之就更理想。四、米芾的书迹则以其《群玉堂帖>之《学书帖》人手。此帖除了本身是一篇出色的书法,其文字内容探讨很多书法的书写技巧和书学上的问题.因此对学习书法而言有极大帮助.尤其是可以透过观摩米芾如何转益多师,学习古人的精髓。
  僻径独行
  观以上饶教授的课程设计.我们看到他在教材的选取和铺排上皆显示独特的构思和视野。饶教授认为,学习书法不应跟主流风气,要存开放的态度去采纳不同的途径。一般人学行书都以王羲之的《圣教序》或《兰亭序》人手,但他却选用宋四家,因为宋四家的书法影响深远,宋以后的书法均不出此四家。故宋四家可谓承先启后,最宜人手.既可向上追,亦可往后发展。此外,他在课程的学习中以汉简终结,正因为他认为汉简的路还未充分开拓和发展,仍有很多可塑性和可能性。
  饶教授常提醒学生.治学应该要选择 些少人走的路数。在临习的书家中。他也不会一面倒地挑选主流的碑帖,如一般人学习米芾都是以《蜀素帖》人手,他却偏选用《学书帖》。就算一些具争议性的教材,如颜真卿的《裴将军诗》和徐渭(1521 -1593)的《青天歌》存在真伪的争议,但饶教授却认为这并不打紧,只要有值得吸收的地方仍是可以拿来学习的.,
  学艺相携
  饶教授学问渊博.在许多学术范畴皆享有盛名,有极高的成就。2006年.他提出“学艺相携”的理论,但他本人其实很早已经践行这理论.反映出他对学术与艺术同样重视。当年他做了很多书法史和书论的研究,并发表出来。他的重要著作《敦煌书法丛刊》共29册,从1983- 1986年陆续由日本二玄社出版,是在敦煌卷子中选出的批精品汇编成的选集,被誉为既有艺术价值又极具学术价值的著作,饶教授更为每 件选品撰写详尽的考证说明。他在艺术系教授行草书时,正准备出版这著作.课堂中他常有谈及这一系列研究的成果。当中不少他的研究心得,往往渗适在课堂的讲解中。
  又例如他认为王羲之的《十七帖》不但是重要的草书临习模板。它本身也是极出色的书信。他指出晋人写信很有情感,且用了很多当时的口语,从文学与历史的角度而言.也是值得仔细阅读的作品。因此。饶教授虽只在课堂中示范过《十七帖》中的三封信札,但却为我们通读和讲解了《十七帖》中由《郗司马帖》到《药草帖》的25封信札。
  在讲授黄庭坚的书法时.饶教授除了示范临写其书迹,细致介绍其用笔,结体和行气,他更提及在《黄山谷全集》中的题跋,有很多关于书法的论述,值得細读:又提到黄庭坚书法中的不少领悟皆源于禅宗.故其用笔像禅宗的机锋,亦如诗中的诗眼。饶教授以此来让我们体会到,要学懂书法,不只是形迹的学习,更要明白书者背后无论是其哲学或文学的思想.因为这些精神思想往往渗透在书法中。从以上几个例子中,我们很早就体会到.学习书法不单单是学如何写,更加应该学习书法背后甚至书法以外的种种知识和修养。所谓“非学无以养艺,非艺无以扬学”。
  技艺并重
  在书法的学习上.饶教授不仅重视书法的技巧。也很重视书史和书论。他曾指导过我们细读前述米芾的《学书帖》的内容,其他读过的书论名著还有孙过庭的《书谱》、康里崾崾(1295- 1345)的《张旭笔法卷》等。   他虽然天赋极高 ,但不时叮嘱我们要勤勉,要下死功夫。例如他在讲授写书法的方法时,提及要写得快速.是为“振”
  “迅”,他认为写得不快则气断,但却鼓励初写的人可以写得“滞”,以求人纸,这也是一种帮助学书者下死功夫的方法。另外,记得他读到米芾《学书帖》中的“则奴书也”时.就不无感慨地说,初学书法者亦应如“奴”般下功夫:又教导我们,学习欧阳询《梦奠帖》须先临写五十遍。
  饶教援认为看艺术品要观其神气 犹如看人先看人的眼睛。观神气也即观其气,观其连贯性,因此,他学书重视吸收作品的精神气韵。不过,他对书法的形体亦从不轻看。例如他说过,初学行书者必须临习王羲之《圣教序》,虽然此帖并非墨迹,但透过此帖来学习行书的字样.是学习行书的基础。此外,他又提到学习智永的《草书千字文》对认识草字有很大作用.须要默记,更说最好每晚临睡前背数字.要连贯起来用心临写;日子有功,必有进益。
  撷精取华
  饶教授学问渊博,在教学上条理分明。他常常切中肯綮、撷精取华地说明,且挑出学习的重点,什么是宜什么是忌.一目了然。在讲授如何学习前人书法的过程中.我记下了不少饶教授曾说过的心得,现摘其要者开列如下:
  学习碑帖的宜与忌:
  书法最重要的是“锋”。
  楷其实都要用隶意书写,唐褚遂良、李北海等书法皆有隶势,然各取势不同矣。
  家人書法进步之处是能打得开,但有些则太开了。
  米芾的长处是要学其疾徐快慢的旋律。
  米芾《蜀素帖》,要学其稳处,不要先学其狂诞处。
  学习米芾《学书帖》而后,可写《虹县诗卷》,《研山铭》亦不错; 《多景搂诗>则太恶有习气, 《吴江舟中诗》亦不错。
  苏东坡《寒食诗帖》写得甚好,可供参考和临习。
  苏东坡的书法,字形扁,再以长直笔破。
  初学书者多好黄山谷,此皆因其横肆。
  世人只懂学黄山谷向外撑开,不知山谷实多采处。
  黄山谷《伏波神祠诗》用笔多中锋,行与行之安排,字与字之安排等都恰到好处;尤要注意其齐与散的地方,字与字的连接等。
  黄山谷《太白忆旧游诗>结构太放肆。
  黄山谷《诸上座帖》不宜学,因写字应每字皆能拆开看,但此帖不能。
  欧阳询的书法是依北朝的规律变化而成。政书初学易写坏,尤其《九成宫碑》和《皇甫诞碑》等最易学坏。
  学欧阳询行书,最好由《梦奠帖》入,此帖与《皇甫诞碑》较衔接,没有那幺峭拔。
  《曹子建碑》并不太好,但仍可寻出一种“Unity”(和谐完整)。
  《温泉铭》为唐太宗晚年之作,书写道劲而飘逸,跌宕疏落,结构自成一家,神态都是学王的,与《怀仁集王圣教序》一并便知; 《怀仁集王圣教序》因曾经规范化,因此精神不出,故《温泉铭》大大超过《怀仁集王圣教序》。
  《温泉铭》书法“如流风回雪” (《诗品》语)。
  《温泉铭》不宜初学,固根本不能学,只能体会其神味飞舞而已,不能形迹寻。
  写字是精神的投入,已经不是技巧的问题,《祭侄稿>可以参考但不可学。
  徐渭《青天歌》,其跌宕处祝允明都没有这样子,但它不宜初学。
  初学写法帖不宜写大,王觉斯写帖甚大,但实则其为找文章内容而已,皆为自己之意。
  另外,饶教援的教学并不崇尚空谈。讲解非常细致和具体。例如他在讲论黄庭坚的书法时,具体讲解了他笔法上的六个特征.包括:一、横画特长有波折,是为“折钗股”,即一波三折:二、直笔有些微颤笔,以免太直,是为“屋漏痕”,三,撇捺笔特长,有波折;四、转角有断笔:五. “水”部首字的三点水要点与点要相连接:六、笔画不能太直,要能摇曳。又例如黄庭坚的《经伏波神祠诗》,他指出末句“山谷老人病起须发尽白”中, “山”宇底画 笔为败笔,而“尽”字则意足而润。饶教授这种具体而微的教学让我们很快掌握到不同书家的特征,在提升我们的水平上不但在手,且在眼了。
  在饶教授的教学中,我最佩服的是他在评论不同书家和书迹时,往往用片言只语就点出该书家或书迹的精神和特点.有点像金圣叹评点一样,叫人拍案叫绝.心领神会。这里略记下部分精彩例子:
  王羲之《兰亭序》的好处在于“疏朗跌宕”。
  虞世南书法“安详而闲”,欧阳询则“阴峭”,由北碑出;此是写字的人性格不同使然,不能勉强。从学习角度而言都应该学,但继续走下去时便会分途。
  柳公权书法、采些笔甚“滞”。
  宋四家中,米芾得一“放”字,黄庭坚为“纵”。
  米芾较黄山谷难写,因其多神(神出鬼没)。
  写米芾字要注意其“秀” “痘” “转”。
  黄山谷用笔“摇曳有致”。
  蔡襄固学法帖,以致“平淡”。
  蔡襄的好处在爽利。
  赵孟頫章草工夫甚好,六体书法中亦以此最好,隶书最差,古文则不甚可靠,草书用笔亦甚圆。
  王宠字很“清新”。
  广东书家中,康有为亦算是“豪杰”,其长卷和奏折颇有《祭侄稿》韵味。
  书艺观念
  观察饶教援的教学心得,不难整理出他在书艺方面的观念。现尝试从他的教学中归立了几个重点,并将当年的语录列出。
  一、厚重
  饶教援谈得最多的便是书法要厚重的问题。 《选堂论书十要》中的第一“要”就提出书要“重” “拙”“大”。第二”要”主张“留”。此两项重点是要免却轻佻.妩媚、纤巧、甜熟与油滑之弊。
  以下是当年与厚重大致相关的文字记录,
  “率”容易轻,饶喜厚重。
  吴琚亦是学米芾,但嫌其太“率”。
  学苏东坡字要写得厚,他有些字太扁,如《李白仙诗卷》尾段。   苏东坡用笔拙、但固有些方笔的碑笔,故能在跌宕中得道美;而其整章配搭比山,更有格律法。
  苏东坡《寒食诗帖》第二至四行甚好,笔甚厚。东坡于四家中笔最厚,这可能从李建中而来。
  苏东坡《寒食诗帖》后黄山谷跋不能与东坡相比,黄只得凌厉,不若东坡的厚。
  学东坡要学其钝拙的部分,学字不是一定要飘逸的。
  笔笔要送到尾,尤其是撇笔。
  王秋湄与于右任比较,王秋湄就显得薄了。
  二、气魄
  饶教授认为书法要有气魄,且要贯气。透过结体和用笔来达致一种连贯和气溢的境地。与此有关的文字如下:
  一般初学颜鲁公书法,多以《麻姑仙坛记》和《颜家庙碑》,颜书有“阔”的好处.且有气度,又“稳”,故任何人都要学颜,是为初学楷书的第一步。
  《裴将军诗》真伪虽有论争.但在宋时上石.姑勿论如何,其气魄之大亦令人佩服。此作写得纵横,结构配搭.真所谓笔阵图。
  写颜要写得“圆重开展”。
  “振迅天真” (米芾《学书帖》语)。 “振”即提得起; “迅”为快速: “天真”即自然。 “出于意外”.即神来之笔也。
  写草书所谓“流利”
  “顿挂”
  “流利”指行笔快,敏捷: “顿挫”指起笔和收笔。
  王觉斯有其突破处,喜用绫书写。九尺条幅作品极能体现其气魄。
  三、闲逸
  书法之所以高妙,除了形体结构外,更重要是一种书外的意境。观赏领悟需要平心静气.尤其要体会当中的“意到”。饶教授不但在书法,在绘画上也常提到一个“闲”字,那是 种很高的意境.是厚重和气魄以外展现的种难得的境界。与此相关的文字记录包括:
  观书画要静(平心静气)。
  古人写字都不经意。
  “把笔轻” (米芾《学书帖》語),即轻灵。
  黄庭坚的《经伏波神祠诗》的笔画造型都有安排起伏。书法最要意到。
  苏东坡《杜甫诗》写得很“闲”.了无火气。
  米芾《蜀素帖》,字阔绰,是以宽绰胜,故要写得闲、劲:更要注意其紧处。
  饶教授1987年发表的《选堂论书十要》是饶教授历年书学心得经系统总结而成。发表以来历二十多年.其意义和影响一直没有衰减。回看《选堂论书十要》,很多精辟的见解和论点其实早在中大艺术系讲课时已经成形。自己当年实在非常幸运,能陪伴在侧,服侍他教学.并与同学一起听课。叫我喜出望外的是,饶教授后来更成为我读研的指导老师,分别指导我完成硕士与博士论文。今天.我在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任教已近三十年.自己无论在中国绘画、书法、篆刻,以至指导研究生写作论文的时候,都不自觉地受到饶教授的影响。饶师的术史并重、创研互补的治学态度,他主张不随主流方式的教学心得, 直是我多年来奉行的原则。虽然自己才智平庸 在艺与技等各方面都望尘莫及,但饶师昔日的教导对我实在影响深远。今次写作此文,翻开当年的簿子重温笔记,种种美好的回忆又出现眼前。但愿自己无负所学,继续尽心尽力于教学与创作。将饶师的教导承传下去,让中国书法的博大精深发扬光大,将中国艺术的种种美与善传给下一代。
其他文献
王敬铭(1667—1721),字丹思,一字未岩,号味闲,今上海嘉定人。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状元,授翰林院修撰。自幼喜文学,尤嗜诗词书画。康熙四十六年,皇帝南巡,王敬铭献画后称旨,入值畅春园,充武英殿纂修。进士及第后,康熙夸耀说“是朕一手培养出来的”。王敬铭“好义山,后学东坡,间信长吉”,其画取法宋元四家,山水学王原祁,清腴闲远,书卷之气,溢于纸墨,为王原祁四大弟子之一,闻名于世,人称“书画状
期刊
上海图书馆藏有众多明清文人的稿本日记,游记等文献,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其中有一稿本为明末东林士人安希范的游记,这部游记引起了笔者的兴趣。  安希范(1564-1621),字小范,号我素,江苏无锡人,明万历年间进士,授礼部主事,后来因为其母亲年老,上书乞归,改任职于南京吏部。万历二十一年(1593)因上《纠辅臣明正邪疏》惹怒神宗遭贬,归乡后主讲于东林学院,其后裔根据其生平遗稿编为《天全堂集》。  明
期刊
著名画家张桂铭的归道已三年多了,作为一个有艺术理想,笔墨追求、风格建树的大家,如今他远行了,最好的纪念,也许就是思考与启悟、追寻与传承.  记得在1984年的首届海平线画展上,当我在众多的展品中见到他的《寒林独步》等四幅画作时,视觉的冲击力,审美的兴奋感。创新的独特性,直逼真正意义上的标新立异与自辟蹊径,从而标志着一个自我突破.风格自树的张桂铭将跃出艺苑的地平线。  科班出身,艺脉正宗,名家师承。
期刊
唐人临《黄庭经》  这幅作品是在敦煌发现的残纸.为唐朝一位不知名的书家所临。众所周知。唐人尚法,故唐代书家的书法作品大多法度森严,气魄雄伟,点画都较为规律,具有力度美。这篇《黄庭经》笔法与欧阳询.虞世南较为接近。但若细致推究,则更偏向于欧体。通篇看来.除部分字迹(例如:“壮”“老” “还” “归”等)依稀可见原作的影子,略备王羲之的意味外,大多都为“习惯性书写”.呈现出书写者自身的书写状态。所谓“
期刊
周颖(二八五—一一七七三),字晋瞻,号芷岩、芷道人、芷叟、雪樵,因蓄美须长髯,自号髯痴,人呼周髯,嘉定一今属上海一人。清代书画家、竹刻家。  嘉定地区自古有竹刻的传统,深受传统技艺影响的周颢成为清代最著名的竹刻家,但其画名也因此为刻竹名所掩。有关周颢的文献记载虽然不算丰富,但钱大听《周山人传》、王鸣韶《嘉定三艺人传》、金元钰《竹人录》、程祖庆《练川名人画像》等都将其定位为画家兼竹人。乾隆间彭蕴灿辑
期刊
编者按:上海嘉定自古就以“教化”闻名,明清两代文脉昌盛,书画名家辈出。2018年1月时值嘉定建县800周年,为深入挖掘嘉定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嘉定博物馆以丰富的馆藏文物为依托,于2017年11月18日—2018年1月10日重磅推出原创性展览“风雅练川——嘉定明清书画展”。《书与画》杂志特与嘉定博物馆合作,配合此次展览推出“嘉定书画专题”,将嘉定博物馆所藏精品呈现给读者,以感受嘉定的人文魅力和历史底
期刊
中国山水画的“树法”可细分为“枯树法” “夹叶树法” “点叶树法” “特殊树法(如松柳)”等几类。顾名思义,划分标准根据自然界中的不同树木类型。国画学习者,不管是初学者,或是有一定基础的老手,都需要不断夯实山水画的基础技法,“枯树法”是“树法”练习的首选。  根据自然界中树木的种类,我们可大致将枯树分成三类:一为向上生长出枝,画论中称为“鹿角枝”,此一类型最常见;二为向下出枝的类型,称为“蟹爪枝”
期刊
一  清钱大听《竹石芝仙图》,现藏于嘉定博物馆,水墨纸本,纵82厘米,横39厘米。上绘竹三枝、石一头、灵芝三本、水仙一丛。题曰:“乾隆丙午中春之朔,写祝一区年先生五十大诞,即请教正。竹汀居士钱大听书于孱守斋。”钤“大听私印” (白),“竹汀”(朱)二章。又有鉴藏印三:“木夫所藏”(朱)、“序伯秘玩”(朱)、“古疁戴浩生识”(白)。画面上竹劲挺,石坚峭,灵芝静雅,水仙清隽。题字沉着温厚,是典型的钱氏
期刊
编者按:徐龙森重视中国绘画和哲学的伟大传统。他糅合传统笔法和当代绘画的语境,从笔墨形态、法式与意蕴进行根本性的变化。他的巨幅山水气势宏大,走出了传统水墨伏案创作的空间局限,进而挑战建筑空间,开拓了山水画的无限可能。  2018年2月1日—6月24日,徐龙森将于美国芝加哥艺术博物馆举行个展“天光”。“天光”是徐龙森根据芝力口哥艺术博物馆的建筑空间来创作的大型山水装置,灵感来自被誉为“中国第一神山”的
期刊
徐郙(一八三六—一九○七一,字寿蘅,号颂阁,江苏嘉定(今上海嘉定)人。清代书家。同治元年(一八六一)状元,与康熙状元王敬铭、乾隆状元秦大成并称“嘉定三状元”。富收藏,藏有高士奇《阑风伏雨图卷》、宋拓《乙瑛碑》《庙堂碑》《绍兴米帖》、明拓《张迁碑》《史晨碑》等。徐郙精于书法,最善行书,慈禧太后尤喜其书,传世慈禧太后的画中多见徐郙的题诗与题志,清刘声木《苌楚斋三笔》中记载:“相国久值南斋,孝钦显皇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