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全国人民不懈努力之下,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本文主要从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建设的两个历史阶段性、学术界对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的转变、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建设的进展、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建设的不足之处四个方面对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建设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国际关系;阶段性;进展与不足
一、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建设的两个历史阶段
我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建设共经历了两个历史阶段,分别是1987年在上海召开的全国国际理论研讨会以及2000年北大和复旦的两位学者提出的国际关系理论中国学派。这两个历史阶段有明显的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理论建设的指导思想不同。前者是以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后者是借助西方关于社会科学知识生成过程的相关研究。并且二者研究的侧重点也不同,前者强调研究的政治导向,后者是研究的学术规范。其次,理论知识构建方式上有所差异。前者具有自觉的意识形态,后者是具有学术自觉。最后,理论建设的目标不同。前者是为了保持中国理论研究的独特性,后者是以高度学术化的中国国际关系理论为目标。
二、学术界对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的转变
随着我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西方学术界对我国特色关系理论态度上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从以往的无视到如今的欢迎,这也表明了西方学术界对中国的肯定。在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建设的第一阶段时西方学者基本上都没有关注,针对此理论建设的评价也是寥寥无几,直到第二阶段西方学者才开始转变他们的态度,开始对中国国际关系理论建设进行评介、研究。这一转变发生的原因是西方学者在21世纪初对非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探讨,体现出长期以来西方学者对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西方中心主义倾向的深刻反思。非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探讨吸引了包括中西方国际关系学者的广泛参与。而作为非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学派的建设也开始受到西方学界的关注与欢迎。
三、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建设的进展
(一)上海共生学派
上海共生学派形成的时间最早,它是有金应忠和胡守均将共生的概念引入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建设中。上海共生学派反思西方主导的国际体系的弊端特别是大规模战争频发的历史怪圈,从而否定西方主导的国际体系的实践有效性;同时总结古代东亚国际体系的成功历史经验,从而凸显内生型古代东亚国际体系对21世纪国际关系的借鉴意义。而在理论层面,上海共生学派一方面批评西方哲学传统中的一元论思维和对于一致性的偏好,从而否定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科学性;另一方面强调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和”与多元包容性的关切,从而凸显出构建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必要性。
(二)道义现实主义
道义现实主义是与2014年提出的,道义现实主义主义研究世界权力中心的转移问题,这一权力转移的过程与结果都不会对国际体系的基本结构产生根本影响。为了凸显中国理论的特征,道义现实主义试图将现实主义的基本逻辑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具体就是以现实主义的分析框架为基础,加入古代中国思想家对道义与国家治理的相关论述,以期重新解释权力在国际体系中的分布获得和转移的过程。因为要遵循现实主义的基本框架,所以道义现实主义假设大国在国际体系中位置的改变并不会影响到国际体系本身的特性,而因为加入了国际领导力这一中国文化导向的核心概念,所以国际体系中的权力转移过程可能以一种有别于现实主义的和平方式实现。
(三)国际政治关系理论
国际政治关系理论是在2015年提出的。最初由秦亚青在2009年提出“过程建构主义”,然后进一步完善与发展形成的。关系理论是道义现实主义之外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又一范例。一方面,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始终是过程建构主义以及关系理论最主要的理论来源。无论是对过程的关注还是对实践的强调,都来自于西方理论特别是建构主义的最新成果。另一方面,为了凸显理论的中国特性,关系理论从中国文化中寻找独特的中国元素,分别涉及到中国古代社会结构、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以及中国人的世界观。这-系列独特中国元素被统-到关系性这一与理性相对立的中国核心概念下。
四、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建设的不足之处
(一)中国学者对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的定位不一致
首先是我国学者对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的定位有所不同,因为由部分中国学者由于接受过西方文化的学习,所以他们认同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学术的价值,将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视作西方理论的有益补充。但是另外一部分学者则不认同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价值,认为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思想由错误,想要由中国国际关系理论代替西方国际关系理论。
(二)中国学者构建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的策略不同
其次是中国学者构建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的策略有所不同。部分学者认为以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为基本框架,辅之以中国特色的概念。而另外一部分学者则认为想要完全摒弃西方理论框架,纯粹以中国经验构建中国理论。前一种策略面临着理論的中国特性不足以及中国经验与西方理论框架的兼容性问题,而后一种策略则存在理论成果的系统性与科学性不足的缺陷。
(三)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构建实践中普遍存在中国中心主义倾向
再者是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构建实践中普遍存在中国中心主义倾向。造成这个的原因是我们认识世界的方式具有同质性。即都是从有限的个人经验出发,通过各种方式不同程度地结合他者的个人经验,逐渐形成对世界的总体认知。在这个知识过程中,个人经验是认识世界的出发点,也是对世界认识的基础,对个人经验的偏好因此成为一种普遍存在的认识论倾向。
四、总结
虽然我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建设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是在实际过执行程中还是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所以我们需要不断改进与完善。
参考文献
[1]鲁鹏.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建设的阶段性进展与不足[J].国际关系研究,2019(04):74-83.
关键词:国际关系;阶段性;进展与不足
一、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建设的两个历史阶段
我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建设共经历了两个历史阶段,分别是1987年在上海召开的全国国际理论研讨会以及2000年北大和复旦的两位学者提出的国际关系理论中国学派。这两个历史阶段有明显的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理论建设的指导思想不同。前者是以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后者是借助西方关于社会科学知识生成过程的相关研究。并且二者研究的侧重点也不同,前者强调研究的政治导向,后者是研究的学术规范。其次,理论知识构建方式上有所差异。前者具有自觉的意识形态,后者是具有学术自觉。最后,理论建设的目标不同。前者是为了保持中国理论研究的独特性,后者是以高度学术化的中国国际关系理论为目标。
二、学术界对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的转变
随着我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西方学术界对我国特色关系理论态度上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从以往的无视到如今的欢迎,这也表明了西方学术界对中国的肯定。在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建设的第一阶段时西方学者基本上都没有关注,针对此理论建设的评价也是寥寥无几,直到第二阶段西方学者才开始转变他们的态度,开始对中国国际关系理论建设进行评介、研究。这一转变发生的原因是西方学者在21世纪初对非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探讨,体现出长期以来西方学者对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西方中心主义倾向的深刻反思。非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探讨吸引了包括中西方国际关系学者的广泛参与。而作为非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学派的建设也开始受到西方学界的关注与欢迎。
三、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建设的进展
(一)上海共生学派
上海共生学派形成的时间最早,它是有金应忠和胡守均将共生的概念引入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建设中。上海共生学派反思西方主导的国际体系的弊端特别是大规模战争频发的历史怪圈,从而否定西方主导的国际体系的实践有效性;同时总结古代东亚国际体系的成功历史经验,从而凸显内生型古代东亚国际体系对21世纪国际关系的借鉴意义。而在理论层面,上海共生学派一方面批评西方哲学传统中的一元论思维和对于一致性的偏好,从而否定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科学性;另一方面强调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和”与多元包容性的关切,从而凸显出构建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必要性。
(二)道义现实主义
道义现实主义是与2014年提出的,道义现实主义主义研究世界权力中心的转移问题,这一权力转移的过程与结果都不会对国际体系的基本结构产生根本影响。为了凸显中国理论的特征,道义现实主义试图将现实主义的基本逻辑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具体就是以现实主义的分析框架为基础,加入古代中国思想家对道义与国家治理的相关论述,以期重新解释权力在国际体系中的分布获得和转移的过程。因为要遵循现实主义的基本框架,所以道义现实主义假设大国在国际体系中位置的改变并不会影响到国际体系本身的特性,而因为加入了国际领导力这一中国文化导向的核心概念,所以国际体系中的权力转移过程可能以一种有别于现实主义的和平方式实现。
(三)国际政治关系理论
国际政治关系理论是在2015年提出的。最初由秦亚青在2009年提出“过程建构主义”,然后进一步完善与发展形成的。关系理论是道义现实主义之外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又一范例。一方面,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始终是过程建构主义以及关系理论最主要的理论来源。无论是对过程的关注还是对实践的强调,都来自于西方理论特别是建构主义的最新成果。另一方面,为了凸显理论的中国特性,关系理论从中国文化中寻找独特的中国元素,分别涉及到中国古代社会结构、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以及中国人的世界观。这-系列独特中国元素被统-到关系性这一与理性相对立的中国核心概念下。
四、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建设的不足之处
(一)中国学者对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的定位不一致
首先是我国学者对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的定位有所不同,因为由部分中国学者由于接受过西方文化的学习,所以他们认同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学术的价值,将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视作西方理论的有益补充。但是另外一部分学者则不认同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价值,认为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思想由错误,想要由中国国际关系理论代替西方国际关系理论。
(二)中国学者构建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的策略不同
其次是中国学者构建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的策略有所不同。部分学者认为以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为基本框架,辅之以中国特色的概念。而另外一部分学者则认为想要完全摒弃西方理论框架,纯粹以中国经验构建中国理论。前一种策略面临着理論的中国特性不足以及中国经验与西方理论框架的兼容性问题,而后一种策略则存在理论成果的系统性与科学性不足的缺陷。
(三)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构建实践中普遍存在中国中心主义倾向
再者是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构建实践中普遍存在中国中心主义倾向。造成这个的原因是我们认识世界的方式具有同质性。即都是从有限的个人经验出发,通过各种方式不同程度地结合他者的个人经验,逐渐形成对世界的总体认知。在这个知识过程中,个人经验是认识世界的出发点,也是对世界认识的基础,对个人经验的偏好因此成为一种普遍存在的认识论倾向。
四、总结
虽然我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建设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是在实际过执行程中还是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所以我们需要不断改进与完善。
参考文献
[1]鲁鹏.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建设的阶段性进展与不足[J].国际关系研究,2019(04):74-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