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国货的不信任与洋货崇拜,通过包装和欺骗能够牟取更多暴利。以及监管机制的习惯性失位等,使得假洋品牌得以大行其道。
据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报道,国内知名高端家具品牌达芬奇家具涉嫌产地造假。该品牌旗下部分家具,由东莞长丰家具公司贴牌生产,然后从深圳运往意大利,再从意大利运回上海。一番“远洋旅行”之后,这些家具摇身一变成为“100%意大利原装”、
“国际超级品牌”。一张在东莞用普通木材生产的3万元双人床,在达芬奇专卖店的标价高达30余万。
达芬奇家具造假丑闻的踢爆,让那些在国内生产却贴上“洋货”标签的“假洋鬼子”,立时成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事实上,类似案例并不乏见,此前国内便频频有冒充洋货的产品被曝光,涉及的行业企业数量众多。有的连国内质量标准都达不到,竟被打造成奢侈品。那么,“中国制造”何以陷入样的“假洋鬼子”怪圈里呢?
层出不穷的“洋马甲”
在达芬奇家具之前,家具行业就曾爆出欧典地板的“假洋品牌”丑闻。
2006年,央视3-15晚会现场爆料,欧典地板号称源自德国,创建于1903年,在欧洲拥有1个研发中心5个生产基地,产品行销全球80多个国家。此外,在德国巴伐利亚州罗森海姆市拥有占地超过50万平方米的办公和生产厂区。然而经走访调查发现,其所谓德国总部,其实是当地一家水产品企业汉姆贝格公司,但这家公司声明,与欧典没有任何产权隶属关系。
洋马甲已然成了家装建材行、世的“潜规则”,外界不断提出更多的质疑对象:号称德国品牌的尚高卫浴在德国方面只有一个办事处;整体衣柜行业80%是山寨洋品牌,好莱客宣传说来自英国,实是生产“好太太”晾衣架的那家公司,行业老大法国“索菲亚”,老板是中国人,厂在广东增城。
“这仅为冰山一角,各行业都存在。”在电器行业,2002年,同样是央视曝光:所谓丹麦国际知名品牌音响“香武仕”,其实是东莞卢村的“地方特产”?在化妆品行业,2008年,上海《每日经济新闻》揭秘自称有着日本血统的“丸美”化妆品实际上仅仅是披着目货马甲。
另据调雀,巾高档服装领域也已成为假洋品牌的重灾区,无数服装就在广东生产,但贴上一个似洋名字,有些到海上转一圈回到国内,有的压根就没有出过境,就成为“国际名牌”。比如,号称意大利顶级品牌的卡尔丹顿,据央视奄访意大利々利商品局后得知,该商标1998年13月巾清注册,注册成功日期则为200t年1月,申请人为Yim Siu Wa.申请地址在香港。其只是在意大利注册商标,没有设厂生产,实为国产品牌。
除此之外,进口食品和保健品,更是“洋”相百出。2009年,自称是“美国品牌”的施恩奶粉陷入身份之谜,媒体报道称,其品牌完全由华人拥有,奶源来源于山西。而通过英国皮包公司被包装成洋品牌的避孕套杰土邦,则在2010年被“手假名人”王海揪出是武汉一家公司于1998年注册的中国商标。
造假手法揭秘
市场上早就流传了一套山寨洋品牌的运作套路。从“假洋鬼子”造假流程来看,主要可以分为儿类:
第一类是纯粹的原装国产,但为了销量和价格的考虑,简单地挂上进口牌子,再印上一些异域风光,这属于“假洋鬼子”的低级形式,比较好鉴别,
第二类相对精致一些,多半会向国外公司购买品牌使用权或代理权,然后挂着买来的“羊头”,卖自己的“狗肉”,即便是有人质疑,单纯从工商角度审核,毫无破绽。
第三类高级一点,通过联系国外的皮包公司,在境外弄一个“出生证明”,或者在国外注册一个空壳公司,然后成为这种皮包公司的国内制造生产厂家。如果是做服装,那么法国、意大利、香港地区是非常理想的“出生地”,而对于音响产品,英国、美国、德国、丹麦等国是比较合适的。也有国内企业低价购买国外已倒闭或濒临倒闭的洋品牌,再回国内进行大肆炒作,将其打造成“国际品牌”的。
第四类为最高级形态,先“傍”个大牌,再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识破难度相当高。很可能会拥有国外公司的品牌授权或代理权,然后把国内生产的仿制产品经“环球旅行”后摇身变成“洋品牌”。比如从国内某口岸出港,运往欧美某地,再从当地报关进港回到国内,就有了全套的进口手续,成为100%原装进口的“国际大牌”,立刻身价倍增。
值得一提的是,一些“假洋鬼子”还处心积虑地创造“洋品牌”形象,其所谓品牌故事和相应包装颇能唬人。
比如,据网上披露,曾经号称德国品质保证的国内某著名消毒水品牌,关于它有这样一则“著名”的故事:19世纪,一支在与印第安人交战中溃败的欧洲军队,逃进了一个热带丛林,部分士县伤口化脓但药已经用完,随队的军医发现一片倒下上百年的树木仍未腐烂。当地士著人常用这种树汁蒸熏驱病。军医尝试从还长着的树中提取树汁,稀释后涂在部分士兵的伤口上,发现它具有奇特的消毒作用。后经多年的研究,从这种树汁中提取有效成分,最终确定了该品牌消毒水的配方。
于是,在1个多世纪后,这一“神奇消毒水”的商标几乎于2000年同时在中国境内和德国注册,商标拥有者神奇般重合。而如今,当初注册商标的德国制造商已然“人间蒸发”,该品牌中国公司网站和产品包装上都只字未提德国。
生存土壤
在接受《中国经贸聚焦》记者采访时,广州凌雁管理咨询首席咨询师林岳表示,
“假洋鬼子”在国内大行其道,主要有三方而原因。其一,是有市场需求。其迎合了国内消费者崇洋媚外的心理,在很多消赞者看来,洋品牌档次高、质量好、体现身份;其二,通过一番包装和欺骗,这些“假洋鬼子”往往能够卖出远高于中国品牌商品的价格,获得更多的利润空间;其三,行业竞争因素。事实上,很多快速消费品、化妆品等行业的企业都在竞相模仿国外品牌的设计、概念、品牌文化等,否则很难打开市场。
在林岳看来,上述三方面原因最终都可归结到中国本土品牌形象差、竞争力低下。
从此番被曝光的达芬奇家具来看,尽管出口到意大利要按照货值和运费的5%收取家具进口关税,回流中国的时候也要收关税,加上运费等,这一来一回成本起码增加个三四成。但一般来说,国产洋品牌刘终端产品的定价都是出厂价的十几倍,甚至是数十倍,在巨大的利润驱动下,不少企业因此乐此不疲。
近年来,随着国内新贵阶层的兴起,中国已成为高端家具一个新兴消费大国,20IO年高端家具在中国实现40多亿元销售额。从中获益众多的达芬奇家具,也在去年向中国证监会上海监管局办理了辅导备案等记,进人上市辅导期。
容易被外界忽略的一点则是,“中国制造”乐做“假洋鬼子”,让商品卖得高价,事实上还有着其难言的苦衷。
一件定位中高端路线的服装,从出厂价到零售价,一般要翻10倍,比如一件在高档商场里摆卖标价为1000元的衬衣,它实际出厂价可能只是100元。为何要标这么高的价?据业内人士分析,产品,丰产出来后到零售终端,这中间走的程序太多,不卖高价无法应付诸多流通环节、居高不下的物流成本等,但国内品牌标价太高消费者接受不了,只好在品牌的出处上做文章,为高标价找个幌子。
此外,达芬奇造假丑闻也再一次显示了国内当前监管机制的到惯性失位。北京盘科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王科峰律师告诉记者,那些涉及伪造产地、在原材料上造假、虚假宣传以至虚高标价的假洋品牌,侵害了消费者合法权益,应当受到法律规制。但这类问题往往都先由媒体披露,随后监管部门才闻风而动。他建议,在消费领域,证券、环保等领域,应有限开放让公民、律师及民间组织等在协助监管方面发挥更多的作用。
王科峰还建议,在相关法律上应加重那些容易引起误导的“洋品牌”的信息披露义务,要求披露生产厂家、产地和公司情况等。等于将监管关口前移。同时,对发现存在问题的假洋品牌,应加重处罚。在行政处罚方面,处以其非法经营数额5一10倍的处罚,消费者也可追索3-5倍的赔偿,以遏制假洋品牌的泛滥。
据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报道,国内知名高端家具品牌达芬奇家具涉嫌产地造假。该品牌旗下部分家具,由东莞长丰家具公司贴牌生产,然后从深圳运往意大利,再从意大利运回上海。一番“远洋旅行”之后,这些家具摇身一变成为“100%意大利原装”、
“国际超级品牌”。一张在东莞用普通木材生产的3万元双人床,在达芬奇专卖店的标价高达30余万。
达芬奇家具造假丑闻的踢爆,让那些在国内生产却贴上“洋货”标签的“假洋鬼子”,立时成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事实上,类似案例并不乏见,此前国内便频频有冒充洋货的产品被曝光,涉及的行业企业数量众多。有的连国内质量标准都达不到,竟被打造成奢侈品。那么,“中国制造”何以陷入样的“假洋鬼子”怪圈里呢?
层出不穷的“洋马甲”
在达芬奇家具之前,家具行业就曾爆出欧典地板的“假洋品牌”丑闻。
2006年,央视3-15晚会现场爆料,欧典地板号称源自德国,创建于1903年,在欧洲拥有1个研发中心5个生产基地,产品行销全球80多个国家。此外,在德国巴伐利亚州罗森海姆市拥有占地超过50万平方米的办公和生产厂区。然而经走访调查发现,其所谓德国总部,其实是当地一家水产品企业汉姆贝格公司,但这家公司声明,与欧典没有任何产权隶属关系。
洋马甲已然成了家装建材行、世的“潜规则”,外界不断提出更多的质疑对象:号称德国品牌的尚高卫浴在德国方面只有一个办事处;整体衣柜行业80%是山寨洋品牌,好莱客宣传说来自英国,实是生产“好太太”晾衣架的那家公司,行业老大法国“索菲亚”,老板是中国人,厂在广东增城。
“这仅为冰山一角,各行业都存在。”在电器行业,2002年,同样是央视曝光:所谓丹麦国际知名品牌音响“香武仕”,其实是东莞卢村的“地方特产”?在化妆品行业,2008年,上海《每日经济新闻》揭秘自称有着日本血统的“丸美”化妆品实际上仅仅是披着目货马甲。
另据调雀,巾高档服装领域也已成为假洋品牌的重灾区,无数服装就在广东生产,但贴上一个似洋名字,有些到海上转一圈回到国内,有的压根就没有出过境,就成为“国际名牌”。比如,号称意大利顶级品牌的卡尔丹顿,据央视奄访意大利々利商品局后得知,该商标1998年13月巾清注册,注册成功日期则为200t年1月,申请人为Yim Siu Wa.申请地址在香港。其只是在意大利注册商标,没有设厂生产,实为国产品牌。
除此之外,进口食品和保健品,更是“洋”相百出。2009年,自称是“美国品牌”的施恩奶粉陷入身份之谜,媒体报道称,其品牌完全由华人拥有,奶源来源于山西。而通过英国皮包公司被包装成洋品牌的避孕套杰土邦,则在2010年被“手假名人”王海揪出是武汉一家公司于1998年注册的中国商标。
造假手法揭秘
市场上早就流传了一套山寨洋品牌的运作套路。从“假洋鬼子”造假流程来看,主要可以分为儿类:
第一类是纯粹的原装国产,但为了销量和价格的考虑,简单地挂上进口牌子,再印上一些异域风光,这属于“假洋鬼子”的低级形式,比较好鉴别,
第二类相对精致一些,多半会向国外公司购买品牌使用权或代理权,然后挂着买来的“羊头”,卖自己的“狗肉”,即便是有人质疑,单纯从工商角度审核,毫无破绽。
第三类高级一点,通过联系国外的皮包公司,在境外弄一个“出生证明”,或者在国外注册一个空壳公司,然后成为这种皮包公司的国内制造生产厂家。如果是做服装,那么法国、意大利、香港地区是非常理想的“出生地”,而对于音响产品,英国、美国、德国、丹麦等国是比较合适的。也有国内企业低价购买国外已倒闭或濒临倒闭的洋品牌,再回国内进行大肆炒作,将其打造成“国际品牌”的。
第四类为最高级形态,先“傍”个大牌,再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识破难度相当高。很可能会拥有国外公司的品牌授权或代理权,然后把国内生产的仿制产品经“环球旅行”后摇身变成“洋品牌”。比如从国内某口岸出港,运往欧美某地,再从当地报关进港回到国内,就有了全套的进口手续,成为100%原装进口的“国际大牌”,立刻身价倍增。
值得一提的是,一些“假洋鬼子”还处心积虑地创造“洋品牌”形象,其所谓品牌故事和相应包装颇能唬人。
比如,据网上披露,曾经号称德国品质保证的国内某著名消毒水品牌,关于它有这样一则“著名”的故事:19世纪,一支在与印第安人交战中溃败的欧洲军队,逃进了一个热带丛林,部分士县伤口化脓但药已经用完,随队的军医发现一片倒下上百年的树木仍未腐烂。当地士著人常用这种树汁蒸熏驱病。军医尝试从还长着的树中提取树汁,稀释后涂在部分士兵的伤口上,发现它具有奇特的消毒作用。后经多年的研究,从这种树汁中提取有效成分,最终确定了该品牌消毒水的配方。
于是,在1个多世纪后,这一“神奇消毒水”的商标几乎于2000年同时在中国境内和德国注册,商标拥有者神奇般重合。而如今,当初注册商标的德国制造商已然“人间蒸发”,该品牌中国公司网站和产品包装上都只字未提德国。
生存土壤
在接受《中国经贸聚焦》记者采访时,广州凌雁管理咨询首席咨询师林岳表示,
“假洋鬼子”在国内大行其道,主要有三方而原因。其一,是有市场需求。其迎合了国内消费者崇洋媚外的心理,在很多消赞者看来,洋品牌档次高、质量好、体现身份;其二,通过一番包装和欺骗,这些“假洋鬼子”往往能够卖出远高于中国品牌商品的价格,获得更多的利润空间;其三,行业竞争因素。事实上,很多快速消费品、化妆品等行业的企业都在竞相模仿国外品牌的设计、概念、品牌文化等,否则很难打开市场。
在林岳看来,上述三方面原因最终都可归结到中国本土品牌形象差、竞争力低下。
从此番被曝光的达芬奇家具来看,尽管出口到意大利要按照货值和运费的5%收取家具进口关税,回流中国的时候也要收关税,加上运费等,这一来一回成本起码增加个三四成。但一般来说,国产洋品牌刘终端产品的定价都是出厂价的十几倍,甚至是数十倍,在巨大的利润驱动下,不少企业因此乐此不疲。
近年来,随着国内新贵阶层的兴起,中国已成为高端家具一个新兴消费大国,20IO年高端家具在中国实现40多亿元销售额。从中获益众多的达芬奇家具,也在去年向中国证监会上海监管局办理了辅导备案等记,进人上市辅导期。
容易被外界忽略的一点则是,“中国制造”乐做“假洋鬼子”,让商品卖得高价,事实上还有着其难言的苦衷。
一件定位中高端路线的服装,从出厂价到零售价,一般要翻10倍,比如一件在高档商场里摆卖标价为1000元的衬衣,它实际出厂价可能只是100元。为何要标这么高的价?据业内人士分析,产品,丰产出来后到零售终端,这中间走的程序太多,不卖高价无法应付诸多流通环节、居高不下的物流成本等,但国内品牌标价太高消费者接受不了,只好在品牌的出处上做文章,为高标价找个幌子。
此外,达芬奇造假丑闻也再一次显示了国内当前监管机制的到惯性失位。北京盘科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王科峰律师告诉记者,那些涉及伪造产地、在原材料上造假、虚假宣传以至虚高标价的假洋品牌,侵害了消费者合法权益,应当受到法律规制。但这类问题往往都先由媒体披露,随后监管部门才闻风而动。他建议,在消费领域,证券、环保等领域,应有限开放让公民、律师及民间组织等在协助监管方面发挥更多的作用。
王科峰还建议,在相关法律上应加重那些容易引起误导的“洋品牌”的信息披露义务,要求披露生产厂家、产地和公司情况等。等于将监管关口前移。同时,对发现存在问题的假洋品牌,应加重处罚。在行政处罚方面,处以其非法经营数额5一10倍的处罚,消费者也可追索3-5倍的赔偿,以遏制假洋品牌的泛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