纡青佩紫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j800220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彩”一词,始见于民国,这与其首次发现密切相关。20世纪初,不见于史册的唐三彩惊现于河南洛阳之邙山。其出土地除却陕西西安、河南洛阳之外,江苏扬州、山西太原、甘肃泰安和辽宁朝阳等地亦有出土。而西安、洛阳同为唐三彩发源地,出土数量最多,其他地区相对较少。唐三彩品种众多、内容丰富,从现出土之唐三彩器物来看,大致分为俑、生活用具和建筑模型三大类。著名考古学专家冯先铭先生曾以“斑驳灿烂,变化万千”八字概括唐三彩。作为盛唐时期最精美的工艺美术品,其与唐代诗歌、散文、书法绘画等文化艺术,共同谱就了大唐文化华美壮阔的旋律。然自其问世以来,不少珍品流失海外。陕西唐三彩艺术博物馆近年来从海外及港澳地区购回大量早年流失出境的三彩珍品,部分甚为孤品。现精选四件唐三彩文武官俑作以简要介绍,以飨观者。
  唐代三彩文官俑(左),高130厘米;唐代三彩武官俑(右),高131.5厘米。现藏陕西唐三彩艺术博物馆。
  文官双眉紧蹙,神情肃穆,武官双眼圆瞪,气势威武。文官头戴进贤冠,因其有向上荐引能人贤士之责,故名。武官则戴冠,鸟作展翅俯冲之势,寓意英勇善斗,至死不却。二人所着为朝服,由祭服演变而来,依据唐官员服色之制,此文官应居六品,而武官则居四品。二人双手相拢处原持有笏板,现已遗失。文官脚蹬云头履,步步青云。武官所着六合靴,以六块皮料缝合而成,取东、西、南、北、天、地六合之意。
  唐代三彩武官俑(左),高78.5厘米;唐代三彩文官俑(右),高81厘米。现藏陕西唐三彩艺术博物馆。
  武官俑头戴冠,着对襟大袖衫,脚蹬靴。文官俑则著进贤冠,着交领襦衫,蹬如意云头履。文武官俑釉色皆以蓝釉为主,色彩鲜艳、明快,尤其是襦裙之上所挂之蓝色流釉,不仅未对作品之整体美感造成分毫影响,反之更是成为点睛之笔。蓝釉唐三彩之所以珍贵,不仅在于其佐证了蓝釉最早出现于唐代,更在于其呈色剂中的钴,此钴料源自波斯,因其稀少而使蓝釉唐三彩之数量远少于其他釉色之三彩。
  古时冠服之制乃权利等级之象征,执行苛严,不容僭越。唐高祖于武德七年(公元624年)颁布的“武德令”中既有关于服装之律令,其中群臣之服达22种,包括朝服、公服以及婚服等。
  唐时文武官员所着之朝服,又作“朝衣”,乃群臣坐朝议政之服,由祭服演变而来。汉卫宏《汉旧仪补遗》载:“孝文皇帝时,博士七十余人,朝服玄端,章甫冠。”又《后汉书·舆服志》:“今下至贱更小吏,皆通制袍,单衣,皂缘领袖中衣,为朝服云。”此后历朝皆有使用,然略有不同。通常情况下以冠饰、服色、鞋靴等以辨等级。
  一、冠帽之别
  进贤冠,省称“进贤”,文儒之首服。《后汉书·舆服志》载:“进贤冠,古缁布冠也,文儒者之服也。”因文吏、儒士其有向上荐引能人贤士之责,故名。进贤冠因沿用时间极为长久,故而其形制多有变易。汉时,进贤冠与介帻配合使用。介帻之顶部形似屋顶,自汉元帝始遂将进贤冠置于介帻之上合为整体。孙机先生对有帻之进贤冠的描述极为详致,其言:“冠之下部为位于额上的‘颜题’,这一部分延伸至脑后,并突起两个三角形的‘耳’;罩于头顶之上是为屋顶形之介帻;而跨于介帻之上的,则是斜俎形的‘展’。”晋时进贤冠冠耳之高度已与展之最高点齐,展亦演变为只有两边的“人”字形。及至唐代,冠耳又逐渐扩大并由尖角形变为圆弧形,而展则逐渐演变为卷棚形,且渐与介帻之屋融为一体。
  冠,省称“”,武士之首服。鸟好斗,至死不却。武士以此为饰,以示英武。冠之制始于战国,秦汉魏晋历代相袭。《后汉书·舆服志下》:“武冠,俗谓之大冠,环缨无蕤,以青系为绲,加双尾,竖左右,为冠云。”最初以两条尾分插冠帽左右两侧。唐代的冠陶俑,却将冠耳变作两只鸟翅形,鸟自冠前顶部作展翅俯冲之势,极为生动。冠主要流行于盛唐,中唐以后较为少见。
  二、鞋靴之异
  云头履,因鞋头饰有云头纹样,故名。履,原指单底之鞋,后泛指各类鞋子。《急就篇》卷二:“履舄裒钺。”颜注:“单底谓之履,或以丝为之。”《释名·释衣服》:“履,礼也,饰足所以为礼也。”朝服之履,还需与冠服相配。唐代官履承袭前制,履头上翘,其形有圆头履、云头履、方履等。此件三彩文官俑所着之履即为如意云头履。
  乌皮六合靴,皮靴之一种,因其通常用六块皮料缝合而成,寓意东、西、南、北及天、地四方六合之意,故名“六合靴”。靴,本作“络”,连筒之鞋,通常以皮革为之,着时紧束于胫,原为西域少数民族所服。《释名·释衣服》:“靴,跨也,两足各以一跨骑也。”战国时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引入中原,用作军服。沿及魏晋南北朝时期,仍用于军旅。时至隋代,靴被用作百官常服,除祭祀、庆典或重大朝会时仍用舄之外,一般皆以穿靴为尚。唐初沿袭隋靴形制,质地为轻软的鹿皮。此件武官俑所着即为此靴。
  三、服色、佩饰之差
  唐太宗时期,对百官服装之色作了更为细致的规定。据《新唐书·车服志》所记,三品以上袍衫皆为紫色,束金玉带,十三;四品袍深绯,金带十一;五品袍浅绯,金带十;六品袍深绿,银带九;七品袍浅绿,银带九;八品袍深青;九品袍浅青,瑜石带八。此外,唐时因深青泛红光色,故恐其与紫色相混,唐高宗特于龙朔二年(662年)将八品袍服之色易为碧绿。(责编:辛友)
其他文献
北京晋商博物馆,位于北京长安街东延长线建国路58号,占地约40亩,为仿古建筑群落。博物馆始终秉承“展现晋商恢弘气势,传承华夏商业文明”的宗旨,以“收藏保管、科学研究、宣传教育、服务社会”为发展目标,厚积薄发,开拓创新,致力于打造商人及商业文化交流平台及研究重镇。  北京晋商博物馆是目前我国最大的关于商人和商业的博物馆,馆内收藏的晋商各个历史发展时期的图章、印钞版、文书、银票、契约、合同、账本、书信
期刊
2014年,有成都藏友从国外拍回一只金品卿、王少维合作的300件大瓶,此瓶在浅绛彩瓷收藏界甫一亮相,叫好声一片。目前,与金品卿、王少维、王凤池三人有关的此类大瓶国内共发现六只,其中景德镇陶瓷馆两只,另有两只被河北藏家收入,南昌藏家藏有一只金品卿的花鸟大瓶,再加上成都这只。无论从器型、胎釉、画意还是上面蕴含的历史信息来看,成都这只金、王合作大瓶称之为浅绛瓷器中的王者绝不为过。下面我们仔细地赏析一下此
期刊
台德穆尔古城位于叙首都大马士革东北约215公里处,是一座古罗马风格遗址,有2000多年历史,198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叙利亚军方原本担心台德穆尔古城内的珍贵古迹会遭到摧毁,但在发现城内大部分地区似乎完好如初后总算松了一口气。  此前有报道称,极端组织“伊斯兰国”已毁坏台德穆尔古城部分最具代表性的文物,包括贝尔神庙及凯旋门。不过古城内的大部分地区,包括阿戈拉和著名的罗马剧
期刊
记者:您如何看待网上热议的6000件陶瓷器捐北师大,以及成立北师大邱季端中国古陶瓷博物馆这个事件?  许勇翔:“北师大捐赠”这个事件我是上礼拜刚知道,看了以后挺吃惊的。微信上有关于瓷器的图片,我一看这些个图片,觉得问题来了。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校长等出席了捐赠仪式,还有我们的相关人员,什么中国某某委员会的会长姚政、某某博物馆的研究员雷从云都出场了,笑话闹大了。去年,浙江师范大学也在捐赠事件中闹过
期刊
玉手镯是中国古代玉器中一个较为独特的品种,制作时“因材施工”,形制基本大致相同。手镯除腕饰之用外,古代或从护臂铠甲演化而来,而通常手镯所戴之位置,正好是腕上要穴、内关、外关之位。有说法,此穴位易遭外邪入侵,也容易受伤,故手镯还具有保护功能。后逐渐成为人们随身佩戴的装饰品,其造型单一,纹饰简洁,但材质却多样化,有金、银、玉、翡翠、玛瑙、象牙等,比比皆是。在玉器的海洋中,白玉手镯同样也呈现出一片独特的
期刊
19世纪中后期,清王朝的统治江河日下,那些学而优则仕的文人官员,开始更加注重内心感受,他们寄情笔翰,在一幅幅书画作品中表达自己的心灵诉求与向往。刘秉琳便是其中的一位代表人物。刘秉琳字昆圃,湖北黄安人,咸丰二年(1852年)进士,授顺天宝坻知县,卒于公元1882年。据《清史稿·刘秉琳传》记载,他是一位持躬清苦、抚恤孤寡、惩除豪猾的清官。从其收藏的八幅扇面均署上款“昆圃”等题识,可知这些作品都是当时的
期刊
2016年4月30日,“星云大师捐赠北齐佛首合璧入藏暨一笔字书法展开幕仪式”在河北博物院隆重举行。至此,流失二十年之久的河北灵寿幽居寺北齐汉白玉释迦牟尼佛首与博物院展出的佛身造像“金身合璧”正式展现在公众面前,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在河北博物院阳光大厅展出一个月后,6月1日正式移至“曲阳石雕”陈列展厅幽居寺文物专区进行展出。  这尊释迦牟尼佛造像,雕刻于我国北齐时期,质地为汉白玉白石,高206厘米
期刊
松树,在人们心目中,向来被视为高品嘉木,它经寒不凋,四季常青,青翠苍劲。因秦始皇曾于泰山封其为“五大夫松”,后即以“五大夫松”为之别名。柏树与松树具有同样的材质,故文坛常以“松柏”来比喻一个人的操节坚贞;又因松与竹均严冬不凋,常用“松筠”喻赞人的志向,如《梁书·元法僧等传论》曾有“志当松筠,心同铁石”,还把松、竹、梅合称为“岁寒三友”;松在树木中,寿命最长,所以民间常用“福如东海水,寿比南山松”联
期刊
刚从徽州回来,满脑子晃来晃去的仍是齐云山水润秀、恬淡、清幽的画卷,嗅觉里一直保持着徽州五月的气息,黟县程门家乡的风情余韵不绝,恍惚身在现实的昨天。  近日被一片浅绛瓷画折磨着,分秒忐忑,这日子过得局促。牵记揪心于旁人不觉察、或根本就不值他人在意的独自内心不可释然!是的,有形有影且占据有一定空间可以量化的实体,在人们身上完全可能是一个精神的存在或不存在。世间事,什么是大、什么是小,轻重缓急皆因人而异
期刊
安徽省源泉徽文化民俗博物馆草创于1981年,2003年6月29日被安徽省政府批准为首家非国有博物馆。于2009年5月1日新馆正式接待观众,先后接待了文化部蔡武部长等国家及省市领导。目前拥有关于安徽历史文化、重大事件、政治名人、楹联匾额、徽州三雕、民风民俗等相关文物藏品近6万件,占地面积50余亩,拥有十三馆一群落,最终将建设三十座徽文化专题博物馆和古民居群落,形成在国际上最具规模化、系列化、学术性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