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跃的精灵

来源 :科教研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jin2003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古典诗歌跳跃性及鉴赏,语言的跳跃,意象的跳跃使意象之间产生空白,这种空白构成了诗歌的意境,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结构的跳跃。结构的跳跃表现为文中的间隔,也就是句与句之间的“断”。跃之处跳给我们的是一个想象的无限空间,从而体味无我之境
  关键词:古典诗歌 语言 意象 结构 跳跃性 鉴赏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无论唐诗、宋词,还是元曲,古典诗歌无一例外地给我们提供了或“雪月空明”或“弦泉幽咽”的意境,无论什么意境,古典诗歌都让我们体味到一种从诗歌语音排列中所无法看得到的审美情感。而意境的产生最大程度地依赖于诗歌的跳跃性。诗是一种语词凝练、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跳跃性是其基本特征之一。它遵循想象情感的逻辑,常常由这一端一跃而到另一端,或由过去一跃而到未来,超越了时间的樊篱、空间的鸿沟。诗的跳跃多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作构成,动作之间没有持续性,只被一个情感线索维系着。在动作、开缘、图景之间的跳跃性结构方式,以断续表现连贯,以局部概括整体,给读者驰骋想象留下了开阔的领域。如《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暧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跳跃之处在颔联和颈联之间,颔联写“华年之思”,而颈联却笔锋一转,给我们勾勒出两幅美好的画面。前一幅以深静的大海和天上的一轮的明月为背景,塑造了鲛人流泪成珠的形象。后一幅以蓝田的秀丽的群山和温暖的阳光为背景,塑造了玉生烟的形象。尽管两幅画色调不同,但在表达作者怅惘、悲伤之情上是一致的。
  那么,诗歌的跳跃性是如何体现的呢?我想其方法有三种:语言的跳跃、意象的跳跃和结构的跳跃。
  其一,语言的跳跃。主要表现在次序的反常。利用次序的变化以现出诗歌的跳跃是诗人的常用手段之一。所以我们读诗的时候必须注意句子、词语的次序,要注意读懂次序。如李白的《越中揽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这首诗是诗人浏览春秋时期越国王城故址之后写的。前三句着重渲染越王战胜归来时的繁华,前一句讲述勾践归来之后所作所为,由两幅画构成,一幅是战士们个个脱下战袍,换成“锦衣”向国人炫耀战功;另一幅是宫女们个个打扮成美人,在宫殿恣情欢乐,其繁华可见一斑。最后一句写眼前“只今惟有鹧鸪飞”凄凉荒落,让人有无限感慨。我们知道,如果按正常次序,应先写眼前,然后写回忆,人的正常思维是有感而发,试着正放一下,却意味全无。现通过语言的跳跃,我们更能体味文章中所包含的那种无限感慨。因此,教学之时应注意这一点,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次序,从而更好地把握情感,达到鉴赏的目的。
  其二,意象跳跃。意象是诗歌的基本组成,是客观事物在作者头脑中形成的形象。这一形象已经不是客观事物的原始形象,它经过作者的头脑的加工,浸入了作者的情感和思想。以情观物,万物皆著我之情。意象的跳跃使意象之间产生空白,这种空白构成了诗歌的意境,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例如,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昨夜小楼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是南唐后主李煜的绝笔词。前句“春花秋月何时了?”是眼前景物,后面“往事知多少”是对往事的回忆,是虚写。意象跳跃了。同样,“昨夜小楼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前句是写实,后句又是对往事的回忆,属于意象跳跃,仔细读一读,我们会发现整首词意象总是从一端跳到另一端,这种跳跃拉长了物与物之间的距离,从而造成了一个广阔的审美空间,由眼前而故国,便产生一种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在教学中使学生注意到这种跳跃而产生的这种审美空间,而进入到到李煜这样浓浓的愁情中,体味李煜的故国之恋。
  其三,结构的跳跃。结构的跳跃表现为文中的间隔,也就是句与句之间的“断”,如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试问卷帘人”下面的回答却是“海棠依旧”,而问的内容却是只字不提。由于侍女的冷漠,女主人的不平静,又引出下面的问“知否?知否?”而侍女的回答断了,直接跳跃到女主人的回答,显出女主人问的急促。跃之处跳给我们的是一个想象的无限空间,从而体味无我之境。李清照的另一首《一剪梅》也用了这种结构跳跃的笔法,给人无限的想象,从而体味女词人的独居的寂寞和绵绵不绝的想象。鉴赏这首词时就须注意到这种跳跃性,把握这一空白。
  跳跃性是诗歌的基本特征之一,对古典诗歌来说,更是如此,因此,在鉴赏诗歌时一定要认真把握这一点。
其他文献
摘要:当今世界信息量激增,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对人的身心发展和对人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健全人格”的培养已不仅仅是个人需要,已是时代发展的需要。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人才资源将是未来世界的主要动力源。体育对人的品格塑造,要符合21世纪的人才培养规格,要有时代性和针对性。正因为如此,进一步研究和探索新时期体育教学对高校大学生人格培养塑造功能就显得更具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高校体育;大学生
期刊
历史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包括发现新事物、提出新理论、研究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等思维过程。这种思维结果并不是第一次被发现或者前无古人。而就思维的主体来说,就是首次发现超越自我的思考。创造性的思维是创造力的源头,其具有特一性、特殊性、批判性等特征。这样的思维能力,普通人通过培养创新性品质、多维性的思维方式。本文以下将在历史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展开论述。  我国的传统教育强调以老师为中心,老师对
期刊
内容摘要:面对金融风暴对职业教育产生的影响和冲击,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用可持续性发展的思维来正视困难,改革创新,克难攻坚,迎接挑战,做好职业教育的布局调整,优化教育结构,使之健康协调发展。  关键词:职业教育 金融风暴 科学发展观 信心    在这次全球性的金融风暴中,我国作为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同样无法独善其身。我国金融投资产业、出口贸易产业、劳动密集型企业、出口制造业,以及对外依存度高的
期刊
摘要:自从互联网诞生之日起,人们表达自我、张扬个性的平台得到了极大的扩张和延伸,受网络语言影响的青少年也越来越多,青少年对语言的使用也更加的随心所欲。网络语言作为网络文化的载体,如果一味沉溺其中不加节制,必然会造成学生传统知识文化观念的淡漠。  关键词:网民 网络 语言 青少年 互联网     网络语言,就是伴随着网络发展而新兴的一种语言形式。因为它的简洁和生动,于是迅速成为以学生为主体的青少年的
期刊
摘要:本文从英语学习者的角度出发,以提高学习者的英语口语水平为目的,介绍了八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关键词:英语 口语 方法    现在,英语已经成为国际语言。“学好英语” 已经成为不需要理由的行动。在从事英语教育的几年来,我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学生笔试成绩好,但口语都很糟在交际活动中,学生心理想法不错,一要口头表达,就抓耳挠腮,表达不清。学生们问我:“老师,我怎样才能学好英语口语呢?”从他们的眼
期刊
摘要:学风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大学生对大学生活缺乏指导和规划,对自身的认识不清,不能够在客观分析环境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条件,树立适合自己的目标,制定合理的计划。贯穿大学生活的始终的职业生涯教育成为高校学风建设的重要抓手。本文针对学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围绕“为什么学习”“学什么”“怎样学习”构建职业生涯教育全程化模块图。  关键词:学风建设 职业生涯教育 全程化    学风对高校来讲是指一所学校的治学思
期刊
摘要:记录雪球地球事件(635Ma左右)的冰蹟杂砾岩之上,直接覆盖着全球分布广泛的厚约3-5米的形似帽盖的碳酸盐岩,称作“盖帽碳酸盐岩”;近年来,围绕此套特殊碳酸盐岩沉积的研究不断深入,并对雪球地球事件的终结以及后生生物演化期间地球环境的探讨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在众多盖帽碳酸盐岩成因学说中,甲烷渗漏假说得到了稳定同位素等地球化学证据以及特殊的沉积构造的支撑,获得了较广泛的承认,为新元古代晚期研究提
期刊
教师的人格、品性、德操对学生人格的形成起着奠基作用。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是班集体的主要教育者及组织者,在学生的人格素质的形成中起重要作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师必须注重修养,注意言行,处处给学生做出表率,身教重于言教,学生受到影响,其不良的行为和习惯就会受到约束,得到修正。    一、要发扬民主,忌独裁专制    班主任如何对待学生,把学生放在什么位置,对培养学生主人翁责任感、创建良好班集体
期刊
【摘要】:中职生创业实践中主要存在信心缺乏、经验缺乏、资金缺乏等困惑,必须给与心理疏导、创业指导和政策引导,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为中职生的创业提供必要的帮助,从而使中职生的创业之路越走越宽。  【关键词】中职生 创业 困惑 对策    中职生是国家未来产业大军的主要补充来源,是工业制造专业技术人才的滥觞。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经济危机正席卷世界,作为世界贸易组织一员的中国也
期刊
随着当代信息技术向中小学教育的扩展,随着多媒体计算机在教育过程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校园网络的建设已成为许多学校的议事日程,从当今发达国家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经验来看,从单机发展到网络,是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也必将成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的重要辅助工具。    一、改变教学模式是社会教育中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    21世纪的信息社会对教育的要求是:培养目标是德智体全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