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时代发展,人们对心理学和生理学更加关注,对于艺术作品的欣赏价值有了更深的解读,一种名为意识流的艺术风格应运而生。文章简要介绍了意识流概念和意识流的发展过程,以此过渡到刺绣艺术与意识流的结合,最后通过在创作中实践,诠释意识流在刺绣中的表现与运用。
关键词:意识流;刺绣艺术;意识流艺术
分析传统的艺术作品,我们会发现感性意识时常蕴含在理性创作之中。例如刺绣作为一种传统的工艺形式,出现时便带有感性的色彩,而如今我们讨论的是如何将意识流更具象地表现在刺绣艺术之中。
一、意识流的概念及其在艺术中的表现
意识流一词最早作为心理学术语,指的是人意识活动持续流动的性质,意在打破时间、空间限制,保留人第一时间的直观感受,展现人通过意识流动、联想创造的新世界。而后逐渐成为一种独特的叙述方式,应用于文学创作中,成就了意识流文学。到20世纪50年代末,意识流逐渐应用于更多艺术领域,意识流电影作品不断涌现,其中瑞士著名导演英格瑪·伯格曼的《野草莓》最为著名。再者,意识流的概念更是直接影响了绘画艺术,绘画家们不满足于写实的表现,开始以心理学和生理学为切入点,进行新的探索和创造,其影响日渐深远。
意识流发展至今,艺术表现形式多样,但表现方法万变不离其宗,其核心可以概括为“一切皆在不言中”,激发读者自发补充联想;打破时间、空间的逻辑顺序,过去和现在、梦幻和现实交织;以隐喻为主,带有强烈的象征色彩,这种手法使读者产生脑内共鸣,通过自身来丰富作品的内涵。随着人类意识的进步,意识流延伸至各个艺术领域,创造出更多有深度的艺术作品,刺绣艺术自然也不例外。
二、刺绣艺术中的意识流
刺绣艺术是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之一,是一种实用性与装饰性并存的民间艺术。而后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进步,刺绣所表现的内涵更加富有底蕴。秦汉时期,刺绣所表现的是一幅美好安静的图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信期绣”,以燕子为主要图案造型,视为南迁又按期而返的“信”,表达的是对美好德操的追求和赞美。同时,抽象图案花纹使人产生无限联想,是早期刺绣中意识流的简单表现。
到了唐代,刺绣艺术开放而富有想象力,佛像和佛经的制作上大多采用了刺绣工艺,而基于统治者加强自身皇权的目的,刺绣佛像大多充满威仪。到了宋代,刺绣与绘画相结合,使宋代刺绣的艺术品位和思想境界融会贯通,更上一层,从装饰的目的到具有祝福的性质,这就是一种文化的意识流动转换。再至元明清,从金线刺绣到留白手法,创新构图,给人无限遐想。清代官服上的刺绣纹样,更是权力意识达到顶峰的标志。
目光转至现代,刺绣艺术在追求实用性的基础上,开始着重追求视觉效果。欣赏者对于装饰性有了更高的要求,它需要制作者的思想渗入其中,完成意识流的传达转换。因此创作者开始尝试将刺绣与综合材料相结合,这也是当今科技意识与传统工艺的融合。设计师的创意天马行空,比如将刺绣图案印于铁板、木料之上,冰冷金属和柔和织物相结合,想表达的是快节奏的都市生活、钢筋水泥之下仍存在一丝温暖,传统并未被科技碾碎,二者依然可以做到相辅相成、自然融合。这就是意识流为刺绣艺术注入的新鲜血液。
三、意识流在刺绣中的实践应用
社会的快速发展,使人们沉迷于“速食”艺术,只关注表面,而遗忘了内在,所以意识流在艺术中的应用意在呼吁欣赏一件作品不能拘泥于表面,要去挖掘深层次的内涵,希望大家都能由表及里,有所触动。
(一)元素的选择
为了表现创作主题,细节部分以抽象的人物为元素,人物或坐或立或扭曲,有着不同的情绪,代表的是人的意识,表达的是艺术家的灵魂(图1)。外部刺绣的元素,选择席勒作品的细节特写。席勒作为表现主义画家的代表,他的画风扭曲激烈,线条如刀刻,他受尼采和弗洛伊德心理学启迪,将极端的热爱、感性的情绪表现在画面中,是意识流绘画艺术的代表人物。从整体来看,席勒绘画元素代表的是经典的艺术作品,细部人物元素代表的是艺术作品的内涵和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整幅刺绣作品意味着,每一件艺术作品“撕”开后,都展现着创作者的情绪、思想、意图,乃至灵魂。
(二)材料的应用
为了打破刺绣作为布面艺术的传统模式,可以结合一些综合材料来营造纯朴的氛围,让观者能够通过这种氛围探寻心中最本质的想法。作品最外层采用麻丝纸(图2),这种纸运用传统工艺和自然的植物纤维,属于传统的手工造纸,质地粗糙,有原生、农家纯朴的质感,与现代加工的触感不同,能够唤起人原始的归属感。整体材料是一种回溯的意识、一种纯朴内在的感觉,并经由外部彰显。想要表达的是,无论社会如何发展,科技如何进步,都不能够忘记探寻源头与本质。
(三)色彩的表达
提及回归本质有一种温暖、柔和的感觉,这正是思维的连续性和不间断性产生的。我们依靠视觉捕捉信息,再经由大脑处理,是主观得到的直观印象。而颜色对于人的第一印象会造成直接影响,所以为了营造温暖的氛围,在色彩的运用上以暖色调为主,运用偏灰色系。灰色暗示稳重,象征着渴望无限的色彩世界。它作为彻底的中性色,邻近色赋予它一切:当灰色系靠近暖色,在对比之下是冷静寡言的绅士;当灰色系靠近冷色就变为温和的学者。可见它灵活多变,也是最容易让人产生意识流动的颜色。这种颜色搭配,方便人们产生联想,与探索本质的主题相契合。
(四)针法的表现
众所周知,刺绣艺术针法多至几十种。在创作中,为追寻单纯宁静,避免针法杂乱使画面过于“吵闹”,可采用平针和乱针。平针平铺直叙,能够很好地勾勒图案轮廓,遵循最初古老的刺绣工艺要求,顺、齐、平、匀、洁,做到用线平稳、均匀,是一种在平静中求变化的针法。观者心静,则自然有无限想法。乱针则作为对比,可以通过改变疏密来控制画面。由密到疏的针法构成逐渐消逝的图景,帮助观者进行意识的过渡,一点点地抽离现实,回归自我,引导观者探寻多样的本质世界。
由此可见,刺绣艺术可以从元素、材料、色彩、针法多个方面激发人的潜意识,引导观者理解作品创作的意图。
四、结语
意识流艺术是时代发展、快节奏生活下人们的选择。当观赏者不满足于表面浮华,追求更深层次的内涵时,意识流便应运而生。当意识流与刺绣艺术的结合不再是创新,而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时,刺绣便高于装饰艺术,上升为一种精神艺术,并会在当今社会取得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武玉秀.唐代佛教刺绣艺术所反映的弥陀净土信仰[J].民间文化论坛,2012(6):67-77.
[2]王欢,张乐.浅析埃贡·希勒之表现主义画风[J].美术大观,2010(9):54.
作者单位:
鲁迅美术学院
关键词:意识流;刺绣艺术;意识流艺术
分析传统的艺术作品,我们会发现感性意识时常蕴含在理性创作之中。例如刺绣作为一种传统的工艺形式,出现时便带有感性的色彩,而如今我们讨论的是如何将意识流更具象地表现在刺绣艺术之中。
一、意识流的概念及其在艺术中的表现
意识流一词最早作为心理学术语,指的是人意识活动持续流动的性质,意在打破时间、空间限制,保留人第一时间的直观感受,展现人通过意识流动、联想创造的新世界。而后逐渐成为一种独特的叙述方式,应用于文学创作中,成就了意识流文学。到20世纪50年代末,意识流逐渐应用于更多艺术领域,意识流电影作品不断涌现,其中瑞士著名导演英格瑪·伯格曼的《野草莓》最为著名。再者,意识流的概念更是直接影响了绘画艺术,绘画家们不满足于写实的表现,开始以心理学和生理学为切入点,进行新的探索和创造,其影响日渐深远。
意识流发展至今,艺术表现形式多样,但表现方法万变不离其宗,其核心可以概括为“一切皆在不言中”,激发读者自发补充联想;打破时间、空间的逻辑顺序,过去和现在、梦幻和现实交织;以隐喻为主,带有强烈的象征色彩,这种手法使读者产生脑内共鸣,通过自身来丰富作品的内涵。随着人类意识的进步,意识流延伸至各个艺术领域,创造出更多有深度的艺术作品,刺绣艺术自然也不例外。
二、刺绣艺术中的意识流
刺绣艺术是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之一,是一种实用性与装饰性并存的民间艺术。而后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进步,刺绣所表现的内涵更加富有底蕴。秦汉时期,刺绣所表现的是一幅美好安静的图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信期绣”,以燕子为主要图案造型,视为南迁又按期而返的“信”,表达的是对美好德操的追求和赞美。同时,抽象图案花纹使人产生无限联想,是早期刺绣中意识流的简单表现。
到了唐代,刺绣艺术开放而富有想象力,佛像和佛经的制作上大多采用了刺绣工艺,而基于统治者加强自身皇权的目的,刺绣佛像大多充满威仪。到了宋代,刺绣与绘画相结合,使宋代刺绣的艺术品位和思想境界融会贯通,更上一层,从装饰的目的到具有祝福的性质,这就是一种文化的意识流动转换。再至元明清,从金线刺绣到留白手法,创新构图,给人无限遐想。清代官服上的刺绣纹样,更是权力意识达到顶峰的标志。
目光转至现代,刺绣艺术在追求实用性的基础上,开始着重追求视觉效果。欣赏者对于装饰性有了更高的要求,它需要制作者的思想渗入其中,完成意识流的传达转换。因此创作者开始尝试将刺绣与综合材料相结合,这也是当今科技意识与传统工艺的融合。设计师的创意天马行空,比如将刺绣图案印于铁板、木料之上,冰冷金属和柔和织物相结合,想表达的是快节奏的都市生活、钢筋水泥之下仍存在一丝温暖,传统并未被科技碾碎,二者依然可以做到相辅相成、自然融合。这就是意识流为刺绣艺术注入的新鲜血液。
三、意识流在刺绣中的实践应用
社会的快速发展,使人们沉迷于“速食”艺术,只关注表面,而遗忘了内在,所以意识流在艺术中的应用意在呼吁欣赏一件作品不能拘泥于表面,要去挖掘深层次的内涵,希望大家都能由表及里,有所触动。
(一)元素的选择
为了表现创作主题,细节部分以抽象的人物为元素,人物或坐或立或扭曲,有着不同的情绪,代表的是人的意识,表达的是艺术家的灵魂(图1)。外部刺绣的元素,选择席勒作品的细节特写。席勒作为表现主义画家的代表,他的画风扭曲激烈,线条如刀刻,他受尼采和弗洛伊德心理学启迪,将极端的热爱、感性的情绪表现在画面中,是意识流绘画艺术的代表人物。从整体来看,席勒绘画元素代表的是经典的艺术作品,细部人物元素代表的是艺术作品的内涵和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整幅刺绣作品意味着,每一件艺术作品“撕”开后,都展现着创作者的情绪、思想、意图,乃至灵魂。
(二)材料的应用
为了打破刺绣作为布面艺术的传统模式,可以结合一些综合材料来营造纯朴的氛围,让观者能够通过这种氛围探寻心中最本质的想法。作品最外层采用麻丝纸(图2),这种纸运用传统工艺和自然的植物纤维,属于传统的手工造纸,质地粗糙,有原生、农家纯朴的质感,与现代加工的触感不同,能够唤起人原始的归属感。整体材料是一种回溯的意识、一种纯朴内在的感觉,并经由外部彰显。想要表达的是,无论社会如何发展,科技如何进步,都不能够忘记探寻源头与本质。
(三)色彩的表达
提及回归本质有一种温暖、柔和的感觉,这正是思维的连续性和不间断性产生的。我们依靠视觉捕捉信息,再经由大脑处理,是主观得到的直观印象。而颜色对于人的第一印象会造成直接影响,所以为了营造温暖的氛围,在色彩的运用上以暖色调为主,运用偏灰色系。灰色暗示稳重,象征着渴望无限的色彩世界。它作为彻底的中性色,邻近色赋予它一切:当灰色系靠近暖色,在对比之下是冷静寡言的绅士;当灰色系靠近冷色就变为温和的学者。可见它灵活多变,也是最容易让人产生意识流动的颜色。这种颜色搭配,方便人们产生联想,与探索本质的主题相契合。
(四)针法的表现
众所周知,刺绣艺术针法多至几十种。在创作中,为追寻单纯宁静,避免针法杂乱使画面过于“吵闹”,可采用平针和乱针。平针平铺直叙,能够很好地勾勒图案轮廓,遵循最初古老的刺绣工艺要求,顺、齐、平、匀、洁,做到用线平稳、均匀,是一种在平静中求变化的针法。观者心静,则自然有无限想法。乱针则作为对比,可以通过改变疏密来控制画面。由密到疏的针法构成逐渐消逝的图景,帮助观者进行意识的过渡,一点点地抽离现实,回归自我,引导观者探寻多样的本质世界。
由此可见,刺绣艺术可以从元素、材料、色彩、针法多个方面激发人的潜意识,引导观者理解作品创作的意图。
四、结语
意识流艺术是时代发展、快节奏生活下人们的选择。当观赏者不满足于表面浮华,追求更深层次的内涵时,意识流便应运而生。当意识流与刺绣艺术的结合不再是创新,而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时,刺绣便高于装饰艺术,上升为一种精神艺术,并会在当今社会取得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武玉秀.唐代佛教刺绣艺术所反映的弥陀净土信仰[J].民间文化论坛,2012(6):67-77.
[2]王欢,张乐.浅析埃贡·希勒之表现主义画风[J].美术大观,2010(9):54.
作者单位:
鲁迅美术学院