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326-3587(2014)08-0058-01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要使学生学好数学,必须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活动生动、活泼、真实、高效,让教学活动充满无限生机与活力,必须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是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重要条件。同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对学生不仅要“会教”,而且要“会导”,不仅要教数学知识,而且要教如何学习数学知识。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在教学活动开展的同时,如何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培养学生积极动脑、认真听讲的习惯
每接一个新班,要用心地去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了解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存在的学习困惑等,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从中去发现学生的个性、共性的问题,分析学生的学习状况。然后着手培养学生积极动脑,认真听讲的习惯,训练学生会听、会看、会想、会说。
1、会听。如果听不入耳,等于没听。所以我们要训练学生认真听老师的讲解,认真听同学们的发言,并能从别人的发言中思考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为了考查和训练学生“听”的能力,可以组织如下练习:听算、听题列式、教师口述应用题,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及列式、请你跟我说等形式训练学生集中注意力,边听边想边记,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有意识记忆能力。
2、会看。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提供充分的观察材料吸引学生看,引导学生去观察,从半独立观察,到完全独立观察,使学生逐步掌握观察方法,通过观察做出判断,发现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观察习惯。在观察中发展智力,培养数学能力。
3、会想。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随着教师教学观念的不断更新、教学方法的不断改进,课堂已成为师生交往、交流、探讨的互动过程。要想学生肯动脑子想问题,除了靠教师教学的启发性外,还要靠“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促使他动脑子。训练学生:老师提出的问题,人人都要立即思考,准备回答,如果不会答,也要把问题重述一遍并说出自己是怎么想的,想到哪儿不会了,注意优先给学困生回答问题的机会。在教学过程中多问几个为什么,让学生说算理、说想法、说思路等。要注重及时评价学生的发言,对回答好的、积极发言的要给予鼓励。长期坚持,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思维更加灵活。
4、会说。会听、会看、会想要通过“会说”这一点来反馈。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要说就得去想。课堂教学活动中训练学生多说,就能促进学生多想、会想,想得出;要多想、会想就得会听、会看。抓落实了会说,就能促进其它“三会”。因此要十分重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具体训练如下:训练学生大声发言;让学生习惯于说想法、说思路、说算理;训练学生使用数学语言简明、准确;给学困生优先回答问题的机会;让学生进行全课总结等。
二、培养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活动成败的关键在于是让多数学生参与还是让少数学生参与。教学生会思考,首先要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只有独立思考才能产生见解,有见解才有交流的愿望,有交流才能有新的思考。所以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我们努力营造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训练学生在对数学材料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推理、判断的过程中,领悟、掌握思考的方法。只有学生不断地领悟、体验到思考的乐趣,才能逐渐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具体训练如下:激发思考的欲望,明确思考的目标;提供适量的、适当的思考依据,让学生不断地领悟、体验到思考的乐趣,逐渐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要留有充裕的思考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思考后及时组织议论、讨论、争论等多项交流活动,让学生在交流中,表现自我,交换思考所得,品尝独立思考的乐趣,在交流中使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得到训练,思考能力随之提高。学生有了思考的兴趣,就会逐渐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三、培养学生自己学习的习惯
数学课本是无声的教师,是学生获得系统知识的主要来源。教师长期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本,培养学生自己学习的习惯;学生会阅读,长期坚持会养成自己学习的习惯。具体训练如下:坚持指导课前阅读、课内阅读、课后阅读,养成预习和复习的自学习惯;指导学生养成边看课本、勾划重点内容、整理所学知识的习惯;指导学生自己复习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已学知识及归类,指导写简短的复习提纲或数学日记;进行优秀数学笔记的传阅和评议,以调动“自己学”的积极性。
四、训练学生会审题,养成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
学生在解题中出现的许多错误,往往并非是缺少必要的知识,而是缺乏必要的审题习惯和审题技能,审题是正确解题的关键。教师都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坚持不懈地引导学生练审题,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看清题目要求再解题的习惯。具体训练如下:解题时先认真读题、审题;解题时要认真书写,要求书写整洁,格式规范;解题时还要边做边验算,注重指导学生学会验算,掌握验算的方法。长期坚持训练学生认真完成作业,训练学生会审题,养成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
五、训练学生养成自我评价的习惯
学生能对自己的学习作出评价,是一种高水平的学习。教学行为的本质在于使学生受益,使学生学得好。所以我们要从学生的角度有意识的对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活动过程的有关行为,指导学生经常进行自我评价。具体训练如下:你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你觉得自己学得怎么样?自己觉得不满意的地方是什么?你今后学习要注意什么?这样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通过自我评价体验、享受快乐,从而养成自我评价的习惯。
总之,学生学习的能力和学习的习惯只能在学习中形成和发展。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要更新教育观念,时刻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与态度,积极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艺术,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选取最能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指导、训练学生学习和思考的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班级的整体水平得到较大提高,是数学课堂教学应该达到的理想境界。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要使学生学好数学,必须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活动生动、活泼、真实、高效,让教学活动充满无限生机与活力,必须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是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重要条件。同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对学生不仅要“会教”,而且要“会导”,不仅要教数学知识,而且要教如何学习数学知识。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在教学活动开展的同时,如何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培养学生积极动脑、认真听讲的习惯
每接一个新班,要用心地去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了解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存在的学习困惑等,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从中去发现学生的个性、共性的问题,分析学生的学习状况。然后着手培养学生积极动脑,认真听讲的习惯,训练学生会听、会看、会想、会说。
1、会听。如果听不入耳,等于没听。所以我们要训练学生认真听老师的讲解,认真听同学们的发言,并能从别人的发言中思考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为了考查和训练学生“听”的能力,可以组织如下练习:听算、听题列式、教师口述应用题,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及列式、请你跟我说等形式训练学生集中注意力,边听边想边记,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有意识记忆能力。
2、会看。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提供充分的观察材料吸引学生看,引导学生去观察,从半独立观察,到完全独立观察,使学生逐步掌握观察方法,通过观察做出判断,发现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观察习惯。在观察中发展智力,培养数学能力。
3、会想。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随着教师教学观念的不断更新、教学方法的不断改进,课堂已成为师生交往、交流、探讨的互动过程。要想学生肯动脑子想问题,除了靠教师教学的启发性外,还要靠“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促使他动脑子。训练学生:老师提出的问题,人人都要立即思考,准备回答,如果不会答,也要把问题重述一遍并说出自己是怎么想的,想到哪儿不会了,注意优先给学困生回答问题的机会。在教学过程中多问几个为什么,让学生说算理、说想法、说思路等。要注重及时评价学生的发言,对回答好的、积极发言的要给予鼓励。长期坚持,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思维更加灵活。
4、会说。会听、会看、会想要通过“会说”这一点来反馈。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要说就得去想。课堂教学活动中训练学生多说,就能促进学生多想、会想,想得出;要多想、会想就得会听、会看。抓落实了会说,就能促进其它“三会”。因此要十分重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具体训练如下:训练学生大声发言;让学生习惯于说想法、说思路、说算理;训练学生使用数学语言简明、准确;给学困生优先回答问题的机会;让学生进行全课总结等。
二、培养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活动成败的关键在于是让多数学生参与还是让少数学生参与。教学生会思考,首先要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只有独立思考才能产生见解,有见解才有交流的愿望,有交流才能有新的思考。所以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我们努力营造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训练学生在对数学材料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推理、判断的过程中,领悟、掌握思考的方法。只有学生不断地领悟、体验到思考的乐趣,才能逐渐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具体训练如下:激发思考的欲望,明确思考的目标;提供适量的、适当的思考依据,让学生不断地领悟、体验到思考的乐趣,逐渐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要留有充裕的思考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思考后及时组织议论、讨论、争论等多项交流活动,让学生在交流中,表现自我,交换思考所得,品尝独立思考的乐趣,在交流中使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得到训练,思考能力随之提高。学生有了思考的兴趣,就会逐渐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三、培养学生自己学习的习惯
数学课本是无声的教师,是学生获得系统知识的主要来源。教师长期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本,培养学生自己学习的习惯;学生会阅读,长期坚持会养成自己学习的习惯。具体训练如下:坚持指导课前阅读、课内阅读、课后阅读,养成预习和复习的自学习惯;指导学生养成边看课本、勾划重点内容、整理所学知识的习惯;指导学生自己复习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已学知识及归类,指导写简短的复习提纲或数学日记;进行优秀数学笔记的传阅和评议,以调动“自己学”的积极性。
四、训练学生会审题,养成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
学生在解题中出现的许多错误,往往并非是缺少必要的知识,而是缺乏必要的审题习惯和审题技能,审题是正确解题的关键。教师都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坚持不懈地引导学生练审题,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看清题目要求再解题的习惯。具体训练如下:解题时先认真读题、审题;解题时要认真书写,要求书写整洁,格式规范;解题时还要边做边验算,注重指导学生学会验算,掌握验算的方法。长期坚持训练学生认真完成作业,训练学生会审题,养成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
五、训练学生养成自我评价的习惯
学生能对自己的学习作出评价,是一种高水平的学习。教学行为的本质在于使学生受益,使学生学得好。所以我们要从学生的角度有意识的对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活动过程的有关行为,指导学生经常进行自我评价。具体训练如下:你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你觉得自己学得怎么样?自己觉得不满意的地方是什么?你今后学习要注意什么?这样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通过自我评价体验、享受快乐,从而养成自我评价的习惯。
总之,学生学习的能力和学习的习惯只能在学习中形成和发展。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要更新教育观念,时刻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与态度,积极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艺术,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选取最能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指导、训练学生学习和思考的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班级的整体水平得到较大提高,是数学课堂教学应该达到的理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