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脂肪肝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细胞内脂肪堆积过多的病变。目前中医对于脂肪肝的治疗多从疏肝、健脾入手。笔者提出通过针刺足少阳胆经来治疗脂肪肝,本文就此理论进行初步的探析。
关键词 针灸 足少阳胆经 脂肪肝
中图分类号:R246.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1533(2013)23-0022-03
脂肪肝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细胞内脂肪堆积过多的病变。轻度脂肪肝有的仅有疲乏感,中重度脂肪肝有类似慢性肝炎的表现,可有食欲不振、疲倦乏力、腹胀、嗳气、恶心、呕吐、肝区或右上腹胀满隐痛等感觉。中医并无“脂肪肝”这一病名,根据其临床表现可以归属于“瘢积”、“胁痛”、“痰证”、“黄疸”等范畴。由此可见,脂肪肝的主要症状均与胆有着密切的关系。而目前中医对于脂肪肝的治疗多从疏肝、健脾等入手,方药多有类同。笔者通过分析研究肝和胆之间的关系结合中医“治未病”的理念,提出针刺足少阳胆经治疗脂肪肝的方法。
1 中医“肝胆”的关系
1.1 “肝胆”的解剖关系
“肝位居胁下,其经脉布于两胁;胆附于肝,与肝相连,其脉亦循于肝。胆汁生化于肝,肝之余气泄于胆而成汁”(《东医宝鉴》)。胆贮藏来自肝脏分泌之胆汁,注入肠中,以助消化,它虽为六腑之一,但与其它五腑不同,它只贮藏胆汁而不接受水谷糟粕,故又把它归属于“奇恒之腑”。
1.2 “肝胆”的表里关系
肝属五脏,胆属六腑,构成脏腑表里的关系;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亦构成了经络的表里关系。
1.3 “肝胆”的生理关系
“肝胆”的生理关系主要是气机的关系。在正常生理状态下,肝气具有疏通、条达的特性,能起到疏泄胆汁的作用:胆汁的形成是“借肝之余气,溢入于胆,积聚而成”,所以肝的疏泄功能也表现于胆汁的分泌和排泄上。
1.4 “肝胆”的病理关系
“肝胆”的病理关系也主要表现在气机的关系上。肝失疏泄则影响胆汁分泌、排泄;反之,胆汁排泄失常,也会影响到肝脏的功能。所以肝胆症候都可出现胁痛,食少,口苦,呕吐黄水或黄疸等症。
2 “胆”的重要作用
2.1 从五行论胆的重要作用
胆在五行为木,五季为春,春之机寓生长、升发、条达,显示欣欣向荣的生机,是阳气升发之始。张志聪有“五脏六腑共为十一脏,胆主甲子,为五运六气之首,胆气升则十一脏腑之气皆升,以取决于胆也”之说。李东垣亦认为“胆者少阳春升之气,春气升则万化安,故胆气春升,则余脏从之,所以凡十一脏取决于胆”。可见胆气的升发对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维系有着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胆为阳气之始,胆气升即阳气升,而只有阳气充沛,才能促进气化功能,促使营血再生,从而达到阴平阳秘,恢复机体自稳系统的平衡状态。
2.2 从五脏六腑论胆的重要作用
胆属六腑之一,又为奇恒之腑,以其藏精汁又疏泄精气以助脾胃运化者也。《读素问钞》中论述“胆为中正之官,而其经为少阳,少阳相火也,风寒在下,燥热在上,湿气居中,火独游于其间也,故曰取决于胆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更是认为:“少火生气,少阳相火旺盛,则元气充足,精气持满”,“阴精所奉其人寿”。相火根于肾,藏于肝胆,游于三焦。上焦心肺得少阳相火,则能行气血,调神志;中焦脾胃得此火才能运化水谷精微,肝胆得此火才能疏泄诸脏;下焦肾、膀胱得此火才能藏精、调水液;大小肠得此火才能传导,分泌清浊。由此可见,胆经的功能是全身脏腑生理功能正常运行的关键。
2.3 从经络论胆经的重要作用
胆是一个特殊的组织器官,体升而用降,既参与消化功能又影响人的情志活动,既有五脏藏精气的特征,又有六腑主通降的属性。足少阳胆经在人体之中,居半表半里,所以能奉心阳而下达,领肾气而上贯,外可通肌表,内可及脏腑,从而有握上下升降之机,掌内外出入之途的功能。因此足少阳胆经是沟通内外,协调阴阳的关键。
3 针灸治疗脂肪肝
3.1 针灸对机体中枢神经方面的调节作用
赵玫等[1]研究表明,针刺能够提高饱食中枢(VMH)的兴奋性,削弱饥饿中枢(LHA)的活动,降低其兴奋性,从而控制了肥胖鼠亢进的食欲,减少热量的摄入,促使体内堆积的脂肪被消耗、利用。相希[2]认为,针灸通过提高下丘脑弓状核(ARC)神经细胞的功能,提高瘦素和胰岛素的水平及与其受体的结合能力,调节下丘脑室旁核(PVN)的放电频率以及饥饿中枢(LHA)和饱食中枢(VMH)的兴奋性产生生物学效应,即抑制增加食欲肽(如NPY和AGRP)和增强减少食欲肽(如POMC和CART)的生物活性,从而出现摄食减少,耗能增多,最终实现减肥效应。
3.2 针灸对机体消化吸收功能的调节作用
唐少华等[3]对肥胖者体表胃电图的变化观察显示,治疗前,餐后胃窦部胃电振幅即行增高,持续20 min始呈下降趋势;针灸治疗后,餐后胃窦部胃电振幅的增高明显延迟,提示针灸可以延迟餐后胃排空,进而缓解肥胖患者亢进的胃肠道消化吸收机能。刘志诚等[4]研究表明,针灸可通过对外周组胺(HA)、5-HT、前列腺素E2 (PCE2)等活性物质的分泌影响调整肥胖患者的消化吸收功能。针灸还可以降低肥胖患者异常增高的唾液淀粉酶的活性,使血清胃蛋白酶原(SPG)、胰淀粉酶(B-Am)活性下降,减轻木糖排泄率,进而调节肥胖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
3.3 针灸对机体代谢功能的调节作用
针灸可以逆转肥胖大鼠褐色脂肪细胞体积增大,脂滴肥大,胞质内线粒体减少,细胞间隙变窄,毛细血管减少的状态[5-6]。说明针灸可以增进机体产热,促进能量代谢。刘志诚等[4]认为,针灸可以通过降低肥胖患者高于正常水平的空腹血糖及胰岛素水平,显著提高肥胖机体胰岛素敏感性指数(ISI)及胰岛素受体数目和亲和力水平,改善患者的胰岛素抵抗来调整肥胖患者糖代谢紊乱状态。针灸还可以降低肥胖患者血中TG、TC、LDL-ch、FFA水平,提高HDL-ch的水平,说明针灸具有调节肥胖患者脂代谢紊乱的作用[7]。 3.4 针刺足少阳胆经穴位对促进胃肠道排空的作用
率谷穴治疗胃肠疾患的古代文献最早见于《针灸甲乙经》:“醉酒风热发,两角眩痛,不能饮食,烦满呕吐,率谷主之”。《针灸大成》有云:“痰气膈痛……胃寒,饮食烦满,呕吐不止”。 李承家等[8]对术后胃排空障碍患者的针刺治疗显示,针刺率谷穴可以起到疏肝利胆、和胃降逆的作用。
4 从胆论治脂肪肝
肝与胆互为表里,生理上肝脏的疏泄功能与胆汁排泄密切相关,而胆的升发作用对肝脏的气血生化有着推动的作用。病理上,肝胆的疾病也互为影响。肝病后期,亦可产生黄疸的症状,胆病后期亦可有肝脏功能的损害。肝胆息息相关,密不可分。正是由于肝胆的这种密切的联系,临床上常见的从肝论治胆病可取得较好疗效,如常见的有以疏肝解郁、理气通络之法治疗胆囊炎、胆石症等。对于气机不畅而造成的胀痛、乏力、纳呆等的症状改善尤为明显。而在脂肪肝的治疗上,中医往往还是以疏肝理气、健脾化痰为主,很少考虑到胆的治疗。从胆论治脂肪肝,不仅可以缓解胀满、嗳气、黄疸等症状,还可以体现“治未病”的思想,在肝病尚未累及胆时,就以利胆为法则,从而预防“肝胆俱损”。
实验和临床研究证明,针灸对人体消化吸收、机体代谢均有调节作用,针刺胆经穴位对促进胃肠道排空也有效。因此,针刺足少阳胆经治疗脂肪肝,既有中医理论支持,又有现代科学依据,具有临床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赵玫, 袁锦虹, 李嘉, 等. 针刺对实验性肥胖大鼠下丘脑摄食中枢的影响[J]. 中国针灸, 2001, 21(5): 305-307.
[2] 相希, 钟莉, 艾炳蔚. 神经系统在肥胖和针灸减肥中的作用机理[J].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07, 25(2): 396-397.
[3] 唐少华, 刘志诚, 张京英, 等. 针灸治疗单纯性肥胖病人体表胃电图的观察[J]. 针灸学报, 1989, 5(3): 3-5.
[4] 刘志诚, 孙凤岷, 赵东红, 等. 针灸对单纯性肥胖症瘦素和胰岛素抵抗的影响[J]. 中国临床康复, 2004, 8(3): 562-565.
[5] 刘志诚, 李嘉, 施小波, 等. 针灸对单纯性肥胖的康复作用[J]. 中国康复, 1990, 5(4): 159-162.
[6] 刘志诚, 孙风岷, 王耿, 等. 针刺对肥胖大鼠作用的形态学观察[J]. 针刺研究, 1999, 24(4): 307-310.
[7] 刘至诚, 孙凤岷, 胡葵. 针灸为主治疗单纯性肥胖患者的临床研究[J]. 上海针灸杂志, 1997, 16(1): 6-8.
[8] 李承家, 杨冠男, 李永春, 等. 针刺率谷穴治疗术后胃排空障碍22例[J]. 广西中医药, 2010, 33(6): 30-31.
(收稿日期:2013-05-13)
关键词 针灸 足少阳胆经 脂肪肝
中图分类号:R246.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1533(2013)23-0022-03
脂肪肝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细胞内脂肪堆积过多的病变。轻度脂肪肝有的仅有疲乏感,中重度脂肪肝有类似慢性肝炎的表现,可有食欲不振、疲倦乏力、腹胀、嗳气、恶心、呕吐、肝区或右上腹胀满隐痛等感觉。中医并无“脂肪肝”这一病名,根据其临床表现可以归属于“瘢积”、“胁痛”、“痰证”、“黄疸”等范畴。由此可见,脂肪肝的主要症状均与胆有着密切的关系。而目前中医对于脂肪肝的治疗多从疏肝、健脾等入手,方药多有类同。笔者通过分析研究肝和胆之间的关系结合中医“治未病”的理念,提出针刺足少阳胆经治疗脂肪肝的方法。
1 中医“肝胆”的关系
1.1 “肝胆”的解剖关系
“肝位居胁下,其经脉布于两胁;胆附于肝,与肝相连,其脉亦循于肝。胆汁生化于肝,肝之余气泄于胆而成汁”(《东医宝鉴》)。胆贮藏来自肝脏分泌之胆汁,注入肠中,以助消化,它虽为六腑之一,但与其它五腑不同,它只贮藏胆汁而不接受水谷糟粕,故又把它归属于“奇恒之腑”。
1.2 “肝胆”的表里关系
肝属五脏,胆属六腑,构成脏腑表里的关系;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亦构成了经络的表里关系。
1.3 “肝胆”的生理关系
“肝胆”的生理关系主要是气机的关系。在正常生理状态下,肝气具有疏通、条达的特性,能起到疏泄胆汁的作用:胆汁的形成是“借肝之余气,溢入于胆,积聚而成”,所以肝的疏泄功能也表现于胆汁的分泌和排泄上。
1.4 “肝胆”的病理关系
“肝胆”的病理关系也主要表现在气机的关系上。肝失疏泄则影响胆汁分泌、排泄;反之,胆汁排泄失常,也会影响到肝脏的功能。所以肝胆症候都可出现胁痛,食少,口苦,呕吐黄水或黄疸等症。
2 “胆”的重要作用
2.1 从五行论胆的重要作用
胆在五行为木,五季为春,春之机寓生长、升发、条达,显示欣欣向荣的生机,是阳气升发之始。张志聪有“五脏六腑共为十一脏,胆主甲子,为五运六气之首,胆气升则十一脏腑之气皆升,以取决于胆也”之说。李东垣亦认为“胆者少阳春升之气,春气升则万化安,故胆气春升,则余脏从之,所以凡十一脏取决于胆”。可见胆气的升发对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维系有着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胆为阳气之始,胆气升即阳气升,而只有阳气充沛,才能促进气化功能,促使营血再生,从而达到阴平阳秘,恢复机体自稳系统的平衡状态。
2.2 从五脏六腑论胆的重要作用
胆属六腑之一,又为奇恒之腑,以其藏精汁又疏泄精气以助脾胃运化者也。《读素问钞》中论述“胆为中正之官,而其经为少阳,少阳相火也,风寒在下,燥热在上,湿气居中,火独游于其间也,故曰取决于胆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更是认为:“少火生气,少阳相火旺盛,则元气充足,精气持满”,“阴精所奉其人寿”。相火根于肾,藏于肝胆,游于三焦。上焦心肺得少阳相火,则能行气血,调神志;中焦脾胃得此火才能运化水谷精微,肝胆得此火才能疏泄诸脏;下焦肾、膀胱得此火才能藏精、调水液;大小肠得此火才能传导,分泌清浊。由此可见,胆经的功能是全身脏腑生理功能正常运行的关键。
2.3 从经络论胆经的重要作用
胆是一个特殊的组织器官,体升而用降,既参与消化功能又影响人的情志活动,既有五脏藏精气的特征,又有六腑主通降的属性。足少阳胆经在人体之中,居半表半里,所以能奉心阳而下达,领肾气而上贯,外可通肌表,内可及脏腑,从而有握上下升降之机,掌内外出入之途的功能。因此足少阳胆经是沟通内外,协调阴阳的关键。
3 针灸治疗脂肪肝
3.1 针灸对机体中枢神经方面的调节作用
赵玫等[1]研究表明,针刺能够提高饱食中枢(VMH)的兴奋性,削弱饥饿中枢(LHA)的活动,降低其兴奋性,从而控制了肥胖鼠亢进的食欲,减少热量的摄入,促使体内堆积的脂肪被消耗、利用。相希[2]认为,针灸通过提高下丘脑弓状核(ARC)神经细胞的功能,提高瘦素和胰岛素的水平及与其受体的结合能力,调节下丘脑室旁核(PVN)的放电频率以及饥饿中枢(LHA)和饱食中枢(VMH)的兴奋性产生生物学效应,即抑制增加食欲肽(如NPY和AGRP)和增强减少食欲肽(如POMC和CART)的生物活性,从而出现摄食减少,耗能增多,最终实现减肥效应。
3.2 针灸对机体消化吸收功能的调节作用
唐少华等[3]对肥胖者体表胃电图的变化观察显示,治疗前,餐后胃窦部胃电振幅即行增高,持续20 min始呈下降趋势;针灸治疗后,餐后胃窦部胃电振幅的增高明显延迟,提示针灸可以延迟餐后胃排空,进而缓解肥胖患者亢进的胃肠道消化吸收机能。刘志诚等[4]研究表明,针灸可通过对外周组胺(HA)、5-HT、前列腺素E2 (PCE2)等活性物质的分泌影响调整肥胖患者的消化吸收功能。针灸还可以降低肥胖患者异常增高的唾液淀粉酶的活性,使血清胃蛋白酶原(SPG)、胰淀粉酶(B-Am)活性下降,减轻木糖排泄率,进而调节肥胖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
3.3 针灸对机体代谢功能的调节作用
针灸可以逆转肥胖大鼠褐色脂肪细胞体积增大,脂滴肥大,胞质内线粒体减少,细胞间隙变窄,毛细血管减少的状态[5-6]。说明针灸可以增进机体产热,促进能量代谢。刘志诚等[4]认为,针灸可以通过降低肥胖患者高于正常水平的空腹血糖及胰岛素水平,显著提高肥胖机体胰岛素敏感性指数(ISI)及胰岛素受体数目和亲和力水平,改善患者的胰岛素抵抗来调整肥胖患者糖代谢紊乱状态。针灸还可以降低肥胖患者血中TG、TC、LDL-ch、FFA水平,提高HDL-ch的水平,说明针灸具有调节肥胖患者脂代谢紊乱的作用[7]。 3.4 针刺足少阳胆经穴位对促进胃肠道排空的作用
率谷穴治疗胃肠疾患的古代文献最早见于《针灸甲乙经》:“醉酒风热发,两角眩痛,不能饮食,烦满呕吐,率谷主之”。《针灸大成》有云:“痰气膈痛……胃寒,饮食烦满,呕吐不止”。 李承家等[8]对术后胃排空障碍患者的针刺治疗显示,针刺率谷穴可以起到疏肝利胆、和胃降逆的作用。
4 从胆论治脂肪肝
肝与胆互为表里,生理上肝脏的疏泄功能与胆汁排泄密切相关,而胆的升发作用对肝脏的气血生化有着推动的作用。病理上,肝胆的疾病也互为影响。肝病后期,亦可产生黄疸的症状,胆病后期亦可有肝脏功能的损害。肝胆息息相关,密不可分。正是由于肝胆的这种密切的联系,临床上常见的从肝论治胆病可取得较好疗效,如常见的有以疏肝解郁、理气通络之法治疗胆囊炎、胆石症等。对于气机不畅而造成的胀痛、乏力、纳呆等的症状改善尤为明显。而在脂肪肝的治疗上,中医往往还是以疏肝理气、健脾化痰为主,很少考虑到胆的治疗。从胆论治脂肪肝,不仅可以缓解胀满、嗳气、黄疸等症状,还可以体现“治未病”的思想,在肝病尚未累及胆时,就以利胆为法则,从而预防“肝胆俱损”。
实验和临床研究证明,针灸对人体消化吸收、机体代谢均有调节作用,针刺胆经穴位对促进胃肠道排空也有效。因此,针刺足少阳胆经治疗脂肪肝,既有中医理论支持,又有现代科学依据,具有临床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赵玫, 袁锦虹, 李嘉, 等. 针刺对实验性肥胖大鼠下丘脑摄食中枢的影响[J]. 中国针灸, 2001, 21(5): 305-307.
[2] 相希, 钟莉, 艾炳蔚. 神经系统在肥胖和针灸减肥中的作用机理[J].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07, 25(2): 396-397.
[3] 唐少华, 刘志诚, 张京英, 等. 针灸治疗单纯性肥胖病人体表胃电图的观察[J]. 针灸学报, 1989, 5(3): 3-5.
[4] 刘志诚, 孙凤岷, 赵东红, 等. 针灸对单纯性肥胖症瘦素和胰岛素抵抗的影响[J]. 中国临床康复, 2004, 8(3): 562-565.
[5] 刘志诚, 李嘉, 施小波, 等. 针灸对单纯性肥胖的康复作用[J]. 中国康复, 1990, 5(4): 159-162.
[6] 刘志诚, 孙风岷, 王耿, 等. 针刺对肥胖大鼠作用的形态学观察[J]. 针刺研究, 1999, 24(4): 307-310.
[7] 刘至诚, 孙凤岷, 胡葵. 针灸为主治疗单纯性肥胖患者的临床研究[J]. 上海针灸杂志, 1997, 16(1): 6-8.
[8] 李承家, 杨冠男, 李永春, 等. 针刺率谷穴治疗术后胃排空障碍22例[J]. 广西中医药, 2010, 33(6): 30-31.
(收稿日期:2013-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