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荣德生不仅是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实业家,而且也是一位热衷于经济、教育、农业、市政、旅游、卫生等事业的慈善家。文章旨在从儒学思想、荣德生个人发展历程和国家的历史命运等因素来试着探析荣德生慈善公益思想的来源,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其思想的形成。
关键词:荣德生:慈善公益思想:儒学
荣德生(1875-1952)名宗铨,字德生,自号乐农,无锡西郊荣巷人,是我国著名的实业家,自1902年起,他与兄长荣宗敬“手创事业,以面粉、纺织等厂遍设国内”,获“面粉大王”和“纺织大王”称号,成为中国近代著名的实业界巨子。同时,“其生平尤热心公益事业,创学校,辟公路,建桥梁,造福地方,阊邑称颂”。
1荣德生慈善公益思想的来源
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和核心,儒学蕴涵着许多有助于慈善事业发展的资源,正如有学者提出:“它在人性论、同情心、仁爱思想、仁政观念、义利价值观、道德人格、忧患意识等层面可以为我国慈善事业的振兴提供精神动力、思想支持、自然基础、道德权威、价值导向、文化规范等”。“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它已经融入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和心理素质之中,成为民族精神的重要内涵。孔子讲“仁者爱人”,“推己及人”。孟子讲,仁是与生俱来的,“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促使人产生同情冲动和引发行善行为的根本动因在于恻隐之心、同情之心。正是有了对他人痛苦的同情和怜悯,人才会去扶危济困、救助弱者。
荣德生早年接受的长期而系统的儒学教育,对其思想和行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荣德生从八岁入私塾读书,九岁开始读“《大学》《中庸》”等古籍,从小就受到儒家思想浸染。荣德生的先祖一子祺,是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他精通“六艺”,把儒学的精髓传于后世。他的后人传承了儒家的核心思想“仁”,并实践于日常生活中,帮助生活中有困难的人。荣德生的父亲经常用儒家慈善思想教育荣德生兄弟,身前他多次对荣德生说,“治家立身,有余顾族及乡,如有能力,即尽力社会。以一身之余,即顾一家;一家之余,顾一族一乡,推而一县一府,皆所应为。”
儒家的民本思想,对荣德生慈善公益事业的来源及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荣德生一生的慈善公益事业,更是荣德生对民生、国家现实的关注。关心民生,为民生奔走努力,正是荣德生深受儒学思想的重要表现。荣家所生活的江南地区儒家文化根深蒂固,构成接受仁爱思想的良好氛围。荣德生对成功曾作过这样的解释:“吾之所谓成功者,如百工百业,皆可有成,非谓欲群趋于政治之途,以求得达官显贵,然后足称耳。小之能在乡县尽其本位之责任,使乡治臻于健全之境,亦莫非为成就也。诚如《大学》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者,盖必欲循序渐进,以一己为始也。”由此,可以看出荣德生受儒家思想影响较深。自小生长在这种环境中的荣德生,自然受其耳濡习染,乐意与人为善,施人以善。由此,可以看出儒学思想是荣德生慈善公益思想的重要来源。
个人发展历程与国家历史命运对荣德生慈善公益思想的影响。鸦片战争和中日甲午战争后,荣德生在“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下,才成为一名杰出的民族实业家。自己兴办实业的艰辛经历、残酷的现实、沉痛的历史经验教训使他们深深地顿悟唯“有识者,忧时兴学,变法图强”。中国数十年来贫弱的主要原因就是政治腐败、生产落后与国际市场之经济侵略。荣德生清楚地认识到当时社会的落败,同时也肩负起了强烈的时代责任感。荣德生在经营工厂,发展事业的基础上,积极“主张以教育为主”,“余每至家,必以学务计划进行,希望造就人才”。不难看出,荣德生无论举办何种慈善事业,总是抱有自治自强、忧国忧民、不甘人后、不愿为外人所侮的爱国情怀。由此,可以看出其个人发展历程及国家历史命运也是荣德生慈善公益思想的重要来源。
2荣德生慈善公益思想的形成
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深受西方思想的影响。清末民初是中西两种不同背景下的慈善公益思想相互交融的时期,同时也是中国近代慈善公益事业的转型时期。鸦片战争之后,国门洞开,西方传教士不断涌入中国,他们一方面关注中国时政,并为其建言献策。积极倡导中国现代化慈善公益事业。虽然其根本目的是为了传教,但我们不否定他们带来的慈善思想,在促进近代中国社会嬗变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同时,对于有志于拯救民族危亡的志士同样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与此相对的是清末,政府内部管理混乱,阻碍了传统慈善事业的发展。而西方慈善人士所经营的慈善机构,如中国红十字会、华洋义赈会以及一些安老院、半慈善性质的医疗机构等却凸现出程序化、制度化、規模化的特点,教会慈善事业的成功举办,很自然地受到一些思想开明、热心社会福祉的人士的关注。由以上论述可见,荣德生慈善公益思想形成主要是在二十世纪初至二十世纪中期,在其思想的形成过程中不仅深受本国内部的严重阻碍,同时也遭遇创办慈善公益机构的尴尬。但是在内忧外患的社会中,近代慈善公益活动还是在向前发展。
3结束语
总而言之,荣德生热心从事慈善公益事业,不仅是谨遵先父遗命、传承氏族传统,胸藏公益心的显现,更是其深受儒学思想、个人发展历程和国家历史命运的真实表现。作为实业家,在经济、文化、教育上均有所建树。自强不息、经世致用、开拓进取的精神彰显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慈善家,在中国近代慈善公益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章。
关键词:荣德生:慈善公益思想:儒学
荣德生(1875-1952)名宗铨,字德生,自号乐农,无锡西郊荣巷人,是我国著名的实业家,自1902年起,他与兄长荣宗敬“手创事业,以面粉、纺织等厂遍设国内”,获“面粉大王”和“纺织大王”称号,成为中国近代著名的实业界巨子。同时,“其生平尤热心公益事业,创学校,辟公路,建桥梁,造福地方,阊邑称颂”。
1荣德生慈善公益思想的来源
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和核心,儒学蕴涵着许多有助于慈善事业发展的资源,正如有学者提出:“它在人性论、同情心、仁爱思想、仁政观念、义利价值观、道德人格、忧患意识等层面可以为我国慈善事业的振兴提供精神动力、思想支持、自然基础、道德权威、价值导向、文化规范等”。“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它已经融入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和心理素质之中,成为民族精神的重要内涵。孔子讲“仁者爱人”,“推己及人”。孟子讲,仁是与生俱来的,“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促使人产生同情冲动和引发行善行为的根本动因在于恻隐之心、同情之心。正是有了对他人痛苦的同情和怜悯,人才会去扶危济困、救助弱者。
荣德生早年接受的长期而系统的儒学教育,对其思想和行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荣德生从八岁入私塾读书,九岁开始读“《大学》《中庸》”等古籍,从小就受到儒家思想浸染。荣德生的先祖一子祺,是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他精通“六艺”,把儒学的精髓传于后世。他的后人传承了儒家的核心思想“仁”,并实践于日常生活中,帮助生活中有困难的人。荣德生的父亲经常用儒家慈善思想教育荣德生兄弟,身前他多次对荣德生说,“治家立身,有余顾族及乡,如有能力,即尽力社会。以一身之余,即顾一家;一家之余,顾一族一乡,推而一县一府,皆所应为。”
儒家的民本思想,对荣德生慈善公益事业的来源及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荣德生一生的慈善公益事业,更是荣德生对民生、国家现实的关注。关心民生,为民生奔走努力,正是荣德生深受儒学思想的重要表现。荣家所生活的江南地区儒家文化根深蒂固,构成接受仁爱思想的良好氛围。荣德生对成功曾作过这样的解释:“吾之所谓成功者,如百工百业,皆可有成,非谓欲群趋于政治之途,以求得达官显贵,然后足称耳。小之能在乡县尽其本位之责任,使乡治臻于健全之境,亦莫非为成就也。诚如《大学》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者,盖必欲循序渐进,以一己为始也。”由此,可以看出荣德生受儒家思想影响较深。自小生长在这种环境中的荣德生,自然受其耳濡习染,乐意与人为善,施人以善。由此,可以看出儒学思想是荣德生慈善公益思想的重要来源。
个人发展历程与国家历史命运对荣德生慈善公益思想的影响。鸦片战争和中日甲午战争后,荣德生在“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下,才成为一名杰出的民族实业家。自己兴办实业的艰辛经历、残酷的现实、沉痛的历史经验教训使他们深深地顿悟唯“有识者,忧时兴学,变法图强”。中国数十年来贫弱的主要原因就是政治腐败、生产落后与国际市场之经济侵略。荣德生清楚地认识到当时社会的落败,同时也肩负起了强烈的时代责任感。荣德生在经营工厂,发展事业的基础上,积极“主张以教育为主”,“余每至家,必以学务计划进行,希望造就人才”。不难看出,荣德生无论举办何种慈善事业,总是抱有自治自强、忧国忧民、不甘人后、不愿为外人所侮的爱国情怀。由此,可以看出其个人发展历程及国家历史命运也是荣德生慈善公益思想的重要来源。
2荣德生慈善公益思想的形成
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深受西方思想的影响。清末民初是中西两种不同背景下的慈善公益思想相互交融的时期,同时也是中国近代慈善公益事业的转型时期。鸦片战争之后,国门洞开,西方传教士不断涌入中国,他们一方面关注中国时政,并为其建言献策。积极倡导中国现代化慈善公益事业。虽然其根本目的是为了传教,但我们不否定他们带来的慈善思想,在促进近代中国社会嬗变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同时,对于有志于拯救民族危亡的志士同样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与此相对的是清末,政府内部管理混乱,阻碍了传统慈善事业的发展。而西方慈善人士所经营的慈善机构,如中国红十字会、华洋义赈会以及一些安老院、半慈善性质的医疗机构等却凸现出程序化、制度化、規模化的特点,教会慈善事业的成功举办,很自然地受到一些思想开明、热心社会福祉的人士的关注。由以上论述可见,荣德生慈善公益思想形成主要是在二十世纪初至二十世纪中期,在其思想的形成过程中不仅深受本国内部的严重阻碍,同时也遭遇创办慈善公益机构的尴尬。但是在内忧外患的社会中,近代慈善公益活动还是在向前发展。
3结束语
总而言之,荣德生热心从事慈善公益事业,不仅是谨遵先父遗命、传承氏族传统,胸藏公益心的显现,更是其深受儒学思想、个人发展历程和国家历史命运的真实表现。作为实业家,在经济、文化、教育上均有所建树。自强不息、经世致用、开拓进取的精神彰显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慈善家,在中国近代慈善公益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