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今世界信息量激增,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对人的身心发展和对人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健全人格”的培养已不仅仅是个人需要,已是时代发展的需要。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人才资源将是未来世界的主要动力源。体育对人的品格塑造,要符合21世纪的人才培养规格,要有时代性和针对性。正因为如此,进一步研究和探索新时期体育教学对高校大学生人格培养塑造功能就显得更具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高校体育;大学生;人格;培养
1.引言
当今世界信息量激增,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对人的身心发展和对人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社会的高级需求能否被社会成员所接受,成为个人需求;社会成员是否能承受经济和政治改革所带来的冲击,这些都与“健全人格”的培养紧密相关。“健全人格”的培养已不仅仅是个人需要,已是时代发展的需要。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人才资源将是未来世界的主要动力源。从这个意义上说,抓住时机在高校大学生中培养“健全人格”,是关系到对现在和未来人才资源保护的大问题,这也是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任务。体育对人的品格塑造,要符合21世纪的人才培养规格,要有时代性和针对性。正因为如此,进一步研究和探索新时期体育教学对高校大学生人格培养塑造功能就显得更具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2.人格的概念
人格是指人的性情、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蔡元培《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所谓健全的人格,内分为四育,即:(一)体育;(二)智育,(三)德育,(四)美育。”道出了体育在塑造学生健全人格中所占的重要地位。人格是人们社会化的结果,一般被理解为由人的心理、气质、生活习惯等表现出来的一种个性心理特质。人格与人的先天秉赋密切相关,但更与后天的生活环境、习性养成和教育密切相关,也与特定的民族文化相关。因此,人格实际上是共性的人类文化和个性的心理特质的统一,人格的养成不仅是个人成长的标志,也是民族性格的标志。
一般来说,人格教育和养成的内容主要是如下几个方面:第一,日常习惯的养成,包括行、坐、卧的日常行为举止和言谈的把握程度。良好的日常习惯是生成良好道德的基础。第二,生活方式的养成,包括对待衣食住行的态度和整洁化等要求。第三,心理倾向的养成,主要是外向或内向心理倾向的养成问题。在心理倾向上,要注意培养人的独立气质和自主能力,并把这种气质能力与遵从社会规范、服从公共权威的“顺从”意识结合起来。对大学生进行适当的挫折训练,培养吃苦精神、面对困难的勇气和战胜挫折的毅力。第四,人际习惯的养成,人际习惯是指作为人格的一种表现,是人在人际关系方面养成的天然性趋向,也就是不加人为力量而表露出的一种内在人际自然力。人际习惯一般可分为和谐习性如善于协调、宽容、忍让、妥协、合作等等和对抗习性如争夺、竞赛、苛求、攻击、分裂、争斗、孤立、自我封闭等等两种。
3.高校体育对塑造大学生人格的意义
人格涵盖了人的一切内在品质,犹如人的灵魂。人格的形成与人自身素质有关,同时受生活环境、教育、社会实践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其中受教育因素的影响最大。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在各种教育内容和形式中,体育以其自身的特点,在对学生人格的培养方面,具有特殊的作用。
高校大学生处于学习的重要时期,他们在生理上处于发育的敏感阶段或发育基本成熟阶段。通过体育教学,不失时机地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而“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练就强壮的体魄,可成为良好人格塑造的“载体”。
高校大学生的心理正处于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时期,他们的性格,气质、能力等个性心理特征和需要、动机、理想、道德等个性倾向性尚未成熟定型,可塑性很强,而体育教学的内容和过程具有全面的教育性,且寓教于乐、可模拟社会实践活动,因此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对其人格的培养可以发挥直接的作用。可以说,体育是育体与育心的最佳结合方式,它对人格素质的培养具有其他学科难以替代的作用。现代体育科学研究进一步证明,体育不仅可以增进学生健康,增强学生体质,而且还可以通过体育来向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陶冶学生的情操,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因此,体育不仅是学生人格培养的重要手段,而且也是发展其人格魅力的重要途径。
4高校体育教学中如何对大学生进行人格教育
高校体育教学中实现大学生的人格教育,并非只要从事高校体育教学就能达到人格教育的目标,只有有目的、有意识地发挥体育教学的优势,才能实现体育教学中的现代人格教育。体育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教育的关键在教师,高校体育工作者只有积极挖掘体育教学中人格教育的潜力,创设育人环境,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教好书、育好人。
4.1爱岗敬业,为人师表
就社会分工而言,教师是培养学生的专门人员。高等学校的体育教师在培养人的过程中自己的世界观教育思想、教育方法和言行仪表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品德和人格形式。因此,高校体育教师应具备崇高的思想境界和高尚的道德品质。热爱本职工作,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对所从事的职业有一种真挚、深厚、持久的感情。明确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育人工作才会有巨大的动力源泉。以身做则、为人师表,是学校体育工作者的基本准则。常言道,身教重于言教。作为高校体育教师,既要有扎实的体育理论知识和精湛的专业技术,还要有高尚的思想素质和道德修养。只有教风端正、行为高尚、谈吐文雅、严于律己、事事处处做学生的楷模,才能做好教书育人工作。
4.2结合教学内容,挖掘思想内涵
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挖掘各类教材的教育因素,把现代人格教育与体育技术教学结合起来。如田径课要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和勇往直前的拼搏精神;体操课应培养学生勇敢、互相帮助的优良品德;球类课可突出团结协作、密切配合的集体主义思想;武术课要培养学生果断、机智、灵活、敏锐的思维方式。各种教学比赛和游戏中要培养学生不怕困难、争强好胜的竞争意识和集体主义荣誉感。体育教学比赛中让学生承担适量的裁判工作,可以使学生养成秉公执法、实事求是和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
4.3利用教学环节,适时进行教育
体育课的结构一般分为开始、准备、基本和结束四个部分。大学体育课实行大课教学,为进行人格教育提供了充分的时间保障。体育教学中人格教育,要求教育者将学生中不符合教育目的和目标的行为,引导控制在规范的行为准则之内。体育课开始部分的课堂常规教育,如集合、点名、着装要求以及宣布课的内容、任务等,可使学生养成遵守纪律、听从指挥的好习惯,培养学生约束自己行为的自制能力。准备部分通过队列队形、基本体操训练,培养学生整齐划一、步调一致的纪律性和一丝不苟、审美爱美的观点。基本部分主要通过基本技术的学习和身体练习,培养学生机智勇敢、知难而进、开拓进取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思想作风。结束部分通过放松活动,培养学生自觉、积极、主动的态度。另外,课前课后让学生准备器材、打扫场地、清点教具等,养成学生热爱劳动、爱护公物、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美德。
4.4灵活运用教法,达到教学教育目标。
合理选择和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不仅是传授知识、技术和技能的需要,也是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的需要。教无定法,关键是得法。教法不同,教学、教育效果各异。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不断研究改进教法,要重视方法的灵活性,手段的多样性和效果的明显性。如体育课中让学生互相保护与帮助,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技能,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助人为乐、团结友爱的高尚品质;采用正误对比纠正错误动作,或让学生示范和回答问题,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胆量,满足大学生的表现欲望,还能启发学生巩固知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养成互相学习、善于取长补短的学习风气;采用竞赛评比法,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可激发学生的集体主义意识,激励先进,鞭策后进,起到抑恶扬善、奖功罚过、树立正气的作用。
4.5引导学生关爱人生。
体育教师通过教育、启发、引导,使学生在情感上、心灵深处受到触及,达到人格教育的效果。体育教学中,大学生的思想、心态最易暴露,教师要深人到学生中去,和学生说心理话,了解学生的思想,抓住敏感的话题,剖析原因,巧妙引导。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开启学生的心扉,把大学生对国家、对社会、对人生的片面认识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来。大学生的思想素质、心理素质和文化素养虽较高,但也要因人而异,有的放矢,才能达到教育人、培养人的目的。如对那些开朗热情的学生,教育时要单刀直入,切中要害;对那些孤僻冷漠的学生,教育时要延缓迁回,诱其自悟;对体育基础好的学生,在肯定成绩的基础上要多敲边鼓,防止骄傲自满;对于体育基础差的学生,要以表扬、鼓励为主,使学生树立起勇气和信心、战胜自我,敢于争先。
5小结
高校体育应定位于以提高大学生身心健康水平为中心,而不仅仅是提高身体素质,应当有利于健全心理品质,培养社会适应能力。高校体育发展的趋势是终身化、生活化、社会化、人性化,未来的高校体育势必从教育观念,思想到内容形式逐步适应时代的要求。高校体育教师要利用体育教学的有利因素,在传授知识、技术、技能的基础上,适时地的做好大学生的人格培养工作,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出高质量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景莹.大学心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2]李艳.试析学校体育教育中的德育功能[J].山西体育科技,1998.
[3]张晓霞.挖掘体育教材中的德育内涵,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J].体育科研,2000.
[4]董茜,刘学志.高校体育应树立“体魄与人格并重”的体育观.[J]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7.
[5]庞学光.创造性人格的培养与学校教育革新[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4.
关键词:高校体育;大学生;人格;培养
1.引言
当今世界信息量激增,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对人的身心发展和对人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社会的高级需求能否被社会成员所接受,成为个人需求;社会成员是否能承受经济和政治改革所带来的冲击,这些都与“健全人格”的培养紧密相关。“健全人格”的培养已不仅仅是个人需要,已是时代发展的需要。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人才资源将是未来世界的主要动力源。从这个意义上说,抓住时机在高校大学生中培养“健全人格”,是关系到对现在和未来人才资源保护的大问题,这也是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任务。体育对人的品格塑造,要符合21世纪的人才培养规格,要有时代性和针对性。正因为如此,进一步研究和探索新时期体育教学对高校大学生人格培养塑造功能就显得更具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2.人格的概念
人格是指人的性情、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蔡元培《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所谓健全的人格,内分为四育,即:(一)体育;(二)智育,(三)德育,(四)美育。”道出了体育在塑造学生健全人格中所占的重要地位。人格是人们社会化的结果,一般被理解为由人的心理、气质、生活习惯等表现出来的一种个性心理特质。人格与人的先天秉赋密切相关,但更与后天的生活环境、习性养成和教育密切相关,也与特定的民族文化相关。因此,人格实际上是共性的人类文化和个性的心理特质的统一,人格的养成不仅是个人成长的标志,也是民族性格的标志。
一般来说,人格教育和养成的内容主要是如下几个方面:第一,日常习惯的养成,包括行、坐、卧的日常行为举止和言谈的把握程度。良好的日常习惯是生成良好道德的基础。第二,生活方式的养成,包括对待衣食住行的态度和整洁化等要求。第三,心理倾向的养成,主要是外向或内向心理倾向的养成问题。在心理倾向上,要注意培养人的独立气质和自主能力,并把这种气质能力与遵从社会规范、服从公共权威的“顺从”意识结合起来。对大学生进行适当的挫折训练,培养吃苦精神、面对困难的勇气和战胜挫折的毅力。第四,人际习惯的养成,人际习惯是指作为人格的一种表现,是人在人际关系方面养成的天然性趋向,也就是不加人为力量而表露出的一种内在人际自然力。人际习惯一般可分为和谐习性如善于协调、宽容、忍让、妥协、合作等等和对抗习性如争夺、竞赛、苛求、攻击、分裂、争斗、孤立、自我封闭等等两种。
3.高校体育对塑造大学生人格的意义
人格涵盖了人的一切内在品质,犹如人的灵魂。人格的形成与人自身素质有关,同时受生活环境、教育、社会实践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其中受教育因素的影响最大。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在各种教育内容和形式中,体育以其自身的特点,在对学生人格的培养方面,具有特殊的作用。
高校大学生处于学习的重要时期,他们在生理上处于发育的敏感阶段或发育基本成熟阶段。通过体育教学,不失时机地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而“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练就强壮的体魄,可成为良好人格塑造的“载体”。
高校大学生的心理正处于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时期,他们的性格,气质、能力等个性心理特征和需要、动机、理想、道德等个性倾向性尚未成熟定型,可塑性很强,而体育教学的内容和过程具有全面的教育性,且寓教于乐、可模拟社会实践活动,因此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对其人格的培养可以发挥直接的作用。可以说,体育是育体与育心的最佳结合方式,它对人格素质的培养具有其他学科难以替代的作用。现代体育科学研究进一步证明,体育不仅可以增进学生健康,增强学生体质,而且还可以通过体育来向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陶冶学生的情操,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因此,体育不仅是学生人格培养的重要手段,而且也是发展其人格魅力的重要途径。
4高校体育教学中如何对大学生进行人格教育
高校体育教学中实现大学生的人格教育,并非只要从事高校体育教学就能达到人格教育的目标,只有有目的、有意识地发挥体育教学的优势,才能实现体育教学中的现代人格教育。体育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教育的关键在教师,高校体育工作者只有积极挖掘体育教学中人格教育的潜力,创设育人环境,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教好书、育好人。
4.1爱岗敬业,为人师表
就社会分工而言,教师是培养学生的专门人员。高等学校的体育教师在培养人的过程中自己的世界观教育思想、教育方法和言行仪表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品德和人格形式。因此,高校体育教师应具备崇高的思想境界和高尚的道德品质。热爱本职工作,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对所从事的职业有一种真挚、深厚、持久的感情。明确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育人工作才会有巨大的动力源泉。以身做则、为人师表,是学校体育工作者的基本准则。常言道,身教重于言教。作为高校体育教师,既要有扎实的体育理论知识和精湛的专业技术,还要有高尚的思想素质和道德修养。只有教风端正、行为高尚、谈吐文雅、严于律己、事事处处做学生的楷模,才能做好教书育人工作。
4.2结合教学内容,挖掘思想内涵
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挖掘各类教材的教育因素,把现代人格教育与体育技术教学结合起来。如田径课要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和勇往直前的拼搏精神;体操课应培养学生勇敢、互相帮助的优良品德;球类课可突出团结协作、密切配合的集体主义思想;武术课要培养学生果断、机智、灵活、敏锐的思维方式。各种教学比赛和游戏中要培养学生不怕困难、争强好胜的竞争意识和集体主义荣誉感。体育教学比赛中让学生承担适量的裁判工作,可以使学生养成秉公执法、实事求是和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
4.3利用教学环节,适时进行教育
体育课的结构一般分为开始、准备、基本和结束四个部分。大学体育课实行大课教学,为进行人格教育提供了充分的时间保障。体育教学中人格教育,要求教育者将学生中不符合教育目的和目标的行为,引导控制在规范的行为准则之内。体育课开始部分的课堂常规教育,如集合、点名、着装要求以及宣布课的内容、任务等,可使学生养成遵守纪律、听从指挥的好习惯,培养学生约束自己行为的自制能力。准备部分通过队列队形、基本体操训练,培养学生整齐划一、步调一致的纪律性和一丝不苟、审美爱美的观点。基本部分主要通过基本技术的学习和身体练习,培养学生机智勇敢、知难而进、开拓进取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思想作风。结束部分通过放松活动,培养学生自觉、积极、主动的态度。另外,课前课后让学生准备器材、打扫场地、清点教具等,养成学生热爱劳动、爱护公物、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美德。
4.4灵活运用教法,达到教学教育目标。
合理选择和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不仅是传授知识、技术和技能的需要,也是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的需要。教无定法,关键是得法。教法不同,教学、教育效果各异。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不断研究改进教法,要重视方法的灵活性,手段的多样性和效果的明显性。如体育课中让学生互相保护与帮助,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技能,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助人为乐、团结友爱的高尚品质;采用正误对比纠正错误动作,或让学生示范和回答问题,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胆量,满足大学生的表现欲望,还能启发学生巩固知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养成互相学习、善于取长补短的学习风气;采用竞赛评比法,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可激发学生的集体主义意识,激励先进,鞭策后进,起到抑恶扬善、奖功罚过、树立正气的作用。
4.5引导学生关爱人生。
体育教师通过教育、启发、引导,使学生在情感上、心灵深处受到触及,达到人格教育的效果。体育教学中,大学生的思想、心态最易暴露,教师要深人到学生中去,和学生说心理话,了解学生的思想,抓住敏感的话题,剖析原因,巧妙引导。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开启学生的心扉,把大学生对国家、对社会、对人生的片面认识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来。大学生的思想素质、心理素质和文化素养虽较高,但也要因人而异,有的放矢,才能达到教育人、培养人的目的。如对那些开朗热情的学生,教育时要单刀直入,切中要害;对那些孤僻冷漠的学生,教育时要延缓迁回,诱其自悟;对体育基础好的学生,在肯定成绩的基础上要多敲边鼓,防止骄傲自满;对于体育基础差的学生,要以表扬、鼓励为主,使学生树立起勇气和信心、战胜自我,敢于争先。
5小结
高校体育应定位于以提高大学生身心健康水平为中心,而不仅仅是提高身体素质,应当有利于健全心理品质,培养社会适应能力。高校体育发展的趋势是终身化、生活化、社会化、人性化,未来的高校体育势必从教育观念,思想到内容形式逐步适应时代的要求。高校体育教师要利用体育教学的有利因素,在传授知识、技术、技能的基础上,适时地的做好大学生的人格培养工作,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出高质量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景莹.大学心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2]李艳.试析学校体育教育中的德育功能[J].山西体育科技,1998.
[3]张晓霞.挖掘体育教材中的德育内涵,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J].体育科研,2000.
[4]董茜,刘学志.高校体育应树立“体魄与人格并重”的体育观.[J]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7.
[5]庞学光.创造性人格的培养与学校教育革新[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