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谢三秀为救身患癌症的女儿当街跪行,只因一位网名为“广州富家公子”的网友说“只要你跪爬一千米就给你两万元”,可谢三秀跪行后此网友又出尔反尔,激起了舆论对这位母亲的同情和对“富家公子”的愤怒。舆论还没愤怒多久,该网友就承认此事件是其一手策划,称气愤比较容易引起关注,是“逼不得已才用这一招”,并称手段卑鄙但出发点是为救人。
女儿身患癌症需要救助为真,而炒作也为真,这种不择手段地炒作以救人、包裹着善良意图却让人反感的行为,激起了舆论在伦理上喋喋不休的争论。其实争论并没有争出什么有洞见的判断,也没有争出共识,无非是“意图正义能否反证手段正义”这个古老哲学命题的重复。抽象地谈论这个问题其实没什么意义,抽象的正义于事无补。这样的个案,需要的是就事论事的条分缕析。
这位网友为什么会想到以这种炒作去救谢三秀身患癌症的女儿,因为社会上上下下弥漫的不信任氛围。这位母亲,此前向媒体诉说过自己的悲情,可没有受到关注,也在网络上发过帖子,可如石沉大海,一是因为我们的社会中这样的悲情故事太多了,人们已经“审悲疲劳”;一是因为人们的爱心已被这些悲情过度开发,处处都是要他们捐款献爱心的新闻,爱心被过度开发后已然枯竭;最关键的是不信任,如今社会中的欺骗太多了,尤其是网络上,想借大众的怜悯而发一笔横财的人太多了。正因此,谢三秀的呼救如石沉大海,爱心枯竭的人们麻木并充满怀疑地看着她的哭诉。
于是,这位网友想到了以炒作来拯救她,以激起愤怒的方式赢得同情和关注。说这底,这是一种欺骗,想以欺骗的方式去拯救不信任,肯定是饮鸩止渴。
我理解炒作者的无奈。想起了另一个叫“卖身救父”的炒作:2011年第一天,某网一条名为“谁救我爸,精神病院关14年 !”帖子引发网络围观。小姑娘“郭寒韵”称:谁救出我爸,我做你的女人。媒体调查发现,卖身救父并不存在,此帖系人策划。然而这不是人们常见的网络欺骗,背后有着一个无比辛酸并沉重的维权故事:“卖身救父”是假,可“被精神病”是真,为了引起媒体关注,帖主策划了这个故事。策划者称“维权须用怪招”。不仅是维权,慈善也是如此。由于类似悲情的故事太多,在社会保障和政府救助的缺位下,多数都需要依赖媒体报道而获得解决和救助,可媒体的关注又是非常有限的,很多时候只能选择去报道“最有新闻价值”、“最有典型价值”的案例。面对求助时,他们要看这件事有没有“新闻点”。正是媒体的这种报道取向,“引导”着那些寄望于引起媒体关注的人迎合着媒体的取向,挖掘自己身上最具新闻价值的资源,制造新闻,伪造故事,编造冲突,这就是“跪行求助”的舆论背景。
可即使如此,也不能选择炒作和欺骗这种方式。在个案上,这种炒作也许是成功的,可对整体舆论生态来讲,这是致命的伤害。相比之下,我特别欣赏那种寻求制度性努力的尝试,比如,借此呼吁政府部门建立对救助这种患儿的社会保障机制,媒体、专家和政府超越个案,而合力推进这方面的制度建设,让更多的谢三秀们遇到这样的问题时不再有类似的苦楚。这样的努力,虽是缓慢的,虽走得比较艰辛,却是建设性和普惠性的。而炒作和欺骗虽能在个案上和短期内见到效果,是破坏性的。
这个事件中,谢三秀母女是无辜的,虽然她知道这是一场炒作,可绝望中的她实在不知所措。对于这件事上的炒作和欺骗,我虽很痛恨,但下一次遇到这样的事情时,我仍会选择同情和怜悯。这种同情和怜悯,虽然会被炒作者所利用,但我们不能出于对炒作的防范,就硬着心肠不去怜悯,不去守卫道德的底线,不去同情那些真正需要救助的人。炒作被曝光后,终会被唾弃,炒作者会受到道义上的惩罚,但人们的怜悯永远不会错。
(作者为知名评论员)
女儿身患癌症需要救助为真,而炒作也为真,这种不择手段地炒作以救人、包裹着善良意图却让人反感的行为,激起了舆论在伦理上喋喋不休的争论。其实争论并没有争出什么有洞见的判断,也没有争出共识,无非是“意图正义能否反证手段正义”这个古老哲学命题的重复。抽象地谈论这个问题其实没什么意义,抽象的正义于事无补。这样的个案,需要的是就事论事的条分缕析。
这位网友为什么会想到以这种炒作去救谢三秀身患癌症的女儿,因为社会上上下下弥漫的不信任氛围。这位母亲,此前向媒体诉说过自己的悲情,可没有受到关注,也在网络上发过帖子,可如石沉大海,一是因为我们的社会中这样的悲情故事太多了,人们已经“审悲疲劳”;一是因为人们的爱心已被这些悲情过度开发,处处都是要他们捐款献爱心的新闻,爱心被过度开发后已然枯竭;最关键的是不信任,如今社会中的欺骗太多了,尤其是网络上,想借大众的怜悯而发一笔横财的人太多了。正因此,谢三秀的呼救如石沉大海,爱心枯竭的人们麻木并充满怀疑地看着她的哭诉。
于是,这位网友想到了以炒作来拯救她,以激起愤怒的方式赢得同情和关注。说这底,这是一种欺骗,想以欺骗的方式去拯救不信任,肯定是饮鸩止渴。
我理解炒作者的无奈。想起了另一个叫“卖身救父”的炒作:2011年第一天,某网一条名为“谁救我爸,精神病院关14年 !”帖子引发网络围观。小姑娘“郭寒韵”称:谁救出我爸,我做你的女人。媒体调查发现,卖身救父并不存在,此帖系人策划。然而这不是人们常见的网络欺骗,背后有着一个无比辛酸并沉重的维权故事:“卖身救父”是假,可“被精神病”是真,为了引起媒体关注,帖主策划了这个故事。策划者称“维权须用怪招”。不仅是维权,慈善也是如此。由于类似悲情的故事太多,在社会保障和政府救助的缺位下,多数都需要依赖媒体报道而获得解决和救助,可媒体的关注又是非常有限的,很多时候只能选择去报道“最有新闻价值”、“最有典型价值”的案例。面对求助时,他们要看这件事有没有“新闻点”。正是媒体的这种报道取向,“引导”着那些寄望于引起媒体关注的人迎合着媒体的取向,挖掘自己身上最具新闻价值的资源,制造新闻,伪造故事,编造冲突,这就是“跪行求助”的舆论背景。
可即使如此,也不能选择炒作和欺骗这种方式。在个案上,这种炒作也许是成功的,可对整体舆论生态来讲,这是致命的伤害。相比之下,我特别欣赏那种寻求制度性努力的尝试,比如,借此呼吁政府部门建立对救助这种患儿的社会保障机制,媒体、专家和政府超越个案,而合力推进这方面的制度建设,让更多的谢三秀们遇到这样的问题时不再有类似的苦楚。这样的努力,虽是缓慢的,虽走得比较艰辛,却是建设性和普惠性的。而炒作和欺骗虽能在个案上和短期内见到效果,是破坏性的。
这个事件中,谢三秀母女是无辜的,虽然她知道这是一场炒作,可绝望中的她实在不知所措。对于这件事上的炒作和欺骗,我虽很痛恨,但下一次遇到这样的事情时,我仍会选择同情和怜悯。这种同情和怜悯,虽然会被炒作者所利用,但我们不能出于对炒作的防范,就硬着心肠不去怜悯,不去守卫道德的底线,不去同情那些真正需要救助的人。炒作被曝光后,终会被唾弃,炒作者会受到道义上的惩罚,但人们的怜悯永远不会错。
(作者为知名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