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加强校本教研制度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应当构建校本教研工作模式和管理流程,建立校长、教研组、备课组、教师“四级网络”;建立集体备课、听评课、撰写教学随笔、问题转化为课题“四项制度”;建立学习、培训、教研成果奖励、成果推介“四种机制”。
【关键词】校本教研模式;教师专业发展
教育要发展,教师是关键;质量要提高,教研必先行。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加强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建设,探索以校为本的教研内容和途径方法,建构以校为本的教研工作模式和管理流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显得尤为迫切,尤为必要。笔者认为,在推进校本教研方面,只有坚持“切近实际,质量第一”的原则,在网络体系、制度建设和保障机制等方面健全、实在、有用,才能推进教研工作取得新进展,教师素质实现大提高,教育质量实现新跨越。
1 健全网络是推进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
没有教研网络,何谈教学研究。作为学校,应建立“四级”教研网络:一是校长校本教研。校长要带领主管校长、教研主任,定期专题研究教研,制定教研计划,发动教师参与,加强督促检查,引领教研工作深入开展。二是教研组校本教研。由教研组长组织教师,积极开展本学科有关教学研究工作。围绕学校教研课题确定教研组、备课组和个人的研究课题,有计划地开展研究,组织教学研究课、公开课,及时总结、交流、推广教学经验,撰写教学论文。三是备课组校本教研。备课组长要在教研组长领导下,负责落实年级教研课题,努力提高年级学科质量。四是教师校本教研。教师要认真参加学校各级教研组织开展的各项教研活动,开学初制定本学期个人教研的研究重点,期末至少撰写一篇教研论文。
2 完善制度是推进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
实践中我们发现,建立以下“四项制度”,对推进校本教研很实用、很有效。一是集体备课制度。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关键。集体教研备课,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在源头上进行教学改革,是提高教师教研实践能力的重要方法。要坚持独立钻研,集体交流,取长补短,彰显个性,反思总结,不断创新,让备课过程成为研究过程,成为落实新理念的过程,努力开发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课堂教学。二是听评课制度。一切教研活动最终都要走向课堂。要牢固树立“课堂就是教研基地,教室就是教研室”的观念,通过观摩课、示范课、研究课等形式,组织教师对学科教学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使教师在面对一个个真实、复杂的教学问题的讨论与处理过程中,获得知识、技能与相应的体验。三是撰写教学随笔制度。教师专业化的起点,在于思考问题。在实践中,应倡导教师做到一个课例,多次反思。坚持课前、课中和课后反思相结合,形成反思习惯,提高反思水平。同时要写好反思,做到“节节思、天天记”,达到“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效果。四是问题转化为课题制度。任何研究都始于问题。开展校本教研,必须立足于解决教师自己的问题、真实的问题、实际的问题。要针对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坚持“先研究、后立项”,从而确保课题的确立,源于课堂,来自一线,避免“假、大、空”。
3 建立机制是推进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
推进校本教研,应建立以下“四种机制”。一是学习机制。信息社会,瞬息万变。只有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加强学习型学校建设,组织教师学习、收集、摘抄各种教学信息,广开视角、视野,才能紧跟时代步伐,时刻把握学科发展趋势。二是培训机制。要在组织教师参加系统各级各类培训的基础上,切实加强校本培训,通过以老带新结对子、以强带弱抓提高、走出校园学先进、聘请专家来讲课等形式,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促进教研工作深入开展,达到“以研代训、以训促研、研训一体”的良好效果。三是教研成果奖励机制。要制定切合实际的《教研奖励方案》,把教研成果作为教师晋升职称、评优树模,甚至干部后备人选的重要依据。对有成果者进行大张旗鼓的表彰奖励,示范引路,树立典型,努力使教研活动成为教师工作学习的必需,成为教师成长的阶梯。四是成果推介机制。对已经有成果的课题,特别是已经揭题的课题,首先要在校内进行大力推广,同时积极推荐在各级刊物上发表,扩大课题研究的影响力,使研究成果发挥作用,让教师的辛勤劳动得到回报。
总之,推进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必须从学校的实际出发,找准学校的优势、劣势,不沿袭、不照搬,使“校本”成为一种立场,一种观念,一种视野,一种方法,努力开创切合实际、特色鲜明、效果良好的校本教研,从而打造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为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校本教研模式;教师专业发展
教育要发展,教师是关键;质量要提高,教研必先行。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加强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建设,探索以校为本的教研内容和途径方法,建构以校为本的教研工作模式和管理流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显得尤为迫切,尤为必要。笔者认为,在推进校本教研方面,只有坚持“切近实际,质量第一”的原则,在网络体系、制度建设和保障机制等方面健全、实在、有用,才能推进教研工作取得新进展,教师素质实现大提高,教育质量实现新跨越。
1 健全网络是推进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
没有教研网络,何谈教学研究。作为学校,应建立“四级”教研网络:一是校长校本教研。校长要带领主管校长、教研主任,定期专题研究教研,制定教研计划,发动教师参与,加强督促检查,引领教研工作深入开展。二是教研组校本教研。由教研组长组织教师,积极开展本学科有关教学研究工作。围绕学校教研课题确定教研组、备课组和个人的研究课题,有计划地开展研究,组织教学研究课、公开课,及时总结、交流、推广教学经验,撰写教学论文。三是备课组校本教研。备课组长要在教研组长领导下,负责落实年级教研课题,努力提高年级学科质量。四是教师校本教研。教师要认真参加学校各级教研组织开展的各项教研活动,开学初制定本学期个人教研的研究重点,期末至少撰写一篇教研论文。
2 完善制度是推进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
实践中我们发现,建立以下“四项制度”,对推进校本教研很实用、很有效。一是集体备课制度。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关键。集体教研备课,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在源头上进行教学改革,是提高教师教研实践能力的重要方法。要坚持独立钻研,集体交流,取长补短,彰显个性,反思总结,不断创新,让备课过程成为研究过程,成为落实新理念的过程,努力开发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课堂教学。二是听评课制度。一切教研活动最终都要走向课堂。要牢固树立“课堂就是教研基地,教室就是教研室”的观念,通过观摩课、示范课、研究课等形式,组织教师对学科教学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使教师在面对一个个真实、复杂的教学问题的讨论与处理过程中,获得知识、技能与相应的体验。三是撰写教学随笔制度。教师专业化的起点,在于思考问题。在实践中,应倡导教师做到一个课例,多次反思。坚持课前、课中和课后反思相结合,形成反思习惯,提高反思水平。同时要写好反思,做到“节节思、天天记”,达到“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效果。四是问题转化为课题制度。任何研究都始于问题。开展校本教研,必须立足于解决教师自己的问题、真实的问题、实际的问题。要针对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坚持“先研究、后立项”,从而确保课题的确立,源于课堂,来自一线,避免“假、大、空”。
3 建立机制是推进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
推进校本教研,应建立以下“四种机制”。一是学习机制。信息社会,瞬息万变。只有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加强学习型学校建设,组织教师学习、收集、摘抄各种教学信息,广开视角、视野,才能紧跟时代步伐,时刻把握学科发展趋势。二是培训机制。要在组织教师参加系统各级各类培训的基础上,切实加强校本培训,通过以老带新结对子、以强带弱抓提高、走出校园学先进、聘请专家来讲课等形式,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促进教研工作深入开展,达到“以研代训、以训促研、研训一体”的良好效果。三是教研成果奖励机制。要制定切合实际的《教研奖励方案》,把教研成果作为教师晋升职称、评优树模,甚至干部后备人选的重要依据。对有成果者进行大张旗鼓的表彰奖励,示范引路,树立典型,努力使教研活动成为教师工作学习的必需,成为教师成长的阶梯。四是成果推介机制。对已经有成果的课题,特别是已经揭题的课题,首先要在校内进行大力推广,同时积极推荐在各级刊物上发表,扩大课题研究的影响力,使研究成果发挥作用,让教师的辛勤劳动得到回报。
总之,推进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必须从学校的实际出发,找准学校的优势、劣势,不沿袭、不照搬,使“校本”成为一种立场,一种观念,一种视野,一种方法,努力开创切合实际、特色鲜明、效果良好的校本教研,从而打造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为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